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特征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特征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特征探究

摘要:湘西苗族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独特,在各文化板块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拥有自己特色的宗教文化体系。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湘西苗族的传统宗教和祭祀文化也存在着较为鲜明的文化特色。本文基于宗教文化视野,根据国内已有的文献资料,对湘西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展开研究,详细论述在祭祀文化影响下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的布局与装饰特征,阐述其历史价值,并提出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宗教文化;湘西苗族;传统建筑;室内祭祀空间;室外祭祀空间

0引言

建筑空间是建筑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整个建筑结构设计来看,建筑空间共分为两大部分,即室内建筑空间和室外建筑空间。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空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Zaino等[1]认为,建筑空间可以改变、调节生理和情感压力的基因表达;Khan[2]对比建筑空间与图像,认为人们对佛教的信仰与建筑空间的设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Kucko[3]认为,人的创意和设计会影响室内空间的整体结构,他将人的创意和设计归结为人的灵性,人的灵性中除了创意和设计,还包含宗教解释。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湘西苗族地区,人们信仰较为复杂,宗教文化中的祭祀文化影响着苗族人生产、生活等方面,尤其是在建筑领域,影响十分深远[4]。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湘西苗族的传统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一方面,湘西苗族的传统建筑空间得到了极限拓展运用;另一方面,湘西苗族的传统建筑结构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设计彰显了宗教文化在湘西地区根深蒂固的地位。《湘西苗族建筑文化》一书中,详细记载了湘西苗族的建筑与文明,作者龙杰对湘西苗族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知,他认为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更是一个酷爱建筑艺术的民族。本文基于宗教文化视野,对湘西苗族传统宗教建筑室内祭祀空间的特征进行分析,展示湘西苗族传统宗教建筑文化传承的价值所在,总结和归纳传统宗教建筑文化的传承对策,希望能在未来对我国传统宗教建筑及其文化保护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1湘西苗族传统宗教文化概述

1.1湘西苗族传统宗教文化内涵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湘西苗族通过世代传承,塑造了独具价值的文化内涵。苗族人不仅崇拜自然和自己的祖先,对鬼神之说也尤为敬畏。他们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这些思想至今仍影响着湘西苗族。新时期湘西苗族传统宗教文化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从意识形态领域看,苗族人依旧信仰鬼神之说;在日常生活中,苗族人认为自己会受到“鬼”的支配或控制,崇拜祖先和崇拜图腾成为苗族宗教信仰中的两个重要内容。在苗族人的意识领域中,除了本民族族人的祖先,女娲、伏羲等也是自己的祖先,只要世代敬仰,祖先便会保护他们的子孙后代。图腾是湘西苗族最古老的信仰,主要分为两种,即动物图腾和植物图腾。至今,这些宗教信仰在湘西苗族社会中至占有非常高的地位。其次,在风俗习惯层面,湘西苗族流传下来3个方面的风俗习惯,即祭祀活动、节日庆典以及婚嫁习俗[5]。宗教信仰作为苗族文化遗产至今仍存在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成为苗族人民打造祭祀空间的重要依据。如设神坛、安神像等,这些宗教文化备受苗族人的重视,并已融入其生活习惯之中。

1.2湘西苗族传统宗教文化特点

1.2.1复杂性。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使湘西苗族的传统宗教文化内容变得十分复杂,不同时代的宗教文化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湘西苗族传统宗教文化的内容复杂。根据历史记载,苗族在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原始宗教,湘西苗族通常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态居住,他们继承了先民的文化,与其他民族和谐共生中互相吸取文化养分。以苗族的丧葬仪式为例,据《隋书·地理志》载,“盘瓠蛮”有“拾骨”二次葬、“刺北斗”等习俗[6]。近代以来,苗族人丧葬富于特色的典仪有:黔东南的“焚巾开路”,川黔滇交界地区初丧祭亡者的“解簸箕”(苗语为“阿注”);湘西和黔东北等地的“解罪”“斗鬼农”“吐昂喜响”(意为“寻亡”“安亡”)和“谢坟”[7]等。二是湘西苗族在日常生活中的禁忌非常多,且同一种禁忌在湘西不同的地区往往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传说。1.2.2民间性。湘西苗族的传统宗教文化具有浓厚的民间特征,其宗教信仰的形成,与湘西苗族的民间行为活动具有很大的关系。随着苗族的迁徙,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传统宗教文化已经渗透到湘西苗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苗族人在田间地头、山间溪流、码头巷尾即兴创作的歌曲,也会蕴含着他们的传统文化。除了歌声,苗族民间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等,都是苗族从古至今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2003年,凌纯声、芮逸夫所撰写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认为,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文化体系的形成,与苗族人民世代变迁、民族战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苗族人民传统宗教文化的民间性是不可磨灭的。

2湘西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的历史文化背景

2.1湘西地域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等条件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区域文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8],这里聚居着多个民族,而苗族是该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湘西的南部。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湘西苗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体系。湘西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其中地域建筑、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这3方面尤为显著。在地域建筑方面,主要有古村落与古民居建筑。湘西苗族在选择建筑基址时,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遵循“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他们居住的房屋兼具实用和美观,很多建筑会对应不同的地形采用不同的设计,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苗族人设计并建造的“吊脚楼”[9],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此外,在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两方面也与苗族人自身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2.2祭祀活动与建筑空间的结合

湘西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中苗族的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从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中,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阑式建筑[10]。经过历史文化的洗礼,湘西苗族人形成了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在他们的建筑空间设计中,处处存在着宗教元素,并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祭祀是苗族人祖先崇拜方式的一种,他们有“屋内敬神、屋外敬鬼”的祭祀习俗,为此,在他们的生活区域,祭祀活动的空间主要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图01)。湘西苗族的建筑空间具有强大的功能性,尤其祭祀空间,每一处布局都具备特有的功能。在湘西,苗族人将居住空间与祭祀空间相融合,在建筑设计上独具魅力。

3湘西苗族传统建筑室内祭祀空间特征

3.1湘西苗族传统建筑室内祭祀空间布局特征

3.1.1设计理念。湘西苗族传统建筑室内祭祀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了苗族人的祭祀习俗。在苗族人的信仰中,室内祭祀空间通常以“敬神”为主,为此,在设计室内祭祀空间时,多以“神”像为主[11]。通常情况下,苗族人会在自己的正屋中央设神坛,并摆上着装的“神明”,既渲染了浓厚的祭祀活动氛围,又让整个室内祭祀空间充满神秘色彩。以“祭家先”为例,为了让自己信仰的祖神保佑后代,苗族人在设计祭祀空间时,会将家先神位放在火塘左侧的中柱下。中柱是整栋房子屋脊中央的一根立柱,起着支撑整栋房子的重要作用。在苗族人看来,中柱象征着苗家先祖保佑后代以及战胜自然、脱灾纳吉之意。从图02中可看出,在苗族人的室内祭祀空间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元素,即火塘。在火塘外侧的中柱下设祖先牌位,在祭祀时,人们会在室内聚集,并面朝火塘与中柱的方向进行祭拜。3.1.2设计风格。室内祭祀空间的布局设计在风格上不拘一格,形态各异。其建筑讲究顺应自然,因此,苗族人的居所并不像汉族人的居所一样四四方方,他们设计的建筑呈现半开放式。首先,苗族室内祭祀空间的总体布局体现“天人合一”的规律。苗族人充分考虑风水学,其建筑多为“三开间”或者“五开间”[12]。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湘西苗族的祭祀空间设计也一直在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地方就是增加中柱的数量。在古老建筑中,中柱往往只有一个,后期为了让房屋更加稳定,对应中柱设计了一排柱子,缩小了室内祭祀空间的面积。从图03中可以看到,传统宗教建筑室内祭祀空间的整体设计风格更加注重功能化,尤其是对空间大小的要求更高。在还傩愿仪式举行的场所中,祭祀物品的摆放必须符合祭祀仪式的要求,只有祭祀空间足够宽敞,才能确保祭祀活动的顺利进行。3.1.3色彩应用。祭祀空间在色彩应用上采用了多色彩融合方式,通过色彩来烘托祭祀活动的氛围。首先,苗族人崇拜自然。在室内祭祀空间设计中,充分结合大自然中动植物的色彩,让整个祭祀空间的民俗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以此表达苗族人对神秘事物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其次,苗族人在色彩运用上更加讲究其寓意。在大面积的室内祭祀空间里,红蓝等纯色成为亮点;但在小面积的祭祀空间里,苗族人会采用补色的工艺手法,让整个空间的色彩呈现层次。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湘西辰溪县辛女宫,辛女宫是祭祀苗族祖先神盘瓠辛女的庙宇,其整个祭祀空间以红色为主色调[5],反映出苗族人内心对幸福的渴望。

3.2湘西苗族传统建筑室内祭祀空间的装饰特征

3.2.1装饰色彩。在室内祭祀空间的色彩应用上,多以地理条件、民俗风情以及生活需要为准则,装饰上的色调要与自然环境的色彩统一协调。在苗族传统工艺中,蜡染是非常典型的手法。由于苗族人生活地区大多雨水充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生长着多种可以制作染料的植物,可为蜡染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在祭祀空间中可以看到很多纯度较高的色彩。通常,苗族人会以红色为主色调,再搭配其他色彩的装饰。虽然全他们在色彩上的应用非常大胆,但也并非杂乱无章,每个空间搭配的装饰色彩不会超过3种,当然,黑白两种色调不包含其中。3.2.2装饰物品湘西苗族传统祭祀空间中的装饰物品多种多样。为了满足祭祀活动的需求,苗族人会在室内祭祀空间准备好祭祀物品。从制作材料上看,这些物品可以分为木制、石制、灰塑材料等装饰[13]。从建筑装饰物品的可移动性看,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大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移动建筑装饰物品有室内祭祀空间的匾额、楹联等,而不可移动的有立柱、梁枋等。在设计和装饰时,苗族人会根据祭祀活动形式,采用雕刻技术进行装饰,以增强祭祀空间的庄严氛围。图04是吉首市伏波宫室内祭祀空间布局。在正殿中央悬挂着“伏波殿”牌匾,一是可以作为标志,给前来祭祀的苗族人提醒和指示,二是为增加整个祭祀空间的庄严氛围。3.2.3装饰符号。在苗族人的室内祭祀空间中,装饰符号是非常神秘的一部分。他们将装饰符号视为建筑视觉符号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由若干个小的装饰单元组合起来的。在祭祀空间中使用特殊的装饰符号,能够有效地增强室内祭祀空间功能。如通过雕刻的形式,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图案刻在祭祀空间的建筑结构上[14],以此传达苗族人特殊的文化体系。牛头作为一种室内装饰,也备受湘西苗族人喜欢。在苗族人的习俗中,牛头挂在祭祀空间的屋檐下或者堂屋内的木柱上,寓意人们避祸祈福的心愿(图05)。

4湘西苗族传统建筑室外祭祀空间特征

4.1湘西苗族传统建筑室外祭祀空间布局特征4.1.1设计理念。在室外祭祀空间的设计理念上,苗族人遵循自身的文化信仰,以满足祭祀祖先的需求。如寺庙和祠堂,通常被苗族人视为神圣的地方,在建造时会选择城镇中比较显著的位置。从现有传统建筑来看,在设计理念上充分考虑祭祀时对空间的需求,每座传统宗教建筑都会配备一个庭院,并采用和宗教祭祀相关的物品来装饰。现阶段,很多苗族传统宗教建筑依然保留了三开间“火塘—堂屋—其他功能”的设计规则,结合室外的堂院,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建筑结构。4.1.2设计风格。在湘西苗族的民居建筑中,木、土、石、竹等都可以用于室外祭祀空间建设,其设计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设计风格的变化主要依据两个方面。首先,依据室外祭祀空间的功能性。对苗族人来说,室外祭祀空间也是居住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外祭祀空间的设计应与整个建筑风格和谐统一,这样才能确保建筑的完整性。其次,考虑与大自然的融合。湘西苗族大多生活在山水相间的地方,他们为建筑物选址时,会最大限度地融合地形、地貌等自然元素,让室外祭祀空间与山水相融,既能体现室外祭祀空间的特性,又符合当代苗族人祭祀活动对空间的要求。从图06中不难看出,当代苗族人的居住房屋已经普遍采用石块为建筑材料,并构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在祭祀活动中,室外祭祀更能体现苗族人的信仰,满足世代苗族人对生活的期盼和要求。4.1.3色彩应用湘西苗族人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在设计室外祭祀空间时,色彩应用上主张与自然景观的色彩和谐统一,这也决定了苗族传统建筑室外祭祀空间色彩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在建筑色彩应用方面,通常以杉树本色为主,搭配桐油,让整个室外祭祀空间的色彩呈现浅黄色。而室外祭祀空间的诸多装饰物品多以自然的黄色、青色、灰白色为主,这与苗族人生活的地域景观息息相关。在建筑色彩的搭配上,苗族人对色彩的抽象感受比较一致,色彩的搭配既要突出室外祭祀空间的功能性,又要营造浓厚的祭祀氛围,这与苗族人传统宗教文化紧密相关。

4.2湘西苗族传统建筑室外祭祀空间的装饰特征

4.2.1装饰色彩。与室内祭祀空间装饰相比较,室外祭祀空间的装饰更加朴素自然,这与苗族人的宗教信仰有着很大的关系,主要呈现两个特征。首先,室外祭祀空间多以灰色与红色为基调渲染。在苗族人的审美标准中,灰色调能彰显室外祭祀空间的明净素雅,搭配红色装饰,彰显其华丽大气。其次,在室外祭祀空间的装饰上时常会有彩绘出现。室外祭祀活动更加注重排场和设计,尤其在室外祭祀空间的部分构件、藻井以及祭祀戏台上,彩绘显得明艳而不俗气。4.2.2装饰内容。室外祭祀空间装饰的内容具有一定通俗性,大部分题材来源于苗族人的生活。根据现有室外祭祀空间的装饰,可以将其大体划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装饰内容包含神话人物的刻画运用。苗族人认为神灵代表着喜庆、吉祥,用神灵作为装饰内容,可以祈求幸福平安。第二种,用祭祀用品充当装饰物品来点缀室外祭祀空间。面积宽敞的室外祭祀空间更需要祭祀物品的支撑。以吉首市伏波宫为例,祭祀物品是室外祭祀空间的“主角”。图07中,整个室外祭祀空间由2层小楼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院落,中间摆放了祭祀用的香案等物品,凸显苗族人对神灵的崇敬。4.2.3装饰形式。雕刻是苗族建筑常用的装饰手法。在苗族宗教建筑祭祀空间中,从室内到室外,从外檐到内檐,雕刻的应用十分广泛。苗族传统的雕刻工艺主要有平雕、透雕、贴雕等,雕刻工艺的应用为装饰室外祭祀空间打造了一道风景线。室外祭祀空间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苗族人信仰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又包含了湘西苗族的行为规范、祭祀崇拜以及文化修养等传统文化内容。其装饰经过苗族工匠的精心雕刻,花纹图样朴素自然,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民俗韵味。为了更加生动地展现祭祀空间装饰纹样,苗族工匠更加注重立体化的雕刻手法,例如透雕等,以增强室外祭祀空间的美感和功能(图08)。

5湘西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保护对策

5.1湘西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的历史文化价值

湘西苗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传统建筑祭祀空间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从审美价值的角度来看,湘西苗族的传统建筑祭祀空间不仅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而且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底蕴,在建筑祭祀空间的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宗教元素等,对苗族建筑影响至今。从功能价值的角度来看,湘西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功能性更强。在湘西苗族居住地区,不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的祭祀空间,都是为苗族人祭祀活动服务的,从空间的打造到装饰,与苗族人的生活、宗教信仰息息相关。从历史文化地位的角度来看,湘西苗族传统建筑文化是我国建筑文化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较为深远。

5.2湘西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的保护

保护湘西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的工作十分重要。传统建筑祭祀空间不仅面临着建筑材料受损严重、装饰色彩褪色严重等问题,还有传统韵味丢失的可能。针对建筑材料受损问题,可以通过加钉法、拉杆法、加位板法等手段进行加固,增强其承载力。面对装饰色彩褪色问题,需要仔细辨别其原因,然后针对不同情况,相应地采用原色保护、原色迁移保护以及原色迁移复原保护等方法。此外,可以增强保护力度,让更多的民众了解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的文化与艺术。

6结语

湘西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传统宗教信仰。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其宗教信仰与文化已经融入苗族人的思想以及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此,加强对传统建筑祭祀空间的保护意义重大,其文化传承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

作者:张远博 柳肃 单位: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