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符号学下医疗信息类图形适老化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符号学下医疗信息类图形适老化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符号学下医疗信息类图形适老化设计

摘要:文章结合皮尔斯符号学的三分构造理论,研究符号学理论为医疗信息类适老化图形表征方式与老年人对于图形理解度提供的思考。将已发行的医疗保健符号作为研究样本,利用三分构造法中的像似符、指示符、规约符,论述老龄化群体与医疗类图形之间如何建立正确的感知联系。将符号的三分构造应用于适老图形的构建中,有利于分析图形的信息传达完整度,帮助设计者捕捉表征对象的主要特征,优化老龄化群体的感知过程。思考如何建立适应老龄化群体的医疗信息类图形,除了能够提高老龄化群体对医疗空间内信息理解度,更是拓展适老设计维度,推进图形设计进展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符号学三分构造法适老化设计图形设计图形表征方式

引言

根据联合国的人口预测结果,到2040年前后,中国将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中国仍将长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社会发展和各项新技术的普及,我国的医疗设施与环境日益提高,在高效便捷的同时,也显露了老龄化群体在就医过程中对于医疗区域及流程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医疗信息类图形作为医疗空间导向系统中的核心要素,通过程序化的图形语言对医疗环境内的相关信息进行表述,以此为环境内的不同人群提供解释、提示、指导的功能性作用。深入研究适应老龄化群体的医疗信息类图形,有助于拓展图形设计的广度,推动图形设计的适老化研究。

一、适老图形在老龄化群体中的价值

(一)医疗信息类适老图形的构建价值

图形符号是以图形为主要特征,用以传递信息的一个载体,能够以非文字、非语言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准确的再现、传达、讲解。医疗信息类图形主要存在于一些医疗场所的导视系统中,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传递路径指示、行为引导、安全隐患、禁止警告、区域说明等信息。帮助不同文化水平、认知经验,以及生理缺陷的人群高效的识别理解信息。我国的医疗保健图形符号标准早在2006年发布,其中涵盖43个图形符号,并且在2021年3月1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新版标准化医疗保健图形符号,计划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此类图符标准化的构建,极大地缩短了患者就医时对于就医流程、科室分布、提醒事项等事项的询问时间,加强了医疗环境内人与环境的讯息传递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各类人群对于其图形符号的解析并不一致,其信息的获取由多种主观与客观因素构成。随着老龄化群体问题的加剧,老人在就医流程方面的问题逐渐暴露。老龄化群体在生理、心理条件上参差不齐。由于其认知能力、视知觉功能、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在面对医疗空间时,极易在生理知觉和心理情绪上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复杂化了接收与读取外界信息的过程。深入研究如何建立老年群体与医疗信息图形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缓解老人在就医时所产生的困惑与焦虑,使医疗空间为老龄化群体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

(二)老龄化群体对于图形的理解度分析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老龄化可以分为四个概念:通常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成功老龄化。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发展中国家可将年龄达到60岁及以上的人定义为老年人,我国将60岁规定为男性退休的年龄,因此,我国60岁以上的群体被称之为老年人。文章从两个层面去分析老龄化群体对于图形信息的接受过程。1.以60岁为界限,处于界限前后的群体对于同一个图形传递的信息存在着认知差异。宫勇在《基于认知视角的医疗保健图形符号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了大学生与护士对于《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6部分:医疗保健符号》的理解程度,如图1。其结果表明:护士组平均正确率为63.4%,大学生组则为63.0%,研究得出熟悉性是影响图形理解的主要因素[2]。老龄化群体的教育背景与当今年轻人的教育情况并不相同,部分老年群体对于医疗信息类图形缺乏认知,对于此类图形的熟悉性较低,因此不能准确读取信息。2.老龄化群体的身心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感知觉退行性变化使老年人的部分身体机能逐渐弱化,例如,视觉、听觉、感觉方面敏感度的降低。同时,老年人的信息获取较多依赖于从长时记忆中取得支持,难以建立和过去经验无关的全新联系。老年人在获取信息过程中,长期利用大脑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二者相互作用后会造成记忆障碍,导致不能有效识别信息。老年群体中包含着不少病患,由于器官组织和功能老化所导致的一系列身体疾病会催生多病共存、行动不便、情绪低迷等负面影响,进而造成认知负荷。基于上述原因,老年人对于图形符号的识别基本取决于多年积累的认知经验,文化程度、使用情景也影响到信息接收的完整程度。图形具有多义性,符号与其再现对象缺失关联时,会模糊图形释义的界限。当图形的形与义之间具有某些共同品质时,老龄化群体会结合认知经验使图形成为文字信息的替代物。

二、适老图形的符号学理论基础

(一)关于符号的三分构造

符号是一个各门科学技术所使用的术语,在各类不同的文献中都有定义的描述。赵毅衡给了符号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传达意义,任何说明意义的活动必然是符号化过程。符号作为阐述意义的工具或载体,更是意义的条件。因此,定义符号的前提条件是定义“意义”。符号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是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家皮尔斯(CharlesSandersPeirce)所提出的“符号的三分构造”,将构建符号的意义要素以三角关系进行表述。其三分构造即是符号或再现体、对象和解释项。皮尔斯认为“符号与其对象、解释项之间存在着一种三元关系”。符号或再现体,可以理解为图符的形体,是对某一对象或事物的符号替代,是三元关系中的第一位,即主体。对象,是图符指向的事物,位于第二位,即客体。解释项,是对图符的释义进行说明,表述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及意义,位于第三位。符号可以在接收者心中创造出一个相等的甚至更为发展的符号,其所创造的这个新的符号便是解释项,而这个新的符号又能够产生更新的解释项,如此绵延以至无穷,这个被称为“意义的元素”的三角模型说明了符号、使用者和外在客体之间的三角关系,如图2。即“符号形体”指涉自己本身域外的“符号客体”,藉由客体在使用者的心理产生“解释义”[3]。对于符号三分构造理论的应用,能够有效利用图符引发解释,帮助老龄化群体判明一个事物的意义,优化老年人对于图符意义理解度,稳定符号对于老龄化群体表意与解释的连续带,完成符号意义的实现。

(二)关于适老图形的表征思考

目前,国内外对于适应老龄化群体的医疗信息图形研究较少,现有的医疗信息类图形未能给老人提供人性化功能,老年人在就医时存在着信息混乱,方向混乱等因素。为老龄化群体制定标准的医疗信息类图形,有助于打破老年群体在就医时的信息获取障碍,优化身心不适等相关问题。在建立适老医疗类信息图形时,应该着重思考老龄化群体对于意义的感知过程。通过借鉴符号三分构造理论,我们可以为意义实现这一过程的图形构建制定三个要素,即:形式感知(图形的形式)、事物感知(图形再现的行动思考或作为目标的事物)、意义感知(图形所表述的概念与意义)。形式感知旨在建立老龄化群体与感觉、知觉、敏感度方面的感知联系;事物感知关系到图形指代的事物或对于某一行动的引导;意义感知是为了说明形式对于事物表达及行动指导所做出的意义解释。三种感知要素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关系。适老图形的构建原则即:通过规约图符形式去表征事物及行动,进而使老龄化群体感知到其意义的过程,如图3。通过分析老龄化群体对于图形理解的三个感知过程,我们可以得出:适老图形设计本身是符号意义实现的方式,以图形向老龄化群体传达信息的意义与结论,完成说明或是指导的目的。

三、适老图形的表征方式研究

皮尔斯将“符号三分”分为像似符、指示符、规约符。“符号的三元关系”中还包含着两个二元关系:—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意指关系;另一就是符形与对象之间的表征关系。就符号的符形与对象的关系而言,如果不能通过一定的表征方式,则不能让符形成为符号对象的“代表”或“象征”,就不可能充当“媒介物”,从而传达符号对象的讯息。基于老龄化群体的三个感知过程,进行适老图形标准化的表征时,应着重思考三者相互的感知联系。分别是形式感知与事物感知之间的联系、形式感知与意义感知之间的联系。如果感知在相互作用阶段的联系缺失,则会造成单项性感知,引发信息理解偏颇等问题。

(一)像似符

像似符因为其自身的内在特性而被它的动力对象所决定,换言之,像似符号要求图符形式与表征对象之间具有某些共同品质,这种“品质”就是人们常说的感觉。因此,像似符本质上是一种对象模仿符号。例如,当音乐家奏起一段音乐时,听者内心产生的某种想象或情感,听众会把他们的想象当作音乐家想表达的思想或信息。像似符号可以作为表征对象的表意特性,其表征方式应达到图形与对象的形式相似、结构同型、感知一致,才能将其作为老年人感知经验的替代物,进而利用图形作为表征对象的再现体,利用此再现体来向老年群体传达信息。以2006发行的医疗保健符号为研究样本,其中“眼科”“心电图室”“口腔科”“儿科”为较为完整的像似符,如图4。几个图形的形式、结构都清楚地体现了表征对象的核心要素。例如,口腔图形将“口腔”的核心要素再现,即:“嘴唇”“牙齿”“舌头”。当老年群体看到“口腔”图形时,会根据图形要素特征联系自身的“口腔”形象,图形对于“口腔”的形式、结构进行模仿再现,通过展现图形与对象之间所具有的共同“品质”促使老龄化群体进行正确的感知。同时,在“医疗场所”的情景规约下,图形意义被划分到了医疗类别内,因此更易连接老龄化群体三个感知阶段,促使老龄化群体顺利的完成图形含义的感知。从另一角度看,已发行应用的医疗保健符号中的部分图形不能为老龄化群体传递准确、有用的信息。例如,“药房”图式的形义未能模仿其表达对象,如图5。已发行应用的“药房”图形,以“瓶子”“颗粒”“十字标识”组合构成,“瓶子”表达的意义是存储、收集、容器等,已知的图式想将其描述为“药瓶”,这一思路是正确的。但是,“颗粒”元素所具有的意义多样,其可以代表工业颗粒、灰尘颗粒等元素,如图6。图式中将点状颗粒放置在瓶中,不能准确体现“药物”特性,使其表达对象的表意特性缺失,二者之间缺失了形式感知,造成了老龄化群体不能将其作为事物的再现体来接收信息,无法促使老龄化群体对“药房”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指示符

指示符能够指称它的对象,这种指称不是因为符号与对象像似或类似,而是因为它与个别的对象存在着一种动力学的联系,同时,它也与把它当作符号的人的记忆或感觉有联系。我们可以将指示符理解为:图形与对象之间存在着的一种连接或指示关系链,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对象,人们通过观察会发觉图形与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或邻近关系,进而接收到指示符所传递的信息。例如,空气潮湿的时候,气压表的度数会降低,通过气压表度数降低人们可以预示到天气即将要下雨,这即是将要下雨的指示符,因为人们通过固有经验在气压表度数变化与天气情况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因此,利用指示符进行对象表征时,要注重加强图形与对象之间的动力学联系。在已发行的医疗保健符号中,“急诊”可以作为解释指示符的案例,如图7。“急诊”图形通过动力指示来体现急诊诊室与普通诊室的区别,急诊需要以最短的时间来处理病患问题。已知的急诊图形中,如果以“护士站立”“患者”“病床”三种元素构成,则不能体现到时间紧迫的含义。因此,图式中的护士呈现跑步推病床的形态,跑步动势这种动力学因素的加入,会赋予图形“时间紧急”的意义,老年人将识别“跑步”这一特定动作所指示的信息,通过符号形义来建立“跑步”与“速度快”的邻近关系,帮助老年人快速识别“急诊”传递的信息。基于指示符的理论指导下,部分不能为老年群体提供正确的行为信息。例如,“理疗科”图形,如图8。已知的“理疗科”诊室图形,以“卧姿的人”“灯光设备”“条纹”元素构成,此图形对于“理疗”的指示性缺失,未能正确表达其动力对象。理疗是利用人工或自然界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目前“理疗”图式构建不完善的原因有三。其一,灯光设备中的三道条纹图形与“热气”“气体”类似,传递给老年人的是一种热感信息,热感不能作为一种动力对象去建立老年人与理疗之间的邻近关系。其二,以热感表达理疗含义过于片面及局限,未能抓住理疗的主要行为特征去对老年群体进行指示。基于“理疗科”图式的设计现状,将其完善为适应老龄化群体的图形应注意以下几点:1.应选取合适的动力学要素作为行为信息提醒。以老年人对于理疗动作特征的理解为基础,在图式的元素组合中,可以加入“按压”“揉搓”等行为元素。老年人的认知经验丰富,“按压”“揉搓”此类的视觉行为元素会给予老年人行为提示,当老年群体处于医疗场所时看到此类图形,脑中会进行记忆检索,进而明晰此图形传递的信息是针对身体的外部治疗。2.应注意图形与对象间邻近关系的建立。揉搓,按压,本就是属于理疗中最具特点的动作,老龄化群体具有多年的认知经验,根据记忆认知,自然会将此类视觉图形与物理治疗进行联系,从而无阻碍的完成整个“理疗科”诊室的信息接收过程。

(三)规约符

规约符号与其表达对象之间没有理据性的连接,此类符号通常借助一种观念的联想去指示它的对象,这种“规约性”是社会文化的约定俗成。皮尔斯认为大部分的符号是有理据的,其中存在一部分符号没有理据性,这部分符号的发送者和解释者都需要依靠社会规约来形成符号与意义的关系,也就是说,规约符号通常用以表达现实中的某一个抽象概念。通过规约某一种符号的形式来将符号与抽象概念相连,促使公众或某一群体理解与遵守此类规约图形所表征的含义。现实中所通用的数字符号就是完整的规约符,阿拉伯数字符号已经成了社会中大部分群体约定成俗的用以表达数量关系的符号。利用规约符号进行表征时,需要考虑受众的社会文化背景、认知经验、习惯等条件是否一致,着重思考解释项与规约符之间的关系。目前应用于医疗场所的图形中,“红十字”图形属于典型的规约符案例,如图9。由于“医院”本身的解释具有多样性,它可以被理解为收容、避难、治疗等含义,利用生活中单一的视觉因素和邻近的事物关系来表征“医院”过于片面,因此用“红十字”图形对其进行规约。在表征医院时,采用“红十字”元素是因为我国近代医院起源于教会医院。经过多年的发展,红十字类的标识已经将医院与各类人群之间进行了“约定化”。无论何种文化背景的老年人看到此类图形,会根据长期的认知经验将其默认为医疗场所,习惯性的遵守这种社会约定。基于规约理论的指导,医疗保健符号中的“传染科”图形,未能与老龄化群体建立感知一致的关系,如图10。已知的“传染科”以“人”“口罩作为图形组合要素。但是,“传染”一词属于抽象概念,表达对象的概念层级复杂,复杂的概念层级会降低老年人对于图形的理解度,同时,“口罩”传达的信息又具有多义性,口罩属于卫生用品范畴,传递的信息可以是预防、隔离等。以人和口罩元素来表征“传染科”对象,容易降低老年群体的信息理解度。抽象对象本身就很难将其具化成人们已知视觉经验中的图形,这时就需要通过建立一种能够令老年群体共同遵守的“约定化”图形去表述对象。在对“传染科”进行表征时,我们可以为“传染”一词建立约定化的图式。“传染”的解释为:因病疫传播、蔓延而致病。其中的传播与蔓延,是“传染”最重要的特征,并且这种传播和蔓延是向外的。因此,我们可以将这种传播性规约为向外发散的病毒图形,如图11。虽然病毒本身的形状结构复杂,但是病毒图形多年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病毒图形已经在各类人群的认知中建立了传染、感染这种默认的含义。在此类图形之中再加入两个以上的人物图形,将能更好地表征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感染的含义。以改进后的图式对老龄化群体进行规约说明,能够有效避免老年人对于“传染科”的理解产生歧义。四、结语作为医疗场所内信息传达的主要媒介,适老图形标准化的构建会在优化老年人就医体验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适老图形的设计中,需要有科学系统的方式与严谨的理论来支撑,只有理论与设计方式清晰明了,才能保证医疗信息类图形能够有效地被文化背景及身心条件参差不齐的老人所理解。将皮尔斯提出的符号的三分构造应用于适老图形的构建中,有利于分析已知医疗图形的信息传达完整度,帮助设计者捕捉表征对象的主要特征,优化老龄化群体的感知过程,促进医疗信息的有效传递,完善医疗空间内对于老年群体的人性化服务。思考如何建立适应老龄化群体的医疗信息类图形,除了能够提高老龄化群体对医疗空间内信息理解度,更是拓展适老设计维度,推进图形设计进展的有效举措。

作者:吕久扬 张耿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