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城市雕塑的特点及与环境的关联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作者:律广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城市的美丽与否,不仅体现在良好的自然美的景观,而且还体现在其是否给市民创造出满足精神需要的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惬意的心理环境以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环境艺术景观。而城市雕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品,而是一种将视觉艺术、空间艺术、环境艺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城市雕塑概念的界定
人们对城市雕塑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是与其他雕塑艺术不同的是,城市雕塑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特点,是指在一个公共环境里为公众所享有的室外雕塑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现代城市空间的三维造型艺术品。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环境、城市建设与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城市整体环境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城市雕塑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反映了城市的精神面貌与综合实力,并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质,艺术地为城市树立起与众不同的形象。城市雕塑作为一种空间艺术、环境艺术,它的存在不仅需要一定的空间和环境,而且还讲究空间的尺度和环境的协调,以促进城市环境的和谐。因此,在城市雕塑的设计与造型时要充分考虑其与环境的关系,在精心设计好雕塑本身的基础上,要根据城市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建筑环境等环境的特点来进行造型,才能够创造出深受大众喜爱并能彰显本地特色的独具一格的雕塑作品。
二、城市雕塑的特点
(一)公共性
首先,城市雕塑是公共物品,其在被某一城市政府提供后,是为全体民众参与欣赏与审美,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特点。非竞争性即每个民众对雕塑的消费(欣赏,审美)不会减少其他任何人的消费,非排他性是指城市雕塑建成后,任何人都不能被阻止来欣赏它。其次,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其根本出发点是人,即城市里最普遍的市民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因而其核心就是民众的参与性。城市雕塑的公共特性是现代社会民主、平等、自由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城市公共雕塑不再只是艺术家“为艺术而艺术”作品,尽管不排除创作者情感经验、艺术观念、思想倾向、个人风格在艺术品中的流露与表达。
(二)环境性
对于城市雕塑来说,公共艺术与其所在环境呈现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城市雕塑从属于空间环境,是都市空间环境的一部分。空间环境给城市雕塑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城市公共雕塑反过来又给空间环境增光,改善和美化了公共环境。因此,城市雕塑的主体和类型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联系相适应。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就正是在这种关系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得益。像亨利•摩尔于1957年至1958年为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创作的雕刻《斜卧像》,就是一件城市雕塑作品的表现形式和环境取得和谐统一的成功典型。如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潘鹤、段积余等创作的《珠海渔女》之所以成为一座成功的作品,除了雕像本身的雕刻的比较完美外,还在于雕像的主题内容与环境的和谐照应。
(三)艺术性
城市雕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情操,唤起人们的公共精神与文化的良知。城市雕塑是艺术品,具有艺术性,应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要求其无论从立意造型、材料还是色彩上都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艺术水准的高低成为衡量城市公共雕塑成败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性
一座优秀的城市雕塑已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风景。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建设及其形象塑造已经成为城市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城市雕塑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个性特色的艺术体现,也是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
三、城市雕塑与环境艺术
本文认为城市雕塑的环境艺术主要表现在城市雕塑的空间环境和城市文化的传承。
(一)城市雕塑与空间环境
城市雕塑作为一门造型艺术,是根据三度空间关系的硬质材料塑造出来的占有实际空间的实体形象,像城市里的以铜、石头为原料的人、动物、其他几何体,它们都有着很强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因而,他们的欣赏角度也是多维性的,具有强烈的空间感应。城市雕塑的设计应注意联系所处的空间环境,放置于公共空间的雕塑应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构成一个新的巨大的延伸空间。如在合肥“包河公园”的东侧的开阔地方,修建了一段古城墙并建造了包公塑像。该包公塑像背靠古城墙面对包河,并与包河南岸的“清风阁”相互呼应。雄伟而坚固的城墙突出了包公的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而河水的柔软又体现了包公的平和与仁爱,形成了较强的对比效果,从而体现了包公刚柔兼具的性格。在这里,包公塑像与环境产生了和谐的关系,塑像在环境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宏伟壮观,而周围环境在包公塑像的衬托下显得更生动,两者相得益彰,使得整体空间具备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城市空间是一个与人们心里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雕塑塑造的成功。因此,艺术家在构造城市雕塑时,必须要把个人经验与公众要求结合起来,把个性追求与公众经验结合起来,找到与公众之间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合点。因为艺术家在工作室里思考的东西,个性的追求、情感的渲泄、自我的表现,材料的实验、形式的探索等,都远远超出了公众对雕塑的传统知识所能容纳的程度。倘若艺术家完全沉浸在自我表现中的创作,那注定只能是一种“架上艺术”,而非公共艺术。既然城市雕塑是属于一种公共艺术,是为城市公众所参与欣赏或审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雕塑不只是艺术家个人感情以及个人艺术观念在公共空间的表达,而是基于在公共空间范围内的艺术创作,受到公共空间很大的制约,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而,城市雕塑应该是脱离艺术家思想的完全制约,这要求雕塑的创作除了考虑美学方面的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大众文化层面的问题。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的协调是精神与文化气氛的合拍,并不单纯是技术性所能解决的。城市雕塑是属于环境艺术,与一般的雕塑作品只是追求作品自身的艺术性和完整性不同,他必须以城市环境为背景,从时间、空间、文化、公众心理等艺术形式上与雕塑布局的城市空间形成相互联系的系统。但是雕塑与环境的结合不能是被动的点缀环境,而应该是积极的选在渗透环境,因而空间意识就是环境意识。如果城市雕塑的布局合理,那么就会对城市环境起到促进的作用,而雕塑的加深应该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设定雕塑的各种条件时,应该以人眼视界为范围,以人们的审美心理为界限。因此,城市雕塑的设计中,必须要处理好色彩、动静、光影等效果,把握好体量与空间的关系。雕塑应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关系,其设立应该是建立把握城市环境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把握空间、表现空间、适应各种文化的精神要求。就如,亨利•摩尔曾说过:“雕塑家必须到现场了解环境,因为往往环境中的任何事物就可能影响到尺度上的变化,光有图纸是绝对感觉不到的。”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以及地方部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像《大卫》有两座复制品,一座放在西民奥里广场上佛基奥宫前原来安放原作的位置,另一座放在以作者名字命名的露台式河畔广场中央,两座同样是复制品,但是带给人的审美体验不一样。《大卫》雕像的精彩之处在作品的正面,在佛基奥宫前的雕像,因而有宫殿的深色墙壁做背景与环境就比较和谐,而位于广场中央那座却因广场的空间过大,却显得与环境不是十分的协调。这是因为创作者没有把握好不同的城市不同位置的环境和人们对于特定环境中雕塑的审美心理。另外,朝鲜平壤市主体思想纪念塔,体现的是金日成主体思想的严重公式化作品,雕塑视觉元素组合突出了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忽视了人性。
(二)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应该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的雕塑应该是凝结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精神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是城市雕塑创造的一个基础,是城市雕塑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雕塑作品一定要传承一座城市的特色的文脉。因而,城市雕塑的建设不仅仅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而且应该在文化层次上加强对雕塑艺术与环境的关系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渗透,在雕塑作品中赋予城市特色的文化品格,使其体现城市的特色,促进城市空间的多彩化。这就要求的雕塑艺术家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思想修养、文化修养,关注城市文化的发展步伐,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结合时代脉搏与城市传统文化,合理的利用城市的人文历史、民间传授、体现城市内在的独特文化底蕴,创造出公众满意的雕塑。比如,西安西郊的大型石雕《丝绸之路》地点选于古时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起点长安,整个群雕,布局合理庄严,气势宏伟,艺术处理手法吸取了唐代造形艺术饱满而流畅的特点,大气混成,同古城西安的城市风格相协调。又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毫州在历史上曾哺育出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像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因此,雕塑家程连昆设计了《古毫千秋柱》这样一座雕塑,该雕塑高18米,气势宏伟博大,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成为了毫州市魏武广场的中心标志和城市景观中的极具特色的图画,突出了毫州独特的城市文化。在石泉路石狮入口处,耸立着一座石狮市城雕—东方醒狮雕塑。雄狮造型威武、雄健,象征着石狮人在改革开放中开拓进取、爱拼敢赢的精神,也时刻激励着石狮这座年轻的城市向着狮雕那股雄壮向上的精神,因此这座石狮雕塑实际上已经成为石狮市的精神文化的某种象征。
总之,城市雕塑的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的环境,特别是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与文化环境。而在表现形式上,城市雕塑不是被动的作为点缀物,而是应该积极主动的表现主体并融入环境,使其丰富的艺术精髓得到弘扬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