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雕塑艺术开放多元的形式语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雕塑艺术开放多元的形式语言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雕塑艺术开放多元的形式语言

本文作者:佟雪霏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艺术设计系

中华民族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以上,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雕塑艺术作品。20世纪初期,一批批爱国学子留学海外,去学习国外的雕塑艺术。他们学成归来后把国外的雕塑技术和艺术理念发扬开来,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方向。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艺术大融合逐步形成了一种主流的趋势下,中国现代雕塑也融入了世界多元化的交流与互动之中,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开放的空间走向

我们知道雕塑艺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内塑造可视而且可触的立体艺术形象的空间造型形式。中国传统雕塑当然也是占有一定的公共空间的,是一种独立的实体艺术形象,这是由雕塑的特性决定的,但是它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意识。中国历代雕塑作品在总体上是高度概念化的产物,具有程式化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在封闭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在师徒相传的规范下,压抑着个性的表达而传承下来。它依附和规范于皇权、宗教和祭奠的要求,成了地上建筑、地下陵墓建筑的附庸,成了统治者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

随着20世纪西方古典雕塑艺术的引进,中国雕塑家把雕塑以口袋装土豆似的团块形体为主的造型方式发扬光大,封闭的空间形式得到了几代雕塑家的追捧。随着中国社会的文化结构进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一系列现代艺术运动兴起,中国现代雕塑也以开放的姿态向更为广泛的空间开放,开始在形体中间渗入了区别于外围虚空的孔洞,产生了虚实的空间,同时在形体自身的符号系统方面由原来的单一的团块自由形体,引入了人工制造的机械几何形体和反秩序的任意人工形体,再加上组合关系的多层次变化和发展,多样地、开放地、立体化多层地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内容。而且不断开放的人类生存空间也使雕塑改变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从实体转向空间,从室内架上走向了室外空间,走出了美术馆,与城市自然环境相结合,成为了民众生活环境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使城市雕塑也得到迅猛的发展,雕塑出现在了百姓的生活环境之中,百姓可以走近雕塑,随时看到雕塑,不仅提高人们的文化层次,也强化了作品与人的生存环境、观众的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开放多元的形式语言

雕塑的语言是指雕塑家在创作雕塑作品时,需要运用各种合适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段和手法,是雕塑的独特表达方式,是形体、空间、节奏等一系列雕塑造型因素的有机整合关系。历史上任何伟大的艺术品都是伴随着形式语言的崭新创造而诞生的。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传统的雕塑造型方式,而是对天经地义的雕塑语言方式的挑战,它以其丰富的语言形式打破了传统雕塑的雕琢和塑造的单一模式,这种语言方式上的演变使中国现代雕塑表现为具象和抽象、意象性作品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态势。

从1979年的“星星美展”开始,就拿出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架势,雕塑家们开始强调自己的语言方式,并在雕塑形式上进行大胆的创造。80年代之后,受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全国开始兴起一股探求新的语言方式的风气,雕塑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装置化”的语言倾向。雕塑语言装置化是语言外延的不断泛化,雕塑家用“集成”代替了“塑造”,材料本身的意义代替了造型的意义。中国现代雕塑就此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架上雕塑的单体与基座形式,以复数性的作品单元进行组织结构,采用多种摆放形式,形成一个能与观众互动的空间场景。它除了雕刻、塑造成型以外,它的制作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可雕可塑材料的加工改造。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现代雕塑纳入了编织、拼贴、钉制、焊接、切割、锻制等多种立体成型手法,它们或单一运用,或相互配合,在空间中共同创造立体形象,从而进一步解构了雕塑,取消了雕塑与现成品、三维与二维、架上与非架上的界限,把活动雕塑、现成品雕塑、集合雕塑、金属焊接雕塑、极少主义雕塑等都演绎了一遍,形成了抽象、变形、分解、构成组合、极少主义等多样化的雕塑语言形式。

三、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开放多元的材料手段

材料,是一种可以嫁接、转化、演绎的艺术表现载体。它是造型的基础,就像米开朗琪罗看待雕塑那样,是“把形体从大理石中解放出来”,雕塑是“具有生命的构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材料和雕塑是密不可分的。

众所周知,雕塑艺术是以一种或者几种材料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它的存在依托于材料的存在基础之上。中国的传统雕塑大多以泥塑木胎工艺和小型木石雕刻为主,对于复杂的机械、铸造等加工制作工艺的涉及还比较少。在20世纪初西方雕塑刚刚传入的时候,由于当时的工业水平比较落后,无法为雕塑提供必要的制作工艺基础,所以早期的雕塑家们的创作多以小型架上为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大千世界蕴藏的丰富天然材料资源为雕塑创作提供了各种新的材料载体,人们在雕塑创作中更加大胆地运用各种新型材料。由于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受到了所有雕塑家的倾心关注,在材料选择上强调与本土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和现代工业背景的息息相关。所以,有很多雕塑家的创作是围绕材料展开的,像如今比较流行的现成品雕塑、观念雕塑等,当然这种变化也使中国雕塑从传统的手工塑造转向了现代化的加工制作以及材料实验,通过对材料的选择,体现出了对社会的一种介入,一种看法,把自己的感情和材料相结合,使材料在雕塑创作中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现代雕塑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拿来”到“消化”的阶段,各种新风格、新样式、新观念的雕塑艺术不断涌现,使中国现代雕塑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发展状态,与此同时雕塑的范畴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雕塑家亦开始大胆尝试新材料的运用及材料与形式结构的结合,向一切雕塑可以利用的资源发出了挑战,使中国现代雕塑在空间走向、语言形式和材料手段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积极地参与到了现实生活中,呈现了开放多元的发展趋势,为我们的生活和审美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