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市雕塑规划对城市建设发展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城市雕塑规划对城市建设发展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城市雕塑规划对城市建设发展的作用

摘要:“艺术之始,雕塑为先”,可知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城市雕塑的运用,成为重要组成核心。城市雕塑不仅是艺术品的展现,更是城市品味的彰显,还是城市形象的营造。尤其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城市建设力度的增长,促使建筑设计与环境质量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将城市雕塑作为城市规划内容。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分析城市雕塑规划对城市建设发展作用,意在促进城市发展文化建设。

关键词:城市雕塑;城市建设;作用

城市雕塑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是历史文化记录的方式。随着现代化理念的深入,城市雕塑逐渐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范畴,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控制规划、专项规划的综合探究,为城市形象构成奠定良好基础。在以往城市雕塑规划属于陌生领域,加之人们对于雕塑运用认知只停留在表面,如认定雕塑属于城市附庸品、是城市文化的延伸等,从而使得城市建设呈现呆板和无生机的状态。

一、对城市雕塑的分析

1)城市雕塑是指:位于城市共同区域内的雕塑作品,缓解建筑物的聚集所产生的呆板和拥挤、迫塞与单一的状况。一般情况下城市雕塑富有严肃、慎重之感,具有纪念碑的意义。随着社会思想的开放性,人们精神生活不断提高,城市雕塑的类型更具广泛,贴近于生活和趣味性的雕塑逐渐被市民接受并喜爱,即作为独立个体,又可与建筑物和城市相结合,用以美化城市、提高人类审美的价值存在于城市各个角落。2)文化意义。历史性:结合历史年代的差异,结合浮雕的运用,对不同时期人类生活条件、精神追求等进行记录;人文性: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对其文化进行展现,如“自由女神像”,其代表着美国独立的象征,而女神手中火炬、法典更是对美国文化和国情的联系;启迪性:雕塑家在有限空间内,结合自身思想活动,对雕塑进行创作,从而为人们留有思考空间;地域性:依据雕塑所在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对其形态、特征进行完美诠释,如“海神像”(意大利•佛罗伦萨统治广场);时代性:依据人类追求、社会经济、宗教与军事等变化,使其雕塑品形态转变成为“真理”,如“杰芬喷泉”向“美人鱼”的转变;纪念性:对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的传播,如“舜耕”(长65米、宽6米、最高处26.4米的巨型大象雕塑群占地25亩)雕塑群,讲述舜躬耕的故事。另外依据雕塑主题类型的差异,将其分为主题型、纪念型和装饰型、标志型、陈设型与实用型等。

二、城市雕塑规划对城市建设发展的作用

1、对历史文化的记录

在西方国家,为了展现城市雕塑历史,利用城市广场等显著位置,对雕塑进行建设,从而实现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变迁的记录。从整体上来讲,西方城市雕塑的兴盛,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而是经过岁月和历史的沉淀,将城市与历史深深融合而产生。而在国内也存在相应的雕塑,如“南疆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多尊雕塑肃立,通过四个主题(“家破人亡”主题、“逃难”主题、“冤魂呐喊”主题、“胜利之墙”主题)的交相呼应,将观者从带入战争岁月。近年随着城市雕塑的发展,促使各类精品不断涌现,如“像”和“开荒牛”等。总而言之判断城市雕塑的成功在于:创作者情感与思想的融入、对文化根脉的传承、对文化价值展现效果等。一般情况下,城市雕塑是以名人的纪念、后人教育、事件记录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式存在,如人们对于北京的第一印象为长城、故宫;而在提及西安时,则会想象到秦俑的恢弘之势;提及西湖时便是美好、浪漫爱情的故事,是对雷峰塔的诠释。城市雕塑品的呈现,更应从公众视线的角度,通过人文历史的呈现,对民族文化底蕴进行传承,提升城市精神面貌,维护城市形象。

2、对城市形象的提升

在大型城市建设中,国家政府均会采用财政拨款的方式预留相应的建筑经费,用以对城市艺术的采购,如韩国首尔主干道30m-50m范围内,存在特定的雕塑品,将城市环境、雕塑品以及自然进行完美融合。但是中国内地对于雕塑品的选择,只来源于开发商对建筑物的认知,依据建筑结构整体位置的空缺,结合招标的方式,对雕塑品进行选择。在此期间开发商将雕塑品定义为摆设,而不是城市文化作品。虽然某些雕塑品在安放初期并不具备地标性优势,但因对城市文化与国家文化的融合,在长期展现中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如“美人鱼”(丹麦•哥本哈根)、“撒尿小童”(比利时•布鲁塞尔)、“六尺巷”(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通过人类包容忍让、平等待人美的的传承,体现人类谦和之美。)等。对此国内应依据历史文化,由雕塑家从其特有角度,对城市建设创作与之相对应的雕塑作品,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做出点睛之意。

3、对群众审美的展现

人类艺术主要依据城市雕塑的方式展现。1978年后期,国内雕塑由政治历史主题逐渐演变为民众生活主题,如“珠海渔女”和“开荒牛”等雕塑。国内城市雕塑的发展,是在后,在受到四方国家思想文化影响后,雕塑家身怀“救国救民”思想,毅然决然返回祖国,通过对反封建、反帝思想雕塑的创作,鼓舞民族斗志。1945年,新中国成立,涌现以歌颂人民、劳动和建设主题的雕塑作品,最终成为新时期坐标。由此可知城市雕塑作为人民艺术,是对历史文化的展现,通过雕塑家对情感的融入,使其真实展现大众思想与生活追求。城市雕塑品的成功,不会受到行政标准与权威认可的制约,而是从大众审美的角度,对其进行诠释。从本质上讲,城市雕塑作为民族高雅艺术的展现,既能符合大众审美,又能展现城市面貌,而如何做好二者的衔接工作,是雕塑家所应关注的问题。

三、结束语

雕塑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中耀眼的明珠,而某些被人们所遗忘的雕塑品,却在静默地对城市故事、历史文化进行诉说,并在为城市灵魂所歌唱。因此雕塑作为历史文化、文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城市之诗、城市之画、城市之魂,通过对城市故事的诉说与传承,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安民,郭少华.浅谈城市雕塑规划对城市建设发展的作用[J].经济师,2013(10):38-39.

[2]杜卫英.浅谈城市雕塑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J].大众文艺,2015(22):142-142.

[3]李斌.浅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城市雕塑[J].大众文艺,2014(7):107-107.

[4]安钰亭,冯鼎然.浅谈在历史文化影响下西安市城市雕塑的发展概况[J].艺术科技,2015(2):104-104.

作者:冯大力 单位:长春新区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