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的设计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的设计方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的设计方法

摘要:公共艺术中城雕塑设计方法论研究是公共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设计方法论又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没有具体的定义。本文创新性的以城市雕塑的设计主体与设计对象为基点,打破传统设计方法论的研究方式,从四个方面来解读城市雕塑的设计方法论,进而更好地引导设计主体去实现公共艺术创作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城市雕塑;设计方法论;公共性

公共艺术是一个广义的词语,不特指某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自由领域。公共艺术作品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其主要为社会主体的艺术活动服务,包括雕塑、壁画、建筑小品等装饰物,及影视作品等。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空间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运用不同的材质表现其自身的形态,并包含某种认识观念和觉悟。城市雕塑以城市空间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来进行创作,不是简单的将现有的雕塑作品直接置入城市环境中,而是蕴含一定社会精神内涵的。设计方法论是认识设计和改造设计方法的理论手段。城市雕塑是美化环境的同时,将大众认识和体验社会作为一个利益和责任的共同体的实践过程。因此,城市雕塑的设计方论需要在理论与实践,即创造性与公众性之间找寻平衡点,以此来实现公共艺术的设计最终目标—设计出真正归大众所享有的艺术作品。这种作品要把公众放在第一位,从真正意义上向民众贴近,向民众关心的问题贴近。从城市雕塑的设计主体与设计对象的角度出发,解读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的设计方法论会得出四点共性的方法:

一、扩而充之

顾名思义就是使范围、规模等增大,对设计对象或设计构思加以扩充,增加其功能性因素,附加价值、外观形状等。基于原有状态下的扩充内容,在城市雕塑构想过程中会引发新的创造。美国著名雕塑大师克拉斯•奥登伯格,他的作品是全世界波普艺术中唯一被流传下来的公共艺术作品。他所关注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象,将这些物品放大,做成立体。如作品《衣夹》,被放置在周围高楼林立的广场中央,高达13.7米,极富吸引力。这样的城市雕塑是对客观事物的写实放大,贴近大众生活,有着独特的现代抽象之美。当设计师将日常生活中最为寻常的物品以超常的尺度放大,并作为公共艺术作品将其置于开放空间中时,设计主体与设计对象间的距离被拉近,就达到了“艺术即生活”的境界。在商业区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摆放巨大的手提袋雕塑,采用扩大的表现形式,引人注目,恰如其分。设计主体通过扩大的方式,弱化了传统设计对象的崇高感,使城市雕塑更好地融于周边区域性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发展。

二、打散重组

打散重组,即散开、重新组合。通过打散对设计对象做出改变,组成具有一定相对优势的新个体。重新排列组合设计物的形态、结构、顺序和因果关系等内容,在城市雕塑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设计效果。《牛头》是毕加索的代表作,他将自行车打散,用其中的车座和车把巧妙地重组了一个牛头,后来演变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现成品雕塑。在设计实践中,重新组合设计对象,极易产生新的联想。如位于哈尔滨市友谊公园的主题雕塑《冰城琴韵》,它是由银色吉他,金色提琴和红色琵琶三种乐器组合而成,展现了时代的特色,表达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设计主体将设计对象具有特色的部分打散重新组合,不仅可以增强城市雕塑的功能规划和寓意,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升艺术鉴赏能力,从而更好的树立城市形象。

三、改弦更张

改弦更张指转换,从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转换设计物本身的某种成分和设计构思途径,以其他的方式逾越现状、冲破习惯性认识,来达到新的设计目的。《马桶》是奥登伯格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转换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马桶,使用一些不符合常规的材料,将原本光洁坚硬的陶瓷马桶,变成了一堆柔软的材料,使作品产生了非凡的效果。这些松松垮垮的物品,改变其本来的属性,在看到这样的作品后,人们会重新看待周围的事物。将设计对象进行材质上的转换,有效地改变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体验,使观众的最初感受遭到了新的挑战,激发了人们探索新事物的热情。这样的城市雕塑不再是设计主体的主观情绪表达,而是可以激活人们已被束缚的灵感的体验。在城市雕塑作品中,采用转换的设计方法,使设计对象与观看者产生距离感,从而令人们产生新奇的心理感受,以全新的视觉体验拉近与公众的对话,这也是公共艺术作品的目的性所在。

四、笙磬同音

笙和磬两种乐器同时演奏,有相互补充的效果,笙磬同音比喻关系和睦。公共艺术最主要的特征是公共性,即作品与人之间要和谐共存。城市雕塑从其本质和创作根源上看,一开始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满足公共需求,体现社会、地域、场所集体精神,表现公共事务的目的性。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设计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设计对象与公众的互动,吸引公众并激发与之交流的欲望,给公众以美的体验和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其公共性,达到公共艺术建设的最终目的。公众与城市雕塑作品发生互动,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一是由感官而引发的心理层面的感知性互动;二是由行为而引起生理层面的参与性互动。心理层面的互动发生在人的心中,生理层面的互动表现为肢体动作。每个民族都有关于神鬼幽灵的传说,美国内华达州高速公路边的一组幽灵雕塑很好的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在疲惫的长途驾驶中,人们会因为看到这组雕塑作品开始谈论自己所听说过的神鬼故事,更有可能会下车亲身扮演一下这个人人畏惧的角色。在与观众的互动中,作品的意义和对作品的评价才能最终体现出来。不仅人与设计对象可以互动,设计对象材料间也可以互动。传统材料(金属、木艺、石材、纤维、玻璃等)、现代材料、综合材料,材料不同,传达出来的语义也不同。有的材料单独使用、有的材料相互使用,其目的就是通过不同材料与艺术间的互动,创作出不同的作品。《球》是世宗会馆前的一组软雕塑,作品是用胶皮和综合材料制作而成,通过多种材料间的互动,引发公众的思考,表达作者的观念。将城市雕塑与公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人、公共艺术、城市才能和谐发展。

五、结语

公共艺术中的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其设计方法论不能够走单向的研究路线。从城市雕塑的设计主体与设计对象出发,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满足设计主体的创造性要求及设计的合理性为立足点,研究城市雕塑的设计方法论。由此将思路打开,分析研究设计主体、设计对象、社会公众三者间的关系,找到创造性与公众性之间的平衡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倾听市民公众的意愿,创作出更加贴近大众生活,为大众服务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白雪竹,李颜妮.互动艺术创新思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包林.艺术何以公共[J].装饰,2003(10).

[3]施慧.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6.

作者:阎慧云 刘海英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