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建设计思想的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建设计思想的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建设计思想的运用

本文作者:刘晓萍 单位: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

“形式服从功能”使建筑师的思想被条款限制,这些功能使建筑师看不清自己本国的传统文化,建筑周围的客观环境等等,从而产生出一些没有特征的建筑。

符号性是将人们生活所见的繁杂的东西简化、提炼,从而获得其本质,演化出更多更有创意的东西。首先想要讨论的符号性并不是一种现在建筑的表现手法,而是想说明一个中国建筑的状态。中国的大部分建筑还陷在一种符号崇拜当中,很多人认为东西方的建筑理念是相同的,设计是无国界的,但是如果具体到一个项目,传统的文脉必须要尊重,特别是居住建筑与人的生活习俗、地方气候条件、居住模式等决定因素要在设计方案里得到很好的反映,就不能够随便引入一些外国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讲它又是有国界的。

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视觉的形式来表达,卡伦认为视觉会唤醒我们的记忆体验,以及那些一旦勾起就难再平息的情感波澜。然而“从形式到形式是创造不出新路子来的”,现在的大多数仿古建筑都是形式上的模仿,虽然拙劣,但是它们是人们在不断回溯自己本身文化的萌芽,是将古建思想融入现代的第一步。

中国古建设计思想与当代建筑设计思想比较

中国古建设计思想与当代的矛盾。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从建筑材料来看,在我国古典建筑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现代我们的建筑都由更加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做框架,木材已经退出了建筑历史的大舞台。木结构确实有着很多问题,砍伐树木会导致森林减少,同时木房屋也存在防火,防虫,防潮等大量问题。材料的转变也带来了结构上的转变,钢筋混凝土在抗压抗拉能力上远远高于木材,所以建筑才可以越建越高,既节省空间又开创了一种建筑的新格局,同时在安全性上也得到了保证。中国建筑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古建的特点如前文所述,就空间上来说古建在平面上讲究围合,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而现代中国建筑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为了节省空间主要以楼房为主,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小区(即包含多个建筑),楼与楼之间配以绿化。也就是说中国建筑由平面展开向竖向延伸发展。

思想上的融合。“中国固有式”建筑的正式提法出自民国政府,具体而言它是指运用西方建筑技术手段,同时又具有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某些形式特征与视觉效果的中国近代建筑。这一阶段的建筑师们纷纷提出“依据旧式,采取新法”,即在思想上仍然禁锢在中国古建筑的设计思想上,但在材料和技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可以说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建筑师的思想开始有了转变。

“民族形式”建筑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便使这一阶段的建筑设计思想充满了政治性和传统复兴。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但国际形势与社会的不稳定使得建筑师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首先出现的是以官式大房顶表现民族形式。这时,设计师已经抛开了低矮的木式建筑,但他们为了保留“民族”的特色,将古中式的屋顶架在砖与水泥的结合体上,这类的代表作有北京民族文化宫,北京友谊宾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它们顶着个“大帽子”坐落在北京城内。

由横向发展变纵向发展,传统建筑以一层居多,有人认为做到三层就已经不能算是中式建筑了,因此,目前的中式建筑主要运用于别墅方面,这就大大限制了中式建筑的发展空间。而部分项目把中式建筑的精华和理念应用于小高层、高层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如广州的云山诗意人家,从入口处月亮门的应用到江南步桥的引入,从木格窗的运用、建筑立面的考究到中式家具的摆放及园林小景的设计都体现了中式建筑的神韵。

庭院是传统建筑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而且中国人心中的那种情节,很大程度上跟院子是紧密相连的。中国的传统住宅与西方的住宅在空间格局上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是以起居室为核心来布置它的功能,而中国是以院子为核心的,生活的场景都在院子里面展开。因此,做好院子与房子的布局关系,也就做出了中式建筑的精髓。北京的观唐项目规划布局借鉴了老北京四合院与胡同的规划布局,采用了以中间十字轴向外平铺的街巷式布局,即主街宽、巷子窄,独门独户,并且根据中国北方传统院落的特点,运用了近3m高的院落围墙,以此把私家宅院和公共空间区分开来。

古建设计思想在国家图书馆新馆中的应用

国家图书馆分二期建设,一期工程的建筑形式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气势恢宏、庄重典雅,呈高低错落式环绕,布局对称而严谨。屋顶采用四坡顶和盝顶结合形式,改飞檐翘角为秦汉风格的平直方脚,突破了当时建筑界学院派古典主义的主导风格,孔雀蓝色的琉璃瓦大屋顶,外墙是淡灰色的瓷质面砖、浅色的花岗石基座、汉白玉的栏杆。这些淡雅明朗的饰面材料,配以古铜色的铝合金窗和茶色玻璃,凸现出清新淡雅的民族书卷气。二期新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水平伸展的体态和简约风格,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升起的基座和台阶、巨大的立柱,水平延展的巨型屋顶等基本要素。整个楼体分为基座、屋面和屋顶三部分,它们分别象征着传统意义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心大厅位于大楼中央,空间从地下1层至地上第5层都十分通透。

从新馆的内部结构来看,新馆更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思想。在最底层可以将最上层一览无余,并且每一层空开的空间逐层增加,并产生出一个个正方形的边缘,就好像回字一样,而这种形式可以再一次回溯到四合院上,围合而中通,人们在保持自己的私密性的同时更注重与天地的交流,即天人合一的思想。馆内没有过多的装饰,通透的设计和木制书架再一次运用光与影的手法,虚实结合变化出一个充满书的气息的境界。朴实的设计又显示出了中国人中庸的思想。新旧两馆虽在建筑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手法相似,且都传承古韵,摆放在一起自然和谐,国图新馆为中国古建筑设计思想在现代的应用增添了新的一笔。

结语

中国古建设计思想与现代的融合还有很大空间,我们既可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又可以从国外借鉴经验。像悉尼歌剧院那样以贝壳的方式成为水上的一颗明珠做到了天人合一;像巴塞罗那建筑大师高迪的作品精怪富有创意,却取自于其身边的小事物,也可谓效法自然;赖特的落水山庄完美地运用了水山之势,而中国山水画最是注重此道。今后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建筑的“意”“境”,找出属于中国的文化建筑。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