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趣味性”城市雕塑的发展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趣味性”城市雕塑的发展前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趣味性”城市雕塑的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城市雕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其中带有“趣味性”设计的城市雕塑更容易让观赏者产生共鸣,拉近艺术与公众的距离、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使城市雕塑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进而实现城市雕塑的价值。因此,“趣味性”城市雕塑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趣味性”城市雕塑;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发展前景

一、“趣味性”城市雕塑的概念与特点

(一)“趣味性”城市雕塑的概念

理解“趣味性”城市雕塑之前,首先对“趣味”这一词汇的定义做一阐释。《现代汉语词典》对“趣味”这一词汇的解释是:使人感到愉快、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它更倾向于一种生活情趣,即引起人的兴趣,带给人愉快的情感体验。而对于“城市雕塑”这个概念,很多人认为这个称谓本身不够严谨,用“城市”作“雕塑”的定语,但并不代表乡村的雕塑就不属于城市雕塑了。也有一些人认为,城市雕塑就是公共艺术,但是公共艺术强调的是艺术的公共性、社会性和民主性;虽然说城市雕塑有一部分在观念上与公共艺术是重合的,但不代表所有城市雕塑都可以称作公共艺术。还有人主张用景观雕塑或者环境雕塑来代替城市雕塑这个概念,这种说法仅仅是强调了城市雕塑的环境属性,但是部分的城市雕塑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纪念性,而不仅仅是环境、景观的问题,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就不能仅仅说成是景观雕塑或者环境雕塑。还有一个说法,称城市雕塑为“户外雕塑”,但是目前的建筑形式千资百态,城市雕塑也不一定就是放置在户外空间的,所以用“户外”“户内”来界定是否是城市雕塑也不准确。由此看来,“城市雕塑”这个概念,它只能算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目前还不能形成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在本文中,“城市雕塑”就是指立于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作品。因此,介于对“趣味”和“城市雕塑”的概念的解读,暂且可以得出“‘趣味性’城市雕塑”就是立于公共空间中的使人感到身心愉悦的雕塑作品。

(二)“趣味性”城市雕塑的特点

1.亲和性。“趣味性”城市雕塑作品,因其独特的“趣味”特性,能使公众在欣赏、体会时产生易于接受的心里体验,这种体验,使雕塑作品具有很强的亲和性,能够进一步为公众与城市雕塑作品之间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例如卡普尔的《云门》(如图1),不锈钢的材质上能够映射出城市的建筑、天空和观众,游客可以自由穿越、触摸,并从多个角度观看自己的影像,影像会随着雕塑椭圆的外形而扭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游乐园里的哈哈镜。这件雕塑作品因其极具亲和力吸引了很多的市民,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参观。

2.生动性。人们经常说某件东西生动有趣,也就是说生动了才能算是有趣。生动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沟通,引起人的兴趣,激发人的审美欲望。考尔德的《火烈鸟》(如图2)作品是用鲜艳的红色结合庞大而又空灵的形体呈现出来的,与周围的现代化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的线性语言与建筑的直线语言创造出一种富有活力的氛围,使空间充满生机与灵动。

3.创造性。“趣味性”城市雕塑更容易为公众提供一个比较轻松和愉快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就更容易发挥出公众的创造能力。公众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结合自身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精神领域的创造,使作品呈现新的状态,具备新的意义。雕塑家理查德•拜耳的雕塑《一群等车的人》(如图3),在一座无顶棚的候车厅下,有五个身着冬装的男女、一个襁褓中的小孩和一只探头探脑的狗,静默地面向大街。作品一经落成便引起了周围人们的想象、再创作甚至恶作剧。当地居民常常随着季节的变化给雕塑中的人物换上当季的服装,或者给它们装扮成庆祝节日或者生日的特殊打扮,这种互动已然成为创造力的源泉。

4.寓教于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里,“化民成俗、艺以载道”一直被认为是艺术的根本。因此,教化的职责也不可避免地落到了与公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城市雕塑身上,同时很多实践也证明,优秀的“趣味性”城市雕塑作品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一使命。 雕塑家乔治亚•杰博在西雅图派克市场立了一件名为《Rachel》(瑞秋)的雕塑(如图4),创作者在这头雕塑猪上设置了一个投币孔,使得这件雕塑作品成为了一个有效的筹款渠道。这些款项为市场所在社区的近万名低收入者和老年人提供了很大的物质上的帮助,也因此使得关注底层人民、扶助弱势群体的精神在整个西雅图广为流传。

二、“趣味性”城市雕塑的产生背景与发展现状

城市雕塑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由于社会背景和文化的不同,也导致了艺术家创作观念的不同。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审美观念也必然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进步而进步。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因为科学技术的大幅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改变。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这种情况下,类似于满足个人审美需求的、反映人们自己喜爱的题材的带有趣味性设计的雕塑作品便应运而生,它迎合了人们的趣味审美心理,“趣味性”的雕塑也就成为了现代主义雕塑以及之后的后现代主义雕塑的一种新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手段。至此,“趣味性”雕塑因为可以满足人们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而大量出现。2000年以来,雕塑家们更是开始借用大众文化的资源,强调与大众之间的交流,表现当下生活。在这样的生活里面有谐趣、有荒诞、有调侃,这些都是易于被公众理解和接受的内容。雕塑家们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从生活细节中发现过去不为人关注甚至不齿的生活场景和生活道具,进而表达出来的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是具体的、琐碎的且充满趣味性的而不再是假、大、空的。更重要的是,随着以人为本,创造出人性化的、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更加突显出“趣味性”城市雕塑的重要性。因此,城市雕塑发展到现在,“趣味性”创作手法的应用在城市雕塑发展中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不可取代的地位。

三、“趣味性”城市雕塑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雕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火热进行中,城市雕塑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而在这些城市雕塑中有一些雕塑作品非常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喜爱,这些雕塑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设计不仅与现实联系紧密,但却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在构思和创意中融入了许多偏离常规的想法,利用夸张、反常的造型手法使雕塑具有幽默、诙谐的效果,使观赏者很直观地感受到雕塑的趣味性而得到心理上的愉悦并产生共鸣,激发观赏者主动欣赏、参与、探索、思考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内涵和精神,从而实现城市雕塑的价值。首先,“趣味性”城市雕塑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城市雕塑是存在于公共空间中的雕塑艺术,强调艺术的公共性、互动性。而“趣味性”城市雕塑更能以“趣味”的方式增强艺术的公共性、互动性,尤其能吸引公众来主动靠近、观赏和体验雕塑艺术的魅力。当人们面对这种新奇有趣的雕塑艺术时,自然而然会转换一种新的视角来欣赏和探索,在此过程中人们通常能体会到一种对更深层意义的探索的快感,并且得以扩展自身的眼界,公众的情感和才智在此过程中也被激发和释放,行为和心理都处于一种极度放松自由的状态。“趣味性”城市雕塑的创作更注重与大众沟通的零距离,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十分注重大众的审美情感和欣赏能力,并考虑到观赏者的接受水平、参与程度、心理愉悦效果等。所以,让人产生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及探索欲的“趣味性”城市雕塑相比较庄严肃穆的其他类型的城市雕塑能够更好的拉近艺术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其次,“趣味性”城市雕塑增加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城市公共空间是“趣味性”城市雕塑与公众发生互动的地方,它承载着公众参与、体验“趣味性”城市雕塑过程中的全部行为。城市雕塑作品对城市公共空间氛围的营造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吸引公众的到来,从而让城市公共空间更具有活力。并且,“趣味性”城市雕塑因其“趣味性”更能增强公众的参与程度,可以促使公众驻足、停留去欣赏、去感受、去参与、去体验其带来的愉悦感和自我满足感。“趣味性”城市雕塑作品的介入让原本只在公共空间中休息、散步的公众拥有了更多的娱乐活动,让公众的行为模式得到了良好的拓展,行为模式的拓展也增加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当“趣味性”城市雕塑秉承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用艺术的方式满足公众在公共空间中的审美需求和交流需求,来表达对公众的心理需求的关怀时,必定深受大众的喜爱,所以作为具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功能的“趣味性”城市雕塑,在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格局中,将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孙振华.孙振华自选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者简介:于黎莉,郑州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平面设计

[2]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傅春禹.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趣味性”雕塑[J].新视觉艺术,2009(6):41-42.

作者:于黎莉 单位:郑州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