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负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负载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负载

[摘要]蒙古民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蒙汉双语教育是民族语言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教育是文化的传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何在蒙汉双语教育中负载蒙古族传统文化,使蒙古族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达到一种视域和谐,真正培养出蒙汉兼通的“双语双文化人”。

[关键词]双语教育;蒙古族传统文化;文化负载

一、蒙汉双语教育中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负载的认识与态度

(一)教师的认识与态度

教师的认识和态度决定双语教育传承文化的重要方面,因为教师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文化意识,对传统文化传承具有认同感。但是,事实上蒙汉双语教师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负载的问题认识不够深入,对文化的自觉性和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二)学生的认识与态度

现代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识和态度决定了蒙古族传统文化负载的程度,因为学生是蒙汉双语教育中的最大受益者。但是,事实上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和掌握蒙古语是有必要的,但是只限于能和本民族的人进行交流,并不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大部分的同学对本民族的民风、民俗、民族艺术了解得不够深入,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在双语教育中学习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社会历史、语言文学和传统科学等。这对传统文化的负载也是有一定推动影响的。

二、完善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在双语教育中负载的途径

(一)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在双语教育中的途径

蒙古民族负载传统文化在双语教育中的途径包括四个方面:双语教学、校园建设、自编教材和团体活动。双语教学指用蒙古族语言和汉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把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载入课堂,通过对蒙古族语言和文化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蒙古族文化。校园建设包括显性文化建设和隐形文化建设。显性文化建设指物质文化建设。指通过宣传栏等方式来宣传民族文化。学校的隐形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隐形文化通过精神和制度方面传达蒙汉双语教育文化。自编教材是指蒙汉双语教育的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用蒙古语独立编写的教材,包括蒙古族传统文化。团体活动包括蒙古民族歌舞表演,用蒙古语讲故事大赛以及演讲比赛和蒙古民族传统游戏等课外活动。

(二)双语教育中以蒙古语言为载体负载蒙古族文化

蒙古族传统文化需要双语教育来传承,而蒙汉双语教育是以语言作为载体的,在蒙汉双语教育中用蒙古语作为母语进行语言文化习得,然后学习主流文化,在蒙汉双语教育中使二者的冲突减少,更好地完成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的教学任务和教学使命,最大限度的传承蒙古族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实现蒙汉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开拓新的教学模式。因此,蒙汉双语教育是促进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的最重要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径。

三、实现蒙汉双语教育中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的目标

(一)在多元化社会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在当今多元化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蒙古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相互碰撞,一方面,汉民族文化中有蒙古族文化的影子,另一方面,蒙古民族文化通常会吸收较多汉民族文化的因子,我国双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蒙汉兼通的双语双文化的人才,要具备包含多元文化在内的社交能力,不仅要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要学习主流文化。在学习主流文化和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在多元化社会中的交际能力,把握正确的方向,促进民族融合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深刻的理解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发现蒙古民族与汉族文化的区别,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在现代多元文化发展的社会中,不仅要求能够利用自己蒙古民族文化知识融进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同时也能利用学到的汉民族文化知识融入主流社会,增强自我竞争的能力,不至于丧失蒙古民族文化知识而被民族所抛弃。

(二)传承蒙古民族优秀的文化

蒙古族学生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可以通过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校园教育,使蒙古民族本土文化进入校园,培养学生自身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由于蒙古民族生活在比较特殊的游牧生活环境中,在蒙汉双语教育中培养蒙古民族的人文社会知识和自然地理,培养蒙古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蒙古族同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有效的传承蒙古民族优秀文化,从而实施蒙汉双语教育的重要目标。蒙古民族有着灿烂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着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在现代社会中,现代学校在蒙古民族地区普遍建立,蒙古民族文化受到汉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蒙古族文化知识的传播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地减少,甚至有些学校已经不再设有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课程,其实,蒙古民族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蒙古文化在其他领域仍有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蒙古民族成员对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应该有独特的情感,蒙古民族文化拥有得天独厚的地方性价值。

(三)实现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就是指对国家符号与国家共同体的认识,具体表现为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的接纳而产生的自豪感、对自己所属的族群和集体无意识的承认而产生的归属感、文化自觉以及对自身政治身份认可而产生的忠诚感。不同的少数民族承认和接受中华民族公共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演变,虽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但是都在一个具有多元地理区域和生存空间中。在多民族国家,公民对自己的国家有着坚定的信念、历史文化的积淀、价值观和国家主权认同感,蒙汉双语文化基因在蒙汉双语教育过程中实施并传承,通过独特的蒙汉双语教材和蒙汉兼通人才的教师,让蒙古族学生进入学校这个校园后,能够体验到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和民族自豪感,逐渐产生对家乡和祖国的归属感,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博弈。

四、蒙汉双语教育负载蒙古民族文化传播的任务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取向,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变迁,中华文明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前进。蒙汉双语教育之所以能够达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统一,是因为蒙汉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并不是完全没有阻碍的全盘接受,也不是发展中的威胁,蒙汉双语文化蕴含多样化生命而存在。蒙汉双语教育的功能是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不是去消除这种差异的存在。而是应该去保护这种差异,才能达到蒙汉教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自觉意识的提高。

五、充分保障蒙汉双语教育的实施

蒙汉双语教育在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和双语教育实施的开支保障,以及整个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实施蒙汉双语科学和完整的管理机构,都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

(一)建立蒙汉双语教育文化负载的评价体系

内蒙古的双语教育评价体系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奖励在评优及绩效工资等方面传承蒙汉文化的蒙汉双语教师,奖励在团体活动中传承蒙古民族文化成绩出色的学生。奖励在双语教育文化负载实施中取得明显效果的学校。

(二)协调蒙汉双语教育的主管部门

国家民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应该相互配合,互相协作,通过对群众的愿望、社会的需要而做出的策略建构,营造“良好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化”的氛围。运用校园文化形成蒙汉双语的文化氛围,创建蒙汉民族语言文化多层次的平台,设立专门的蒙汉双语教学管理部门,创立蒙汉双语的教学团队,安排专职的蒙汉兼通人才从事教学科研,增强蒙汉双语教育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逐渐建立蒙汉双语教育中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保障机制。

(三)落实资金保障

为满足学校蒙汉双语教育的各项支出,学校应该拓宽筹集基金的各种途径。争取与企业、旅游公司联合来获得最大投资。充分利用内蒙古地区旅游业的优势。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应以蒙汉教育为手段,以学校教育为主,以家庭教育为辅助,解决发展传承具有生命力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困境,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学校教育将蒙汉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用多维视角来思考,对文化传承过程增添鲜活的动力。总之,蒙古族同学在学习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中发展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蒙古族同学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文化的自觉。传承模式是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和理想。要想解决好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调试,必须用多元化的视角去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去辨别传统文化的糟粕和精华,不能只去寻求文化的输入。面对全球化一体化形式,我们应该克服狭隘的民族观和保守的心态,我们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吸收主流文化和科学知识。如果想要上升到跨文化理解的层面,就必须从多维度、多角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能够在求同存异的多元化文化状态中发展跨文化的民族交流,提高多元文化的整合能力。保持文化多样性的活力,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当今世界化的形势下,蒙古民族面临保存和传承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繁荣与渊源问题,面临运用民族文化能力与主流文化共同生长的挑战,而教育又是文化的生命机制,成为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蒙汉双语兼通的人才是最高层次的人才,蒙汉双语教育需要蒙汉文化的交流和功能的发展,蒙汉双语教育的人才比只会一种语言的人才更能捕捉新的教育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前沿信息,也是最具有文化批判的能力。

作者:任凤琴 单位: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