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戏曲与生活的争鸣与讨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戏曲要反映生活、贴近观众
不管哪个剧种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观众。戏曲的每一个剧种都有它的观众群落,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这正是戏曲生命力的强大之处。戏曲对生活的反映应该具备广阔性,却又不能丧失其针对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名誉会长谭志湘认为:“戏曲反映历史生活、现代生活、当代生活,反映一个时代的情趣、审美、宗教、信仰等最为广泛的内容,让我们发现了蕴藏在生活中的底蕴和内涵,发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戏曲反映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写戏、演戏给观众看,使观众在审美过程中得到艺术享受,陶冶人的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戏曲创作的永恒主题。”戏曲拥有广阔的舞台,婺剧团下乡演出能有三层观众,第一层坐着看,第二层站在梯子上看,第三层就上房看,一场戏可以达到一万多观众。谭志湘说:“一些‘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经典剧目,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就在看,久演不衰,现在几乎成了重要戏剧晚会的必演剧目,而且演完大家都叫好,成为戏曲节日盛宴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其成功密钥便是反映生活、贴近观众。”李渔戏曲剧作之所以能有市场也在于与生活的紧密相连。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秦华生说道:“400多年前诞生的李渔创作了十种曲,他生在改朝换代的明末清初,数十年战争当中全国人口锐减三分之二。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李渔以戏化悲,以戏剧的趣味性博得了观众的喜爱。”李渔是一座富矿,李渔戏曲理论的丰富性我们还没有体会到,研究得还不够,对其研究得越深,我们便越能体味戏曲创作的要诀。
二、当下戏曲创作有失于生活之处
当我们开始讨论戏曲与生活这个议题的时候,就证明问题开始出现了,戏曲开始远离生活了。这恰恰不是整个社会,更多的是我们这些从事戏剧艺术工作的人,我们对戏曲与生活的理解和关心差得有点远了。现代戏的创作因为贴近现实生活而成了戏曲舞台创作的风尚,近两年,从上到下再三强调抓住三个节点: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据浙江艺术研究院编剧胡月伟了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浙江文化厅提出来,2019年的浙江省戏剧节准备全部搞现代戏。现代戏创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给戏剧业态带来了冲击,特别是女子越剧团,没有男演员只能临时借用,把别处跑龙套的男演员借来当主演,女子越剧团面对现代戏创作是惶惶然的,在同行业竞争中显得十分尴尬。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原处长周冠均认为:“最近强调现实题材创作也许没有错,但问题在于现实题材戏剧如何打动观众。现实题材戏剧需要怎样的技术水准与艺术含量才能让观众接受,这是问题的根本!”正如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原所长朱为总分析农村题材的戏剧创作:“近几年农村题材的现代戏创作比较多。可是今天的农村在变、农民在变,农民的思想也在变,恰恰是我们对创作、对农民的认识没有变。农民在时代潮流发展当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我们还停留在对农民原来的认识上,所以创作出来的剧目不好看、不耐看甚至让人看不下去。”因此,现代戏创作工作的问题并不是该不该搞,而是怎样搞好。胡月伟就针对当下越剧现代戏创作的难题提出了建议:“中国越剧在长三角江浙沪地区能不能搭建一个资源共享平台,演员等人力资源可以流动、共享,使资源配置、编创人员趋于合理,也能给戏剧创作者带来更多的机遇。”另就浙江婺剧生存状态而言,是在良性循环的节奏之中。婺剧到国外演出很受欢迎,浙江省多次青年演员比赛前三名全部是婺剧演员。婺剧在戏剧事业整体困难的情况下走出了辉煌,演员队伍强大,剧团之间相互扶持,这值得我们思考、研究,其中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向全国推广。
三、关于戏曲创作方针、方法的建言
针对当下戏曲创作题材单一、一家独大的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戏曲学会原会长薛若琳在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乃至在整个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戏曲创作指导方针发展路径之后,提出了“砥砺前行中‘三并举’方针,使戏曲事业的结构比较合理、发展比较均衡”的观点。他还讲道:“近几年现代戏创作比较多,但要在三并举当中站稳脚跟,还要在故事的灵动性、传奇性上狠下功夫。各个地区都提倡写当地的好人好事、英雄题材,这是很有必要的!”并给出了“艺术的距离是很重要的,距离产生朦胧,朦胧产生美。题材需要沉淀,沉淀以后再来写,看得更清楚”的建议。一代一代艺术家们,把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融入创造的角色中去,就是戏曲表演的规律。经典剧目与生活是相通的,能够把每一代人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理解都融入戏剧之中。关于戏曲创作的方法,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万素在薛若琳的观点的基础上补充道:“人物的内心,如果让观众看着不准确、不符合生活逻辑,自然就觉得不真实。我们不必舍近求远,中国文化之中有很多好的题材,用戏曲手段重新传达,用移植、改编的方式重塑保留剧目是一条捷径。”写当地的英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也要考虑剧目创作的成活率,钱花了,不能打水漂,所以专家们认为“三并举”方针之于当下还有重要意义,也期望党和国家相关部门根据现实情况制定一套或一项戏曲政策,以适应我们今天戏曲的发展。
四、关于戏曲未来发展的建议
在编剧创作方面,河南省濮阳市戏剧创作研究室一级编剧贾璐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提出了“编剧要努力、要自律,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要保留编剧最低限度的自尊和矜持”的倡议。上海昆剧院一级导演沈斌从导演角度强调了对剧作家的尊重问题:“一个好剧本被淹没往往是因为导演的意识太重,导演不研究编剧的创作意图,导演为主脑的方向偏了,导演应该把编剧的原创思想、深刻内涵贯彻到演员整个创作团队之中去。”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樊国宾的“剧作家应该为自己写戏、为生活写戏”的观点引得在场专家纷纷点头表示认同。他说,曹禺先生曾说来剧场看戏不是为了进来之后的热闹,而是为了离开剧场之后的思考。艺术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人类身心的解放和自由。戏曲就是要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给我们提供生活的标尺、生活的追求。在戏剧评论方面,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原浙江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胡小孩认为:“今天的这个时代,诞生了很多戏剧名家。其艺术成就甚至已经超过了有的古代名家。戏剧评论家应该好好评论一下今天小有成就的戏剧创作者,这对我们培养新的剧作家是有好处的。”今天的戏曲应该融入我们当下的生活。当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完成生活中所有的时候,我们的剧场该怎么办?我们的戏该怎么演?今后一定是流量的经济、粉丝的经济。在戏曲表演形式与传播手段方面,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沈勇拥有十分地道的见解:“人是群居的动物,每个人都会渴望在一起相聚,那么我们的剧场应该发挥它的互交功能,台上台下深度互动以区别于电影、电视。戏曲演员如果能够借助新媒介互联网、视频APP,对戏曲的宣传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受益。当传播媒介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戏曲一定会发生变化,而这样的一种变化代表了未来戏曲的发展方向。”我们戏曲人如何拿出最好的艺术引领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态度与姿态,如何使得戏曲的传播手段跟上时代,这是给戏剧艺术工作者的一份思考与责任。我们应该沉下心来研究我们面对的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戏曲,要为人民、为时代倾心创作,要用生命的热情、生命激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我们中国文化的崛起而努力创作。
作者:李成伟 单位:《中国戏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