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空间环境城市雕塑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空间环境城市雕塑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空间环境城市雕塑论文

一、城市雕塑的表现形式与空间特征

材料也是新时期城市雕塑的重要表现手段。同时也对不同空间环境所使用的材料做出了普通的要求。材料的质感、肌理、光感、色彩甚至触感都直观地影响人们对艺术品和空间环境的总体认识。当代城市雕塑的材质多种多样,从过去传统的石头、水泥、铸铜发展到今天的钛金属、不锈钢、玻璃钢、铁板、木材、琉璃等。近年出现的一些倾向于达达主义的作品,更是表达了对环境与生态的关注,废弃材料再度被挖掘,组织并构成新的艺术形态。

二、城市雕塑的形态要素与空间环境的联系

城市雕塑形态的塑造不仅在于对造型语言的运用,也离不开空间环境对雕塑体量与空间容量的制约,从材料质感、色彩和光线的选择,到结构、形态、比例的推敲,到外部总体的形态,再到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显示着既能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空间类型相呼应,又能适应现代文化与生活的需求,不断创造精致、宁静、高品位的空间环境。

1.雕塑尺度与空间容量

城市雕塑的尺度是关系到雕塑与空间环境相互协调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雕塑设计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的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形成不同体量的虚实界面。实的界面越多封闭感越强,体量感越大;虚的界面越多,开放感越强。虚实结合能充分表现形体的感染力与尺度的大小。与传统架上雕塑不同,城市雕塑既要考虑自身形体的比例、尺度、虚实关系又要权衡自身体量与空间环境的协调,只有在两方面都达到适合才能体现出城市雕塑的特点。新时期城市雕塑选址的多样化,使得雕塑体量与空间容量的调配更显重要,空间容量对雕塑尺度的制约直接影响到城市雕塑的空间塑造和艺术效果。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环境的空间容量是确定雕塑体量的重要依据。一方面体现为雕塑的视觉观赏区域应与环境所允许的范围相适应;另一方面表现在雕塑的体量与所处的空间的视觉协调性。传统视觉理论认为,人们观赏城市雕塑的最佳距离于雕塑整体高度的二至三倍之间。在三倍距时,可以看到雕塑主题效果和整体背景环境,雕塑的主体也处于环境的中心;在两倍距时,雕塑主体突出,背景退居其次;在一倍距以内人们可以欣赏到雕塑的细节,但不能顾及整体环境。因此,观赏城市雕塑的最佳视角应在18-26度之间,极近视角不应大于45度。这种视觉理论在传统的古典雕塑中取得了完美的体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雕塑,常常借助台阶、水池,花坛与柱廊在尺度上的调节作用来烘托主体,增加空间环境的层次,或组织引导观赏视角。现代城市空间的形态、尺度、属性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城市雕塑的风格、主题和造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而言,对于主导型城市雕塑,可根据整体空间的容量合理确定视角,在最佳观赏范围内进行环境布局,以确保雕塑的效果。而那些尺度巨大的主导型城市雕塑则应注重尺度的调节和细节处理,确保观赏者在近处也有良好的视觉感受。从近年出现的一些反映大众人物世俗生活的作品,如《深圳人的一天》中,可以看出设计师除了考虑视角控制外,更加注重雕塑的人性化表现。这些城市雕塑的体量和真人大小相仿,对于观赏者极具亲和力,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思想。因此,环境的形态及其空间容量、城市雕塑的属性和人的视觉特点都是确定城市雕塑体量的重要制约因素。

2.雕塑质感与空间属性

传统城市雕塑的材料种类不多,主要以水泥、石材和青铜为主,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城市雕塑材料空前发展,质感和肌理也成为当代城市雕塑的一种手段。对材料表面的处理,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城市雕塑的创作可利用材料的表面质感肌理变化或材质属性达到所要的完美效果。随着城市雕塑材料种类和色彩范围的不断拓展,涌现出金属雕塑、木质雕塑、陶瓷雕塑、玻璃钢雕塑、有机玻璃,和灯光结合的夜景雕塑,活动雕塑、水景艺术和用冰雪、沙等制成的临时性雕塑等,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景观,拓展了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力。城市雕塑对材质的表现除了受造型规律的影响外,还受空间环境的制约。如环境的性质对城市雕塑的质感具有不同的要求和约束。机动车道绿化带和街心广场中的城市雕塑不宜选用镜面不锈钢和镀金、钛合金等反光材料制成,以避免强烈的反光影响司机驾驶。而在一些小型的文化广场为了使雕塑很好地与环境相融合,则多采用不锈钢等高反射的材料,使周边环境映射到雕塑里,使雕塑与环境相协调。材料的不同质感也会使观赏者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城市雕塑的材质选择应兼顾空间环境的总体氛围。在纪念性空间环境中,花岗岩、青铜、大理石的质感多给人以沉稳、庄重的感觉,而玻璃、不锈钢,色彩丰富艳丽的有机塑料就很难与庄重感取得协调。但这些材料多用于市民广场或社区公园中,烘托轻松活泼的生活情趣。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传统的单一功能的空间制约性较大,而现代的多功能开放空间性质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对城市雕塑材质的约束较少。雕塑材质对这种制约的反映,首先要体现出与空间环境的功能和氛围相一致,同时要兼顾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上。

3.城市雕塑的色彩与空间氛围

城市雕塑的传统材质多为本色,色彩单一,主要依靠形体的变化与细部刻画来达到整体观赏的完美视觉效果。现代城市雕塑的形态、尺度、色彩、肌理以及使用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一材质和色彩的城市雕塑已经不能适应城市景观和人们审美的需要。色彩不再是雕塑形式的附属,而成为雕塑的一个主要表现手段。现代雕塑家充分利用色彩的视觉魅力,创作出五彩缤纷的城市雕塑装点城市空间环境。考尔德(美)的活动雕塑运用红、黄、蓝等颜色,以简洁的形体将单调沉闷的城市空间点缀得充满生机。帕翠西娅•贝德(法)的《粉红虎风》大胆地采用跳动的红色贯穿整个作品,在绿地、蓝天的映衬下取得异常鲜明的视觉效果。但雕塑家对色彩的选择也要受到空间环境的限制,尤其是空间氛围对城市雕塑色彩的制约。空间氛围对城市雕塑色彩的制约主要体现在视觉协调性和审美习惯两个方面。环境中空间形态和景观构成的差异性导致了对雕塑色彩的不同要求。在纪念性空间中,城市雕塑的色彩应遵从庄严、肃穆的氛围,以稳重的基调为主,不适宜采用鲜艳的色调;而公园绿地的空间氛围轻快活泼,城市雕塑相应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因此,城市雕塑的色彩设计必须考虑与环境的协调配合或对比协调,或相似协调。如美国华盛顿纪念碑与林肯纪念堂采用相似的色调,白色与周围环境中大面积的绿色相协调,整个环境完美而统一。又如在山西平遥古城墙下的几组反映明清时期古城居民生活场景的青铜雕塑,深色青铜雕塑与浅灰色古城墙面形成对比,浅色调的城墙成为雕塑的背景。青铜色所特有的古老韵味和沧桑感又与历史悠久的古城情调相吻合,加大了雕塑的艺术感染力。如果雕塑换用现代感强的反光材料,艺术形象将迴然不同,与环境的主题很难达成一致。在造型和色彩较为单一的现代建筑环境中,色彩鲜艳的抽象雕塑往往因图底关系的视觉效果而成为城市景观的聚焦中心。为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丰富其视觉感受,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城市雕塑的色彩与环境氛围的协调,可以统一空间形态、塑造环境的气质和格调。城市雕塑色彩的恰当选择对雕塑形态的成功塑造作用显著。城市雕塑的色彩选定应以环境空间的整体协调为基准,根据具体的环境特征确定相似或对比的协调手段,同时又要尊重城市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突出环境的主要特征。

4.城市雕塑在空间中方位的选择

城市雕塑在空间设置方位上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雕塑的表现力与环境的特征,不同的空间方位所产生的光照效果迥异。运用光影效果来增强雕塑的体积感和韵律变化是城市雕塑创作的有效表现手法。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雕塑通过光照的作用会与环境呈现出不同的形体变化,从而丰富环境的视觉感受。现代城市雕塑对光影在雕塑形态上的创造力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从不同角度予以了尝试和创新。光线直接影响到城市雕塑形体的韵律、体积感、明度和色彩的变化。日照角度的改变赋予体块类雕塑不同的形体特点。传统雕塑手法细腻,注重细部刻画和材料肌理的表达。如罗丹留存泥塑痕迹的雕塑,光线赋予作品生动的表现力。对于极简主义或立体构成一类雕塑,光线不仅可以增强形体本身的空间感和节奏韵律,也是通过材料的光泽和反射创造奇妙幻影的手段。譬如晴空中掠过的浮云在不锈钢雕塑上投下的千变万幻的影像,使雕塑与环境相融合。而在亨利•摩尔流派圆润饱满的有机体中光线的变化随曲面体缓慢细微地表现出来,时间凝聚其中,立体的三维空间演变成四维的时空艺术,自然界生命的主题得以强化。霍斯玛(美)创作的《鱼球》,光影在曲面翻转处的微妙变化,使得作品更加气韵生动,熠熠生辉。此外,光线也直接影响观赏视线。作品主要立面的布置,要综合考虑场地的进入方式、方位和面的布置,要综合考虑场地的进入方式、方位和远景效果。对于有明确主立面的雕塑,如纪念性、浮雕类雕塑,必须在总体布局中优先考虑光照的时间、角度与场地形式,流线组织的关系。这里,依据城市雕塑的规模和尺度的不同,利用观赏时顺光或逆光的角度,也可以营造出特殊的效果和气氛。

三、结语

处理好城市雕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仍是未来城市空间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城市雕塑与空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弥补的关系不仅体现在雕塑的形式美或空间环境的布局方面,还需进一步考虑城市雕塑如何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等许多方面。不同题材的雕塑对空间环境的要求不同,同样有差异的空间类型对城市雕塑的各种要素,如材料、肌理、质感、色彩等,也起到制约作用。合理地处理城市雕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是新时期环境设计,雕塑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赋予城市雕塑在空间环境中适当的实用功能,或对某些城市设施和建筑部件进行艺术化处理,突破城市雕塑在空间环境中只能被观赏和瞻仰而不需接近的单一模式,充分考虑并尽可能满足人们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对雕塑美的需求。

作者:赵天伟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