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全寿命期设计城市雕塑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①被彻底损毁(人力或自然力)以至无法修复;②被不合理地迁移以与原环境彻底割裂;③被有计划地从原环境中拆除但未得到应有的复原。深入探悉可以发现,上述3种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主要是:①因规划改变或周边建筑环境拆改而被迁移、拆除;②因管理者个人审美好恶而被拆除;③因制度、资金和技术原因缺乏必要的维护而被毁损、拆除;④因设计时对主题、表现对象论证不足而在寿命期内造成不利社会影响被迫拆除;⑤缺乏一个合理的城市雕塑退出机制,导致相当数量原本可以通过迁移等方案延寿的城市雕塑被拆除。由于上述因素的动态性和关联性,只有基于系统理论,将不同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个体视为不同系统中的能动组成部分,才能将其寿命期内可能遇到的各种外部变化视为系统变量,准确地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围绕现阶段中国城市雕塑的建设实例和理论研究现状,可以发现中国城市雕塑,特别是部分体量较大、题材较重要的作品,从策划论证之始至少存在于三大系统之中,分别是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一件城市雕塑在其全寿命期内是否能作为这三大系统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存在,直接决定了城市雕塑的物理寿命与艺术寿命。任何系统内部均普遍存在矛盾,因为城市雕塑以物质形态和视觉形态介入不同系统的运转,必然在三大系统内部产生保护城市雕塑的变量和损害城市雕塑的变量之间的矛盾冲突,城市雕塑的寿命期就是这一矛盾在互相抵消中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一旦两者处于失衡状态,就是城市雕塑寿命不正常终止之时。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就尽可能周全和长远地考虑这些因素,将是实现城市雕塑全寿命期设计的关键。下面将从三大系统的视角,侧重于外部因素,逐一分析实现城市雕塑全寿命期设计的技术路径。
二、基于社会系统变量的城市雕塑全寿命期设计
1.城市雕塑与社会系统
社会系统由不同层级组成,可以认为所有人类是最大的社会系统,也是一个巨系统。国家、地域、城市、企业、家庭等是层级不同,规模渐次缩小的系统。这些系统之间由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构成“质素”和“质素”间的联系。目前大多数城市雕塑的论证阶段本身就起源于社会系统为维持自身稳定性而作的尝试。城市雕塑的设计和施工活动由社会系统内部不同“行动者动机倾向于最大化满足”的行动构成。以政府和特定单位为代表的赞助者要求体现自身的城市文化建设努力并尽可能根据雕塑主要接受者(市民)的欣赏角度来选择雕塑的主题,雕塑家希望实现自身的艺术追求和名望,原料供应商、工程承包商以及配套供应商等希望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三方有着共同的最终目标,但围绕细节会产生不间断的冲突,任何一个雕塑设计方案都是三方在共同的文化结构规范与调停下,经过不断冲突调整自身利益边界而得到的最终结果。
2.介入社会系统运转的城市雕塑
完工后的城市雕塑继续以视觉形态和视觉形态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存在于社会系统中,它会从精神角度作用于这个系统的诸多方面。如提高系统内成员凝聚力等,广州的《五羊石像》就是这方面成功的个案,也因此具有很长的艺术寿命。另一方面,城市雕塑既然介入社会系统之中并参与系统运作,那么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矛盾也会作用于城市雕塑并影响其寿命。从现有案例来看,影响城市雕塑寿命的社会系统内部矛盾首推赞助者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后任赞助者否定前任赞助者的建设项目,直接或间接导致雕塑被迁移、拆除;其次是赞助者和创作者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为拥有城市雕塑物权的赞助者不承认创作者拥有的著作权,对雕塑进行违背创作者原意的修改工作,影响了雕塑的艺术和物理寿命;还有赞助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城市雕塑论证时未广泛征求附近居民意见,结果寓意和形式遭到强烈反对。在这方面最失败的案例当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盛开的朱槿》(又称“朱槿花”雕塑)。该作品由澳大利亚DCM建筑事务所设计,设计者根据地点位于桂南高速进入南宁市区入口的地形,选择用十片大型红色钢板为花瓣,散落布置,当观众在车速适当的车中就可看到花瓣竞相散开,从而在视觉中构成完整的朱槿花形象。但是,自该雕塑2002年落成以来,就一直处于剧烈的争议中。来自南宁文化界和市民的反对声格外强烈。广西政协常委吴学斌甚至在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建议拆除影响南宁市形象和市容的建筑物》的提案。基于多方面因素,该作品最终于落成8年后,即2010年被彻底切割拆除。通过《盛开的朱槿》这一案例可见,在其被拆除的过程中,来自于所在地社会成员的系统性反对是主要因素。社会系统的运转方式和内部组成变化,具体体现为文化、经济甚至政治等领域的波动与变革,对城市雕塑的物理寿命与艺术寿命有着深远的影响。要想实现城市雕塑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握文化、时间和空间三方面变量开展全寿命期设计,实现城市雕塑与社会系统的和谐运转。
3.城市雕塑全寿命期设计中的社会系统变量
(1)把握文化变量。将社会系统中各“质素”连接起来的除了政治、经济等,当属文化的力量最为广泛且深远,城市雕塑在多大程度上契合所在城市的文化,很多时候就决定了这座城市雕塑的寿命有多长久。从《盛开的朱槿》案例可以看出,海外建筑设计公司在建筑、景观领域拥有丰富的设计经验,但是运用的设计思维并不一定适于中国特定地区的审美主流观点。南宁市民普遍的反应就是该雕塑的造型与他们心目中的朱槿花有天壤之别。其中一种观点特别具有代表性,即这种分散布置的花瓣造型特别像刀刃,这在商业界人士看来尤其是一种不吉利的观感。因此,城市雕塑的设计者必须深入调研所在地文化环境,避免先入为主的设计思路,同时也要避免所运用的设计要素与所在地文化、禁忌发生冲突。
(2)把握时间变量。每一座城市的边界不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城市空间在很多情况下会由于自然条件、水资源、工作机会等存在极限。因此,当城市规模这一因素被大致限定后,某一个时代建设城市雕塑的速度和规模超出了正常更替和缓慢演进的规律,就会在这一社会系统内部造成某种程度的矛盾。这种矛盾必然殃及城市雕塑,既导致前一时代建设的城市雕塑得不到良好维护或被拆除,又导致后一时代建设城市雕塑的权利受损。基于此,城市雕塑设计必须从社会系统的角度考虑代际公平因素,给后代建设城市雕塑留下充足空间,也可以保证当代建设的城市雕塑能得到后代妥善的维护。
(3)把握空间变量。“朱槿花”雕塑的拆除还反映出设计思路上存在的问题,在建筑和景观设计中行之有效的技术和理念,未必就能在城市雕塑中取得同样的效果。该雕塑的完整效果过于依靠观赏时车速的适当,而大多数时候车速达不到这一理想状态。社会成员的广泛分布与所处空间的不同,导致了社会系统空间变量因素的存在。在“朱槿花”雕塑案例中,这种变量因素是设计者的设计意图未能得到充分展现,最终激起所在地民众反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基于人工系统变量的城市雕塑全寿命期设计
1.城市雕塑与人工系统
人工系统是系统理论的研究目标之一,与自然系统属于相对的概念。相关学者将其定义为:“是在形成和功能上有人类参与的系统。”城市中的居住、工作、交通等子系统组成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人工系统,一般认为这一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由能源、水资源及给排水、交通、邮电通信、环境和防灾等部分组成。由于现代城市越来越复杂,城市雕塑对环境的介入越来越深,因此在城市雕塑的全寿命期内,以交通系统为代表的城市人工系统势必产生巨大变化,并对城市雕塑的设置位置产生影响,进而缩短城市雕塑的物理寿命。管理、维护阶段的城市雕塑更深地介入城市人工系统的运转,而后者是城市经济和其他相关事业的基础。如果城市雕塑设计时只考虑短时期内周边人工系统的形态,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周边人工系统形态变化较快,城市雕塑与人工系统间就会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最终很可能导致城市雕塑被拆毁,但是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2.城市雕塑全寿命期设计中的人工系统因素
首先,城市交通系统的较快发展往往会产生拓宽道路、加大或缩小交通环岛的强烈需求,如果城市雕塑设计时不能根据人工系统可预期的未来变化而留有一定裕度,就会影响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转,具体表现为城市雕塑环岛附近车辆拥堵严重或交通事故增多。针对此问题,在交通环岛雕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高度注重底部的通透性以不妨碍过往车辆驾驶员的视线,通透程度在不影响整体艺术效果的前提下还应留有一定裕度。另外,位于交通环岛上的城市雕塑面临更大的迁移可能性,因此在结构设计上应更注重重心稳定和结构强度,以适应吊装、运输和一定时间的非正常姿态搁置。如河北省定兴县县标雕塑《盛世之星》就在2008年因交通系统升级而迁移,因为设计阶段对将来可能的迁移有所考虑,因此雕塑能在吊装、运输和长时间横卧后不变形,延长了物理和艺术寿命。总之,基于人工系统进行城市雕塑全寿命期设计,需要设计者与相关规划部门进行深入且富于前瞻性的探讨。近年来,我国城市雕塑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取得相当大的进展。其次,完工后的大型城市雕塑还深度介入城市资源、能源子系统的运转,因为城市雕塑没有使用功能,不能通过为使用者提供经济服务的过程实现内部照明,目前技术条件下主要依靠大功率射灯实现外部照明。对于负责城市雕塑运营、维护的单位来说,在至少数十年的寿命预期内耗费能源的费用将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且从长远看来也与低碳减排的环保潮流相悖。目前看来,材料领域的不断创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武器,比如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10周年纪念碑《五洲擎天》高60m,要长期实现良好的照明效果需要较多能源,在大型射灯零配件供应方面也存在压力,因此在落成十余年后改用了内嵌小型LED的新型表皮材料,大幅降低了能耗,这都是城市雕塑设计者在今后可以广泛使用的方法。
四、基于自然系统变量的城市雕塑全寿命期设计
1.城市雕塑与自然系统
广义的自然系统指物质世界的一切系统,也就是说包括社会系统。狭义的自然系统则指以天然物为要素,由自然力而非人力形成的系统,包括气象系统、生物系统和生态系统等。文中的自然系统即狭义的自然系统。由于城市雕塑是物质实体,因此通常情况下完工后的城市雕塑会以物质形态介入自然系统的运转,是否能实现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共存也是研究城市雕塑全寿命期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2.介入自然系统运转的城市雕塑
自然系统环境的物理影响具体表现为风力、侵蚀等。最显著的当属介入自然系统的城市雕塑通过与前者发生关系而受到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气体环流的阻碍,2009年青岛海滨雕塑《天地间》被大风吹倒的案例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此外,不锈钢等雕塑表面材料对光照的反射和散射、非永久性雕塑材料在氧化作用下的分解、石质风化和石质热胀冷缩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实现雕塑设计意图的材料分子结构以及焊接和安装工艺造成损害,最终影响雕塑的物理寿命,或者需要花费昂贵的代价进行维修。具有类似性质但规模相对较小、影响相对较弱的一些问题还有不锈钢雕塑形态设计不合理导致存水腐蚀,石材雕塑落成后石头接缝发黑影响视觉效果等。影响更小的情况如尘土覆盖影响大理石雕塑艺术效果的发挥,而不合理或过于频繁的清洗将会造成雕塑表面模糊,缩短物理寿命。自然环境还对建设于其间的城市雕塑提出了视觉平衡的要求。如同城市雕塑要与人工环境中的建筑、街道等相协调一样,自然环境的空旷、开放同样对城市雕塑设计中的尺度控制与形式选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反面案例当属2003年拆除的《美人凤》,除了由于其形式选择造成社会系统内部的反对声浪外,其尺度与相对空旷、无高大树木的西湖边自然环境也极不协调,如有观点反映的“尺寸较大,显得突兀,有点喧宾夺主。”而湖南长沙建设于橘子洲这样开放自然环境的《青年像》则是自然环境尺度把握得非常出色的成功案例。
3.城市雕塑全寿命期设计中的自然系统因素
对自然系统要素的考量应当贯穿大多数城市雕塑建设的全寿命周期。首先是设计者对环境的踏勘。海边建设的城市雕塑必须注意强劲海风和富含盐分的空气带来的腐蚀作用。特别是不锈钢或锻铜雕塑在海风侵蚀下,往往可能出现外部蒙皮相对完好,内部铁质骨架却腐蚀严重的情况。1876年落成的美国《自由女神像》在全寿命期内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类似的情况还有部分地区的地面沉降会对雕塑造成损害。就具体的设计、施工过程而言,对自然系统的考量不能仅仅停留在环境因素上。随着近年来绿色环保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城市雕塑也经常成为艺术家传达社会良知,唤起民众环保理念的手段。但是,当前雕塑中的环保主题主要通过形式传达出来(少数通过利用木、冰等可降解材料传达,但由于规模过小通常不具有代表性),至于在具体论证、设计领域实践绿色环保理念的案例则为数有限。这一现状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一方面,城市雕塑占据三维空间和实现永久视觉形象这两种本质特征,要求构成其形态的物质密度与结构强度必须能有效支撑自身的重量,对抗外力侵蚀,通常只有金属、石材等少数材料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如何借鉴建筑领域运用可持续材料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符合城市雕塑建设特性的生态材料,建设带有绿色环保内涵的城市雕塑,就成为城市雕塑设计、施工中考虑的重点。同时,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全寿命期内一些相对微观的因素,诸如降水、灰尘等。中国北方和内陆城市尘土较大,对大理石雕塑的艺术效果有较显著的影响,目前主要依靠全寿命期内的妥善清洗维护解决这一问题。不锈钢材质的城市雕塑也面临此问题,而且由于尺度通常更大通常使问题更为严重。因此有经验的艺术家会在模型阶段,反复推敲形态,保持作品线条和体面转折的顺畅,一方面具有形式美感,另一方面有助于利用天然雨水冲刷雕塑表面,保持艺术效果。类似的处理手段还包括在石雕中尽可能采用整体石料以减少石料接缝,或在金属雕塑顶部形态设计中避免出现积存雨水区域等。
五、结语
通过对系统论原理的借鉴,偏重于从外部因素视角,将城市雕塑视为社会、人工和自然三大系统中与其他部分不断发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城市雕塑建设全过程中相继或交替动态把握各系统的不同变量,并根据其与三大系统的互动关系合理选择城市雕塑的位置、内容、形式、材料、施工和安装工艺,能够尽可能减少外部环境对城市雕塑寿命的潜在影响并减少全寿命期无谓的资源损耗,以实现具有物理寿命和艺术寿命目标的城市雕塑全寿命期设计过程的最优化。这一理论在城市雕塑建设中的运用主体不仅是雕塑家,也包括进行论证的决策部门、进行规划设计的规划部门、新型节能建材的供应商和城市雕塑维护部门,如果能在可预期的未来广泛付诸实践,将能够大幅节省城市雕塑建设资金,最终为提高中国城市雕塑建设科学水平及与城市协调发展程度做出贡献。
作者:王鹤 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