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清流东坑下传统建筑与人文传承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清流东坑下传统建筑与人文传承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清流东坑下传统建筑与人文传承探析

摘要:东坑村古称东溪,村民主要姓陈。据历代传承有序的《东溪陈氏族谱》所记,村落肇基于宋末,历史上名人辈出,共出进士1人、举人5人、拔贡2人、贡生14人,任知县以上主官达8人,最高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东坑村是福建首批省级传统村落、三明市历史文化名村,村落形态基本完整,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是研究闽西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例证。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人文习俗

东坑村位于福建西部千年客家古县—清流县的东部,西距清流县城38千米,是由县城通往永安、明溪各县的主要驿道所经之地。村落建在东北-西南向的山谷盆地间(图1),四周群山围护,东坑溪从村庄中部流过。东坑的主要姓氏为陈姓,据《东坑陈氏族谱》记载,其始祖陈文陆于南宋末年从归化(今明溪县)柏亨村迁此开基,开枝散叶,宗族繁盛,至今已历三十余代。东坑古村落格局完整,砖木结构的古建筑造型精美,素雅端庄。东坑陈氏家族对文化教育尤为重视,专供教学的学堂或附建书院的祠堂、民居建筑等数量较多,是古代耕读传家的村落典范。2015年11月,东坑村由福建省住建厅、文化厅、财政厅联合公布为首批省级传统村落。

1村落格局

在村庄的选址上,东坑奉行“卜吉而居”的原则。民居建筑非常讲究风水,多依地形山势择取朝向,大体沿山坑朝南建,大门斜向溪水,意财源滚滚而来、取之不尽。从村外高处望去,民宅依山势向各处延伸,全村组成一个巨大的树杈形,大体走向为东北-西南向。背靠青山,临水而居,负阴抱阳,吐纳有序,形成青山献秀、绿树四合的居住环境。村庄后山及水口处生长着枝叶繁茂的大树,这些树木作为村庄的风水树受到村民的精心呵护,枝叶繁茂,连片成林,蔚为壮观。利用村庄地势的自然落差,或引山泉,或筑水圳,然后引入各户,形成街巷水网并行的框架格局。历史上,这些水系不仅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而且日夜奔淌的流水更使古老的村庄充满灵动的意境。这种亲近自然、寄情山水的风格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朴素的人生观和美学愿景。在整个村庄的建筑布局上,村民们聚族而居,所有民居环列而建,长幼尊比,排列有序。其他如学宫、庙宇、商店等社会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体现了封建农业社会晚期以宗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自给自足型的宗族聚落形态。东坑古街大都用卵石铺砌,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整。其中,十字街总长约1000米,横街长约200米,屋背屻100米。街两边不规则地排列着大小店铺,这些店铺多是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药店、豆腐店、布店、糕点店、京果店等,也是村民们休息、娱乐、聊天的去处。店铺均为土木结构,有门板式和窗柜式两种,有的至今仍在使用。村里的街道旁、院落内、小弄里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水井。由于历史嬗变,有的井已荒废,今存还有在用的有近三十口,为一千余人口的东坑人提供取之不尽的优质生活用水。东坑的井造型、结构丰富多彩。从形状看,现存的井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还有因地取势呈不规则状。从结构、材料看,有用青砖精砌细垒的,也有采用山石砌的,更有趣的是,有的像现代高楼住宅的水池。井栏有用铸铁整体铸造的,有条石平铺的,但大多是用岩石筑砌,形似木桶。

2文物古迹

东坑古村是陈氏族人定居、开发东坑的历史见证。村内街巷、门楼等保存基本完整,历史风貌相对完备,祠堂、庙宇、廊桥、书院、民居等各类传统建筑类型齐全,且大多连片分布。由陈氏(宣瑞)祖屋、致懿堂、琢玉书院、思成堂、仰峰堂、临水宫、“陈氏一门”木牌楼(图2)等七处古建筑组成的东坑建筑群,于2018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坑古建筑整体木构架大多采取穿斗-抬梁结合形式,个别建筑采用抬梁减柱的营造方法,三间通畅,增加使用空间,是清代闽西建筑的典型代表。闽西传统建筑平面布局合理,通风采光条件较好,契合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和天人合一理念,建筑精巧、美观,气势恢宏,布局科学、结构坚固、装饰精美。在满足居住及审美需求的同时,又兼备教育、敬宗、祭祀等文化功能,形成独特的建筑文化景观。东坑古建筑中,除琢玉书院的建造时期可追溯至明初外,现存古建筑大部为清中晚期所建,历经数百年,至今仍格局完整。东坑古建筑多依地形、山势而建,门楼大多饰有层层叠叠出挑之如意斗栱,以前后厅单天井一进式为主,主要建筑以天井为中心,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上至屋面,下至地表,内外装饰恰当,极显雅致,是闽西客家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陈氏(宣瑞)祖屋始建于清末,一进合院式民居建筑,内有半月池、书院,背靠花台,两侧横屋相伴(图3)。建成至今未进行大规模修葺,历史风貌保存较好,是东坑少有的内含书院的民居建筑,展现了东坑深厚的重教育才传统。致懿堂又名陈氏(盛瑕)祖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坐落于东坑村龙山坊,由廷献公所建。《东溪陈氏族谱》第一本《重修陈盛瑕祖屋记》记载:“祖屋乃廷献公所遗也,昔与资房分为二栋,局势龙脉具不中正,越数百年未尝改更书舍。康熙五十四年乙未,陈素志邀集叔侄舜大、能臣、子遴、子健、子文力恢旧址,合为一栋。十一月二十四日丑时重新架造记。”原致懿堂由两栋建筑构成,中轴均不在龙脉上,康熙五十四年(1715)损毁。陈素志邀集族人合力在旧址上新建一座独栋的致懿堂,并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十一月二十四日丑时结束工程,至今保存原貌。琢玉书院又名翠禧祠(图4)。该院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东坑第一所书院。清朝嘉庆年间,陈隆照先生曾在此院任教,抗日战争时期是当时的战时国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琢玉书院初定为乡办公室;1964年,余朋乡东坑实验小学设置于此,全乡儿童在此就读;1998年后,因场地所限,该院不再作为小学使用。思成堂又名桂圆书馆(图5)。明万历十一年(1583)由十四世祖信福公所建,现存建筑保留清代风格。思成堂集祭祖、教育于一体,办馆经费及私教工资等均抽份折入学田计算。新中国成立后,思成堂初属公办学校;1958—1959年更改为大食堂;1961年后又作为学校;1972年改为仓库;1980年归回思成堂管理。思成堂曾于1994年大修一次,2007年因多处漏雨翻修屋面。仰峯堂又称姑婆庵,东坑人称庵里,坐落于东坑村上坪坊,由六世祖念十公于明初所建,现存建筑保留清代风格。…《东坑陈氏族谱》第一本《仰峯堂祠记》记载:“太邱、光达二公之德业者,本支藩盛,盖自此始。念十公既建祠堂于上坪坊以祀之,盖根本之义也。”虽为六世祖所建,实为祖祠、神庙两用。解放初期,仰峯堂辟为大会堂,作为召开群众大会场所。1962年仰峯堂大厅曾作为东坑小学的学校礼堂。临水宫(图6)坐落于水口廊桥的上方,最早由文路公兴建,原为陈氏夫人庙,仅数间而已,明末崇祯年间毁于大火。后至康熙年间,村人集资重新建造,设有殿堂和陈夫人的塑像。至嘉庆初年,夜半起火,整体建筑付之一炬,无一留存。嘉庆十一年(1806),村人又推举董事,筹资重建。这次重建在原址上扩大了面积,规模宏伟,重塑陈夫人像,雕凤辇,历时六年,各项工作才告完成。“陈氏一门”木牌楼据《东溪陈氏族谱》记载,是由隆庆五年(1571)辛末科进士陈用宾所建。陈用宾,号毓台,东坑始祖陈文陆第十五代孙。幼年随父陈应春迁到晋江定居,于明隆庆五年考中进士,官历云南巡抚、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等职。陈用宾官居要职仍不忘桑梓,特地回东坑村建“陈氏一门”木牌楼,以表达对故乡父老的眷念。木牌楼经过三次劫难,于清嘉庆丁巳年(1797)重建,规模、格式、气势都保留原有的风格。

3文化习俗

东坑古村是闽西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记忆,深刻反映了明清清流地区的政治形势、经济结构、社会形态和文化特征。无论是在水边田地,还是在山麓峰顶,东坑建筑群都顺应与模拟自然地形,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体现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实现建筑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统一,反映出传统社会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趣。陈氏是闽西望族,历史上名人辈出。据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编写的族谱记载,全村有进士1人、举士5人、拔贡2人、贡生14人,任知县以上主官达8人。职位最高的是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的陈用宾。此外,清乾隆年间的陈允升(东坑村人)曾参与了《易经》的撰写;举人陈荣抡一生未涉官场,潜心书法,遂成大家;举人陈光晋倾注心血为地方教育,成为一代名师,至今还流传下来28首格律诗。东坑古村具有优良的建筑文化景观与生态文化景观,东坑建筑群作为活态文化遗产,至今仍延续居住、祭祀、储存等社会功能,保持着原有的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等习俗活动,至今口口相传择地、建屋、科举、耆老等民间故事,保存族谱、田契、屋契、账本、阄书、碑铭等诸多民间文献,是清流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东坑村形成了至今依然被村民津津乐道的一些奇特风俗。例如,“走游会”,是东坑村独有的体育活动习俗;“背三月”是特有的婚俗;“提旌”是东坑最隆重的丧俗。能享受“提旌”丧仪的必是最受村人尊敬、家庭经济宽裕、且有三代男丁的人。对东坑古村的保护与利用,首要是保护好村落历史遗存,包括古民居、祠堂、庙宇、小巷、历史遗址和古树名木等,要保护好村落的原始风貌,尤其是民居的建筑特色、山水风景和自然环境等。其次,还要保护好东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有价值、有特色的诗词、绘画、工艺、民俗、名人、文化记忆等,延续东坑兴学重教、重育人才的传统,充分发挥东坑的孝悌和耕读文化,有条件地发展教育旅游,重新打造东坑的又一轮新时代进程。

参考文献

[1]林善庆.清流县志[M].福州:福建地图出版社,1989.

[2]《东溪陈氏族谱》.

[3]孔灿生,陈佳清.东溪寻古[M].新出(明)内刊第0255号.

作者:林文霞 单位:清流县博物馆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