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城市发展论文范文

城市发展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城市发展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城市发展论文

城市发展论文:专业镇发展轨迹探讨

本文作者:黎沛权、陈菲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纵向一体化专业镇的产品或服务的最终上市是由不同的企业分别负责不同的生产环节来完成的。综上所述,横向一体化专业镇尚处于专业化分工的低层次,是专业镇发展轨迹的初级阶段;而纵向一体化专业镇则处于专业化分工的更高层次,是专业镇发展的高级阶段。

发展模式

1外资主导型发展模式。外资主导的专业镇发展模式的实现有其必然的支撑要素,包括基础条件和推动力量。从基础条件来看,主要包括宽松的市场环境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广东作为重要的经济改革试点地区,对于市场经济的准入以及相关优惠政策的制定都有明显的倾斜性;再者,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邻近港澳台,区位优势明显,劳动成本低廉。从推动力量看,包括两点:一是产业的国际分工和转移,尤其是香港制造业向内地产业梯度转移;二是廉价的生产要素和外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投入。此类发展模式最典型的是90年代东莞的“三来一补”经济。

2专业分工型发展模式。专业分工的专业镇发展模式是在产业集聚到一定规模的条件下才实现的,当专业镇的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随着经济生产规模的扩大,在市场推动作用下必然要进行分工,而分工又意味着生产将进一步专业化,久而久之,在专业镇的经济体内必然会形成围绕一个主导产品进行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专门化生产的企业随之产生,这些企业通过市场竞争会使得某一类或几类产业特别突出,从而成为专业镇的主导产业。

3政策扶持型发展模式。随着产业的不断集聚,规模越来越大,单是利用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并不能很好地将专业镇的经济导向一个良好的局面,甚至会导致企业间的盲目扎堆和无序竞争,此时,政府的介入显得迫切而又必要。政府通过颁布地方性的优惠政策、提供各类生产要素如土地、人力、资金等资源促进集聚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规划引导、改善基建等措施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导向和便利。当专业镇的产业发展主要由政府进行规划引导所推动,则政府的角色已然成为发展的主体之一。

4自主创新型发展模式。随着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传统产业的黄金发展期已过,正步入衰退阶段。而广东省的专业镇大多以传统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市场成熟且接近饱和,若不及时转型升级则会被市场淘汰,但是专业镇的经济主体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规模不大,资金储备不足,技术资源相对落后,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也不足。基于如此严峻的局面,以政府为主导,联合企业与高校实行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型发展模式逐渐在各专业镇实行。

点击查看全文

城市雕塑发展论文(5篇)

第一篇:城市雕塑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性思考

城市雕塑是重要的城市文化遗产,积淀和凝聚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反映人类过去生存状态、人类的创造力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有力物证,是城市文明的纪念碑,蕴含了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涵和深厚底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城市特色和性格,甚至影响着城市的定位。这些城市雕塑文化遗产经过历史的沧桑依然存留在城市的空间中,与人们的生活相融合,对城市的风貌、城市空间的划定和人们的行为起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城市雕塑文化遗产不仅包括经过认证的历史文物雕塑,也涵盖了与历史建筑血肉相关的装饰雕塑,部分新建成的城市雕塑也属于文化遗产范畴。对这些固化了的物体的保护,不仅仅取决于它是否还具有以往的使用价值、多么珍贵的艺术和科学价值,同时还取决于它已经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一定街区和空间的标志,进而深深地印刻在市民们的记忆里。保护城市建筑文化遗产,正是因为它们对城市文化传承、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度注重经济利益的社会环境中,城市雕塑文化遗产需要的不是人们给予怜悯式的保护,而是需要人们真正认识到对于城市发展、社会秩序稳定、文明素质的提升和市民生活质量提高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而给予积极的保护,应该是市民的自我保护,是全社会的关注和职责。因为,这些雕塑一旦遭到损毁,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就会随之消失,遭受损失最大的还是城市自身和全体市民。因此,城市雕塑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涉及全民的公共事业,要体现社会公平,其中最主要的是保证公众的根本利益。市民的参与意识和行为的本质就是雕塑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性。因此,对雕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在那里生息繁衍的市民密切相关,牵涉到公众的利益,更需要公众的参与。

目前,中国的城市雕塑文化遗产保护大致可以分为政府和民众两个层面。政府是自上而下的,且处于主导的位置;而公众参与是自下而上的,十分被动。简单回溯近些年的政府行为,如成立城市雕塑管理办公室等机构、制定国家和地方法规、设定文化遗产日、确定城市发展规划、维护被损毁的城市雕塑等,既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失败的教训。至今为止,仍然存在着缺乏体系的建设、缺乏管理组织体系间的协调机制、地方性法规不完善等失缺,造成各自为政、保护力度不大、投入不平衡等现象在各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现,致使很多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城市雕塑被拆毁、被破坏,或改造的面目全非,为当前和以后的保护与修复留下很多的遗憾。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聂士成是清末武卫前军统领,在天津市抗击八国联军时于今八里台一带殉国,为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天津市政府于2000年在原址兴建《聂士成纪念碑》。但是却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维护不佳,基座损毁、灯光缺失,甚至成为便溺场所,引起前来瞻仰的公众极大反感,在舆论关注下才得到解决,恢复了原有面貌。从公共性的视角总结民众对雕塑文化遗产的保护则更让人叹息。改革开放初期,尽管民众主要考虑的是生活和经济发展,对各类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较为淡漠,但依然有一些有识之士从国家地位、文化遗产,以及学术价值等各个角度呼吁对以建筑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如历史建筑的摸底调查和修缮、参与文物法规和城市规划的制定等。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民众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面的场景。一方面是专家参与论证,学术界形成研究团队和中心,以及政府规划和改造工程的公示,为民众的反馈提供通道;另一方面民众自发地组成志愿者团队主动进行调查和参与改造。但是,更多的民众参与者的意见并不具有约束力,在许多情况下,参与公众并未真正成为决策者,也缺乏制度化保障;加之政府官员追求业绩,规划师、建筑师、文化遗产保护者等职业人士也随之妥协,在政治力量裹挟下的保护规划和措施羸弱无力,结果使得公众和政府不具有连续互动的关系,社会的权力阶层、职业人士及管理机构代替普通居民决定居住环境。近年来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沈阳火车站《苏联阵亡将士纪念碑》(俗称《坦克碑》)的去留,这座有60年历史的纪念碑是中苏两国并肩作战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见证。当地建设、铁道等部门认为《坦克碑》影响交通枢纽升级,应予拆除。但文化部门则认为搬迁异地会造成纪念碑承载的宝贵历史信息的缺失。当地市民也广泛表达了应当在原地保留纪念碑的强烈意愿,但依然不能改变纪念碑被迁移的结果。虽然在原址放置了一块卧碑,但公众依然不知道纪念碑被迁移何处。这是典型的公共性的迷失。城市雕塑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在强势和弱势不对称的状况下进行的,缺乏相互博弈的平台和氛围。

从公共性的角度看,对雕塑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提高到与建筑等其他文化遗产同等的重要位置,并通过政策的制定为公众提供多种渠道参与的可能,促进公众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将民众这种自下而上的保护方式和政府自上而下的保护结合起来,使民间自发的保护意识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为具体的保护参与,提高保护利用的效果,并且要给予法制和制度上的保障。

作者:张利民 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城市史专家

第二篇:公共审美下新疆城市雕塑民族文化形塑研究

新疆城市雕塑不仅是城市形象的塑造,更是对民汉交互的公众审美的引导和体现。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新疆城市雕塑的特有文脉,民族历史文化人物、现实生活风情的题材选择和具有伊斯兰宗教和少数民族装饰手法的形式语言、表现方式等既是行之有效的经验,也具有进一步深化和开掘的空间:激活新疆历史和考古材料的资源,在题材上深化新疆城市雕塑的民族文化涵义;深入研究新疆少数民族的视觉心理和造型传统,在表现语言上强化新疆城市雕塑本体的民族文化意味。作为公共艺术的新疆城市雕塑首先建立在公共互动的文化场域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历史现实和对“嵌入式”城市民族居住模式的倡导决定了新疆公共性诉求中民汉交互与认同成为必然。认可自我民族身份的同时也认可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别是和谐新疆、和谐城市对新疆公众的基本素质要求。而生活在新疆的各个民族都要面对新疆这一共同地域的特有文脉,地域归属感的获得也是新疆城市雕塑创作中所面临的重要诉求。在新疆现代城市形象构建和对民汉交互的新疆公众审美的引导与体现中新疆城市雕塑的民族文化视觉形塑就成为重要课题。新疆的和平解放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象构建,新中国城市雕塑的起步也构成了新疆城市雕塑建设中的国家经验,这时新疆城市雕塑主题与表现手法及其中蕴含的意识形态与全国各城市一致,生产劳动、工农兵和造像印证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唯有不同的是个别的少数民族欢庆歌舞题材的雕塑透漏出新疆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中城市雕塑的少数民族文化诉求。城市雕塑既是现代城市形象建构中的一部分,也是公众审美的引导和体现,不同的城市应有不同的形象特点和不同的地域文化反映,对于新疆城市雕塑中的少数民族文化表达而言,民族历史文化人物、现实生活风情的题材选择和具有伊斯兰宗教和少数民族装饰手法的形式语言、表现方式等既是行之有效的经验,也具有进一步深化和开掘的空间。

点击查看全文

我国城市发展文化产业论文

一、城市文化产业的涵义及发展

早在20世纪40年代德国学者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就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率先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学界对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同时由于对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的共识,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大力度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如美国非常注重科技创新加版权保护,大力发展输出文化。“好莱坞文化”影响深远。日本1996年正式提出《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政府设立公共支援制度,倾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首屈一指的成就当属其动漫产业的高度发展。我国台湾地区也将文化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发展,积极扶持创意文化产业。在我国以党的十六大为起点,也正积极倡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无疑为我们描绘了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蓝图。

二、国内外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之比较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大力度投入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美国是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文化巨无霸”企业,最富有的400家公司中72家是文化企业。尤其注重文化产业输出,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43%的份额。法国的特点则是国家扶持和庇护文化产业发展。实行文化信贷、文化合同制等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链予以连续支持,甚至直接资助。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持续经济低迷时,唯独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增长并取得了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三分之一。近几年来,非洲国家如南非、摩洛哥等也逐步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而给予了一定重视,使得非洲的文化产业也逐步得到发展。我国国内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近年来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此外,南京、青岛、大连等中等城市,也纷纷依托各自人才、区位及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或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积极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像鄂尔多斯、攀枝花等小城市也充分结合城市特色积极发展各自特色文化产业。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当前我国理论界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仍停留在局部探讨阶段,对文化产业的针对性政策理论分析较少,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这种一直以来理论研究的不足已经成为指导实践发展的“瓶颈”障碍。另一方面我国总体上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步调参差不齐,表现出大城市发展迅速,广大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东南部地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城市文化基础雄厚,但是发掘利用程度不够,城市文化产业仅处于起步阶段,文化资源浪费严重;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较好,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三、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之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首先,综观当今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我们可以看出,城市文化产业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带动着城市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也最恰当的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那么我们要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势在必行。其次,我国当前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存在严重不足。第一,我国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实践中表现出资源极度分散和经济效益不突出的特点,使得城市在总体上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第二,我国城市文化产业的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矛盾突出。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尤其是传统文化产业表先出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竞争中优势难于发挥。第三,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资源潜力不能转化为产业实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多的是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尤其是创意文化的发展,这才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才是最能提高文化生产力的,但是在这一层面上更多的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不能适应当前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要求。

点击查看全文

建设生态城市科学发展论文

一、强化政府的引导功能

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企业发展、文化建设、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发展,可以说,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政府的引导是关键。政府的引导功能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政策引导。政府出台的城市与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企业发展政策、教育文化事业、农业林业等政策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对各行业各业的行为加以规范和指导,使各项政策服务和服务于生态的和谐发展,积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政策环境,为建设生态城市营造浓厚的氛围。比如,政府扶持的企业是否是环保型、生态型产业,政府倡导的农业是否是无污染的绿色有机农业,政府提倡的教育文化事业是否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诸多的因素都需要纳入政策考虑的范围。二是法律法规引导。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甚至需要几代人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是对传统城市建设与传统工业社会的否定,是人类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思总结。传统的工业社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破坏了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出现了高污染、高发展的状态,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人类面临能否永续发展的危机。这种状态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改变,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固定形式加以维护。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迫切需要法律的支持,在建设与探索中不断完善法规。当前,世界上卓有成效的生态城市都非常重视立法,用法律和法规规范个体和企业的行为,比如有花园城市美称的新加坡,法律非常细致严格,甚至可以说到了严刑峻法的程度,公民随地吐痰,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公民乱倒垃圾,也要受到法律部的严厉制裁。

1994年,傲慢的美国青年麦克在别人的汽车上乱涂乱画,结果,被判四个月徒刑,3500新元罚款,笞六鞭,即使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出面说情,也不过是减免为三鞭。以此可以看出,法律法规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不但要建立宏观的法律制度,尤其注重完善微观的法规体系,引导企业与公民的行为遵循生态城市发展的要求。三是规划引导。政府的规划设计是建设生态城市的蓝图框架,是企业、居民、城市建设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需要政府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引导各行各业健康发展。城市景观设计应注意在保护自然景观、利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使建筑、园林等人文景观和谐发展,使人类的后天的创造与大自然先天的美景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突出强调保护自然;城市的生态产业设计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建设生态型工业体系;城市住区的设计要考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建设能源节约、环境优美的社区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娱乐设施,满足人们多层次的需要。

二、充分发展、利用高新科技

当今高新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给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科学技术是改造传统城市的一把利剑,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成果,不仅可以推动传统工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而且可以节约能源,建设低碳社会。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新建居民区应充分利用密封性好的材料,使用节能电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使污染达到最小;要大力提倡城市居民使用低污染、环保型交通工具,发展电动汽车和氢气车,使用电力或者清洁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区严格限制燃油汽车的通行,最大程度减轻交通污染。同时,应加大科技投入,研制开发新型生态技术、生态工艺,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第三产业,确保发展过程中无污染、无废物、低耗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引导整个城市走上绿色消费、清洁生产的道路,实现城市的生态化。此外,任何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的技术,都是与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相违背的,应此要立足生态城市长远发展,坚决淘汰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关闭一些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防止出现“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现象,使整个城市走向发展高新产业、利用高新技术的路子。

三、鼓励企业的赞助和参与

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中较为活跃的因素。一个良好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居民的安居乐业,而且也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在建设规划生态城市建设中,企业责无旁贷。一是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企业不单单要通过缴税纳税实现对对社会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要承担建设生态城市的义务,主动配合政府的工作。一个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可以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短暂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可以让生态环境为此付出巨大代价,治理环境污染可能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最终得不偿失,破坏生态环境,贻害子孙后代,后患无穷,因此应积极鼓励企业参与生态规划建设,特别突出强调企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鼓励企业赞助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协助,企业掌握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可以提升城市建设规划的档次水平,而且还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人才优势,引导企业提供技术赞助,解决建设中的难题;比如,城市标志性建筑、绿化带、公园、休闲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设计,可以向全社会企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无偿使用合理化方案,只需象征性给予企业奖励纪念品。同时,企业可以提供人工赞助,比如对生态城市绿地和花园的日常管理,可以就近转让给企业管理,让附近企业承担管理维护的责任,让企业赞助人工,维护日常的清洁卫生,既能够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也方便管理。此外,城市可以设立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基金委员会,鼓励企业赞助公益事业,促进城市的永续发展;比如基金组织可以将资金用于发展图书馆、建立新型学校、创建平价医院等。

点击查看全文

城市经济发展下的城市管理论文

一、城市管理工作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加强规范执法,打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保障经济发展

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必须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为城市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仅去年一年,淮北市市容管理执法部门共查处渣土运输违法行为4200余起,拆除违法建筑51处,清理非法小广告2.7万余处,教育处罚乱停车辆8300多车次,取缔占道摊点70余家。同时,在城市执法中始终坚持“服务群众、规范管理”的原则,使人性化执法、亲情执法的理念落实到执法中的每一个环节。淮北市市容管理执法部门坚持利民便民原则,在城区规范设置餐饮摊群点21个、自产自销瓜果销售点36处、“六小行业”摊点75处,变马路摊点为马路风景,既服务群众、规范管理,又能做到人性化执法,保障我市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2.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打造干净整齐的农村环境,拉动经济发展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经济正在掀起新一轮的发展热潮,农村环境建设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农村清洁工程为抓手,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多元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去年,市政府投资520万元,积极推进百善镇等农村清洁工程试点镇建设,新建垃圾焚烧场、垃圾中转站,购置垃圾运输车和清运车等,提前一年完成农村清洁率实现全覆盖。今年,为扩大农村清洁工程覆盖面,淮北市又追加投资,修建乡村垃圾池和公厕等,完善村级环卫设施,较大的改善我市农村环境,优化了农村投资环境。淮北市招商亿元以上农业产业项目16个,投资额达24.6亿元;重点打造名优、绿色农产品牌,对外销售额达10亿元以上;以宝迪、思朗等龙头企业为支撑,形成以食品制造、肉类深加工、粮油深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集群,拉动我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路径

城市管理工作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能够促进城市经济高速、持续、稳定的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