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工艺的民俗事象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传统工艺文化
传统工艺起源成长于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社会,是传统男耕女织的手工业经济作用下的劳动产物。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传统工艺扮演着社会生产和审美的重要角色,承担着从经济到艺术的多重作用。传统工艺主要指在传统手工业时代所形成的,以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具有较强的手工技艺性和独特的艺术性,是有别于工业时代下以机械化、批量化、规格化生产工艺的传统型技艺。宗白华先生在描述工艺文化时曾说到,“……但是实践先于理论,工匠艺术家更要走在哲学家的前面。先在艺术实践上表现出一个新的境界,才有概括这种新境界的理论”。中国传统工艺蕴含着我国人民关于生活、制作、生产、审美、艺术的宝贵智慧,彰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素养。自从人类开始了技术活动,工匠的社会定义就产生了—不存在没有工匠的人类社会。工艺文化正是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的物质进化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积淀。传统工艺是生活的产物,是反映生活的工艺文化。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传统工艺也具有地域性、行业性和多元性等特征。而传统工艺的民俗事象正是营造地域性、行业性的工艺文化。传统工匠的工艺活动包含着具有时代意义的民俗事象,可以说一部工艺史主要是由技术史、民俗史以及艺术史交织而成的。工艺民俗是指工匠在长期的工艺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有关生活方式、习惯、禁忌、信仰等诸多文化事象的总和。传统工艺活动中有关工艺传承、技艺行话、魇胜崇拜等的民俗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彰显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多元化民风与民俗,反映了本民族特有的技术文明与文化记忆。
二、传统工艺的民俗特点
(一)工艺传承的封闭性
作为男耕女织的手工业社会的时代产物,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方式主要依靠于民间作坊的家族模式和师徒模式。传统的家族师徒模式招收的艺徒大多是工匠自己的儿子或亲戚,具有一定的血缘化特点,这正是工艺传承谱系化的典型表现。工匠在工艺技术的传承方面世代相传继承,亦或有所改良创新,各行各业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业传统与地域风格。因受工艺传承亲缘化的约束以及同行业工匠之间激烈竞争的影响,以致于他们在工艺技术的教授方面严格保密,对于非师承同门的工艺从业者更是严密防范,技艺方法一律秘而不宣,概不外传,出现“传男不传女”、“传子不传外”的现象。正如徐珂于《清稗类钞》中所记载“吾国之工艺,类有秘术。造纸处之工程,有相竹者,沤竹者,揭纸者,其法与其程度皆不肯质言。又景德镇烧瓷,其用油、造胚、画花,各有专行,而秘不示人。山东博山烧料及各色玻璃,皆专业,所制黑色玻璃,能使黑暗不透光,玻璃杯能斟沸水不裂,西人亦不及之。然其法极秘,仅传其子,即工匠亦必用其本邑人。凡商人欲定货者,先与金若干,彼即在山中制成,始送出,其制法不使他人得见。至用药料时,则帷其屋,虽工人亦不得见矣。又西人游历粤东某县,见有化矿质者,怪其未尝习矿学,而化炼颇得法,问之亦不告。又如粤之竹扇,精者仅一老妪,妪死,他人即不能继之。福州漆器亦然”。这种工艺传承的封闭性特征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手工业所具有的封建性、依赖性的弊病,制约了工艺技术的长远发展,必然阻碍工匠技艺的发展创新以及工艺生产的规模扩大,更不利于不同地域之间工匠技艺经验的推广交流。但正是因为这种技艺传承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又起到了推动工艺技术发展水平的作用,工匠在工艺选材、制作生产等程序上严格要求,树立了工艺产品的品牌标识以利于市场竞争。
(二)技艺行话的通俗性
工艺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主要依靠口耳相传、耳濡目染的方式途径在人际和代际之间传播,使其具有通俗性和传承性。三百六十行,各地各行各业的工匠中通行着大量的行话市语,这些正是他们对于技艺经验的精炼概括。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曰:“《辍耕录》言杭州人好为隐语,以欺外方……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行话市语具有浓厚的行业特性,因此行话作为各行业之间相互区别的基本要素与鲜明标志,有利于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与行业集体意识。如通行在传统营造行业之间的“木匠看三,瓦匠看二”的艺谚:这是由从事于木业、泥瓦业的行业工匠所掌握的营造技巧,意思是工匠在营造屋宇建筑时,所计算的房屋出檐部分的宽度应该是整个房屋柱高的十分之三;而在建造屋宇前的台基时,所掌握的露出台基的宽度应是整个房屋柱高的十分之二。再如流传在画匠与塑匠之间“立七、坐五、盘三、跪四”的行业市语:这是由画工和塑工所通行掌握的工艺口诀,意思是工匠在画人或是塑像时,人像整体的尺度规范应该参考头的大小比例,具体而言站像的尺度比例应相当于七个头高的大小,而坐在椅子上的人像尺度比例则应相当于五个头高的大小,盘坐着的人像尺度比例应相当于三个头高的大小,跪坐着的人像尺度比例则应相当于四个头高的大小。再如刺绣、制衣等与用针相关的行业,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正月不动针”的俗谚:初一不忌针,当年国库空;初二不忌针,天下百姓穷;初三不忌针,三孤三寡兴;初四不忌针,朝中轶事生;初五不忌针,五月五雷轰……中国传统工艺的门类广泛而众多,各行各业所形成的独特的行话市语,这些行话与各行业的生产内容及形式相结合,共同构成了行业的鲜明特征,使得行业自身的习俗具有系统性和凝固性。正是这些行话市语传播,才使得工艺的技术经验与文化可能得以总结和流传下来,迎合了民间普遍的生活及心理要求,更加有利于工艺的代代传承。
(三)魇胜崇拜的神秘性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工匠是一个并未得到重视的阶层,工匠们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工匠职业被认为是“四名之末”,甚至还遭受压迫和欺凌。如《吕氏春秋》里记载有:“宫室已成,不知巧匠,而皆曰:‘善,此某君王之宫室也’”的说法,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处于上层社会地位的统治者们对传统工艺这一类从业者的偏见和鄙视。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科学文化的滞后,加之工匠们生存环境激烈的竞争,大多工匠普遍处于愚昧迷信的状态,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以至于不得不依求神灵的保佑。对于行业祖师的崇拜正典型地体现了工匠寻求庇佑的功利性目的。俗曰“三百六十行”,面对种种行业,自然由此形成各行各业不同的行业神。鲁班是我国众多行业神崇拜中最著名的祖师神之一,他不只是一个行业崇拜的神,除木、石、泥、瓦业以外,木雕业、锯木业、造车业、搭棚业、扎彩业、玉器业、皮箱业、梳篦业、钟表业、编织业、旋匠等等,都供奉鲁班为行业祖师,尊称他为“鲁班先师”、“鲁班爷”、“鲁班神祖”。随着明清社会经济、技术文明的繁荣发展,不断细化行业分工,因此工匠所供奉的行业神种类不断增加,行业祖师崇拜的活动组织也随之兴旺。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行业神崇拜的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的祖师爷”、“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百工技艺,各祠一神为祖”。同时明清时期工匠的行业帮会组织颇为发达,行业神的崇拜就成为了各行业之间相互区别,同行业者之间互相团结与约束的重要标识。同时,祭祀行业祖师,也就成为了行业组织的基本职能之一与行规帮发规定的主要章程内容之一。工匠的魇胜民俗是古代巫蛊迷信与工匠生产活动相联系而产生的一种迷信做法,是旧时行业民俗的一种典型代表。相传旧时工匠们在为主家从事建筑营造活动时,如果对主家不满,受巫蛊迷信心理的驱使,以报复主家,工匠们就会暗中在梁柱等处藏放镇物(“匿物”),使主家招致厄运。据《西墅杂记》记载:“余同里莫氏,故家也。其家每夜分闻室中角力(摔跤)不已,缘知为怪,屡禳之不验。他日专售于人而毁拆之,房梁间有木刻二人,裸体披发,相角力也。”深夜的摔跤声正是由木匠在营造时“匿物”所致。关于“工匠匿物”的巫术迷信记载颇为丰富,如“凡造房屋,木石泥水匠作诸色人等,蛊毒魇魅,殃害主人”。再如《农政全书》中所记:“凡卧室内有魇魅捉出者,不要放手,速以热油煎之,次投火中,其匠不死即病。又法,起造房屋于上梁之日,偷匠人六尺竿,并墨斗,以木马两个,置二门外,东西相对。先以六尺竿横放木马上,次将墨斗线横放竿上,不令匠知。上梁毕,令众匠人跨过,如使魇者,则不敢跨。”这类具有神秘特征的迷信活动大多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一是为了寻求神灵保佑自身的利益:如平安、成功、收入等;三是为了保佑本行业的利益:如团结同行业人员、强化从艺者的行业观念与意识。诸如此类魇胜崇拜的巫术迷信行为可以视作处于“四技之末”的工艺从业者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地位而施行的一种主观的功利性行为。结语: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说过:“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各的道德。”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市语,都有自己供奉的行业神灵。这类种种的民俗事象,所折射出的是作为各行业所应遵守道德规范的精神力量,起到团结、约束和教育从业者的作用,这正是探析工艺民俗事象的价值意义所在。民俗文化是传统工艺文化的生存土壤和走向生活的关键领域,就“雅俗”而言,没有“俗”就不可能有“雅”。就“礼俗”而言,“礼源于俗”。就理论与生活(俗)而言,理论的强大必须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传统工艺文化只有民俗化之后才能获取巨大生命力,才能进入人们的血液之中,生活化、无意识化。传统工艺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在其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发展演变历程中,受到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工艺文化体系。中华传统工艺文化的工匠民俗文化问题,实际上正是传统工艺文化真正实现其价值的落脚之处,正是建构文化本土化、民族化的核心领域。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36页
〔2〕徐珂编.《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2010.第769页
〔3〕李乔编.《行业神崇拜》.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第3-22页
〔4〕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309-409页
〔5〕乔继堂.《细说中国节》[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2.第144页
〔6〕(明)午荣:《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境》,明刻后印本,第10页
〔7〕(明)徐光启.《农政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6-12.第871页
〔8〕李世武.《中国工匠建房巫术源流考论》[D],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覃妩周.《鲁班信仰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作者:纪亚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