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老君洞建筑特点及其转变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老君洞建筑特点及其转变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老君洞建筑特点及其转变探究

本文作者:王凯、余杨 单位:重庆市设计院

从前山大门到老君洞是走上新街古川黔大道爬台阶上去。一路古树参天,林荫夹道,峰回路转,人家清静。山门前不大的月台上是一棵巨大的银杏,八字门墙的山门高高在上,前面是如覆水般落下的扇形石阶(见图2)。山门的重檐楼牌如浮雕般嵌在风火墙造型的八字门墙上,檐下为四川建筑特有的插拱构造和美人靠造型的曲面栱壁板。从山下拾级古道步入山门,再由陡壁上之字形的台阶直到后殿,可以着实体验步云踏风渐入清静的感觉,所处其间者非仙既道。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香客日多,而以前观内建筑群较于道观三清、祖师、老君、玉皇、圣母等成体系的建筑格局尚有较多欠缺,尤其尚无适应道教“观星望气”的传统和崇尚“仙居楼阁近天宫”所需的高大建筑,加之接引游人所用场所不敷使用,始兴土木建造了玉皇殿、斋堂等建筑。新建筑没有再使用木结构,但混凝土建筑从结合地形、体量处理、结构关系表现到装饰构造处理,都在很大程度上正确地还原了川东地区木构建筑之特色。玉皇殿、慈航殿等几殿的修建,完成了建筑群体在山势上跌宕起伏、急缓变化的总体形态,体现了道教建筑群在自然地形中依山就势和雄奇高峻、入云近仙的意境(见图3)。

也许是为了迎合与日俱增的善男信女,体现众生有情的生气,建筑的彩绘多了起来,连大殿的檐下构件也补绘了彩饰。在后来的建筑修缮中,屋脊增加了大量鱼龙走兽等雕饰,虽然有其特色,但也破坏了原来建筑的朴厚古远之美:为了保护和突出展示原来小院内的明代摹崖石刻,石刻上修建了附崖的披檐,小院的建筑被拆除,形成可供观赏石刻全景的空地,倒是失去了原来在幽暗狭迫的空间内仰视琢磨古代艺术品的趣味。

2008年的“5•12”大地震中主殿三清殿及厢房各有损坏,2009年9月开始了对三清殿及厢房的落架大修。现今的三清殿,却在很多地方与原来的建筑有较大的差异,难副落架大修之名。原左厢与大殿平面为连接成整体的不对称L形,显出川东山地建筑不拘一格的活泼个性。现主殿左右各出一廊,连接新建的东西客堂,形成了对称、完整的半围合空间,庄严了许多,但却少了一份率真的灵气。主殿屋顶样式由原来质朴的悬山改为了等级更高也更庄重的歇山,原三清殿采用的双挑坐墩结合撑栱的作法已不见;山面川斗构架间的木板墙也改为空斗砖墙填充,而空斗砖墙的使用在川东地区的历史上是一种明中叶以后的外来技术手段(见图4、5)。明栿屋架保留了原有的脊檩和少量穿枋、驼峰,梁架抬担略显草率,与原建筑差异已不可鉴。

川东文化实际就是指重庆传统文化。建国初设的川东、川西、川南和川北四行署于1952年并为四川省。川西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秦汉后更多地溶入了礼教的中原文化;而文化意义上的川东即指重庆近县及涪、万等地区,其文化始终保持着更多原住巫蛮的特征。

老君洞建筑群非常突出地体现了川东传统建筑的特点。首先,川东传统建筑结构和构造清晰简洁,独具朴实率真。川东传统建筑以小式木结构最为突出本土特色,但即使在大式木结构建筑上也有非常突出的特点。其穿斗结构的构造方式非常灵活并且结构关系非常清晰简洁,最明显的是柱、梁、枋与檩的关系与北方传统建筑有根本的区别。北方建筑体系中,柱通过斗栱承梁,梁承瓜柱、驼峰或通过斗栱、额枋体系承檩,构件的等级关系清晰但结构关系却很不直接,传力途径复杂而无必要,简直就是封建社会关系的建筑写照。而川东体系中柱直接承檩,梁和枋都可以承童柱并通过水平联系加强柱的整体性,即使是使用斗栱的大式或殿式建筑,除了挑檐檩外,金檩、脊檩均直接落在柱上或抬担的童柱柱头上,而小式建筑采用穿枋出挑时,挑檐檩也是直接落在挑檐的瓜柱上,崇尚自然的日式建筑柱头承檩的方式与之如出一辙,显然是一种朴素结构认识对偏于礼教的“正统建筑”进行了改良,反映了川东建筑自然纯朴的内在个性。在传统建筑立面三大部分的屋顶、檐部和墙身中,檐部是最具细节和引人瞩目的地方,也是川东建筑结构体系外观最具特色的地方。不论是象鼻挑、牛角挑还是穿枋挑檐,都是连续梁或者压尾挑梁的形式,构件传力远比实为叠涩的斗栱简单有效,而撑栱的三角形结构更是北方体系所欠缺的。老君洞原三清殿还采用了独一无二的双挑坐墩结合撑栱的作法。川东建筑利用挑檐檩和童柱发戗的构造也是传统建筑中最简单有效的。用最简单有效的构造解决结构问题使得川东建筑用料节省,也是其造型质朴自然的原因。

其次,川东建筑格局灵活多变,不拘礼制。常见的半街、半院等布局,结合坡地地形,减少挖、填是其外在的原因,川东文化的原朴个性使建筑更少地受到礼制、理学的束缚是其重要的内因。老君洞坡地陡峭险要,显然建筑布局未采用道教建筑常见的中轴线式布置方式,而是因势就形,曲折迂回,并摒弃了传统建筑常采用但并不适于陡峭山地的院落空间,原东大门(现后山门)迎晨曦而引东来紫气,原太极宫丹台居中,接引各个方向所置建筑,仍隐含呼应了五行八卦方位的布局关系。

再则,老君洞建筑群极为突出地表现了川东山地建筑空间环境的特色。重庆虽为山城,但建筑群聚于老君山如此陡峭的山崖却是罕见。常见的吊脚、附崖等手法老君洞建筑群都有采用,建筑环境中各式台地、凿山成阶的丰富处理更是多样。最为精彩的是建筑布局中因陡峭的山势,降山门———主殿前院至玉皇殿的平面空间轴线举升为竖向轴线:从东门入观,阶斜路转,抬头即见大殿,大殿两厢并与左前斋馆一起形成大天井空间,井缘枝繁叶茂中,后山之字梯道穿云过雾,慈航殿、玉皇殿依次升腾而起,道家仙境,在这竖向轴线上诗意般展开(见图6)。

老君洞自1989年重新投入使用以来,几经修葺,建筑格局、风貌也悄然产生了一些变化。历经修整、重建和扩建,建筑面貌的世俗化渐深,从日渐丰腴的建筑饰件和建筑彩画到玉皇殿泥塑喧闹的彩装,都映现了善男信女的生气。宗教都是入世的根基出世的花果,老君洞建筑的世俗化倒也不是什么坏事,艳俗的民风背后还是纯朴自然。重庆现代建筑在经历了器物化建筑的计划经济时代、商品化初期无序的卖方主导阶段及商品建筑泛化时期的工业化美学特征阶段,也进入了买方主导的世俗趣味取向、地方文化附加的阶段,一切为民所用的东西终要符合大众的口味。道观建筑布局也渐规整庄严,大殿也由草根的悬山屋面更换了等级更高的歇山屋面,大约都是为了要改变原来深山野观的形象,提高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吧。重庆在近代建筑中一个重要的特征转变就是开埠后到陪都时期对外域建筑语言的吸纳转化及近代建筑技术和材料尤其是机制砖的使用。这种清水灰砖的立面肌理在近年重庆地方建筑文化运动中得到了极度的强化。从前观内建筑是由言传身教的工匠修建,如今由市场化的设计企业承揽,三清殿落架大修后竟然用清水空斗砖代替了木板山墙,不能说没有对灰砖偏好使然的影响。

香烟日盛,清朴渐远,老君洞建筑群在南山危岩苍翠间的活泼生长还在继续。这里既是反映川东建筑特色的人文胜地,也是极目远望、一览巴渝的绝佳场所。我许多次站在这里,看那万壑松风,野鹤闲云,朝辉夕阴,众生碌碌,总有不一般感受。秋江又涨,雁字不同,许多年以后,这个古老而鲜活的道观又会呈现一番怎样的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