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城市形象传播景观雕塑设计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城市雕塑是极具代表性的城市空间艺术类型,它是城市文脉的承继者,是城市形象的视觉化体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城市雕塑在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功能为切入点,分析了它对于城市形象的传播方式以及在传播城市形象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顿,探讨了促进城市雕塑与城市形象融合发展、助力城市形象传播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城市雕塑;城市形象传播;城市空间艺术;设计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雕塑等空间艺术类型的关注也与日俱增,愈来愈多的人希望通过高品质的雕塑设计来优化城市空间环境,增加城市文化气息,以获得良好的居住、工作环境。同时,城市雕塑还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脉络,是城市面貌与形象重要的视觉化表达形式。[1]此外,它还是一张独特的城市旅游名片,在城市发展旅游经济、传播自身形象、展示文化内涵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形象理论最早由美国城市学专家凯·林奇提出,他认为城市形象是居民对城市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知,而人们对城市形象感受的形成是与其内在框架中的各种具象事物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城市中的标志性事物风格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空间环境感受,也正基于此才产生了城市之间的差异性与辨识性。城市形象理论传入我国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张鸿燕教授提出城市形象是一种主客观结合的产物,城市空间中的建筑、雕塑、壁画等视觉符号以及人们的文化认知能力与特点共同促使了城市形象的形成。总之,城市形象是内外部公众基于旅游体验、传媒宣传等而形成的对城市整体与局部的认知与感受,是主客观相结合的城市印象。
一、城市雕塑对于城市形象构建与传播的功能和价值
城市形象是由政府、经济、文化、市民、环境形象等要素构成。它的传播渠道与方式有传媒宣传和旅体体验两种形式。而城市雕塑是城市重要的印象要素之一、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同时也是城市形象传播重要的媒介与载体、城市形象的视觉化表现形式。城市雕塑有着特定的内涵,它是指在城市空间中的道路、居住区、景区、广场等区域中建造的室外雕塑,通常指大体量的雕塑作品,其设计建造的宗旨在于装饰美化城市空间,并发挥一定的功能性作用。此外,它也是城市重要的人文景观,对于记载城市历史,体现城市精神,表现城市特性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3]
(一)作为地域文化符号传播城市文化形象
城市雕塑是设计师通过将城市的核心文化特质进行提炼、概括、加工之后将其体现于是雕塑作品中,使雕塑作品成为城市核心文化的视觉化表达,通过外在形体赋予了文化这种抽象而难以触摸但又客观存在的事物。其是一种特殊的城市文化符号,具有独特的识别性与艺术性,承载着城市的文化特质,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借助于城市雕塑这一文化符号,人们可以对城市形象有更明确的认知,从而达到促进城市形象传播的目的。[4]值得注意的是,城市雕塑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公共价值并不直观,需要进行分析、挖掘与陈述。大众媒体对此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媒体应积极帮助公众更加明确地解读雕塑所指代的城市文化,从而增加公众对雕塑的认可与肯定,由此扩大影响力,达到传播效果,促进城市品牌建立以及文化形象的展示与推广。以济南泉城广场的雕塑《泉》为例,泉是济南城市文化的灵魂,老舍先生曾如此讲述趵突泉对济南的重要意义:“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由此可见泉在济南城市文脉中的重要地位。而雕塑《泉》取纂字“泉”之形进行设计,对于公众而言其文化符号意义几乎是一目了然的,即象征了济南城市的生命与灵魂,它以可视化的视觉表现来解读济南城市文化,对于济南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扮演了城市历史文脉的记录与传承者角色
每一个城市都有其深厚的人文历史,而对于历史的记录,形式自然是多样的,但城市雕塑却是其中最能承载永恒崇高的历史主题记载功能的媒介。城市雕塑往往以实木、金属等具有厚重感、恒久性的材质所构筑,而其体量一般也比较宏大,因此其特点和气蕴与一些特定的历史主题有着内在的相符性。如一些需要被永久纪念的时代性的历史主题,城市雕塑对于历史的记录或许历史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神圣感渐次褪去,但内在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对于市民而言,留存下来的城市雕塑是对历史进行二次纪念、追忆思索的载体。艺术家在设计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城市雕塑时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即写实,如埃及的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是世界上最宏伟庄严的历史纪念性雕塑,以及拉美西斯二世像写实性地刻画了这位极具代表性的埃及法老,所有这些有着巨大体量且古老的城市雕塑在埃及国家形象及首都开罗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国家及城市的象征。[5]
(三)记录市民的真实生活状态
传统的城市雕塑大多为了纪念帝王圣贤、文化名人等而设计构筑,它的视角始终是高高在上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建设与空间美学理念的发展演进,城市雕塑的设计视角在悄然间发生着转变,开始向普通市民的平凡生活倾斜,以记录与描述市民真实生活状态的雕塑开始大量出现在各种城市空间。这种亲民化的雕塑艺术以永恒的方式记录下了市民生活的瞬间,满足了市民对平等视角下的空间艺术的需要也体现着城市的温情。[6]如雕塑《深圳人的一天》即以雕塑的形式刻画了普通深圳市民平凡而鲜活的日常生活状态,艺术家在创作中秉持“排除一切主观创作因素”的原则,把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瞬间复制翻模成为一件雕塑作品,生动地再现了普通人的生活百态。
二、城市雕塑对于城市形象传播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点线面式传播
城市雕塑的点线面传播主要包括了三大类型。首先,通过在城市道路等节点进行景观雕塑来塑造传播城市形象,凯文·林奇认为,节点即城市中重要的、具有战略性地位的地点,节点空间的雕塑塑造将城市不同节点串联在一起,从而促使城市系统整体形象的形成。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具有文化符号意义与哲学意蕴的标志性的雕塑作品《圆融》,由新加坡著名雕塑家孙宇立所设计建筑,将古钱币的形态创意性地加以扭曲,给人一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感受,同时也寓意着中新两国的友好合作。其次,城市中体现城市性格人文的历史性雕塑既是城市的象征也是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主要载体。例如,北京建国门地区的标志性雕塑《风车》,风车是老北京的象征,也是京城民俗文化的重要元素,以风车为主题而设计的城市雕塑作品承载的是老北京人对过往岁月的温暖回忆,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期望,它是北京形象的缩影,向人们娓娓讲述着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古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7]最后,城市广场是市民重要的生活娱乐场所,在此安置的雕塑作品既是广场与城市历史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同时也表征着城市的文化与精神风貌。例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腹心地带,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广场,坐落在广场中央的民族英雄纪念碑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和象征意义,它向全世界讲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创造出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史,它是新中国、新北京的象征,是国家政治中心庄严形象的捍卫者与传播者。
(二)艺术活动传播
首先,作为城市重要景观之一,体现着城市的精神内涵的雕塑公园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民置身于其中,收获着视觉享受同时也为其所代表的城市文化特质所感染,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由此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提升,目前著名的雕塑公园有北京国际雕塑公园、长春雕塑公园等。[8]其次,作为雕塑艺术重要的展示与交流平台,各类型雕塑比赛在助推雕塑艺术的繁荣发展、塑造与传播城市形象中亦是功不可没。例如,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是全国乃至世界性的雕塑艺术交流与对话平台,它体现着大众传媒对城市空间艺术、城市形象传播的关注与责任担当,诸多优秀的雕塑作品借此类平台走进人们的视野,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或忧或喜、或宏大或平凡的城市与市民的生活故事。
三、城市雕塑在塑造与传播城市形象中的问题与困顿
(一)城市雕塑决策机制不健全,一些作品沦为“城市垃圾”
当资本或权力开始过度干预艺术时,艺术就会失去其最本真的美学价值,城市雕塑作为一种艺术类型也未能逃脱这样的发展困顿。少数官方或“甲方”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建设的“把关人”,常常基于自身利益或文化水平、审美能力而对城市雕塑设计建筑进行决策,他们无视广大市民的意见,主观性地、单向性地建造一些城市雕塑,结果不仅未能起到优化城市空间、塑造与传播城市形象的功用,反而成为一种“城市垃圾”式的存在,或为人们所诟病、沦为笑柄,或直接被拆除,既浪费了建设成本,也影响了城市建设“把关人”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二)传统与现代基于“狮子”现象的对立与失调
狮子作为一种比虎豹更加凶猛的猛兽,是在东汉时期随着国家间的文化交流而传入我国的。据记载,在东汉章和二年波斯国使臣将狮子作为朝贺之礼献于当时的朝廷,古老而神奇的“狮子文化”由此揭开了序幕。或许是由于人们对这种异域神兽的膜拜心理,狮子形象成为宫廷和民间极为普遍的雕塑主题,从帝王陵墓、商旅门店到普通住宅,人们都习惯于置放石狮以作护卫、镇宅、驱邪之用。时至今日,它依旧是城市空间中最为常见的雕塑,但随着时代变迁,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极具摩登风格的建筑与传统又民俗的“石狮”之间的不协调性日益凸显。有雕塑家将石狮的过度泛滥归因于文化的缺失,并提倡将之“逐出”城市空间。但从另一层面来说,石狮现象在前卫现代的城市空间中依旧能持久广泛地存在也必然与大众的文化心理有密切的关联,因此认真进行分析与权衡以确定改变的范围与程度是非常必要的。
(三)城市文脉承继性弱化,“千城一貌”问题凸显
城市雕塑是城市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不同的城市因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的不同而具有着不同的文脉特征,因此城市雕塑应该具备承载城市地域性特质的能力。人们透过某一件城市雕塑作品即可感受到该城市与众不同的文化精神、经济状况、市风民俗、大众心理等特点,正所谓以小见大,以雕塑见整个城市系统的风貌。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城市雕塑对特征性文脉的承继功能正在弱化,在不同的城市中,人们看到的是风格相近、高度同质化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脱离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特点,文化性、象征性愈来愈少,只是独立地作为一件雕塑品矗立在城市空间中,失去独特地域性意义的城市雕塑在不同城市中肆意泛滥,由此而导致了“千城一貌”“千塑一面”,标志性与可辨识度低的状况,背离了城市空间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无益于城市个性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9]
四、塑造个性化城市雕塑,传播良好城市形象的策略与途径
(一)打造城市品牌形象,发挥城市品牌效应
公众心中城市的个性化形象首先来自于视觉体验的第一印象,而首因效应的存在使第一印象在人们的事物认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城市空间的规划者与设计者就需充分利用和调动各种空间要素来强化城市的视觉印象。其中雕塑即为一种有效的空间要素,找准城市定位、挖掘文化内涵、设计建造符合文化特色的城市雕塑是促使大众形成良好的城市印象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依托雕塑文化打造具有个性化的城市品牌,积极发挥城市品牌效应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具有极大的意义。千年瓷都景德镇以瓷器制作而闻名天下,陶瓷即景德镇的形象符号,其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为经济繁荣带来了诸多的机遇与契机。而景德镇广场的系列城市雕塑作品就以陶瓷为主题,紧扣城市的文化内核进行设计建造。[10]其中的《走过千年》雕塑作品刻画了一位肩上放满了泥坯的长木板穿街走巷的制陶杂工,定格的画面向人们讲述着古老而复杂的制陶工艺,暗含了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形象定位。作为城市门户级的雕塑,它凝聚了景德镇历史文化之魂,彰显了景德镇的城市品牌形象。
(二)基于与市民的交互沟通而进行规划设计
城市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品类必然会具有公共性、参与性等特征,因此对其规划设计就必须考虑到市民大众的认知与感受,脱离群众、闭门造车的雕塑设计是不可取的。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众艺术,它必须服务于市民对空间设计的需求,符合市民的审美与文化理解层次,要能获得市民的情感认同,产生文化归属感。为此,城市雕塑的规划设计者就必须注重与市民的沟通交流,从市民的角度出发来完成设计建造。如深圳著名的雕塑《拓荒牛》在确定设计方案前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集市民的意见与态度,在综合考量市民审美要求的基础上实施建造,它在市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发挥了良好的城市形象。
(三)制定和完善城市雕塑规划设计与公共艺术普及的社会机制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要早于我国,在公共空间的开发利用方面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如其在空间规划设计机制建设及向公众普及公共艺术方面就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以美国为例,针对包括城市雕塑在内的公共空间设计建设成立了专门的“国家艺术基金会”,而该基金会的一项重要宗旨即向民众普及公共艺术,相关法律规定任何建筑项目都必须拿出总投资的1%用以购买雕塑或对空间进行艺术装饰。此外,在英国,为了满足人们对艺术的需求,政府主导成立了各种公共艺术机构,如公共艺术发展的信托机构、委托代理机构等,这些机构的成立使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高效化,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公共艺术的解读与鉴赏能力的提升。这些国家的公共艺术理念与做法值得思考,普及公共艺术、完善城市雕塑等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机制化建设对于城市雕塑与城市形象建设的融合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夯实城市雕塑艺术发展基础的有效途径,也是使城市雕塑实现制度化、可持续化发展的必要保障。
作者:郭圣能 单位: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