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装修文化革新实践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装修文化革新实践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装修文化革新实践探讨

本文作者:曹莹、高祥生 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在中国传统装修文化的当代创新实践中,基于象征和隐喻上联想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手法主要包括4种:①选择传统装修构件作为语言,对其进行简化、缩放尺度、几何化等一系列变形处理,如图1所示为苏州吴宫泛太平洋宾馆大堂内放大尺度的木构架和简化的藻井;②选择具有象征内涵和隐喻意义的传统装修图式纹样作为符号,并用新材料或新工艺等形式表现出来;③选择具有传统内涵的装修色彩或装修材料,按照当代人的审美和工艺,改良性地加以表达;④表现传统装修文化的内涵性特征,如二维、含蓄和淡逸等,如图2所示为希尔顿逸林酒店大堂强调传统装修“无纵深感”的二维化特征。

总体而言,人们对装修形式的一贯性偏重,使得该思维的具体手法仍大多停留在对传统装修形态的象征和隐喻上,较少运用在精神内涵的领域;由于缺少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中国当代消融过程,造成该思维的具体手法呈现出表象化和单一化特征,要想避免出现浅俗的象征趋向和虚无的符号堆砌,笔者认为:首先,应从多途径选择契合的装修切入点,改变只从传统装修形态的单一途径出发,多从其内涵性特征着手;其次,运用更为“隐蔽”的改良手法,多尝试将其分解后再概念化地应用;再次,尽量为当代人留有更多的联想余地。

基于多元文化要素上的移植创新思维

当代多元文化是指在当代这一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多种文化体系并存的现状。其产生缘由主要包含3个方面:①作为孕育文化的外部自然环境和滋养文化的内部人文环境具有不可复制性,各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性是其产生的客观基础;②伴随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不仅促使单一文化体系自身更新速度加快,同时也加速了多元文化体系之间的融合进程,为多元文化并存提供了客观条件;③以信息知识为先导的当代社会使人们可以从宏观角度出发,客观地看待单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这正是多元文化并存的主观因素。基于多元文化要素上的移植创新思维是当代传承传统装修文化的常规性创新思维。一是由于该思维与当今社会所崇尚的后现代主义主张杂糅传统与当代的装修文化的观点紧密地契合,因而有着扎实的理论落脚点;二是这与中国当代从事装修设计人员受到儒家中庸思想和马克思辩证唯物思想所造就的折衷主义倾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移植创新思维是指将其他多元装修文化要素的加载项引至本国传统装修文化要素的载体内,在二者互相融合的过程中杂交出新的创新成果。就当代中国传统装修文化的创新实践来说,该思维的具体表现手法主要包括4种:①将西方传统装修文化要素作为加载项移植至中国传统装修文化要素的载体内,如人民大会堂的小礼堂采用了中国传统顶部藻井和西方传统教堂墙面的装修形式;②将中国传统装修文化要素作为加载项移植至中国当代装修文化要素的载体内,如图3所示为首都博物馆新馆的大厅,在当代空间中引入传统牌坊的装修形式;③中国传统装修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移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时期的传统装修文化要素之间的移植,其对象主要是秦、汉、唐、宋、明和清这几个中国传统时期的特色装修文化;二是不同空间领域的传统装修文化要素之间的移植,其主要对象是不同类型、地区、室内与室外等传统装修文化要素,如图4所示为笔者所参与设计的德基商场八层7号商铺的方案,不仅引入了缩小尺度版的城门楼和放大尺度版的传统门头,同时将江南民居中的漏窗与北方官式井口天花的装修形式移植入内;④将中国传统非装修文化要素作为加载项移植至中国传统装修文化要素的载体内,如剪纸、国画、京剧脸谱和书法等传统国粹文化要素。

移植创新思维存在简单化的片段拼贴和无序化的要素嫁接的现象,为避免其产生,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单一装修文化要素的过滤,保留相对稳定的特色装修文化要素,摒弃不利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内容,并遵循激发当代人最大认同感和实现易转换价值的原则;二是对多元装修文化要素的整合,不等于将装修要素分解成片段再进行表面拼盘式的大杂烩,要经过尺度、元素、形式、空间等方面的分析和精心设计与控制,还要避免从孤立的形态角度出发,多表现些精神内涵层面的统一内容。

基于建筑装修本体上的理性创新思维

本体是指物象自身及其主体或物象的原状及其根本。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探求世间物象产生、存在、发展和变迁之本源的“本根论”①。建筑装修的本体是指其产生、存在和发展之根本,它通常包含功能、环境和技术这3个基本要素。其中,功能要素是指建筑装修具有满足使用者使用用途的性能;环境要素是指建筑装修应恰当处理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技术要素是指建筑装修在充分发挥当时装修材料特性基础上所必备的装修营造技术。它们三者既是建筑装修产生之基点和存在之必需,又是其发展之动力,因而可以超越出任何地域差异的制约,成为全球建筑装修理性创作的共同特征。

关注建筑装修本体的观点一直贯穿于建筑装修创作的始终。早在公元1世纪维特鲁威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就首次提出了建筑的三要素,即实用、坚固和美观;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筑学术界也曾倡导“实用、经济与美观”的基本准则;至20世纪末,《北京宪章》中也曾指出建筑学和建筑创作的发展应回归到基本原理和朴实理论上,以期达到“一致百虑,殊途同归”的目的。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该观点也曾多次被中断,就当代而言,片面追求形式至上的建筑装修创作观念一度呈现出逐渐偏离建筑装修本体的趋势,从而导致了经济、功能和技术等方面的多重负担。具体来说,理性创新思维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①建筑装修空间的功能要素:其作为首先要考虑的本体要素,由于传统装修功能空间的简单化和陈旧化,远不能满足当代的使用要求。这需要我们在客观地分析传统与当代装修空间功能转变的基础上,重新划分空间以满足当代人对于生活方式新颖化、多样化、复杂化和快捷化的各项要求。②建筑装修的环境要素:其关键在于合理地解决好当代建筑装修与其周边传统建筑装修之间的环境关系。通常包括3种主要思路:一是“消隐”的有机融入思路,即从和谐的整体观出发,使当代建筑装修有意识地与其周边传统建筑装修融为一体,这是现阶段中国最为人们所接受也是应用最广的一种思路;二是“反衬”的强调差异思路,即刻意拉大当代与传统建筑装修之间的差异以达到相互衬托的效果,该思路在中国运用不广;三是“回避”的消极避让思路,即以回避的态度不刻意去处理二者之间的环境关系,该思路的运用范围较小。③建筑装修的技术要素:一是要满足当代建筑装修有关抗震、防潮、通风和节能等一系列的基本要求;二是要符合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科技,以起到推动建筑装修向前发展的作用。

基于类型上的重构创新思维

对建筑类型学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阿尔甘所发表的《建筑类型学》一文,该文将建筑类型学的定义为:“研究各要素联系的可能,以便借助类型达到对建筑有机体的分类”。它主要是针对现代主义漠视历史与当代之间的关系,试图以最为简洁的功能与形式来替代先前各历史时期遗存的现象,其目的是在还原和提取“过去存在”的类型基础上,创造出既寓新于旧又符合时代要求的类型变体。

建筑类型学的基本观点包括两个方面:①它以结构主义与理性主义关于历史基本论调为基础,一是赞同结构主义有关历史的存在具有共时性特征的观点,二是认同理性主义对待传统所采取的“先积累后抛开”的态度。②类型具有模糊性和可变性的特征,它伴随着从历史中抽象并还原出“原型”②的阶段,涉及到了解历史、分析因素和权衡关系等问题,除此之外,它还伴随着对类型进行组合变化以形成类型变体的阶段,涉及到时代特征方面的内容。基于类型上的重构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建筑类型学基础上一种主要的创新思路。概阔地说,类型重构创新思维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类型提取还原和类型重构这两个阶段,如图5所示为类型重构创新思维的过程图。①类型提取还原阶段,即从中国传统装修遗存中多重提取出原型后,再将其简化还原成类型的过程。如曲阜孔子研究院提取并还原出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九宫格”空间图式,即由9个大小一致的小正方形组合成三三并置成大正方形的传统图式。又如菊儿胡同,在此提取并还原出的是中国建筑传统装修空间类型,主要包括三合院、四合院、弄、天井、骑楼、廊等。②类型重构阶段,即根据时代背景的各项要求,对上一阶段中国传统装修的类型产物进行组合、排列和变化等一系列重构,并最终形成传统装修类型变体的过程。此阶段主要包括3种重构来源:一是借鉴传统装修历史存在生成过程中的某些构成手法;二是跨越历史时期的界限,将不同时期但有着相似特定属性的传统装修类型进行重构;三是将传统装修类型与当代时代的各项要求结合起来以产生新的重构项。以菊儿胡同为例,吴良镛先生在创作过程中,为维持传统装修空间的胡同院落系统,先将三合院、四合院、单元楼、天井等传统空间类型重新加以组合以形成“类四合院”的基本宅院系统,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基本宅院、骑楼、廊和弄等传统空间类型重新构成“类街”的系统,既保障了胡同居民当代生活的需要,又保留了中国传统装修空间之间的本质关系和精神外延。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在当代中国传统装修文化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更进一步,首先,必须要了解当代中国传统装修文化的主要创新思维;其次,要在认真分析其产生根源、具体表现、优缺成分的基础上,克服不利的倾向发扬其有利因素;再次,应树立更加长远的意识,敢于尝试和探索其他带有“实验性质”的创新思维,并逐步在实践活动加以完善,力图以更加客观和冷静的态度开创中国传统装修文化当代创新思维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