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西方建筑理念在传统建筑中的融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西方建筑理念在传统建筑中的融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西方建筑理念在传统建筑中的融合

[内容摘要]中国从引进西方建筑理念到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与之融合的历史发展过程,正是新兴的中国建筑理念从孕育到诞生的过程。我们要从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视角来解读西方建筑理念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更要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中找到自己文化的“根”,用传承与创新来找到完全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新型建筑理念。

[关键词]西方建筑理念中国民族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理念

一、西方建筑理念对我国建筑发展的影响

我们这里所称的现代西方建筑理念包括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产生于19世纪后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五六十年代风行全世界。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它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这些建筑思潮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工业化进程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使得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中国广大的城市化建设中得到了强势发展。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工业社会的产物,其以“少就是多”的现代思想,使现代建筑从形式到材料,无不透露出高度的现代化工业文明的标志,置身在这些高大建筑中的人们也会感受到强烈的先进、现代和时尚感。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现代主义建筑像浪潮一般涌进中国的各大城市,完全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城市面貌。其在中国各线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与政府、商务、民居等建筑中都成功占据绝对的多数地位。不过,从另一角度看,尽管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已经占有统治地位,但并非代表西方现代主义建筑依然继续保持绝对优势的地位不变。其现代主义固有的缺陷,正像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所批评的那样:过于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等。这些毫无特殊风格而看起来千篇一律的形象,在视觉上缺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的多样性。现代主义建筑的距离感正随着这种现代主义符号的普及而起到放大的效应,而与后工业时代怀旧情结的显著提升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随着现代主义建筑对原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风格的摧毁与破坏,一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古老建筑的渴望之情逐渐被唤醒。从本质上说,这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是人类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后现代主义建筑更体现了人文的关怀,一种人情味的亲切感,正好弥补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后现代主义作为多元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至今已发展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建筑思潮。后现代建筑提倡的多元化设计模式,大众化与民俗化、与传统相融合、与环境相协调、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等内在的思想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相契合,具有相宜的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艺术,其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从内在方面为后现代设计思想在文化上的对接提供了思想基础。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在中国同样被接纳并在现代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及现代商业街区模式设计中得到推崇与广泛应用的根本原因。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在中国的影响正在从点到面地发生着质的变化。这一点,有诸多的事实证明了其新兴的发展趋势。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鸟巢和水立方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国家馆,再到2015年的成都太古里商业街区,这些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筑,无不从骨子里透露出民族文化的“质感”。这些建筑不仅具有本民族的特色,更紧随国际建筑时尚潮流发展的特征,在国际建筑业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在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中国传统建筑理念正逐渐成为推动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走向创新发展和中国本土化的原动力。

二、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与西方建筑理念的融合

谈到建筑设计理念的融合,我们不得不说的是,在中国,西方建筑理念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根植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并且都能够持续发展,这必然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从本质上说,我们应该在民族文化上进行深度考察,才能找出推动这种深度融合背后的核心力量,才是找出使这种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关联。

1.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在中国的盛行

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之所以在中国盛行,与其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需求,不如直接说是它的基本原则顺应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工业快速发展及其被压抑多年的城市建设内在发展需要。因为后者充分地表达了现代中国快节奏的生活,展现出简约和实用,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这在中国的当下生活方式中依然占有统治地位。所以,从现代文化需求上看,中国城市居民对现代建筑的认同,往往是心理需求大于实际需求上。同时,更多地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化价值取向及其评价标准的改变,已经深深地映射在对其生活影响最重要的部分——工作与居住上;而究其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了中国建筑师在创作精神上的局限。现代建筑所体现出的高大上、成功、享受等偏重于物质与心理方面的需求远远大于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化需求。所以,笔者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融合与发展,更多地体现为物质上、形式上和心理上的外在需求。正是这种从炫目的现代主义建筑体验到科技带来的喜悦,又逐渐体会到现代工业文明过度发展带来的民族文化的缺乏,进而越发感到现代主义建筑过度繁荣后带来的冷漠与疏离。所以,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已呈强弩之末,正在被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所超越。

2.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在中国的发展

正像前面所述,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强劲的态势。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与中国经典建筑理念有很强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将两者的融合推向了深入。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经历了40年的时间。改革初期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全面的和深刻的,然而,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与其他国家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在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之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反弹。这种反弹是在包容下的反弹,是一种兼容外来文化特点之后形成的新文化。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式文化,是抛弃原有的、不合时宜的、旧的文化,将经典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与外来文化相融合,产生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兴文化体系,形成新的文化价值取向。这一文化现象反映在建筑理念上就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体验。具有前卫思想的建筑师和有思想、有较高素质的开发商进行深度合作,他们不再纠结于“解构与建构”,而是认真地寻找属于自己内心的精神家园,简单地说,就是要求建筑的精神与艺术满足。这为许多有意模仿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实践树立了榜样。以2009年获得十大建筑评选第一名的“鸟巢”来说,其象征着“回归家园”,又象征着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鸟巢”是一座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文明并置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范例。

三、形成中国当代建筑理念正当其时

当历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的今天,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性转型的历史新时期。中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改革和社会多元格局的形成,已经为中国版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注入了使其迅猛发展的强劲动力,这也是我们最终要揭示的如何让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中国符号真正得到应用与创新的主题。中国当代建筑一方面吸取了西方现代建筑的一些原则、一些精髓;另一方面也正用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改变着西方建筑模式,同时也在形成自己的理念模式,逐渐找到自己的道路。我们只有细细品唯这些流行建筑思潮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认清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才能从中找到自己前行的道路。

1.用“创新达到换芯”

用“创新达到换芯”的建筑理念与实践,是中国建筑理念创新的第一步。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中国版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形成与实践提供了充分的养料,用“创新达到换芯”的建筑理念在更多精英建筑师和高素质开发商中得到共识。中国现阶段正在进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实践,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诸多理念与新型城镇化的诸多要求不谋而合,为中国版后现代主义建筑提供了最好的条件,为中国建筑新锐发挥建筑设计的应用与创新创造了最佳良机。这种用“创新达到换芯”的中国版后现代主义建筑已成为本土建筑理念中的核心部分。

2.中国建筑理念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筑设计思想上的革新是建筑创新的关键。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理念——文脉主义,完全符合中国建筑的国情。因此,如何将文脉理念及其诸多的理念转化为中国版的建筑设计理念,成为摆在中国建筑师面前的必然课题。“归根到底,文丘里的著作和建筑都是人文主义的,所以他更珍视人的活动和物质形式对精神的作用。”文森特•斯库利说。“传统与现代融合”“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与文脉主义不谋而合,也自然成为中国版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理念,这也正是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最大创新。中国的建筑师完全可以在此理念的基础上,放开手脚,大展宏图之志,发挥最强的创造力,进行各种建筑设计的创新。“传统与现代融合”就是要依据中国国情,在重返中国传统记忆的诉求下,运用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理念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运用中国符号的元素组合来诠释建筑设计,在时代中寻求与传统接轨的创造方法,找到历史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恰当契合点。“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就是要以自古流传的中华本源文化重塑我们的生活归属感,与自然生态相融合,运用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理念去修复那些遗失的记忆,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用现代建筑语言表达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创新的建筑设计中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在中国版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实践中,新型城镇化为中国前卫设计师的建筑设计创新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事实也证明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中国建筑师运用中国版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进行深入的探索实践,确确实实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惊人成果。这些精英设计师将形式和内容相互统一,使建筑找到了精神支撑。他们不热衷于做一些大规模、大尺度的建筑,而是踏踏实实地对乡村小镇,甚至很偏僻的乡村,潜心进行设计创作,对活动于其中的人进行考虑和观照,对环境精神进行追求,实施耐人寻味的人性化空间及细部创作。其中来自香港地区的年轻设计师林君翰和Bolchove,就是这些杰出设计师的代表。最近世界建筑杂志Dezeen新鲜出炉了一份重磅榜单——“年度最佳住宅设计TOP10”,两人的作品独占鳌头,一举打败了那些奢侈的豪宅。以对中国文化的体现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性,正是这些新锐建筑师的成功写照。

结语

中国的建筑设计理念正在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着深度而快速的变革,形成当代建筑理念是大势所趋。利用通过“创新达到换芯”的中国版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为中国当代建筑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最佳途径和必然选择。我们坚信扎根于中国现实社会中的建筑精英们承载着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以智慧和勇气定会冲破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束缚,在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很好地延续了自己的文化,找到完全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新型建筑理念。

作者:郭旭阳 赵时珊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