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探究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城市建设中,城市公共雕塑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城市人文内涵与历史发展的缩影,也是城市精神理念的象征。基于这一背景,从城市雕塑的概念与文化内涵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对国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雕塑作品进行剖析探究,并结合当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现状,思考如何更好地提升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以期为今后的城市雕塑建设提供创新思路与方案。

[关键词]城市雕塑;文化内涵;创作

城市雕塑作品作为城市文化内涵与公共艺术的融合,它的存在记载了城市的历史发展轨迹与文化样貌,反映出城市的精神品质与人们的审美需求。古今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并不只是供人观赏的艺术品,而是与一个城市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相关联的文化载体。现如今,城市雕塑已成为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关键部分,其以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出城市的文化发展与精神内核。本文通过探究分析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能够对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特点进行详细梳理与分析,另一方面也能够引发社会各界对城市雕塑内涵的思考,以期为未来城市雕塑作品的创作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一、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概述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城市文化领域的相关建设,推动了城市雕塑艺术的发展。城市建设中,城市雕塑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能够时刻彰显城市的生命力与活力。它作为城市文明建设中的一部分,是城市精神文化的载体,其以独特的语言手段,显示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唤起人们对城市的热爱。同时,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地标建筑,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记录者,而两者的相互融合也最能反映城市的人文历史与文化品质。我国著名艺术大师刘开渠在谈到城市雕塑时认为,“好的城市雕塑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标志,它既为当代社会所服务,又为未来历史时代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1]。由此可见,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往往能够以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出国家、民族以及城市的精神文化风貌,使公众产生一定的地域认同感和标识感。相比西方,我国的城市雕塑艺术起步较晚。前期,我国受苏联艺术的影响,出现了大批宣传革命事迹、英雄人物的雕塑作品,因而反映时代发展、歌颂社会主义生活的题材开始成为艺术的主流,引领中国城市雕塑艺术走向初步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快速发展,雕塑的题材选择与艺术表现方式更为广阔,城市雕塑逐渐独立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城市雕塑艺术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时期,雕塑家逐渐对其创作技法、风格以及造型形态等进行探索,加之国外新思想、新技术、新风格的引入,雕塑家尝试在中国传统雕塑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为城市雕塑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创新性。[2]现如今,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表现技法、形式、内容等方面相比之前都有了较大提升,雕塑创作也更多关注人民的生活、城市的内在文化并尽量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二、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特征

(一)历史性

城市雕塑好比史书中的插图,折射与反映出各个时代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同样,不同时期的雕塑作品也能向我们展现当时特有的经济状况、文化现象以及人们的生活追求等。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特有产物,经过不断的演变与丰富,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城市在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与人文气息。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发展与变迁的记录者,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性。而在城市雕塑的创作过程中,历史背景常常被看作是重要的构成因素,其与城市的风格、地域特征等共同组成了城市的“文化”。[3]如西汉时期,汉武帝为纪念爱将霍去病建造的一组石雕,当中最为著名的是《马踏匈奴》。它是一件纪念碑性质的圆雕艺术作品,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雕塑主体形象呈现的是一匹英气十足的战马,其一只前蹄将一个匈奴士兵踏翻在地,而仰卧于马腹之下的士兵,手握弓箭,面露哀嚎求饶之态。作品中,雕塑家以石马的形象象征霍去病将军,充分地展现出了霍去病将军戎马征战的杰出功绩。同时,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显示出当时国家的强盛与不可撼动之感。

(二)人文性

每座城市都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而不同城市的历史、经济、习俗以及人口等因素决定了城市特有的文化样貌。城市的文化底蕴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雕塑作品的内涵与形式。如位于甘肃兰州的城市雕塑作品《黄河母亲》(如图1)。该作品主要由“母亲”与“婴儿”两部分构成,分别对应的是黄河母亲与华夏儿女的形象。其中,母亲神态尽显慈祥、端庄,眼含笑意,处于波涛之上,而一旁依偎的男婴,抬首憨笑,尽显活泼可爱。雕塑在底座部分采用了水波纹与鱼纹的样式,其均源于甘肃古老的彩陶文化,充分展现出城市的人文历史,使欣赏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魅力。因此,《黄河母亲》既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折射,更是黄河文化的缩影。建于杭州市钱塘江边的巨型雕塑作品《钱王射潮》,是由我国当代雕塑大师韩美林所设计创作的,雕塑材质采用了性能优良的锡青铜,重达300多吨。雕塑造型气势宏伟,雕刻精细。艺术家通过提炼古代《钱王射潮》的故事,描绘了吴越王钱镠带领百姓治理钱塘江的过程。雕塑中不仅展现了人们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而且彰显出杭州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与内涵。同样,坐落于山东济南的城市雕塑作品《泉》,其雕塑形象取自篆书中“泉”的字形,作品中三股形似清泉的造型辗转向上,中间托起一颗巨大的珠子,以泉水作为济南的象征,与济南市标相呼应。同时凝固的“泉”与喷涌向上的泉磅礴而起,表现出济南的城市文化与人文魅力。因此,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精神文化象征,它的存在不只是为了美化城市空间环境,其更多彰显出的是城市的文化与精神面貌。

(三)地域性

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特征中,地域性因素尤为突出,一方面,它决定了城市雕塑的风格特征与文化定位;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城市的文化起到相应的传承与保护作用,强调了城市文化形态的特性。然而,受城市的地理、人文环境等各个因素的影响,不同城市也会在社会风俗与生活饮食习惯等方面产生差异。坐落于广东珠海的城市雕塑作品《珠海渔女》,由我国雕塑艺术家潘鹤主持设计。自雕塑面世后,其独特的造型令来往的游客过目不忘。作者创作过程中,以珠海市的前身是渔村和当地盛产珍珠为背景,并结合与珠海有关的神话故事,深度挖掘城市的精神内涵,最后以雕塑的表现形式,将珠海市的形象转化为一位年轻貌美、双手高擎珍珠的渔女形象。此外,还有海南三亚的《鹿回头》以及广州的《五羊石雕》雕塑作品。[4]因此,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其不仅仅在于美化装饰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极富意蕴地表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本质精神,并以其优雅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城市的标志建筑。

(四)时代性

城市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会产生独有的时代特征,这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以及人民的精神追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样,不同时代所盛行的艺术风格与形式也大不相同,其不断丰富与演变的过程,既能反映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与格调,也能使公众透过雕塑回顾城市的过去,展望未来。例如,建于深圳经济特区的雕塑作品《开荒牛》,它是由我国雕塑艺术家潘鹤设计创作的。作者以深圳特区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核心,刻画了一头老黄牛奋力前进,努力拉起树根的形象,其中牛的造型兼具北方黄牛与牦牛的特点,线条流畅有力,展现出城市不断奋进的精神状态。因此,每当游客在欣赏这座雕塑时,仿佛能够看到无数特区建设者挥洒汗水、努力拼搏的身影,而这件雕塑作品也成了深圳的精神文化标志与改革开放的时代象征。此外,我国著名艺术家景育民的作品《行囊》,2012年在长春建成,并以长春为起点,在芜湖、北京、青岛、重庆等地相继落成。作品通过不锈钢锻造的方式,以时尚的皮包来代表当下对流行时尚的追求,并且将其放置在不同的城市环境之中,引发人们对时代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向往。作品所呈现出现代环境雕塑与所处时代的一致性,完美地将雕塑欣赏与当下时代相融合,推动了我国城市雕塑艺术的发展。另外,《深圳人的一天》《莲·水》等作品也都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因此,从城市雕塑的风格演变过程中可以发现,城市雕塑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性与文化性,其更是城市发展的象征,能够展现一座城市的时代发展面貌。

三、我国城市雕塑的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也愈加受到重视,雕塑数量明显增多,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各类雕塑作品随处可见。相关统计表明,我国的城市雕塑作品当前已超百万座,但数量上升的同时,却出现了部分雕塑作品质量下滑的现象,使得城市雕塑缺乏明确的立意与美感,难以满足城市文化建设要求与公众审美需求,甚至出现了题材雷同,形式上复制抄袭、样式单一、外观奇特的现象。可见,创作者与相关部门并未考虑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地域、环境等因素,仅仅只关注到了作品的外观,忽视了其内涵,而这不仅给公众造成了审美疲劳,同时,也导致城市空间资源与资金的极大浪费。因此,在未来城市雕塑的建设中还需不断改进与完善。首先,城市雕塑作品的设计应突出特色,内容充实,展现城市个性。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精神文化与艺术结合的产物,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品质与历史发展。因此,艺术家创作时,需要全盘考虑,充分探究与了解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以及地域等特征,将其运用在创作之中,做到与当地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相契合,丰富其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使其更好地融入市民的生活,彰显出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其次,完善城市整体规划,推动城市雕塑明确有序地健康发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需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并利用城市雕塑缓解城市中过度集中的建筑群,营造其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的氛围。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与历史的载体,是“用青铜和石头等材料写成的编年史”。因此,城市整体规划设计当中,应明确城市雕塑规划、内容及形式方面的要求,以便于各地更好地执行实施,促进城市雕塑的有序发展。最后,注重城市雕塑的创新性发展。城市雕塑不仅是城市的文化象征,也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因此,城市雕塑在彰显城市特色的同时,其创新性也十分重要。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既要汲取我国本土艺术中的优秀成分,展现传统文化特色,同时也要大胆引进与借鉴先进的创作理念与技术,在固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形式、技术以及材料等方面进行提升,结合多种创新元素进行设计创作,从而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与艺术美感,推动城市雕塑艺术的提升。

四、结语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代表,不仅是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与公众交流的媒介。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历史、人文、地域、时代等方面,通过结合国内的一些城市雕塑案例可以发现,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对于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城市雕塑仍处于发展时期,在质量、内容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雕塑艺术与城市文化完美融合,通过城市雕塑来彰显当地独特的文化与历史,促使我国城市雕塑艺术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开渠.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学术会议开幕词[J].美术,1982(11):3-5.

[2]钟勇.浅析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雕塑发展[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3]谭巍.城市雕塑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4]朱连城.南方地域性城市雕塑研究[J].艺术探索,2012,26(5):110-114.

作者:李星宜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