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西传统建筑文化的“行”与“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西传统建筑文化的“行”与“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西传统建筑文化的“行”与“止”

摘要:中西方建筑的表现形式向人们传达了它们所在历史背景下的社会文化生活,折射出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而中西方建筑在一段时间里各自独立发展,展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呈现的差异美。本文所要论述的是中西方建筑在时间维度上的认识和表达。总结来讲就是西方建筑追求的是一种时间凝固的静态理性美;而中国古建筑则通过空间的变化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在行进和游览的过程中体会不同时间段带来的空间感受,是一种动态的韵律美。这种差别的形成与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及各自对于时空观的理解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则从中西方时空观念的形成、各自的思想特征以及时空观影响下的建筑表现形式和具体的案例分析几个方面来阐述中西方建筑文化在“行”与“止”这一层面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文化;行动与静止;时空观

1引言

不同的社会文化中,有不同的时间观念,使得人们的生活与思维习惯等不尽相同。而时间观往往与空间观联系密切,对这些各有区别的概念进行分析研究能让我们更准确的发现自己所拥有的时空观的产生与变化,以及这种观念下的创造活动应当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建筑的表现形式上又有哪些特点。

2中国古建筑文化中的“行”

2.1中国建筑的时间观

受农耕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其中便蕴含了中国古人将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的时空观念。易经的阴阳五行说,对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看法;道德经中的周而复始,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等观念;儒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了时间奔流不息,生命运动不止的观念;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时空观,中国传统建筑完美的体现了时间和空间融合统一的关系。由于人类认识时间缺少一种相应的感官媒介,把时间转换为空间,借助空间表现时间就成了最适合的方式。

2.2中国古建筑思想及展现形式

中国人富于幻想,并且给中国建筑赋予了绘画的特点,中国人习惯于把建筑环境看成画境,由于着眼点在于画面意境的表达因而忽略了建筑单体的表现和透视效果,而着力于由建筑单体组合而成的群体间的关系和群体间的参差错落感。具有绘画特征的中国建筑,更重视建筑中的空间组合,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随时间变化而感受的空间效果,追求移步换景的效果。中国古建筑还致力于“线的艺术”的表达,无论是建筑单体的轮廓线还是建筑群体的天际线,均与国画中线的勾勒有神似之处。中国人更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感受,以及如何通过建筑的营造去表达这种感受。而且中国人的观念里认为建筑应顺应天时,四方对四时,所以建筑更多的是顺应自然。中国建筑外部空间的魅力在于由整体布局形成的一系列形体与空间的组织与安排,由此按次序将空间的意念传达置身其中的观赏者,而这种意境出现的方式与次序是由融入人的空间感受而缜密安排的。紫禁城的空间布局可以说达到了我国古典建筑布局的巅峰。紫禁城外部空间的营造像一部壮丽的交响乐,有前奏有高潮,空间流畅而又变化丰富。由入口的引导空间直到中心的核心空间,其中有主次有先后高潮有过度,通过开场与封闭,及室内与室外的转折过渡形成空间引导与分隔,扩展与界定。中心的氛围在层次的铺垫与递进中得到强化,使得空间在时间中变换,时间在空间中流淌,人的主观感受十分丰富和富有趣味.

3西方传统建筑建筑文化中的“止”

3.1西方建筑的空间观

西方时空观念的形成始于对自然现象的理性分析上,认为自然是处于人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宇宙空间对于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活动的场所。没有像东方人对自然和宇宙的崇拜,在西方的自然观中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强调“神人合一”。与西方文化中注重空间相一致,西方建筑注重表现单体建筑的巨大体量和向上延伸的感觉,以此来体现一种想要接近上帝的渴望和想要征服和改造自然地力量。西方人研究空间,思路是从空间出发最后又回到空间。采用的是逻辑实证的研究方法,在这种空间思维支配下,时间只是物质空间附属的形式而已,绝不可能成为事物自身的一种属性。西方人在建筑构建上具有理性、严谨的特征,认为人的活动只能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因此在建筑的表达上,只表现特定时刻的建筑,如要把握连续的时空整体和规律,就必须在一个又一个单体时空的行程中去把握。

3.2西方传统建筑思想及展现形式

西方建筑受绝对时空观的影响,建筑中几乎看不到对时间的表达。相对于中国建筑空间“流动”的美,西方建筑给人一种静态的、直观的美。西方古建筑强调建筑单体的体量和造型,从外观看起来具有强烈的雕塑感。对建筑单体的强调,实际上也是对几何空间的强调。因为与群体建筑相比,单体建筑更容易给人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这也恰恰契合西方人独立、个性的文化基因。西方人重视比例和尺度,强调逻辑性,几何美,比较理性,在建筑的艺术构思与总体布局上严格按照确定尺寸进行设计。如果说中国古代建筑是以群体组合、平面铺排取胜,在变化中寻求统一,在时间的行进中体现出空间的恢弘,展现出一种流动的美。那么西方古代建筑则在单体空间、造型和向高空凸显见长,建筑形体所呈现出来的凝固的画面感给人一种仿佛时间停滞了的美感.西方古建筑常以高耸庞大而富有韵律感的几何形体展现自身的结构造型美。古希腊神庙、古罗马教堂、斗兽场等都以其巨大的体量和独特的造型征服世人,是几何空间的典型代表。它可以让人在短时间领略完整而独立的轮廓造型,其内部空间因相对封闭而具有较好的私密感。这种空间呈静止的三维性,人在其中无须到处走动,甚至无须变换视点就能一览无余。

4中西方绘画艺术与建筑艺术

艺术是相通的,而建筑本身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东西方的建筑艺术与绘画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我们就通过对东西方绘画艺术的鉴赏,从中体会中西方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从而比较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行”与“止”。最后的晚餐便是通过一点透视进行构图,使壁画与建筑空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西方建筑带给我们的往往也是这种直观的美,开门见山式的领略建筑整体的个性特征;蒙娜丽莎的微笑给人的是永恒的微笑。西方建筑所要表达的也是这种永恒的美。整个画面下以白色作为统领,画面明明是静止的,可观赏者更愿意相信孤舟是动的,水面是活的,老翁是可以钓上鱼的,一切都通过这二维的画面展现了一个连续的画面,也产生了以无化有的意境。清明上河图单以图面去看,长卷式的表达一定不会是准确的透视表达,其所展现的正是赶集的过程。整幅长卷中每一部分都可独立成图,但又连续毫无冲突,如同中国的群体建筑一般,建筑群除了个体的表达外更追求整体的效果。

5结语

行与止是人的两种最常规的运动状态,建筑的体验往往被称为是思维的体验,即加入了时间的维度。“止”并非是抛弃时间的维度而以三维角度去欣赏建筑,而是通过连续的“止”去表达间断的“行”。如同舞蹈一样,舞蹈的节奏韵律既体现在连续的运动,又表现在舞动后“止”的一刹那。对建筑的欣赏犹如对舞蹈的欣赏,或细腻婉转,或大开大合。场景的变化如同故事的讲述,西方建筑讲究理性、真实,中国建筑讲求故事的婉转动听。西方建筑讲求对每一处细节的表达,中国建筑讲求大藏于小,小藏于无,以小见大,以无现有。中国传统建筑是行走的艺术,西方传统建筑则是凝固的艺术。中国建筑如同煲汤,时间越长味越浓,建筑需要去品,西方建筑如烤肉,直接干练原滋原味。中国建筑由以群体建筑为主,如煲汤过程诸多程序,五味作料,一步一味,一步一品,是通过“行”去品评;西方建筑突出单体之雄伟,正如九分熟的烤牛排,色香味尽显,通过“止”去感受。

参考文献

[1]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04

[2]童淑媛.时空融合观念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现象与特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09.

[3]刘宇峰.中西建筑文化时空观比较[J].山西建筑,2007,12:33~36.

[4]庞泽闳.紫禁城与卢浮宫建筑印象比较[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12.

[5]赵争强.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时空观探析[J]美术大观,2015,08.

作者:张旭珍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