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茶馆室内设计中传统建筑设计方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老舍茶馆设计能够从以前的装饰设计元素中学习到很多优异的设计方法,使茶馆室内设计不但具备较强的现代感,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我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所蕴含的价值与精神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而在茶馆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以茶馆设计入手来分析我国传统建筑设计方法这对于完善建筑现代室内设计意义重大。
关键词:老舍茶馆;室内设计;传统建筑设计
在我国民族的文化遗产体系中,传统建筑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其以鲜明的艺术风格与特殊的民族特征被现代人们所熟知和认可。建筑外观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与室内构造技术等等都广受审美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影响。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其最有代表性的元素就是传统建筑装饰设计,将这一设计理念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理念中,既能够创设出充满文化韵味的居住空间,也可以大力继承和宣扬我国传统文化,可谓是一举双得。
1分析老舍茶馆空间设计理念
1.1茶馆设计所蕴含的文化功能
在我国茶文化中,茶馆作为一项重要载体,其在设计茶馆中,茶文化是无法缺少的一项元素,茶文化与设计有着密切关系。茶馆所具有的文化功能,体现在传承、发展、创新茶文化中。自古至今,我国茶馆建筑与装饰思维设计都与以前有着很大的转变。在茶馆刚刚诞生时,并没有太多针对性的设计,古代时期的人们以地为席,几排炉沏香茗,共同品茗,一起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可以说,在我国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上,我国茶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正是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下,促进着传承茶馆设计与发挥建筑上的特殊技艺,从单一的饮茶文化交流活动向多元化趋势发展。
1.2茶馆中的休闲作用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于是人们开始越发注重休闲品质与休闲内容。品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休闲方式,在品茶中人们可以放松身心、惬意的享受生活,越来越多的公众喜欢到茶馆来放松自我。自茶器诞生以来,品茶始终注重茶、器、水、心境与环境等条件的统一。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着品茶者的心境,在具有浓厚的传统意蕴的环境中,在品茶中茶客可以舒缓紧张的、害怕的心绪,从而使自身有着更加轻松的、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另外,人们喜欢到茶馆里饮茶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热情好客的国家,“以茶会友”是人们传递情感的有效途径,在休闲时与几个老友相约来到茶馆品茗好茶,这是在老舍文学作品经常会阅读到的片段。
2设计茶馆分区功能
茶馆主要机构包括茶厅、前台区、茶馆等等区域,同时还有庭院环境。想要对茶馆室内各大区域有效划分,就要对每个区域空间与功能有效划分,进而确定出设计要点,针对性地利用传统建筑文化特征。
2.1合理有效划分前台区
在划分前台中,通常都会将这空间在茶馆进门处划分,若是将前台设置在区域内,必然对有关人员的服务效率与质量有所影响。一般状况下,顾客进入到茶馆后先看见的就是前台区,前台区的建筑风格也代表着茶馆整体建筑风格。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前台设计形式与整体茶馆设计风格相符。在设计前台过程中,在设计中的重点就是“背景墙”,也是彰显茶馆文化的一种特殊的空间。背景墙的设置是为了将空旷的前台背景墙进行弥补,并起到环境装饰的积极作用。用在装饰背景墙的材料有很多种,如:布料、玻璃、木质等等。对于前台背景墙来讲,无论利用哪一种类型的材料都是要充分考虑到前台造型的整体美观,并要考虑到对整个空间带来的影响。可使用中式屏风背景墙,其上写有简介茶馆文化功能的文字,也能够使用矿棉吸声板,将其在细木板上粘置,这样就能够达到降低室内噪声的效果。在装饰背景墙过程中,可精心设计图案,也可以悬挂上一些民俗挂件。
2.2茶厅精心布置,保证集安静与舒适性于一体
可使用镂空的雕花窗格以及屏风等界面隔出一些独立的空间。要精心布置,确保舒适性、精致性。对于使用包厢区的人们来讲,他们通常都是商业人士,在设计这个空间,应结合商业人士的特征,应整体风格尽量设计得成熟、大气一些。另外,在茶厅布置中,还需要考虑到茶馆整体设计风格,应保证与茶馆整体设计风格相符,不能看起来有些异类,这样会影响顾客对茶馆设计的期待度,也会影响着他们饮茶的心情。
2.3庭院复合式空间设置应注重私密性,尽量还原于自然
在设置庭院中,应考虑其私密性,屏蔽俗世的尘土,将顾客带入到静谧和自然的环境里。其实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人来茶馆并不是为了喝上一口热茶,而是被茶馆环境深深吸引。所以,在设计茶馆庭院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园林艺术,这有利于形成茶馆浓厚的艺术气氛。可在庭院中,种上一些绿色、摆放一些花卉盆景,尽量将庭院装饰的大自然中情景相类似,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让人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来到茶馆不但可以饮上一杯沁入心脾的热茶,而且还能欣赏到大自然中的风景,这样的茶馆设计风格想不吸引顾客都很困难。
3分析我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
3.1设计低碳型建筑的理念
我国以前的建筑设计理念就是以环境保护理念与地域问题为主,有效结合二者才是我国以前建筑设计理念。在设计低碳型建筑过程中,以前的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地理因素中的地势、地貌多加考虑,在设计建筑中,以前的中式建筑在调整其通风与朝向过程中,其目的是为了使建筑居住更为舒服、惬意,并且在夏季来临后建筑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令室内温度可以结合气候变化情况在冬天时自动升温,夏季时自动降温。
3.2情景交融的设计理念
情景交融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很多建筑设计的细节上。这种设计方法可以充分融合建筑与人的情感,在平常生活过程中,有着传统建筑气息的园林小径,其中很多园林小径的设计都是传承于以前的建筑设计理念,其设计思想中具有强烈的人文性。以前建筑设计思想还包括情景驾驭、视野开拓等理念,以前建筑给人们一种安稳平和的体验,特别适合广大人们日常的居住与生活。
3.3弹性空间设计理念
弹性设计理念在各种条件下也在不断变更。弹性设计的格局突破了以前建筑设计中的不足,有其自身的特色性,在弹性设计过程中,经常是围绕多变思维而进行的一种新型设计方法,以弹性设计理念为主的设计达到了当前广大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多样化要求,在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下,弹性设计理念也处于不断加深中,这一设计理念中不但包括了建筑物居住人们对建筑外部结构的要求,也要求着内部结构,同时还有对设计建筑功能的需求,这些要素都可称之为弹性设计理念。
4分析我国传统建筑设计的方法
我国建筑从产生发展到今,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其在建筑发展历史长河中有着丰富的、多样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以多元性呈现到人们的视野中,尤其是传统建筑这一文化资源。我国建筑设计理念与方式中有很多精髓之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4.1注重表达装饰元素的内涵
传统装饰元素是一项典型性的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过程中应用传统装饰元素就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在具体应用中提取与再设计过程中,就是要更大程度上传递出精神内涵,注重把握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元素。结合我国现代室内设计实际情况来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居住需求,但整体上还是缺少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因此在现代设计中应积极学习传统建筑设计的优势,来设计出既具有传统设计理念又具有现代特色的建筑,这样才能使我国建筑设计受到更多人们的认可与追捧。
4.2注重对称美
在我国以前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十分注重均衡美、对称美,对称的建筑结构,运用色彩以朴素色、庄重色,建筑主要使用木材材料、石材材料,虽然整体上看起来很庄重,也很大气,但是风格单一,很难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就要对此进行改进。在改善以前设计不足的前提下,其实传统建筑装饰中有很多之处还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在确保现代设计时尚感的基础上,培育起人们传承和推广传统文化的意识。与以前建筑装饰设计对比而言,在现代室内设计过程中,其设计者需要保持着开放、共享、包容的心态,积极保留以前建筑设计中优势之处,在完善现有设计不足之处基础上,积极创新。但需要明确的是,现代室内设计借鉴以前建筑装饰特点之处,并不代表着这是一种落后思想,在居住楼中适当的摆放古代茶几和官帽椅家具,不但给整体上带来一种庄重感,而且还能起到室内空间有效分割的作用,并且也体现了我国古代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元素融合之美,为居住者带来一种别样的居住体验。
4.3天人合一的设计方式
在我国思想历史上,所谓的“天行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合一,换句话来讲,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我们知道,人要居住在建筑实体砌合的空间内,但其实这个小空间不过是“天地”之物。因此,人就应该积极的、主动的融合与建筑物融合,与大自然融合。当前我国提出了“低碳建筑”战略,希望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做到低排放、低污染,最大程度上保护我们所生活的生态环境,其实低碳经济设计理念与我国古代建筑的天人合一设计理念大同小异。在我国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如:地势因素、地形因素等,在设计中还要考虑采光、通风、朝向等,使建筑物在夏天时能够避免阳光的直晒,而冬天屋子内能够射入更多的阳光,达到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并且我国传统建筑设计领域中既与建筑物自身因素有关,也关系到附近的生态环境。在老舍《茶馆》小说中提及到我国古代有利用树木避暑遮光的方法。这一古代设计方法在现代室内设计依然可以充分利用。
5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建筑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设计理念,从整体上而言,这些设计都具有很显著的特征,结合时展特性而言,将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这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建筑发展是尤为重要的。因此,从研究老舍茶馆室内设计理念与方法入手探讨我国传统建筑设计优势与方法以弥补我国现代设计中不足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周鸣浩.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筑观念中“环境”概念的兴起[J].建筑师,2014,(03):51-63.
[2]诸葛净.寻找中国的建筑传统1953—2003年中国建筑史学史纲要[J].时代建筑,2014,(01):166-169.
[3]张振华,关菲凡.中国传统土作初探[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10-14.
作者:王轲 朱梦宇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