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乡村振兴下传统建筑彩作传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乡村振兴下传统建筑彩作传承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乡村振兴下传统建筑彩作传承

传统建筑彩作,展现浓郁的地域特色,蕴含丰富的艺术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建筑彩作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已经形成,支持方案相继落实;另一方面,片面强调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导致传统建筑彩作保护缺乏本地特色考量,盲目模仿明清官式。高晓黎著《传统建筑彩作中的榆林式》,以长时间大量的实地调研资料为基础,以对榆林式彩作进行溯源为背景,详细阐述彩作的功能和构件,通过榆林地方文化特色发展延伸出如何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引论中概述“榆林式”彩作历史文化渊源;第一部分介绍彩作基本面貌和自身功能;第二部分分析檐子花各部构成;第三部分阐述彩作三维空间组合安排与图案布局;第四部分追溯榆林彩作技术文化之源;第五部分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1为了保护建筑构件,建筑彩作应运而生

传统彩作色彩及造型,体现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人们的审美意识以及人文艺术的抽象表达,应该得到重点保护和世代传承。然而,过于强调发展速度,追求短期效益的经济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带来影响,保护措施徒有其表,过分追求表面翻新与修缮,忽略区域自身发展历程与艺术传承。

2首先,缺乏保护传统建筑彩作的意识

彩作的本质作用决定了其在建筑中的位置。专家学者对于彩作重要的文化艺术底蕴和历史研究价值固然认识深刻,社会各层面过于注重传统建筑的整体翻新,忽略体现艺术特点的细微修缮;过于注重快速竣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好评,忽略“张冠李戴”带给彩作文化传承的负面影响。乡村振兴措施实施以来,很多地方顺应时代潮流,举办民俗文化游。为了快速全面宣传本地传统文化,选取喜闻乐见的文化知识作为介绍材料。彩作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建筑词汇,外界对此知之甚少,外地游客更加一无所知。制定旅游发展措施缺乏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意识,再加上追求短平快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具有丰富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彩作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受众人群相对小众。因此,要实现将传统建筑彩作艺术价值发扬光大,根本要转变旅游文化决策者的思想意识,让其了解彩作所体现的地域特色,以及其可被深入挖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本书引论中,讲述彩作历史渊源,指出当地群众对于传统建筑构件保护方式,尤其是使用的原料,颜色,器件造型等标志物,能够充分展现社会形态和心理诉求,将其与特有民风民俗结合,展现二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3其次,欠缺传统建筑彩作的保护策略

随着全社会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日益重视,各地开始深挖传统建筑中的艺术素材,彩作保护也正式提上日程,但是出台的保护策略却徒有其表。对于建筑彩作文化的溯源工作流于形式,没有深入民间进行细致调查走访,无法找到真正懂得彩作艺术的民间传承人。同时,传统建筑彩作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即使邀请诸多专家学者参与彩作保护,也未必对于当地文化具有深厚了解。因此,出台的彩作保护策略普遍隆重热烈,但缺乏彰显本地文化特色与地域特点的理论依据,造成了诸多形似的保护措施,然而无法达到神似的切实效果。彩作的保护策略具体表现为外在的防护,色彩的重涂,形状的补齐,没有把握彩作艺术文化的精髓和真谛。需要特别强调,彩作是特定时期当地居民生活和心理的写照,不同的颜色搭配,各异的造型姿态,反映了人们特定环境的情绪宣泄与思想表达。不了解彩作艺术是无法制定出真正体现传统建筑特点的保护策略。本书第一部分谈到彩作自身功能,指出彩作除了基本的构件保护功能以外,更多体现民俗风情与意识形态的表达。因此,加大传统建筑彩作保护力度,深刻挖掘其蕴含的艺术特点与文化特色,对于了解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再次,传统建筑彩作文化传承人才缺失

传统建筑彩作多数位于乡村建筑,了解彩作文化,懂得彩作艺术的人较少,且年龄偏大。年轻人纷纷选择出去上学或务工,不愿意留在乡村发展,更别说学习和继承彩作文化。同时,彩作文化产业缺乏有效支持,没有形成品牌化,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和长远的发展前景,根本无法吸引本地青年回乡创业,更缺乏足够吸引力将外地优秀人才引入其中。因此,造成传统建筑彩作传承者相对年长,学历较低,收入不高,即便心中具有彩作文化的信仰,也缺乏足够的平台将彩作艺术传承下去。储备接受彩作文化熏陶的年轻人基数少,思想上愿意接触并了解彩作艺术的年轻人更加不足。因此制约彩作文化传承的主要因素是人才缺失,资金、措施及产业支持都是外因。本书第五部分,分析非物质文化保护策略,强调人才缺失是制约的主要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不是简单的保护修缮,而是需要了解其文化深刻内涵的专业人才来制定策略,将艺术特点与区域特色细致总结并发扬光大。

5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建筑彩作传承和发展迎来机遇

不仅策略上获得更多支持,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回乡发展或到农村创业。因此,作为代表地方特色的彩作文化,不仅能够获得产业发展机遇,还能够选择优秀人才加入到彩作文化传承者培养中,为发展传统建筑彩作艺术做到后继有人。

6首先,充分发挥相关红利,探寻彩作产业发展之路

需发挥好牵头作用,主动担当作为,承担起彩作产业振兴重任。选派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当地彩作文化起源与发展详情,并多方走访,寻找彩作文化传承人,邀请其作为产业发展顾问。学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先进经验,提炼彩作艺术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构件造型,作为文化旅游纪念品。同时,将当地特色彩作艺术宣传作为传统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场景布置,全媒体介绍,长廊展示等手段,吸引广大游客愿意来学习了解彩作文化。需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持,为彩作艺术代言,加大推介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资金反补等方式,吸引企业投资彩作文化产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成专班,实地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各类问题。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不同于其他实体,需要制定相应支持措施,扶持产业发展。态度坚决鲜明并持之以恒,是保证传统文化产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传统建筑彩作想要得到传承与发展,必须依靠措施实现产业化运营,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不同文化类别的需求。本书第二部分内容关于檐子花的各部构成,分别介绍“自生态”、“次生态”和“再生态”的飞头,圆檩及斗拱等部件,探索建立檐子花相关旅游文化产业的可行性。只有把握传统彩作构建的构造特点与代表意义,相关产业和产品才有发展的“根”。

7其次,扎实做好材料编纂,夯实彩作文化传承之基

传统建筑彩作艺术传承于民间,色彩搭配与应用,构件设计与制作,植入传承人思想与骨髓,但是缺乏足够的文字材料描述与详实记载。地方和社会邀请专家学者,充分了解当地建筑文化和发展历史基础上,扎根乡村,向传承人详细了解颜色选取背景,造型设计缘由,重点记录所在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状况和群众思想意识,尤其是颜色造型反映的人们情绪与喜好表达。形成文字材料的传统彩作文化,对于记录当地特色艺术,追溯乡村发展史与群众心路历程,宣传当地特色传统文化产业,具有重要作用。完整的文字记录材料,有助于制作相关影视作品或者专属图书出版,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载体,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建筑彩作文化,愿意到实地参观学习,实现传统文化艺术传播和旅游产业发展。本书第三部分,讲述彩作的艺术语言描述,指出三维空间图案布局与色彩调配,不是凭空设计想象,而是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文化底蕴相结合,充分展现人们情绪与喜好表达。因此,做好彩作文化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8再次,努力培育青年人才,塑造彩作文化发展之源

彩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详实的彩作记录文字资料,为更多想要研究传统建筑彩作艺术的人提供了平台。当前彩作文化传承人数量较少,且年龄较大,培养有志于弘扬彩作艺术的青年才俊迫在眉睫。需出台相应策略,在资金投入,岗位设置等方面为年轻人学习彩作文化提供支持,解决后顾之忧。要深入研究彩作发展历程,并结合先进的色彩与造型设计软件技术,在遵循彩作艺术自身神韵的基础上,发展建筑彩作文化。同时,吸引高校优秀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人才参与到彩作文化研究中,强化不同艺术间的思想碰撞,有利于加深对彩作文化的了解。本书第四章,讲述彩作文化技术和文化源头,指出彩作艺术作为传统文化,需要被记录,被学习,被传承发展。只有不断吸纳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传统建筑彩作文化发展才能有蓬勃生命力,实现与时俱进。

9传统建筑彩作

作为区域文化重要表征,在乡村振兴理念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只有通过相关部门充分支持,加强彩作文化资料收集整理和青年人才培养,才能实现传承与发展。

作者:王潇 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