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建筑下道德教育功能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建筑的伦理内涵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关注日益显现。建筑也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命之初的一种遮风避雨、防寒保暖的基本需要,加之建筑活动的各个阶段都与人、社会、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的内涵逐渐丰富起来。建筑不仅与单纯“盖房子”的技术工作有关,更是一种关乎“美”的艺术工作,一种关乎“善”的价值选择。建筑作为一种空间环境,狭义上通常指供人居住使用的房屋,广义上,建筑则是指所有满足人的生产生活需要的人造环境,这体现了建筑的功能性和使用价值,也是建筑最初产生的目的;建筑作为一种体形环境,它又是可以供人欣赏的艺术品,体现其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建筑也与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某一特定时代的某种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的产物,各种建筑制度规制、形体风格可以反映不同时代的伦理价值观念、规范和秩序,这体现了其心理意义、精神功能和意识形态特征,建筑内在地具有道德判断的倾向;建筑作为一种历史记录,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重读历史,以古鉴今,这体现出其历史文化性,使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同样,在哲学意义上,建筑不单单是指房子,房子只是作为建筑的一种形式而存在,而质料是还没有实现的潜能,形式却是已经实现了的现实。建筑作为一种由质料和形式所组成的复合整体,它的伦理内涵非常丰富。建筑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犹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式与质料的关系、现实与潜能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曾说:“现实之于潜能,犹如正在从事建筑的东西之于尚未从事建筑的东西……已由质料构成的东西之于质料,已经制成的东西之于尚未制成的东西。我们可以用这些对立中的一方给现实下定义,用另一方给潜能下定义。”建筑的道德教育功能也就是建筑脱离了现实形式的一种“潜能”,确切地讲,建筑内在地蕴含着价值尺度和伦理诉求。哲学家卡斯滕·哈里斯曾在《建筑的伦理功能》一书中集中表达了建筑作为一种形式可以传递人们的价值观,并对人的精神世界具有感化教育作用的思想。所以,他指出建筑不能降格为只是具有美学价值或技术价值,应帮助表达出某种共同的精神风貌。建筑的伦理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环境,人们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建筑环境之中,建筑会对人的道德心理发展和道德实践活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筑的道德教育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点:一是陶冶功能。优美的建筑环境让人流连忘返,产生忘我、无我的境界,这与道德境界的大公无私形成天然的共通感,从而促进人的道德境界的提升。如在很多被以传统经典命名的建筑群中就如同沐浴在传统文化的丛林中,对人们的道德教育意义自然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导向和调节功能。调节是建筑的道德教育功能之一。环境心理学认为,环境、建筑与人的生理、心理体验、行为表现密切相关。美丽宜人的建筑空间和景观可以缓解人们内心的紧张与焦虑,调节其不良情绪,从而达到规范和约束人们不良行为的目的。三是警示和激励功能。如碑刻、训言石、功德林、纪念性建筑等对于坚定人们的道德意志,激励其奋斗精神具有重要影响。四是凝聚功能。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样式,不仅可以产生一种独特的美感,同时还可以对当地和本民族人们的心理产生一种民族、地域认同感,从而有利于凝聚起人们的民族和地区共识。
2.建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一种让建筑活动得以正常有效运转的伦理原则和规范,这主要涉及建筑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建筑是百年大计,通过建筑从业人员践行诚实守信、安全第一、公平正义等建筑职业伦理规范,能够保证建筑质量的提升和建筑美学的弘扬,从而为提升建筑教育环境的德育功能奠定基础。一旦失去了对建筑设计之善的追求,那就失去了建筑本该带给人们的便利、美感、愉悦、健康、安全。总之,建筑在更深层次上关注人与社会的规范和谐发展,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可以说,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离不开建筑的陶冶,生活状况的改善和社会和谐发展离不开建筑的伦理内涵。
二、传统建筑的道德教育功能
在中国古代,儒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整合手段,以中庸为基本处世原则,以宗亲关系为出发点,以整体主义为处理人己、群我关系的基本原则等较为完整的人际关系思想体系,这在建筑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首先,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具备天人合一的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论是风水之说在建筑选址和建造中的作用,还是人的衣、食、工具、牲畜,与山、水、土地、植物、建筑共同构成的乡土环境,都无不体现着建筑之“善”,传达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理念,这实则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生态伦理观。其次,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具有多元的民族特征,呈现出很强的包容性。不论是对几十个少数民族多种建筑风格的包容,还是其他民族文化传入后中国文化对其的接纳吸收(如佛教传入后寺庙建筑的盛行),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都深刻体现着作为东方大国的包容与担当。当然,纵览中国历代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合理吸纳了其他多元特征,传统建筑的基本内核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改变。再次,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政治伦理功能。受儒家礼制影响,在建筑设计中贯穿着维护血亲伦理和等级制度的政治伦理,通过建宫殿、设宗庙、立祠堂等维护家国一体的伦理本位。因此,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道德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强化了礼制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空间,强调了古代建筑伦理的职业规范。
1.强化了礼制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礼的原始意涵中本来包含有礼俗之义,即风俗、习惯的意义,以后转变为一套规范体系、准则体系、仪节体系,进而在微观层面有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在建筑群的组合形制上,中国古代建筑普遍具有中轴对称、主从分明的秩序性空间结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礼”的反映。通过对建筑物的设计安排,突出了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君臣之间等等各类伦理关系,进而得以别贵贱、定尊卑,对不同道德主体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让社会各个阶层上下有别、等级分明,最终通过外儒内法的形式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
2.提供了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空间。建筑的道德教育功能不仅表现在具体的组合形制上,建筑作为一种基本的伦理载体,还通过祠堂、圣人庙和歌功颂德的标志性牌坊、碑亭等典型物化形态构建古代中国特有的伦理道德的教化空间。中国古代社会是以血亲伦理为纽带,以家族宗法制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祭祀文化在其中的地位很高。通过提倡祭祀天地、祖宗,可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标,有助于道德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的优化。
3.强调了古代建筑职业道德规范。古代建筑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审美、适用、安全、整体协调等方面上。例如,整体规划强调的“阴阳合和,天人合一”、工程规划之初的“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荀子》一书中提到的“宫室有度”、春秋时期兴起的“物勒工名”等等,均体现着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建筑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建筑职业道德规范,这些古代建筑职业道德规范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理念。例如,在古代就出现了“物勒工名”的责任伦理制度,即在建筑产品刻上工匠的名字以追责,保证建筑物的生产效率及生产质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责任伦理的有效落实,强化了建筑师对职业伦理规范的自觉遵守,也让当代人能够有幸看到古代建筑的原貌,使得中国古代建筑风格能够经久不衰,世代传承。
三、传统建筑道德教育功能的当代价值
在新时代,我们已然摒弃了古代儒家所提倡的繁文缛节,陈来教授认为,礼之文即礼的形式,礼之本才是礼的本质,是体现天地之道的法则。因此,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传承的是礼之本,而不是指礼之文。
1.坚持天人合一的基本建筑伦理原则。在现代社会,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依然可以在建筑领域发挥重要的道德教育作用。一方面,整体上来看,坚持天人合一的基本建筑伦理原则,有助于生态伦理思想在建筑领域中的展现,以此为核心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注重居住的健康性、自然的亲和性、人居环境的保护等等,进而让建筑这样的“百年大计”能够有效地造福后代。另一方面,具体来看,坚持天人合一的基本建筑伦理原则有助于处理建筑之间标新立异与整体协调之间的矛盾。单个建筑与城市整体风貌本应是一体的关系,“突兀”存在着的建筑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整个城市的美感和特质,在伦理上缺乏尊重周围建筑风格的平等正义精神,不能与周围建筑积极“合作”,在文化上出现空间文脉的断裂,导致自身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被破坏。因此,坚持天伦与人伦统一的基本伦理原则,有助于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建筑美感的保持。
2.注重现代建筑的中国式表达。建筑伦理教育大众化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建筑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环境,在人们树立价值观和道德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说中国文化本来就是包容的,并不是唯我独尊的,对于外来的建筑文化,我们能够敞开胸怀,兼收并蓄,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样是需要传承和发展的,在建筑设计领域也同样如此。可以想象,若当下的中国放眼望去,西式建筑鳞次栉比,那么我们古代传统的礼治、德治、中庸的方法论等等恐怕也失去了本有的光辉。因此,在对待以往具备中国独有文化特质的建筑,我们应珍惜、保存并发扬,对“西方中心论”本着批判的态度,我们需要继续传承自古以来秉承的和谐而不刺激、存在却不张扬的“中庸式”建筑风格,应继承和发扬古代标志性建筑的德育功能,注重现代建筑的中国式表达。
3.建筑从业人员应继承古代传统的建筑职业道德规范。一是建筑从业人员应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自觉摒弃不良企业的利益诱惑,参与到优质可靠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坚持以诚为本,注重信誉,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会赢得诚信带给自身的无穷财富。在面对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的两难问题时,一个遵守诚实守信道德原则的工程师可以帮助其做出积极正确的道德判断,从而指导其行为,维护建筑事业的良序发展。二是在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今天,一个城市若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和持续的生命力,城市规划师就必须要重视生态城市建设,若借城市规划之手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规划师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因此,城市规划师要遵循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两个基本原则,通过城市规划设计造福社会,造福子孙万代。三是建筑师还应通过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道德素质来贯彻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和“宫室有度”的节俭意识。建筑物的质量问题关乎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第一是每一个工程师都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建筑工程伦理的底线原则,“安全规范要求工程师尊重、维护或者至少不伤害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在进行工程项目论证、设计、施工、管理和维护中关心人本身,充分考虑产品的安全可靠、对公众无害,保证工程造福于人类。”还应始终贯彻崇俭抑奢的治理之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不可大兴土木搞奢侈建筑。另外,还应出台相应规章制度,从制度正义的角度着手,加强建筑设计和施工质量的提升,从他律的角度加强工程师对自身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坚守。
参考文献:
[1]梁思成.梁思成.梁思成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张嵩.工程伦理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3]秦红岭.建筑的伦理意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美]查尔斯·E.哈里斯,迈克尔·S.普里查德,迈克尔·J.雷宾斯.工程伦理:概念与案例[M].丛杭青,沈琪,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邢畅 金焕玲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