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傣族传统文学和谐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傣族传统文学和谐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傣族传统文学和谐思路

一、家庭和谐思想及其协调家庭关系的职能

家庭和谐是傣族传统文学反复强调和突显的一个重要思想,通过对这一思想的强调和突显来发挥调节家庭关系的职能,以促成夫妻关系、家庭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力争使每个成员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获得更加美满的人生,以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夫妻相敬互爱的理念,这一理念在德宏傣族的婚姻仪式上念诵的念词里表述得最直接、真切。《新郎新娘祝词》这样告诫新郎新娘:不要互相离心离德,要像筷子和枕头一样成双成对……你们要成恩爱夫妻到老,夫妻关系像山崖一样牢,像巨石一样厚,……由于前世一起用同一枝花献佛,这辈子才能生成同一辈的伙子和姑娘,生成同一蓬树木同一颗竹笋,两颗心紧紧相连。一首《婚宴祝词》教导新郎新娘说:团结一心过日子,恶语不要有,好话说不完。由古至今,这样的教导伴随着婚礼仪式的频繁举行,在傣族社会得到反复强调、反复突显,深深扎根于傣族群众的精神世界。傣族著名的故事《茉亚海占南亚海浑》(含义是不要弄伤荷,不要搅浑水)说:有一对夫妻天天吵架,另有一对夫妻从不吵架。国王把两对夫妻叫到王宫里,命令天天吵架的夫妻停止吵架三天,命令从不吵架的夫妻三天以内吵架一次,如若做到要重赏。天天吵架的夫妻双方都尽量克制,互不争吵,直到第三天晚上睡觉时,以为第二天可以到王宫领奖了,妻子说:明天国王奖赏我们金子以后,你要给我做这么大的手镯。她边说边做手势,做手势时手打在老公的鼻尖上,老公疼痛难忍,起身和老婆又打又闹。从不吵架的夫妻,丈夫尽量寻找岔子想和老婆吵架但总是吵不起来,最后他检来空空的螺蛳壳让老婆煮吃,老婆买来瘦肉剁细放入调料塞进螺蛳壳里煮好让老公吃,于是老公终究没理由和老婆吵架。第二天两对夫妻到王宫向国王汇报,国王重赏不吵架的夫妻,号召民众向他们学习,狠狠批评了天天吵架的夫妻。这个故事通过风趣的情节表现了要求夫妻和睦的思想。关于家庭关系,傣族传统文学除了要求夫妻相敬互爱以外,还对新娘提出了更为全面、严格的行为范式要求,通过对新娘的谆谆告诫向人们传达媳妇应遵守的维护家庭关系的准则。在德宏地区流传的《新郎伙伴念的婚宴祝词》告诫新娘说:新娘啊!你去哪里不要走得慢,挑水不要双手扶扁担听人家说婆母的背后话,你要赶快进厨房烧火。吃饭的时候你别去邻居家串门,人家说你想说管家婆母的背后话。

如果有鱼和肉你要拿到桌子上,哥哥吃歪了嘴脸上露笑容;如果有鱼和肉你不要藏在锅底,被婆母打开看见会说你小气。如果父母生病你不要毫无顾及地走动,妈妈睡觉感觉寒冷你要帮盖好被子,你要赶紧到厨房烧火,……不说婆母背后话、有鱼有肉全家共享、照顾好生病的婆母等,都是傣族家庭关系中媳妇最为基本又是最为关键的行为准则。《新郎新娘祝词》教导新娘:听父母的话,回报父母用奶水养育的恩情;进家要会喊,出门要会说,永远不要忘记天经地义的传统习俗。回报父母恩情、听父母的话、进家叫父母、出门向父母报告,这是傣族社会媳妇尊重父母的最起码行为要求。《哭嫁时念的词》中新娘母亲对新娘说:如果人家的儿子衣服脏了你要去买肥皂来洗,如果婆母衣服脏了你要滤灰水帮洗干净。我的女儿挑水别把两手伸展放在扁担上,要是你回家慢了人家说你在路上说婆母的背后话。你要赶快进厨房烧火。我的女儿离开家,只因你妈贪吃人家上万的银子,要是人家的妈妈说难听的话,你不要顶撞啊我的女儿。在这里,除了前面提到的行为要求以外,还提出了为丈夫、婆母洗衣服、进厨房做家务、不与婆母顶撞等内容。对媳妇的要求是严格的,这是傣族社会维护家庭和谐的重要条款之一。

傣族传统文学还要求男方以包容的态度接纳媳妇,将媳妇作为自己的亲生子女看待,营造一种亲和的家庭氛围。如一首《把新娘交给男方时的念词》中说:孩子(指儿媳)不懂事要一起教育,不黑一起染,不红一起染;画肉不画骨头,好口袋要一起缝;砍芭蕉叶不要砍到叶柄,骂人不要骂到家族;她去地里要会找她,她去田里要会叫她。我们按照传统风俗习惯,把她交给长老们了,把她交给她的父亲母亲了!明确要求男方家长教育、关爱娶进门的媳妇。除此之外,傣族传统文学还要求男女双方的家庭友好相处。一首《送结婚礼箩到女方家时念的词》中说:他们双方的父母从今以后成为亲家亲戚,一方是婆母,一方是岳母,天天相亲,日日相好,相依相靠到永远,恶语不要有好话说不完,……一首《新娘回门归来长老念的词》中说:我们的新媳妇回来了,愿你们成为恩爱夫妻,永不提以前的旧话题,说错的话做错的事让黄牛水牛牢牢踩踏,双方做亲家到永远,我逆水而上你顺水漂来,你送肉来我送鱼去,愿你们好吃好在,长长久久!新郎新娘的互爱、男方家庭成员和新娘的关系牵涉男女双方的家庭、家族关系,甚或整个村寨的关系,新郎新娘双方家庭的友好与否,同样直接影响着双方家庭、家族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人际关系,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最终关系到生命意义能否圆满实现的核心问题。因此,傣族古代文学要求男方父母以正确态度、包容之心接纳和对待新娘,也要求男女双方的父母也要互相认可,友好相处。傣族传统的长篇文学也有不少表现了处理好家庭成员关系的主张。流传在德宏地区的《阿娜哇乍哇》教育道:作为子女,如果与年迈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不管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一定要压住心中的怒火,不要轻易发泄出来,要会将心比心,要明白将来自己也会老。如果与妹夫或弟媳一起生活,说话要温和,不要有互相排挤的思想,更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家庭才美满幸福。

可见,傣族传统文学对家庭和谐关系的行为要求,并不是单向性的苛求某一方达到某种标准,而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身份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让每个成员各得其所,各尽其职,各守人伦;也不是空泛地说教,而是从微小的细节上进行涓涓细流式的诱导,具有极强的具体性和可行性。可以说,傣族社会夫妻和睦、长幼有序、尊老爱幼、成员融洽的家庭关系,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傣族的社会形态、社会对家庭的要求,以及传统文学的宣传、教化作用是分不开的。

二、村寨和谐思想及其造就淳朴民风的作用

傣族自古生活在河谷平坝,他们立村建寨,聚落而居,自然村落是相对独立的人群整体。在过去,村寨里的任何家庭和个人,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元素,村民依附村寨,村寨保护村民,村寨和村民密切相联,没有一户傣族人能脱离村寨而独自存在,村寨其实就是是一个由若干家庭和社会成员联系而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因此,傣族人很重视村寨地缘关系,同一村寨的人都相互依靠、相互帮助,关系十分密切,“一家有事,全村帮忙”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另一方面,傣族人还十分重视亲戚关系,傣族俗话说:“破箩筐可以扔,穷亲戚不可丢”、“臭鼻子不能割,穷亲戚不能丢”、“园子无人进就会成杂草地,亲戚不往来就会成外人”。这些谚语提倡亲戚之间相互往来,相帮相助。傣族从事水稻种植,单家独户难以完成繁重繁杂的田间活计,相互间的合作与帮助显得尤其重要。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凭借同寨地缘关系和亲戚血缘关系维护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的互惠关系,这种关系又通过传统的互助互爱、公平合理等伦理道德原则得以维护和世代延续。于是,傣族人特别重视村寨和群体,重视个人和村寨、群体的关系。傣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强调个人不能脱离村寨或群体的谚语,如“一只脚难走路,一个人难成户”、“一棵树不成林,一家人不成寨”、“一棵树不能破成一堆柴,一户人不能建成寨”、“独木桥难行,独一人难言”、“独木搭桥人难去,众木成排好渡江”、“一人不抵二人计,人多能出好主义”、“同心石成玉,协力土变金”、“齐心能把山推倒,团结能把海填平”、“脱离家族朋友,如同晒死的藤”、“人没有朋友就像树没有根”、“田园不锄长野草,亲友互不交往疏远了”,等等,直截了当地告诫人们血缘关系不能丢、个人不能脱离村寨或群体的道理。流传在西双版纳的伦理道德教育经典《布栓兰》教育子孙后代说:一棵树不成林,一根木架不起桥;一个人本事虽大,也难抵御漫天而来的灾难和风沙。在这里,强调的是个人与群体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傣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客气,礼貌谦让,与人为善,尽力维护个人与群体、个人与村寨的和谐融洽。在傣族的人生礼仪念词里,则是要求社会成员互助互帮,尤其是人生礼仪等活动的互帮互助,以促成村寨地缘关系和亲戚血缘关系的进一步和谐。《把新娘交给男方时的念词》里说:……她父母才叫我们夫妻双方健在的人和活泼的伙子姑娘,代表她的父亲和母亲,带着姑娘成群结队,走过荆棘丛生的高山,跨过好几条江河,才一起来到家,来到尊贵的各位祖辈父辈跟前,来到他父母跟前(指男方父母),把她交给你们做儿媳妇,……姑娘出嫁需要乡亲邻里陪送到夫家,以显示新娘父母家和村寨的实力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新娘向本寨伙子告别时边哭边念的词》中说:……我们寨子的伙子啊,谢谢了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挑土来帮我垒灶蒸饭;谢谢了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腰别刀子帮我切肉!……《新娘向姑娘伴告别时边哭边念的词》中说:……谢谢了我的姑娘伴们,谢谢你们把泡涨的大米捞起放在水桶上,谢谢你们在红红的太阳下为我蒸饭。我的姑娘伴们啊,烦请你们替我收拾,我的姑娘伴们啊,你们为我烧火弄脏了衣服,事情办完你们再滤灶灰水洗涤吧!……这并不是简单的出嫁新娘对伙伴的哭别,这表现着傣族人通过筹办婚事消除村寨成员之间的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实现凝聚人心、协调社会关系的终极目标。傣族丧葬礼仪念词同样有许多强调互助行为范式的词句。《老人返乡(死亡)时念的词》中说:……人家说树有丛,人有亲亲戚戚,粽子叶依靠枝杆,同寨人相靠相依。准备了烟箩高脚盘,去找懂行的人,代表寨老和全体社干社员,赶快把大家召集来,带着锋利的大刀和匕首,来到家里面,有的去砍竹子来破,做成捆绑用的蔑子,做成抬杠和“干召”瓦房;有的剪纸花做吊钱树,涂上面浆贴上纸,扎成一大棵;……这首念词提倡的是在危难时刻村寨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单位、一个统一体,强调危难时刻这种统一要超越内部的差别与对立。

……回想昨天,社干领导来安排四、五、六个人,准备礼品去到盘根错节的亲亲戚戚家,还有姑妈阿姨家,到勐腊占达(地名)去报信,所有同宗同族的人,都来服侍照料您老人家。……哎!母亲啊母亲!我们的家族人拿布来为您盖上了,我们众多的亲戚来帮忙了,人人带着钱来哀悼您,家家都拿一袋袋的大米来帮忙,近亲们拿一肘宽的白布来赞助,一丈丈的白布啊,让它成为我母亲在阴间刷石灰的大房子,让它成为我母亲在鬼界镶玻璃的楼房。母亲啊母亲!亲戚们带来了香和阴间的黄钱,年迈的爷爷奶奶们来到了,我的母亲你要从金色的棺材里出来和他们说话,大伯大叔们来到了,我的母亲你要从灿烂的棺材里出来和他们聊天。家族人和亲戚们都来了,来帮准备做功德的贡品和待客的饭菜,准备了干招(鬼房)和干洁(鬼房),……众人纷纷而至,送钱送物,帮忙操办各种相关事项的表述,实际就是傣族人对互助互帮村寨地缘关系和亲戚血缘关系行为范式的倡导。这种表述,既是对死者阴魂的告慰,对生者心灵创伤的平抚,同时也是对公众的教育,还是傣族人建立互助互惠人际关系网络、营造村寨和谐与稳定的特殊方式。在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学的反复突显和倡导下,村寨和谐的思想成为傣族人的自觉意识,傣族群众自然而然形成了热爱村社、互帮互助、互相体恤的淳朴民风,人们常说的“共同吃才香、一起抬才轻”就是这种民风的具体体现。傣族村寨处处洋溢着一种祥和、悠然、温馨的气息,邻里之间的争斗极为少见,人与人之间尽量避免矛盾和摩擦,人际关系基本处于友善和谐的状态。

三、宽以待人的思想及其铸就宽广胸怀的功用

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傣族地区,此教的“忍”、“仁”、“善”等主张使傣族传统的互助互爱、公平和谐的理念上升到伦理的层面。于是傣族形成了律己忍让、善待他人的宽广胸怀。傣族民间流传着不少有关讲宽容、求和谐的谚语,譬如“话到嘴边留半句、事从礼上让三分”、“忍一会不迟、等片刻不久”、“与人共事要学会吃亏”、“欲丢的东西要收好,欲气必忍”,等等;有的谚语以缺少宽容忍让而引起的严重后果来警示人们不能自我失控,要为和谐而尽量克己,譬如“让则两相得利、争则两相俱败”、“两相抵必升矛盾、双方不让必起火”、“家不和要败、国不和要亡”、“小事不忍,必招灾难”、“父子不和家不旺,邻里不和是非多”、“一争两丑,一让两有”;有的谚语以宽容带给人的理想结果来教导人们宽以待人,譬如“忍字当头,肚里有火舌头要甜…夫妻恩爱苦也甜”、“夫妻和则益、兄弟和则富”、“必能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忍得一时恨,终身无烦恼”、“三忍是青瓜,九忍成金”、“能忍让像条大金锭,不能忍让像棵芭蕉茎”等;有的谚语则劝导人们言行谨慎,尽量避免伤人,影响和气,譬如“莫让荷叶破损,别把池水搅浑”;有的谚语要求人们说话要讲究方式方法,忌用尖酸刻薄的言辞,譬如,“热饭能吃,过激话不能听”。

叙事长诗《相勐》更表现了通过忍让以避免战祸的思想:勐威扎王子相勐,救出了被妖魔抢去关在魔窟里的勐荷泰公主楠占补,反而被楠占补的哥哥诬陷他就是抢走楠占补的魔鬼,要处死相勐,守城门的将官给他讲了一个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以前不能贸然杀人的故事,他才放了相勐。相勐回到家乡勐威扎把事情报告了父王和大臣,大家都很愤怒,请求国王攻打勐荷泰,而相勐却为了避免战祸,坚持先派人到勐荷泰求婚,结果受到对方的侮辱,于是奋力反抗……不到迫不得已不动兵,表现的是一种自我克制、仁至义尽、宽以待人的思想。总之,傣族传统文学倡导人们通过谦和互让、宽以待人来促进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和良性发展。傣族传统文学的这一倡导,通过若干世纪的传承,铸就了傣族人的宽广胸怀。于是,傣族人在和他人的相处中重视情谊,讲求和谐,宽容忍让,善待他人,以和谐融洽为人际关系的价值追求。

四、自律行善的思想及其塑造向善人格的职能

在社会生活,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处和交往中,傣族人主张自律向善,用礼貌礼仪、乡规民约、伦理道德、佛法佛规等严格要求自己,多做好事善事,并努力创造条件和智者善者接近,以获得他们的影响和熏陶。这种思想在傣族谚语中表现得非常普遍,譬如“好人心善,人不送天送”、“积善逢善,积恶逢恶”、“恶人会有人制服,坏人自有人惩处”、“积德行善,人神共帮;作恶多端,天怒人怨”,表现了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信仰,明确强调从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奉长者为师,以贤人为老”、“勤接近师长,落后事少生”、“与妖魔同住变妖魔,与扑思共居成扑思鬼”,告诫人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倡导以师长为尊,与善者为伍;“不能正己,焉能正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强调自律和自我完善的主张;“这座山高,比这座山高的还有”、“自我吹嘘,害人害己”、“做人要明智,要多行善”,教导人们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从善去恶。自律行善的思想在傣族长篇文献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如流传在德宏地区的《五种教育方法》说,道德修养好的人,经常教育子孙不要嗜酒如命,不乱说乱讲,不打架斗殴,不吸食鸦片,不做男盗女娼,勤勤恳恳种田地,用良心去做生意,不欺行霸市;道德修养差的人,总是脱离不了低级趣味,横行霸道,动刀动枪;私心重,贪得无厌;做生意用两个斗两杆秤,买进卖出不一样,喜欢寻找别人的差错,傲气冲天,什么事都比别人高一等,经常行凶滋事等。这部文献教育人们明辩善恶,用善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阿谢哇拉札巴那南》说,不要与坏人相处、合作,更不能与他们交朋友,否则会把自己带坏的。要多与纯洁的人、高尚的人接触、往来、合作、交朋友,向他们学习,取长补短。这部作品教育人们远离恶人,崇尚善人好人。

流传在西双版纳的《布栓兰》教育小伙子:“要诚实,不要说谎,要守规矩,不要去赌博和打架斗殴,不要去酗酒闹事,不要去偷鸡摸狗”,等等,从正面引导青年弃恶从善,走正道。傣族传统文学对社会成员自律要求的又一个重要内容是,为人处世要留有余地,把握尺度,以适中为理想境界。傣族谚语说,“太强必折,太张必缺”、“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强弱适度,不能太强硬也不能太软弱;“话不要说死,事不要做绝”、“说话要有分寸,喧哗要适度”、“话不说绝,你来我往”、“话不能说满,路不能走绝”、“话不要说绝,树木要留杈”、“砍芭蕉不要砍叶柄处,骂人不骂其同宗家族”、“心里有话不能乱讲,背上有纹不能让人看见”,强调与人交往要留有余地,说话做事都不能过于偏激,力争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能进能退,游刃有余,求得人际关系的协调,以及社会环境的和谐。“勇猛者受伤,暴烈者受损”、“太高了,冒顶刺青天;太低了,脸膛贴地面”,以太强硬和太软弱两方面得到的反面后果来向人们灌输留余地、求适中,求和谐的思想。傣族传统文学中蕴涵的这些思想对塑造傣族人的向善人格,提高傣族人的人格境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些思想的熏陶下,傣族人形成了内敛自律而讲求自我修养的性格特征,尊老尊师尊善,为人谦和、礼貌,不喜欢自我张扬,不喜欢突出和夸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碰到人际关系问题时都会首先从自身然后再到对方寻找原因,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五、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及其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

在傣族传统文学里,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首先表现为对自然众神的崇拜,其中包括对天神“法皮”、太阳神“坤宛”、星神“昆牢”、月神“昆愣”、地神“召令”、水神“召南”、树神“皮礅卖”等的崇拜。在古代傣族人的传统观念中,上述各种神祗,虽然属于另一个世界,不食人间烟火,但却对人间的各种事情明察秋毫,能施恩于人,亦能加害于人,因此傣族人对自然众神敬畏有加。人生礼仪念词是傣族自然众神崇拜的集中表现,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环节一般都要举行祭祀上述神祗的仪式,并在仪式上念诵念词请其帮助实现生命的意义。譬如在《婴儿满岁祭天神念词》中说:天四面天八方的神啊,村寨四个角的神啊,家舍四个角的神啊,守护家园的四位神啊,大榕树神啊,守护金顶塔银顶塔的神啊,月神、星神、太阳神啊,今天是光辉吉祥的日子,三十天中最圆满的一天,三百天中最吉祥的一天,人间的奴仆来向你们敬供,有成双的鸡,有红冠的鸡,小孩满一岁了,向各位天神祈求寿命,让小孩吃的寿命长,活的年龄久,长命百岁兴旺发达,活到头发白如星星,活到头发白如蚕丝,吃的寿命长达一千年,活的寿命长达一百岁,让小孩乖乖地成长,快快长大,快快长大!在这里,祈求各种自然神佑护幼小稚嫩的婴儿健康成长,突破重重人生关卡,实现生命长久的愿望。幼嫩生命的存活和成长需要仰仗自然众神的呵护。新人喜结良缘同样要祭祀自然神,一首《新郎新娘在男方家拜众神时念的词》说:哦!各位神仙啊!天四方的神天八方的神,寨子四个角的神,家四个角的神,守护玉顶塔金顶塔的神,守护大榕树的神,今天是清吉灿烂的吉日,某某大爹家娶来了新孩子(儿媳妇),没有忘记你们各位神仙,有稻笼蛋笼来祭献,有紫冠的红公鸡和红冠的紫公鸡,有甑子里蒸熟的颗粒饱满透亮的米饭,有炸肉装在金盘里,有金鱼装在瓷盘里,有甜蜜的糖果点心,有香茶和醇酒,各位神仙啊,请你们一起来享用一起来高兴,保佑一对新人,让两个孩子相爱不尽相恋不完,像筷子成双像枕头成对,鬼来扯人来拉都不散,让他们有宝贵的好儿好女,做生意卖得好价钱,种田谷穗硕大颗粒饱满,像沙滩一样舀吃不尽,像白蚂蚁窝一样舀吃不完。哦!各位神仙啊,请你们保佑!很显然,祈求自然众神保佑新郎新娘婚姻幸福美满是这首念词的中心主题。

《找墓地时念的词》中说:母亲啊,你的儿女为你准备了三生(大块炸猪肉),装在宽大的背箩里,还准备了胖胖的鸡装在背箩里,你要去向红土黄土的神乞求,你要拿金酒去倒在地上,你还要接着拿茶水倒,……葬地属于土地神掌控权限范围,选葬地需要向土地神请求允许,对土地神的崇敬不言而喻。可见,自然众神在傣族人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在生命运动的各个重要关节都要祈求自然众神的佑护和帮助。在古代傣族人看来,自然众神是自然的主宰,请求自然众神的保佑其实就是希望得到大自然的宽容,希望人类自身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界中获得幸福生存的空间。傣族神话表现了对水的崇拜。流传在德宏地区的《混桑造天造地》、《古老的荷花》,流传在西双版纳的《英叭开天辟地》等傣族创世神话都说远古时候没有天地,只有一片,神仙来到中造天造地;傣族的人类再创的神话,如流传在德宏的《人从葫芦出》、印度阿洪泰的《葫芦神话》、泰国清迈的泰泐神话《太初宇宙》等,都说远古时候洪水泛滥,水淹世界,人类灭绝,躲在葫芦里的两兄妹重新繁衍人类,或者天神又创造了人类。上述神话都涉及水,但都不提水的来源,这说明在傣族先民心目中,水是世界的原始物质,先于世界而产生,可作用于世界,影响世界。由此,傣族先民对水的崇拜一目了然。傣族谚语说,“先有水沟后有田,先有百姓后有官”、“建勐必有千条沟”、“建寨要有林和箐,建勐要有河和沟”,对水的依附表现得如此直白。于是,傣族人傍水而居,特别重视水源的保护和水资源的管理。

流传在西双版纳的《谈寨神勐神的由来》一书则表现出对森林的崇拜,此书在论述傣族原始宗教时说:“大地是母亲,森林是父亲,只有从父母那里才可以获得食物。”“世间的一切动物和植物,大到大象和野牛,小到蚂蚁和花草,都有它们自己的灵魂,都遵循着它们各自的祖宗的阴魂生活在大天底下。”这种动植物及一切物种都有灵魂的观念,使得傣族对动植物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尤其是对森林更是由衷崇拜和重视。该作品还说,“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田地,没有田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无法生存。”傣族视森林为生命存在的根基,所以特别崇拜和爱护森林,注重森林的保护,并形成一系列约定俗成的森林保护法规,人人自觉地遵守。傣族传统文学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保护生态方面的价值是无庸质疑的。傣族传统文学以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表现了丰富的和谐思想,具有不可低估的对社会成员的教化功能,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起到了协调家庭关系、村社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培养了傣族民众尚“和”向“善”的精神境界,在客观上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维系社会秩序的职能,充分显示了“文以载道”特质以及审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在当今社会转型、各种思想混杂于意识形态领域、价值观念发生转换的形势下,采取措施抢救、保护这宗难得的精神资源,充分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发挥其教化功能,利用其中的和谐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改善日趋恶劣的生存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