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城市雕塑设计思考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雕塑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将雕塑这样一种艺术品运用于城市建设中,能够为城市增添魅力,同时也能够丰富城市环境空间文化的营造。城市雕塑与环境空间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优化城市雕塑的应用,可以提升城市空间环境的氛围与质量。
关键词:城市雕塑、形态、空间环境、艺术性
引言
城市雕塑代表了整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对于整个城市起到了很好的说明性,树立了城市的形象,成为了城市公共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雕塑的营造可以诠释市民开拓、勤勉的精神,成为了城市文化的标志,满足城市空间环境的美化需要。城市雕塑具有艺术性、公共性、环境性以及审美性等属性,在城市空间中可以丰富其内涵。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空间的联系,可以从城市雕塑尺度、色彩、材质以及位置等层面进行分析,使城市雕塑能够更好地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营造良好的城市视觉效果,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
一、城市雕塑形态的属性
1.艺术性
城市雕塑是雕塑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一种重要体现,因此城市雕塑也具有典型的人文艺术性。城市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环境,同时也是文化艺术的呈现媒介。在城市中增添雕塑艺术,能够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艺术享受和熏陶。城市雕塑对于城市发展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效果,基于文化艺术层次的雕塑,能够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并成为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城市雕塑将艺术与生活完美结合,随着人类文明的推动与发展,城市雕塑已经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艺术象征,丰富了城市艺术内容[1]。在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如公园、道路、建筑等区域中,利用城市雕塑来增强艺术表现力,增添城市浓郁的文化气息,并与人文地貌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让城市居民在生活的同时,感受到愉悦的艺术氛围。
2.公共性
城市雕塑属于城市的公共设施,因此具有公共属性。雕塑向所有城市居民开放,以城市公共服务为目的。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构成,同时也代表了城市公共建设的水平。城市是文化、经济、政治等社会要素的聚集中心,在城市中的雕塑,也能够有效反应城市的这些特点。城市雕塑有着丰富的主题含义,通过雕塑创造者将文化理念、价值因素等通过雕塑进行有形显示,能够使城市中所要表现的各种关系更为清晰[2]。雕塑具有直观性,在公共服务中能够保持与国家和社会的倡导相一致,城市雕塑在满足人们观赏的同时,结合了社会进步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使其公共价值得以实践。
3.环境性
城市雕塑构成了城市文化环境的重要部分,因此有着明显的环境属性。城市雕塑矗立于城市之中,与城市环境相互和谐,也就是雕塑内容要能够搭配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建筑等相统一。城市雕塑的建构,不仅能够影响环境,同时也受到环境影响[3]。城市雕塑是城市环境的配饰,在纷繁的城市景象中烘托了环境美感,同时也能够营造雕塑的艺术观赏的属性,提高城市整体功能价值。城市环境发展也会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当城市环境中的雕塑能够更好地提供居民休闲的需求,并在城市艺术环境烘托下,城市雕塑与环境形成相辅相成的布局。
4.审美性
城市雕塑要符合大众审美,要具备审美要素才能够被城市居民所接受。城市雕塑要充分展示雕塑艺术的审美价值,在城市中应当能够基于这种审美要素,吸引城市居民的视线。城市雕塑是有形的,具有视觉性。城市居民在观赏城市雕塑时,应当感受到美的熏陶。城市雕塑的这种审美性与公共性相结合,可以让城市居民随时随地都能够进行欣赏,而无需去特定的场所。如美术馆等,就可以观赏到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雕塑作品。
二、城市雕塑的形态要素与空间环境的联系
1.城市雕塑尺度与环境
城市雕塑的基础组合架构由点线面等要素构成,基于雕塑的塑造来呈现艺术性,在与城市空间环境进行搭配时,需要重视专业知识的运用,保证以合理的尺度来展现雕塑主题。城市雕塑本质上属于多学科跨界艺术范畴,建筑,环境,环保,人文等诸多因素融入其中,注重虚实结合的设计,并与空间环境有机的结合,所以城市雕塑不是独立存在的,要始终保持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设计上不能游离于城市空间设计“法则”之外。所以城市雕塑在空间中的尺度把控成为重要环节,也就是在设计城市雕塑时,通过点出线,以线构面为主要构成元素的考量,进而计算出雕塑透视尺度[4]。开阔的公园进行雕塑设计,参照透视法则,背景元素,视觉平行等专业知识来推算雕塑合适尺度,这样能够充分的利用公园中的空白空间,使公园空间更加丰富和饱满,同时也能够强化城市雕塑在公共设施方面的呈现效果。但是在一些街角等狭小城市空间中,如果雕塑尺寸过大,就会给人带来压抑感,同时使得本就紧张的空间更为狭小。城市雕塑尺寸设计方面,要符合空间感和审美感,要能够保证雕塑每个视角都能够清晰完整地展示,同时又不会过度占据空间环境。城市雕塑尺寸要始终保持与空间的和谐,能够作为城市空间的一个构成,而不是侵占城市空间。
2.城市雕塑色彩与材质
城市雕塑在色彩选择上种类丰富,可以说色彩是城市雕塑呈现内容和表达艺术的重要方式之一。城市雕塑色彩运用,不仅需要考虑到雕塑本身的需求,同时也要与环境空间进行匹配,可以通过色彩对比,增强城市雕塑的视觉冲击性。更好地融入到环境空间中。无论采用何种色彩的表达形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影响到环境空间的美观。色彩就像雕塑作品的衣装,艳丽鲜明的色彩让人感到心情愉悦,厚重的色彩让人感受到庄重。在城市雕塑的色彩应用上,要考虑到雕塑所处场所环境,在公园这样的休闲娱乐场所,雕塑适合采用明快的颜色,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休闲时光,放松心情[5]。在政府、学校等建筑空间中,城市雕塑则需要选择那些庄重的颜色,可以更好地烘托环境氛围。城市雕塑的颜色,可以采用原有质地的天然颜色,也可以通过后续的填充来人为设计颜色。城市雕塑使用不同材质,对于雕塑质感有着直接影响。在城市环境空间中,雕塑材质也需要与空间进行融合,给人以舒适感。对于城市雕塑的材质处理方面,也要注重品质与艺术性。由于雕塑空间环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质感,在雕塑材料方面就要尽可能遵从这样的质感环境。随着城市发展中对于雕塑价值和特点的认知不断成熟,雕塑材质也由传统的石材、木材等逐渐丰富,出现了以降雪和冰等为材质的雪雕、冰雕,以及在沙滩上直接取沙形成的沙雕等,这些材质的城市雕塑虽然不能长久保存,但是在特定的城市季节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却可以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6]。雕塑材料本身也具有一些特性,如金属材料能够提高反光性,在公园以及城市绿化景观中,就可以基于这样一种金属质感和反光特点,提高雕塑的突出性,能够在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色中,让人们快速关注到这些城市雕塑。
3.城市雕塑位置与环境
城市雕塑呈现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雕塑位置的选择。雕塑要想呈现更好的状态,就要有相应的光线进行照射,光线会增强城市雕塑的立体感,并丰富其色彩,能够将雕塑更好地予以衬托。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设施,也需要摆放在能够具有良好视线的位置,在与环境空间的配合中,雕塑周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遮挡。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环境的补充和点缀,位置选择上要考虑到与周围物体的关系[7]。城市雕塑在位置方面,也要能够利用环境空间来增强雕塑展现的韵律和氛围,如一些具有特定角度展现性的雕塑,需要利用方位、以及景色搭配来强化效果。如雕塑与环境中的近处景色可以形成一幅画卷,与远处景色可以形成另外一种城市画面,这就使雕塑位置与空间结合的灵活性增强,也使得城市雕塑能够给人不同的观赏体验。
4.城市雕塑主题选择
主题性城市雕塑它主要是反映历史与时代的潮流、人民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往往以形象、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出城市的某个特定环境和建筑物的主题。在建国初期很多大型的纪念性城市雕塑伴随着城市建设应时而生,它很好的表达了当时社会的观念与思想,诠释了每个时代不同的气息与脉搏,它一般出现在城市主广场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国家历史展馆的室内或室外具有展览陈设性的雕塑,这种在室外布置或者展览空间出现的雕塑的建造方法与普通城市雕塑所要求的原则不同,创作围绕着各时期的事件类别,在场或馆内把各类雕塑作品如同展览那样陈设布置起来,提升其观赏性。
5.结语
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以雕塑为主的大型艺术综合体城市雕塑不断地崭露头角,城市雕塑再也不会是单一的艺术形式,通过建筑、园林、雕塑、绘画、文学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运用来表达出更为强烈的文化艺术魅力,起到了多元结合,跨界融汇的艺术氛围。城市雕塑的形态所包含的要素也愈发丰富,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应当积极利用城市雕塑,与空间环境构建和谐关系,使城市雕塑能够在城市空间中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增强城市的美观感和艺术价值。
作者:于晓波 张宏楷 单位: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城市雕塑设计篇2
在当今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用于装饰和美化城市环境的城市雕塑(图1)越来越受到景观设计师的青睐,频繁出现在城市公共场所中[2]。城市雕塑已成为城市的主要标志和文化名片。如,象征深圳开拓精神的城市雕塑《拓荒牛》,青岛五四广场象征五四精神的城市雕塑《五月的风》,等等。提到这些雕塑,人们能迅速联想到对应的城市。可以说,城市雕塑日益符号化,成为展现城市形象的符号语言。现代城市中林立的城市雕塑造型各异、精致美观,在给人们带来独特视觉感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感。学校以城市雕塑为载体开展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利用城市雕塑中蕴含的美术语言提高美术素养,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周围的城市雕塑展开审美研究,将美术教学中的造型、色彩、设计、技法等美术语言运用到城市雕塑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促进美育的发展。
一、城市雕塑为美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城市雕塑以千姿百态的造型、丰富多彩的色彩、刚柔相济的线条屹立于城市中,设计这些雕塑的设计师和雕塑艺术家都具有过硬的美术功底、设计能力和艺术素养[3]。他们的雕塑作品往往是对美术、科学、设计等综合知识的整合和再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这些雕塑作品,体会设计师想要表达的美术思想。美术教材城市雕塑板块明确指出,学生要感受城市雕塑的空间美学,了解城市雕塑的功能和分类,掌握城市雕塑的美术元素,学会欣赏城市雕塑之美,运用掌握的重复、韵律、节奏、添加、简化、渐变等美术知识,结合自己的综合设计能力,尝试设计一座城市雕塑。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用美术知识和学习视角欣赏城市雕塑,在欣赏的过程中内化所学美术知识,全方位地感受雕塑艺术之美。城市雕塑中蕴含的丰富美术语言,是向学生传达美术知识的重要方式。利用城市雕塑开展美育,教师首先可以从雕塑作品运用的某一类美术语言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欣赏雕塑艺术的方法。雕塑作品往往运用了多元化的造型方法,如重复、渐变、分解、组合等。学生在美术课上掌握这些造型方法之后,在欣赏城市雕塑时就能开展自主分析,更好地领会雕塑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体会作品蕴含的造型方法和美术内涵。其次,城市雕塑经常利用对比色、邻近色、补色,有的鲜艳明快,有的色调柔和。学生在建立色彩认知的基础上欣赏雕塑,会有更直观的色彩感受。再次,城市雕塑中的多元材质体现出丰富的美术语言,影响雕塑设计师对于造型手法的选择和使用。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教授材质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雕塑欣赏活动。学生在看到不锈钢材质的雕塑时,往往有坚硬、明快的感觉;看到塑料材质的雕塑时,往往会感受到柔和、舒适;看到石材材质的雕塑时,可以感受到坚固、冰冷的气息。这些都是学生利用所学美术知识获得的欣赏体验,是当下实现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二、通过欣赏城市雕塑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并不仅仅局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当今美育倡导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美术教育者应当意识到生活中常见的城市雕塑往往蕴含丰富的美术资源,应该利用好身边的城市雕塑进行美育[4]。苏州工业园区有大大小小上千件城市雕塑,美育资源丰富。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美术教师李伟立足城市雕塑,开展了江苏省“卓越美育”课题专项研究,笔者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开展了“关公圣像”的城市雕塑专业研讨课,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课题组在苏州工业园区教研员沈兰的指导下,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城市雕塑教学研究。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各类雕塑展览,组织学生赴陕西西安进行雕塑和陶艺研究,开展深度学习的主题美术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制作雕塑小报展览活动,同时开设城市雕塑兴趣社团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图像识读的方式深入了解城市雕塑,丰富了美术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提升了美术素养。要想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现有资源,拓展知识面。如,学生常路过某处看到某一城市雕塑,随着学习的美术知识逐渐增加,其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如,教师在讲授“视角”的概念时,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实际的感受。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放学回家路过某个城市雕塑时,从不同角度观察,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思考该雕塑的最佳观赏角度。这个过程就是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将所学的美术专业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他们的欣赏感受变得更直观的,思考变得更理性。这个过程也是他们逐渐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其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三、以城市雕塑为研究对象开展美育的现状
要想以城市雕塑为学校的美育研究对象,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它要求学校所在地域有相对丰富的城市雕塑资源,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欣赏和感受的机会。目前国内城市雕塑资源丰富,但一些地区条件有限,城市雕塑资源比较匮乏,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和体验雕塑的机会不多[5]。开展美育活动对城市雕塑的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富有艺术内涵的雕塑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而部分城市雕塑粗制滥造、艺术性不强、缺少文化内涵,美育价值有限,不建议作为教学资源。在选择美育研究对象时,学校和教师要十分谨慎。这要求学校选择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教师开展美育。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让学生学到专业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因此美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美术语言的教学,全面讲授色彩、造型、材质、线条等内容[6]。但目前我国部分学校缺乏专职的美术教师,有时甚至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教授美术课程,一些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条件有限的地区,美术教育师资力量相对有限。各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兴趣课程,让学生能够通过兴趣课加强专业学习,在提高美术专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感受美术学习的魅力。特别是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城市雕塑研究兴趣社团,让学生通过城市雕塑研究学习美术专业知识,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美术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欣赏能力和评述能力,有助于落实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美育目标。
四、开展美育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去”
美术教育不能把课堂局限在学校和课堂上,应该利用好生活教育的阵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城市雕塑展览,让学生在集体参观的同时可以互相交流欣赏感受,提高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7]。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一些雕塑公园作为社会活动实践对象,教师让学生在参观之前在网上收集城市雕塑的相关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先进行自主学习再参观。这样,建立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欣赏城市雕塑作品时就会获得更加丰富的感受。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市雕塑应用的美术语言,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提高审美水平。掌握多元的美术语言可以让学生在面对城市雕塑时具备更加专业的鉴赏能力,能够用美术语言表达欣赏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欣赏兴趣。新时代,美术教师应该以城市雕塑为抓手开展美育,以生活教育为阵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用专业的美术视角观察美,进而理解和评述、思考和设计,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样才能促进美育的发展,更好地体现美术的育人价值。
作者:张甜甜
城市雕塑设计篇3
从单纯的雕塑艺术来讲,主要以个人的情感和态度为表现主体,但城市雕塑设计便需以公共的审美、环境空间等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城市雕塑的受众为大众,因此在实际上,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方法等便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从而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需细化研究作品的设计方法,对布局进行细化完善,从而发挥出雕塑作品的艺术效果。
一、城市公共雕塑设计理念
(一)文化性
1.公共城市雕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便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标志,具有明显的抽象性等特征,其可作为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城市雕塑可成为文化符号和雕塑的外部表现形式,通常城市雕塑均为规模较小的建筑,用于体现出某种意义。其外形在多数文化符号中较为瞩目,观赏者通过观看获取一定的文化符号信息,从上述角度来讲,城市雕塑也可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的体现。当前城市雕塑作品在环境工程中也可作为重要的元素,其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不但具有美化环境、提升环境艺术性的效果,同时还可传承文化,实现艺术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2.公共城市雕塑传递文化观念
当前社会更为倡导生态文明与和谐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也侧重将人与自然作为发展的主题进行传颂,这种理念也多反映在雕塑作品中,使之成为城市建设的新的发展方向。城市雕塑的现实意义越发明显,与时代的主题相符。公共雕塑作为文化传播的外部形态,可在国家稳定和居民精神状态方面发挥重要的意义和功能。当城市雕塑承载上述价值时,便可体现出其所具有的文化传播功能[1]。城市雕塑也是该城市民俗的体现形式之一,也作为文明进步的体现形式。对传承习俗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时刻提醒现代人积极传承文化遗产,在接受世界更大范围的信息的同时,不忘继承并发扬本土文化,从而促使我国的文化精髓能够不断传承。
(二)公共性
1.雕塑与城市空间共生
城市空间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不但可作为城市环境的物质组成部分,同时还包含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城市雕塑在不同的城市空间并存,由于其具有实体性、公众性等特征,便可在空间内形成多元化的形态。城市雕塑不但具有装饰功能,同时还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表现出地方居民的审美倾向。城市雕塑艺术具有三维特征,便是在原本平面艺术的形式基础上,增加了空间的意义。雕塑作品在空间中可作为更为明显的标志性装饰,更可成为城市的名片性作品。如纽约的“自由女神”等,均可作为城市的代表印记。
2.雕塑与市民生活共生
城市雕塑并不具有更为明显的教化职能,更多是依据大众的审美追求,倾向于提升居民生活的娱乐性特征。当前城市雕塑逐渐转型,主要目的在于与市民形成共生的趋势,拉近与大众生活的距离。以往大众多数会认为艺术与自身的生活关联度不高,但现在的艺术雕塑作品便可有效拉近大众生活与高雅艺术之间的距离,让大众均可有机会欣赏艺术,参与到艺术的鉴赏中。城市雕塑与市民生活高度融合的原因还在于,雕塑可体现出人们的生活特征,传达城市文化与精神,其根本便是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再现,从而雕塑可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形式[2]。
(三)艺术性
雕塑可作为城市艺术建设的标志,雕塑作品也源于劳动人民,其将生活中的点滴情感和态度融入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从而展现内心的想法和美好的愿望。雕塑作品的类型十分丰富,有木雕、砖雕、泥雕等多种类型。上述类型均可作为艺术呈现的形式。而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和美化,人们运用生活的原料来制作具有艺术性的作品,这便是艺术作品产生的过程。雕塑作品具有艺术性特征,也可体现出城市文化和人们生活的另一侧面。雕塑的艺术性综合展现了环境、景观等多种艺术特征,可全面展现出城市的审美和欣赏的水平。
二、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的设计方法
(一)注重雕塑与城市环境互动
一般而言,在对城市雕塑进行设计规划时,通常会选择较为特殊的位置。地理位置较为便利,且商业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为理想。因此在对雕塑作品进行设计时,便需侧重提升作品和环境的互动性。雕塑作品与其他公共设施的差别在于,其更强调生活和艺术的融合效果,追求自然、明快的风格,从而激发大众形成情感认同。如沈阳中街的雕塑作品,在设计时便需注意中街和故宫相邻,因此设计便需依据故宫的特色展开。通过在情感、材质和颜色等方面的斟酌来呈现城市的艺术与文化发展历史。
(二)注重雕塑与城市文化交融
在对雕塑作品进行设计时,侧重强调所选择的内容和题材,均需迎合艺术文化的审美要求。因此在具体开展设计工作时,便需侧重将城市文化与雕塑作品进行融合。对此,需从下述方面着手实施:首先,需对雕塑进行准确的文化定位。公共雕塑作品在城市环境中展现,其文化意蕴和内涵均需体现出城市文化的特征。在公园、街道等场所均可看到城市雕塑作品,其可成为对城市的情感体现,如沈阳便通过“历史的日历”雕塑作品来纪念九一八事变。通过雕塑作品的呈现来引导市民不忘国耻,并为后代提供史料信息,对历史进行纪念和追忆。其次,设计的雕塑作品需与建筑文化融合[3]。城市建筑也是公共雕塑的重要部分。不同点在于其规模较大,可作为城市风貌的直接反映形式。因此在对公共雕塑进行设计时,便需侧重于城市的建筑呼应,共同反映出城市文化的变迁史。
(三)注重设计雕塑参与意识
城市雕塑的主要服务对象便是大众,而并非某些专业人士。因此在对雕塑作品开展设计时,便需侧重迎合大众的审美特征,及时与大众进行交流,通过合理使用艺术符号来反映出大众的情感和态度,提升设计的参与意识,重点从下述方面着手实施:第一,形成大众和专家参与的公共评审机制。城市雕塑可由艺术家、建筑人员、行业专家等共同参与制作。在对作品进行设计时,会经常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对此,需公众和专家形成的评审机制来协调,对能动性较高的设计人员进行思想修饰,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其次,需提升规划和建筑等方面人员的配合效果,在规划师、建筑人员和艺术家等共同参与设计作品时,通过改善城市风貌不但能够实现对作品的客观评判,同时还可将雕塑设计与城市文化充分融合,使城市文化高效体现于雕塑作品中,加强二者的契合度,打造属于城市特有的雕塑艺术作品,并体现出城市大众对城市文化的情感和态度,调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雕塑作品的规划和创作,全面提升相关人员的参与意识,为传承城市文化、加强艺术融合效果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
三、城市公共雕塑设计的趋势
(一)走向生态设计时代
城市雕塑向生态设计方向转化,这也能够体现出在生态环境下,人类面对危机的自省。即便城市公共雕塑难以有效解决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但可通过潜在的影响力来引导大众的意识和思维,并将观念渗透到行为中,促使大众能够积极改善生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法律方面,均可发挥出城市生态设计的功能,其可通过大众艺术的呈现方式不断熏陶人们的思想,以独有的生态设计方法来传达生态保护的思想,影响更多的大众对生态环境产生更为客观和理性的认识,从艺术的角度发挥思想层面的影响力,从而实现公共雕塑作品的生态设计功能。
(二)数字技术应用到公共雕塑设计中
在公共雕塑的生态设计中运用行业前沿的技术和原料,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的技术手段了明显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程度。生态性的原料可提升原料的生态特征,提升材料的空间承载等方面的能力,降低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三维设计软件、三维打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往的雕塑设计、工艺流程也在受到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冲击。数字设计和打印的技术手段可全面推动公共雕塑设计和制作流程的革新,向着更为简洁和生态等方向发展。数字设计和技术的全面应用能够明显降低雕塑制造等环节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同时还可提升雕塑作品的设计效率与质量水平,能够明显促进公共雕塑作品的生态化发展[4]。
(三)生态设计观念深度融合
在公共雕塑及其相关学科和产业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科之间的关联度也日益提升。由于公共雕塑的生态设计与特定区域的交织高度相关,因此便需使用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落实。可见在对公共雕塑进行设计时,已经普遍表现出跨学科和领域的常态特征,公共雕塑可在CSCD模式下开展数字化的协同设计,先完成局部的设计效果,此后将设计成果汇入到系统中,从而形成整体的雕塑作品设计效果。此外当前的低碳设计等思维和手段也大量应用到公共雕塑作品的设计中。因此协同设计可成为公共雕塑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雕塑家以往独自参与设计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未来,公共雕塑将融合低碳、弹性、可持续和协同设计等多种特征,能够充分融入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技巧,以多学科的理论优势来提升雕塑作品的艺术性,同时加强对时代发展理念的融合度,从而形成更高艺术水平的城市名片,通过雕塑作品来传承城市文明。四、结语总之,城市公共雕塑在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公共雕塑的发展。城市公共雕塑建造于城市的公共环境中,为特定的环境设计的作品,特定的场合决定雕塑作品的形式。作为设计人员应不断创新城市公共雕塑设计理念与设计方式。
参考文献:
[1]李伟.公共雕塑的隐性教育价值——评《城市公共艺术》[J].中国高校科技,2019(08):105.
[2]陆姗姗.现代城市公共艺术问题解析及其对策[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06):62-63.
[3]袁泉.观念性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
[4]陈超.浅析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设计理念的表达与运用[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12):25,27.
作者:宋语嫣 单位:辽宁何氏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