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历史街区改造策略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历史街区改造策略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历史街区改造策略探讨

本文作者:洪祖根、周钰 单位:安徽省黄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由于历史街区的保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城市规划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更愿意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在原先历史街区上进行新的城市建设,一条条传统街道、一片片历史街区在推土机下正逐渐消失,危旧房改造、城市更新工程使历史文化街区正遭到严重的破坏;原有的历史街区缺乏相应的保护,街区建筑面貌被现代城市生活严重破坏,城市公用设施常缺乏更新,因此这些街区正逐渐成为城市中景观风貌衰败、文化内涵缺失的地区。

目前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开展的概况

在中国,历史街区的概念是基于历史文化名城(镇)保护的基础上提出的。从全国范围的历史名城和历史名镇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除丽江、平遥、乌镇等城镇较早实行古城整体保护,其他城市多采用分级保护和重点保护相结合的方法。随着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不断重视及保护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也涌现很多成功的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案例,如南京的夫子庙依托文庙和秦淮河的文化特质,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以明清风格为主的仿古建筑群,形成以古玩字画、美食、金陵旅游纪念品等为特色的综合性历史商业文化街区。又如杭州河坊街,作为杭州市区唯一的保持古城历史风貌的老街,在杭州旧城改造时免遭全面拆除的命运。经历改建后的河坊街体现了清末民初风貌,重在突出文化价值,营造以商业、药业、建筑等为主体的市井文化氛围,保持其历史的真实性、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和历史风貌的整体性,也为杭城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街区为顺应时展的要求,在延续和保护原有历史风貌及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成功将街区内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同一定的商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并使这些历史街区重新恢复或延续旺盛的人气和活力。

徽州府衙及周边发展背景和发展现状

徽州府衙坐落在歙县,由于明初对各级地方城市的规模和官署的建设统一法令的颁布,徽州府衙在经历了宋元兵燹,易代沿革以后,在明代恢复旧规,完善新制,迎来全面的重建浪潮。其后,明清易代,不废明制,沿革为主,不时修缮,却再无如此大规模的重建活动。府衙建筑群南北长138m,东西宽36m,总平面设计为137.12m×37.09m,用明尺方三丈网格,正厅居中路几何中心,后堂居后堂院落几何中心。周围环境包括西至整个月城范围,北至原府衙北墙,东至小北街,南至曹氏二宅,以及十字街西段、打箍井街北段,总面积约为5.4hm2。历经岁月洗礼,在府衙丧失其作为古代衙署建筑的行政办公作用之后,周边街区相应的历史文化特色已逐渐流失,并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混杂的办公楼、居民楼、商业街区,办公楼、宿舍区的建筑体量巨大,建筑形式与原街区不相协调;南部商业街区出售商品种类多而杂,对历史街区相互干扰较大,设施配套不全。作为歙县老城区重要的历史街区,现在的徽州府衙街区内各种交通流线组织凌乱,商业聚集自发性发展严重,街道景观界面相对混乱,安全隐患严重,既割裂了街区原有的历史文脉,又严重影响歙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面貌的发展和徽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塑造,因此对于府衙周边街区的改造势在必行。

徽州府衙历史街区的定位

国内众多城市已有对其传统历史街区进行改造的成功案例,如前文中所述南京夫子庙、杭州河坊街以及安徽屯溪老街等,这些街区改造后均成为集宗教祭祀、游览赏玩、商业购物、民俗展览等多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功能的历史街区,这些街区既保留当地传统的建筑形式和风俗文化,又具有一定商业价值,同时凝聚了一种重要的“场所精神”,其特殊的氛围更加强了市民及游客对此地的认同感,甚至深入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当中,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歙县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隋唐以来,一直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程朱理学、新安画派、新安文学和戏曲、徽派建筑等多种文化流派与艺术形式在这里交融,是中国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歙县亦是文房四宝中“徽墨”和“歙砚”的主要产地,境内自然景色秀美,历史文化建筑遗存众多,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是安徽省重要的历史名城和旅游目的地之一。对徽州府衙及其历史街区改造的定位是通过对歙县本地深厚的徽州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以徽州特色历史文脉的传承为基础,打造以古徽州文化为主题的,集历史文化展览、民俗表演、皖南特色商品展销为一体的独具皖南特色的历史文化主题街区。

徽州府衙历史街区改造策略的探求

黄山的屯溪老街之所以名扬内外是因为其老街原有建筑面貌和当地风俗民情的完好保存,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明清时期徽州的古街市。而徽州府衙历史街区的首要工作就是对府衙核心保护区内建筑进行重新修缮,以恢复其原有建筑风貌,使其建筑面貌焕然一新。对于复原历史建筑必须本着尊重文物原状的原则,深入广泛的进行史料研究和建筑式样的论证,按原有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建造技艺进行保留、维护和修缮。加强和美化重要节点处的建筑风貌,如加强入口处具有古徽州特色的承宣坊、南谯楼等周边景观环境的整治,对其中褪色的构件进行集中粉饰,必要时进行亮化,增加绿化,提高入口节点的美学和引导价值。入口处开阔场地可改造成集聚型的文化广场,以便在重要节假日举行民俗文化演出时期能容纳较大的客流。加强府衙周边街区破旧建筑和不协调的建筑进行集中更新和维护,更新后建筑在形式、色彩、体量等方面与原有建筑相一致或协调,或对原有徽派建筑形式进行提取和变异,将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宽窄变化的巷道与传统院落结合起来,使人置身其中有不同层次的空间感受。对府衙周边商业街区的运行秩序和街道空间界面进行整顿,如对市场内乱搭乱建的遮阳棚和随意摆放的商品进行清理,对商业牌匾进行统一设计,增加其历史文化底蕴。

商业功能对于历史街区来说看似矛盾和冲突,但若修复手段和措施得当,依然可以将二者很好结合起来。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这些历史街区都成功的将商业价值的开发和当地特色历史文化很巧妙的结合起来,实现了历史、经济价值的双重增值。徽州府衙及周边街区也有部分商业业态,但商业设施和店铺较为混杂,经营模式较为落后,既经营日常生活用品,也经营皖南特产。在历史街区周边设置较为混杂的小商品经营模式,显然与府衙街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不相符,因此对徽州府衙周边商业业态进行整合,重点打造以书画、徽墨、歙砚、宣纸、徽州传统工艺品等具有古徽州民俗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展销的商业街区,进一步提升商业街区的文化档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历史的老城,歙县曾经拥有众多老字号,如各种名点小吃、黄山烧饼及徽菜馆等。随着城市商业的不断完善发展,众多老字号已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只能成为老徽州人旧时的回忆。因此在府衙历史地段内恢复这些老字号,在不影响街区传统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共同整合成具有徽州地方特色的老字号特色文化街,使流逝已久的老字号从人们的记忆中重回现实。

历史街区要想复兴,恢复其原有生机和活力,必定要恢复原先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日常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前两条策略是对文化底蕴的保护和传承,而只有延续该街区居民的原有的生活方式、风俗民情,才能使得历史街区中最精髓的传统文化价值不断延续下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复兴历史街区的活力。因此可将街区入口处广场及府衙内广场,改造成具有传统历史氛围的文化广场,定期在府衙内及周边举行黄梅戏、皖南花鼓戏等地方戏曲的演出,在重要节日时令定期举行庙会、民俗文化表演等重大节庆活动,同时在徽州府衙内进行知府上任、开堂审案等历史情景再现活动,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不仅将人们从现代文明社会拉回到历史的记忆之中,对本地的居民来说具有绝对的认同感,而对于外地游客也会产生相应的强烈认知作用。

徽州府衙历史街区范围较大,除府衙历史文化保护核心区之外,还包含周边商业、办公、居住等众多类型的用地。因此只有将此街区作为整体统一考虑,核心区域重点保护,周边区域内建筑风格与核心区建筑风格尽可能保持一致,并严格控制街区内高层建筑和大体量建筑的建设。历史街区内部交通尽可能多采用步行交通系统或慢性交通系统,减少车流与人流的相互干扰,减少街区内外交通压力。同时对南谯楼、正堂、仪门等重要建筑和景观节点进行亮化工程,美化加强其外观形象,与特色鲜明的文化步行街区形成多点+多轴线+聚集广场的“点、线、面”布局形式,同时增加夜景照明,使其在夜晚依然能看到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繁华传统街区的场面。对历史街区的管理和保护在规划管理层面上多为宏观控制,而历史街区的具体保护内容和实施方案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细致的工作,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规划设计者及市民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内容结合起来。然而保护工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来自政府、政策、经济利益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困难。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制定法定保护条例,将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上升到有关部门的管理层面或法制层面加以明确和落实也是十分必要的。

结语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见证,具有深深的历史烙印,是城市历史、文化、美学价值的重要物质载体。其中的建筑、街道、环境设施等众多物质要素共同体现了该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质和核心竞争力。因此有必要保护城市中为数不多的、依然留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保护好城市中历史遗产和民俗文化的连续性,以环境整治入手、以调整周边业态经营模式为手段,重视对传统历史文脉的传承和保护,整体统筹,以重塑和恢复历史街区原有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