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秦淮河北段传统建筑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秦淮河北段传统建筑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秦淮河北段传统建筑论文

一、扬州老城市区传统建筑现状调查

扬州东城区是目前市政府重点改造的老城区,也是传统民居较为集中的区域,根据《扬州市老城区民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定,扬州市老城区范围东至泰州路,南至南通东西路,西至二道河,北至盐阜东西路。笔者以小秦淮河北段现状调研与规划模式研究为切入点,对扬州传统建筑的建筑节能改造、居民基本居住环境改善、整体文化品位提升进行研究。

(一)对小秦淮河北段的调研

小秦淮河北段南北以文昌中路和盐阜路为界,东西以北柳巷—北讲经墩、九巷—十巷—阮家大院—石灰巷为界。该地段占地面积为8.66公顷,居民619户。

1.住房满意度调研老城基础设施不够健全,42.7%的居民家里没有独立的卫生间,仍在使用公共厕所。老城居住空间比较拥挤,除了独户楼房外,多户共用一院。面积狭小,通风较差,28%的居民反映采光较差。该地段70%为私有住房,部分为二层砖混楼房,住房环境相对较好。所以有4.7%的居民对住房环境比较满意。

2.房屋改造民意70%的居民选择房屋保持现状和按照政策修缮,其中希望按照政策修缮的占43.33%,希望按照现有政策搬迁的仅有8.67%,大部分都希望能够就地安置,16%的居民对自己的房屋意向表示无所谓。

3.小秦淮河北段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调查大部分居民反映公共配套设施不健全、活动空间较小、景观环境较差等。在该地段居住的多为老人,机动车无法进入该区域,所以12%的居民认为交通出行不便;23.33%的居民认为需要改善其他问题,比如部分居民认为沿河绿化过高过密,占用道路且两岸不通透;沿河居民将痰盂倒入河里,影响环境;没有天然气管道;污水无处排放等等。

4.小秦淮河北段社区改造意向仅有10%的居民认为应迁出居民发展旅游;79%的居民不赞同将居民迁走。42.67%的居民认为在保留原居民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发展旅游。鼓励发展家庭经营的比例较少,但是大多数人表示,可以将先将旅游发展起来,再鼓励有条件的家庭经营微型经济。

(二)小秦淮河北段用地现状

受城市规划的影响,传统建筑研究与开发的难题是正确处理新旧元素碰撞的矛盾,遵循“修旧如旧”、“以新补旧”和“改造利用”的原则。传统建筑改造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区域整体规划改造。为了使传统建筑更具宜居性,可设计仿古建筑,以古还古,并加入现代生活气息,再加入胡同文化的元素、布局等。传统建筑改造可以与城市文化形象规划共同研究,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1.用地现状小秦淮河北段首先是一个居住区,其次才是历史文化保护区,最后才是旅游区。改造该区域时需先分析其地段用地现状,根据其不同功能特点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小秦淮河是扬州古城唯一存留的内城河,该地段历史上庵庙祠堂居多,宗教文化气息浓厚,该区域现存18处历史建(构)筑物,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资源12处,街巷河道空间、传统民居风貌保持较为完好,传统社会网络保存完整。

2.小秦淮河北段特征以居住为主,且多为传统民居,多层住宅主要分布在小秦淮河东侧。街区内公共服务设施以商业为主,且主要为当地居民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缺乏,不利于社区文化形象的提升以及旅游活动的开展。公共空间缺乏,仅有两处小型绿地,能够活动的场所仅有务本桥西头一处,亲水平台环境较差,利用率不高,居民户外活动场所不足。

二、小秦淮河北段改造措施及建议

小秦淮河沿岸住宅早期均为一栋建筑一户人家,建国后因居住条件日益紧张,一栋建筑均住有好几户人家,人口密集、居住拥挤、设施落后。综合治理应首先从改善老城区居民住房条件做起。

(一)增加居住面积

小秦淮河北段建筑以一、二层低层建筑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米,居住环境十分拥挤,三代人同住一屋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应逐步迁出部分居民,改善居住密度。在区域改造过程中一定要坚决整治违章建筑,这样才能使小秦淮河沿岸逐步恢复以往风貌。该区域改造可借鉴吴良镛大师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的类四合院建筑(仿古建筑)的理论与实践,改造后与原有的传统建筑融为一体,使整个区域形成统一的风格,显示该区域的特色美。

(二)健全生活辅助设施

老城区中,老人喜欢在井边一边洗刷做家务,一边交流聊天、晒太阳,这本身就是一道优美的人文风景线,是该区域的人文景观环境。传统建筑改造中需保留这些空间节点,并增加和周边环境一致的景观设施。还可在传统建筑周边加入自动化、智能化设施,便于居民生活。也可修建儿童玩乐场所,利于孩子融入传统建筑文化氛围中。在调研过程中,90%居民都提出因为没有通管道燃气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该区域中以退休的老年居民为主,交通面积较窄,只能通行非机动车,给老人换煤气罐带来了很多不便,在改造中一定要铺设燃气管道。据调研,小秦淮河两岸植物多以灌木为主,占据大半个机动车道距离,且遮挡对岸景观视线,改造中应改善植物种类,美化区域环境。该区域内很多住户都没有独立卫生间,往往是一个街道建有一个公共厕所,所以在调研时发现有部分居民将生活污水直接倒入小秦淮河中,严重影响水质和水体环境,在改造中一定要给每户居民设计独立卫生间,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提升建筑节能指数

小秦淮河北段建筑多为砖混结构与砖木结构,其节能效果相对于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有较大优势。该区域多为1950~1980年的建筑,建筑使用年限较长。有部分建筑节能专家曾提出对于使用年龄超过30年的建筑没有必要进行节能改造,但该区域情况较为特殊,这片区域建筑就像述说扬州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不能随意拆除,但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应做相应的节能改造。应利用新材料和技术,仿造古代雕花的老窗,既能达到保温隔热的建筑节能效果,又能形成传统建筑统一的视觉效果。因为传统建筑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居住要求,所以有很多居民将老屋改造,拆除了雕花的老窗,换上新式玻璃窗。政府保护的部分传统建筑只是在沿街铝合金窗户的外框加上雕花的老窗,显得不伦不类。

(四)提升商业空间品位

该地段目前被用于商业空间的仅为一处废弃工业用地———漆器二厂,内部最有特色的租户为字画装裱、橡胶制作、漆器制作等3家作坊,其中字画装裱作坊是扬州最好的字画装裱作坊,文化气息浓郁。该工业用地的改造应充分发挥漆器制作、字画装裱等扬州特有的传统手工艺术特色,将其打造为扬州传统工艺展示、传承、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扬州传统手工艺术产业园,并吸引其他富有特色的扬州传统手工艺术家,既使他们的手工艺得到传承,又能提高该区域商业及旅游品位。据80多岁居民回忆,两岸更多的是街肆和店铺、歌馆和茶楼。小秦淮河的繁盛离不开各种店铺。如“裕泰祥茶栈”位于大东门桥边,主要经营红茶等茶叶制品,现在其后人已经在扬州其他地方重新经营“裕泰祥茶栈”。规划时两岸可因地制宜开店,如果恢复原商铺困难较大,可在原址地面或墙壁上篆刻老店铺历史,增加其历史底蕴及文化氛围。

(五)改善水质,发挥旅游优势

文人墨客经常将小秦淮河比成一条玉带,以前的小秦淮河水位比较高,两岸居民用河水淘米、洗菜、洗衣服,河里还有小木船(扬州俗称小划子)航行。据老居民丁老先生回忆,原来小秦淮河上行驶的小木船其实就是游览船,从小东门桥上船,能一直行驶到五亭桥。每条船上有4张躺椅,游客在船上躺着喝茶、聊天、看风景,很是悠闲。丁老先生表示,小秦淮河现在的水位不高,且沿途桥洞不太大,两岸树木茂盛。建议景观改造时,让小木船在小秦淮河上划起来[3]。

三、结语

传统建筑具有分布广且数量大的特点,记录了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作为城市人文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建筑文化的延续。对传统建筑应进行恰当的改造、提升与利用,保护好建筑文化遗产,充分体现该地区的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氛围,实现“使用中的保护”,积极发挥传统建筑的意义和价值。传统建筑的改造提升与利用应避免“大拆大建”的浪费式开发模式,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的土地与建筑资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传统建筑的改造方案,完善其改造理论,在实践应用中不断修正传统建筑改造的合理规划。

作者:任洁 王鹏 祁百颖 单位:扬州职业大学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