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敦煌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与利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敦煌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与利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敦煌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与利用

一、敦煌传统建筑简述

(一)荒漠化自然特征下的典型绿洲建筑

敦煌位于甘肃省的西北角,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由于敦煌地处内陆,四周被沙漠、戈壁包围,气候干旱、风沙较大,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对敦煌传统建筑营造产生重要影响。为了适应较为极端的自然地理环境,敦煌传统建筑的营造方式主要以防御风沙、保温集热为主,因此也形成了独特的沙漠绿洲建筑聚落,体现着敦煌传统建筑形态发展与演变的内在规律。

(二)传统建筑的一般特征与构造

荒漠化的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敦煌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与发展模式,并且由于敦煌地域内资源匮乏,对传统建筑的建造规模、质量、风格等都造成了重要影响。敦煌沙化土地面积占比极大,用于居住的土地资源十分稀缺,从整体空间布局来看,建筑聚落通常分布在有限的绿洲边缘地带,而绿洲的面积也决定了适宜居住的空间范围与建筑数量;从建筑单体建造来看,由于荒漠化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区域的水源、植被、土质状况,从而限制了传统建筑建造的材料和形态,其建筑构造形式主要以抵御风沙为主,建筑空间一般为封闭式、内敛型。

二、敦煌传统建筑的风貌特征

(一)传统建筑的发展变迁

两千多年来,敦煌的历史战略与商贸地位使这里形成了多民族共生的独特文化,这些文化特征从聚落规模形态、城镇布局结构、建筑营造方式等各个方面影响着敦煌的发展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敦煌曾拥有都城、郡城、县城等多重历史地位,其朝代更替的文化融合和独特的戈壁绿洲环境促成了当地建筑类型的丰富多元,如纪念性建筑、宫廷府邸建筑、祭祀建筑等。其中,敦煌民居建筑作为传统建筑的基底,其建设历程的演变代表了整个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敦煌民居的原型来自集居住、防御一体的汉代“坞壁”,即平地起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屋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敦煌为汉代“河西四郡”之一,地处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商贸易节点,自卫性质的坞壁修建盛行一时,高大的坞墙既能起到抵抗侵扰的作用,又能遮挡强烈的日晒和风沙。随着历史发展,坞壁式住宅逐渐消亡,但坞墙的构造做法在当地传统民居中仍长期沿用,后来逐渐形成一种典型的建筑构造形式——“堡子”。这种建筑除了沿用具有防御体系的高大坞墙,还增添了挡沙遮阳的外墙、庭院内遮阳的凉棚,具有更加完备的、能够适应敦煌气候的结构构件。

(二)传统建筑的布局特征

1.聚落布局结构特征

至今,敦煌仍然保留着众多传统聚落,其整体布局形态和肌理风貌具有独特的敦煌地域特色。由于敦煌气候降雨量少,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人工灌溉,灌渠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因此传统聚落往往靠近水源,沿灌渠呈“一字型”伸展,从而形成特殊的肌理格局。目前,从乡村演化而出的城镇仍然保留有聚落沿沟渠散落分布、农田包裹聚落的典型风貌特征,充分反映了敦煌自古临渠布点的灌溉型聚落布局特点。

2.院落布局结构特征

敦煌典型的院落布局为四合院围合式,建筑体量敦实厚重,体块简洁大气,装饰较为简单。这种围合空间不仅有利于适应敦煌气候特征,还能较好地为居民提供领域感和归属感。传统居住建筑的平面通常为窄长方形,堂屋位于中轴线位置,厢房位于院落两侧;每户院落间通过山墙相连,布局相对集中。这种窄长的院落布局结构在夏季干热、冬季严寒的敦煌地域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很好地抵御外部风沙,又能通过两侧厢房进行相互遮挡,控制减缓庭院和周围房间的空气升降温速度。

(三)传统建筑的风貌类型

1.石窟建筑

敦煌石窟建筑是在特殊地理环境下演化而成的一种建筑类型,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具有独特的建筑布局、形态与风貌,至今仍然留存了众多包含石窟寺及石刻历史遗迹的石窟建筑,包括莫高窟石窟、千佛洞石窟、南湖店石窟等。莫高窟是敦煌石窟建筑的典型代表,由于地处特殊的干旱气候环境之中,使得莫高窟保存了大量完好的精美壁画和雕塑,成为我国甚至世界上现存古代壁画和雕塑数量最大、质量最好的石窟文物。敦煌莫高窟现存建筑数量不多,主要为塔、庙等祭祀主题建筑,如老君堂慈氏塔,为外亭内塔的宋代佛塔典型建筑形制,是我国最早的土木结构亭式建筑实物之一。敦煌石窟类建筑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军事、乐舞和民俗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学术研究价值。

2.宗教建筑

敦煌宗教建筑是现存保存良好的主要建筑类型之一,多数宗教建筑的构造与形制受到北方传统建筑的影响,主要为传统木构体系的院落式建筑,并且在构造技术上形式多样、装饰灵巧,如西云观、火神庙等。西云观为敦煌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道观古建筑,位于敦煌郡城西北部,建筑主体为坐西向东的三进院,包括钟鼓楼、真武殿、灵官殿等十余座殿堂,建筑内部保存有大量壁画、砖雕、屏风等。敦煌宗教建筑仍保持传统肌理,保存相对完好且颇具特色,对研究敦煌盛极一时的宗教文化及传统宗教建筑形制与风貌具有重要价值。

3.居住建筑

敦煌传统居住建筑的传承与演变,印证了敦煌特殊的地域气候、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面对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缓慢等诸多问题,传统居住建筑的营造技术不断进行更新与适应。传统居住建筑普遍为就地取材,土坯建造,由夯土墙围封而成;大多数居住建筑布局形式为相对狭长的四合院式,呈现外闭内敞的整体格局,建筑形态简约朴素;建筑高度往往较低,进深较小,通常净高不足2.8m,进深不足3m,面宽约4~5m之间;屋架坡度相对较低,大部分为举折平缓的单坡屋面。这种居住建筑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约土地,降低造价,并且能够建立合理的日照、通风、防寒、防沙体系,调节庭院小气候环境,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4.其他建筑

除以上建筑类型外,敦煌传统建筑还包括用于粮食储藏的其他建筑类型,如敦煌南仓等。现存的敦煌南仓是国家粮食储备仓库,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结构最齐全的清代粮仓,也是敦煌具有典型历史特征的建筑群之一。南仓位于敦煌城区内小南街仓门巷以南,是该地段的重要传统文化符号,包含八座大小相等,平面呈长方形的粮仓建筑,总建筑面积为1384平方米。每座粮仓建筑均长17.30米,宽10米,高5.80米,夯层厚0.10~0.12米,墙面采用黄土夯筑,体量较大,形式简洁;屋顶双面起脊,前后出檐,用红柳芭覆盖装饰,建筑的梁、檩、椽均选择敦煌盛产的胡杨木为材料;仓门为木板闸式,青砖铺地,极富地域特征。这种建筑形式不同于宗教建筑,更趋向于敦煌传统居住建筑的构建方式。

三、敦煌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对策

(一)敦煌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

1.传统建筑的保护

对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要根据实际需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既要保证周边建构筑物与保护对象的风貌统一,又要在敦煌的城市改造与更新过程中,尊重并协调原有的整体历史环境。例如,在重要的景观视廊内,控制建构筑物的形式、体量、色彩各项风貌要素等。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应持续进行维护及修缮等工作,在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严格按照保护要求进行拆除、新建及扩建,避免破坏能够体现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特色的建筑构造、材料、装饰等,在维护及修缮过程中遵循保护性、安全性、及时性原则。对于具有一定风貌价值的传统建筑的保护,应提升对建筑价值的认知,由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进行修缮和改造利用,这对延续传统街区肌理、形成城市整体风貌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2.环境要素的保护

敦煌拥有大量的历史环境要素,它们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既能很好地反映城市风貌和地域特色,又有利于营造历史空间品质、塑造名城形象。对于环境要素的保护,主要考虑古树、围墙、铺地、石阶、古井、古桥等,应对各类环境要素进行科学系统的普查与存档,然后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提出的要求进行修缮与保护。例如,敦煌市区内现存古树名木21棵,在其保护范围周边从事施工建设时,应由管理单位根据古树名木及其后续资源的保护需要,向建设单位提出相应的避让要求,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

(二)敦煌传统建筑风貌的利用与传承

1.传统建筑功能提升策略

将传统建筑改造为博物馆、陈列馆等展览空间,结合敦煌当地服饰、敦煌剪纸、敦煌彩塑、敦煌乐器等民间手工艺,展示敦煌古朴的民风和传统的生活面貌。将传统建筑置换为商铺、民宿等商业空间,更好地为游客创造返璞归真的体验平台,提供感受传统建筑文化与生活习俗的良好条件。将传统建筑利用为茶馆、酒馆等娱乐空间,结合敦煌曲子戏、敦煌舞蹈、敦煌酿酒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游客提供敦煌感受民俗、休闲娱乐的环境。最后,将集中成片的传统建筑整体开发利用,通过传统建筑的功能置换打造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传统风貌的文化娱乐游憩片区。

2.传统建筑构造优化策略

在传统建筑的再利用过程中,虽然其功能得以改造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建筑寿命短、材料不易保存、维护手段单一等。因此,延续敦煌地域场所的文化脉络,保持传统格局与传统风貌,不仅要重视对敦煌地域性的理解,还应采用现代化的建筑构造优化技术。一方面,增强适用性优化技术的公众意识,落实全社会“自下而上”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推广简单适宜的现代化传统建筑修缮技术,采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创造新型良好的人居环境。基于对敦煌传统建筑构造方式及现代化技术的研究,主要提出以下优化策略。一是庭院。保留传统建筑的整体布局,延续庭院的功能及形式。在敦煌传统民居建筑中,通常在庭院上空搭建高出屋面的凉棚,使用的材料常为杨树枝条。目前,当地居民尝试新的建筑材料与建造方式,通过在庭院修建玻璃顶盖,形成内部庭院,这种构造方式有利于遮阳、通风,同时又提供了舒适的庭院空间。在一些大中型公共建筑中,也采用类似的玻璃中庭,既能缓解对人工采光的依赖,又能降低成本节约能源。在一些地下建筑中,也常采用天窗采光的形式,避免使具有特殊历史环境的地段与现代社会文化之间产生冲突,如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二是墙体。采用现代化土坯墙材料与技术。首先,采用模具将沙土、草和水拌湿,压实晒干制成土坯砖,施工时用土坯砖直接砌筑40公分厚的墙体。这种土坯砖可以批量生产、直接购买,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不受墙模板的限制,可砌筑的建筑空间十分灵活。其次,可在墙体内增加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膨胀珍珠岩、岩棉等导热系数小的围护结构材料,也可利用爬藤类植物改善墙体热工性能,以达到更好的保温效果。第三,借鉴敦煌传统建筑中利用室内墙面作为供热通道的构造方式,既可增加室内供热的面积,又能减少原料对室内环境的污染。三是屋面。提升屋面材料的物理性能及美观要求。由于敦煌地区对屋面的防水要求不高,可以采取倒置保温层的构造措施。屋面添加保温层可以有效地改善保温性能,保温层材料可以采用水泥珍珠岩、憎水珍珠岩、加气砼预制块、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等。考虑屋面美观要求,可以引用种植屋面和覆土屋面技术,在屋面防水层上增加覆土层,同时填充锯末等松散材料,最后进行适宜的植物种植,形成景观与建筑相结合生态屋面。四是地面。选择适宜的地面材料,提升铺设工艺。敦煌传统建筑的地面铺设可采用当地盛产的青砖,外观简朴、耐久性强、适用面广,如鸣沙山景区的敦煌山庄、敦煌研究陈列中心等具有风貌特色的公共建筑,其地面铺装就采用了青砖材质。为了更好地保温防潮,可在外墙内侧地面的300~500mm范围内,设置450~600mm的集热、防水层处理,经济节约又能有效防止地面热量的传导。(5)装饰:延用具有地域特色的环保材料。敦煌长期处于荒漠化的环境中,因此在传统建筑装饰中,往往选择具有地方性、低污染、易取材的自然材料。例如,传统的建筑辅助材料多采用芦苇、红柳、胡杨等当地数量较多的植被。这些装饰材料不仅能够被自然降解,环保无污染,其色彩、质感、肌理都很好地营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体现与传承了敦煌传统建筑的风貌。

作者:田佳呓 王昱之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