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戏曲伴奏音乐的审美特征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戏曲伴奏音乐是戏曲和音乐的融合交叉性艺术。戏曲中的伴奏音乐具有与音乐艺术相同特性的非语言性和特殊性。它特殊的个性体现在:形式的灵活多样、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形象与抽象的结合等方面。戏曲伴奏音乐的这种特性表现在高难度的演奏要求和演奏技巧上。古筝,在中国音乐史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筝文化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古筝是戏曲伴奏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艺术特色,研究其审美特征将有助于彰显艺术效果。本文将详细论述古筝在戏曲伴奏中的审美特性,希望能够为戏曲伴奏音乐的弘扬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戏曲伴奏;古筝;审美特征
一、伴奏音乐在戏曲中的应用
1.戏曲伴奏的演变及形式
古筝伴奏在戏曲中处于关键地位。在戏曲音乐伴奏中,可以使用不同性能的乐器。不同的乐器合在一起演奏的时候,利用彼此的特长来使旋律更加的丰满。我国传统戏曲音乐器乐的不同组合方式和音色特征把戏曲的器乐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的演奏器乐是丝竹,主要用于唱腔伴奏或抒发感情的表演;武场是用锣鼓、唢呐来吹打,应用范围则是武打类和技巧性表演的场合。随着时代的变迁及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得音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器乐演奏方式也在经历着从传统的文武场乐队到西方的管线乐队的发展。在戏曲音乐的具体应用中,不同剧种有不同的伴奏形式,大致有这几类:托腔保调式、复述式、固定音型式、复调式等类别。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则是托腔保调,主要采用“托”和“保”和“衬”和“垫”和“补”的手段。“托”是用与唱腔相同的旋律采用同度或高八度来衬托;“保”则是保住演员的演唱,不至荒腔;“衬”是在所谓唱腔旋律之外,增加一些小花音,增加旋律的流畅性;而“补”是为了填补唱腔未尽之音,增强旋律的完整性和感情的丰富性。
2.戏曲伴奏音乐的作用
伴奏与音乐二者之间是主从关系,两者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也有附属关系。伴奏音乐是主体,在演员的配合下,使用“非语性”的特点,演奏出悦耳的音符。戏曲伴奏是戏曲唱腔的最有力的支持部分,对唱腔起着烘托作用。它与唱腔、演唱三者紧紧相联,凝结聚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伴奏不仅为演唱增光添彩,还使用引子、过门、尾声、行弦等,来补足唱腔的未尽之处。著名的京剧家徐兰沅曾用鱼和水之间的关系来形象地再现了唱和伴奏之间的关系。正如鱼离不开水,唱腔也是无法离开伴奏的,否则原有的艺术美就会大打折扣。由此说来,戏曲伴奏音乐对演唱既有辅助功能,又能将器乐艺术的特长发挥出来,达到精彩绝伦的艺术效果。
二、古筝伴奏音乐的审美特性
1.形式的多样和灵活
戏曲音乐强调严格的程序性,从这方面来讲它的创作是相对固化的,基本上有相同的格式。但这种表现形式不是完全僵化的,而是在一定的灵活和弹性中衍生新的格式。格式化是戏曲音乐的基础特点,而灵活性是戏曲音乐的精髓所在。在固定的唱腔模式中,依然有五彩缤纷的画面正是与剧中人物结合的原因。在曲牌的应用上,常会出现一曲多用的现象。例如,舒缓、深沉的二黄唱腔,多用于悲剧性的剧情中表现悲伤、抑郁的效果。但是在不同的演员表现中则具有不同的演唱风格。在似曾相识的曲调中却有变幻莫测的妙感,令人妙不可言。谱例1:戏曲《走雪》片段此段散版节奏相对自由,轻柔若起的摇弦及错落有致的琶音,好似雪山之巅吹来的一阵清新空气,营造出一种朦胧唯美意境;紧接着一连串的三连音,则如山之巅融化的冰块,彼此撞击发出的清脆音响,仿佛一副美好恬静的雪山素描展现于我们眼前。而后的主题段,低音和旋加以旋律的展开,如同雪山上寺庙的钟声,宗教信仰是雪域高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声声的号角似乎召唤着人们回归纯净,回归自然,此曲利用古筝特有的演奏技法营造出了人们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崇敬,以及对雪域高原纯洁神圣的无限向往。戏曲音乐这种特点决定了戏曲音乐伴奏是要在掌握固定的程序规律的基础上,再发挥其灵巧的特性。演奏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功底,还要掌握每种声腔的演奏艺术技巧和手法。比如在桂剧传统戏《玉堂春》中的拖腔,生动地展现了角色苏三当时悲痛交加、冤屈难诉的心情,但细细赏析又有不同情感表达的独特之处,通过运用古筝左手的颤音和右手遥指的结合,完美的与演员演唱拖腔时的唱法融合在一起!再比如桂剧高腔《琴心》的伴奏中古筝多使用刮奏及琶音;而在桂剧代表作之一的《拾玉镯》曲牌利用率特别高,古筝的演奏则较多使用四指轮奏,丰富曲牌的欢快跳跃感!这就要求演奏者要了解不同风格的唱腔音乐的特点。灵活的戏曲演奏音乐赋予了戏曲全新的艺术特色。戏曲伴奏音乐与其他类型的音乐有明显差异,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套路,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伴奏者既要掌握扎实的艺术功底同时要熟悉了解戏曲唱腔音乐,才能熟练地为戏曲音乐加分伴奏。
2.整体与局部的协调
戏曲是一种将音乐、美术、舞蹈、文学交融贯通成为一体的中国传统的舞台艺术。在戏曲艺术这个有机整体中,古筝伴奏音乐不仅特别重要而且很容易受到限制,它由曲牌、打击乐、唱腔组成。古筝伴奏音乐的重要性体现在与戏曲的连接上,重视刻画描绘角色形象是伴奏音乐的特殊作用之一。它可以渲染和烘托气氛,在这样的协调配合下才能达到情境交融的协调的艺术境界。局部性和整体性的完美统一使音乐产生升华,赋予了它再创造新艺术的契机。伴奏者需要在演奏技巧上多下功夫。技巧熟练于心,也要在实际表演时临场发挥、给观众、听者带来出其不意的视听效果。神态各异的舞台角色与演员的表演相连接,这样的演出效果才能震撼人心。
3.形象与抽象的结合
戏曲音乐不像以音响为物质中介的音乐具有描写实际生活的能力,这种非描写性让音乐没有一个定向的画面,反而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但是,当伴奏音乐应用到实际表演的某戏曲中戏曲曲目、戏曲人物时,伴奏音乐的抽象性就立即表现出来了。原本抽象的二黄原板若是应用在诸葛亮身上,就演绎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从容大气、睿智冷静;若运用在曹操的描绘上,便是一个生性多疑的小人形象。这种在戏曲音乐中的统一关系升华了表演效果。不仅有朦胧的艺术美,也有实际的人物情感,使得观赏者意犹未尽。拿著名的桂剧折子戏《昭君出塞》来说,听众听到演奏的音乐,便会浮想翩翩,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生活观察在头脑中产生奇幻般的富有诗意的画面,这种想象的空间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带来美妙的欣赏效果。戏曲伴奏音乐往往要去演员有极高的综合素养和标准要求,能够深度挖掘剧本的含义以及核心主题,正确地把握整个故事大背景下的情节起伏,领悟每个特定场景的特定氛围要求,深入知晓剧中不同角色的个性特点和情感之间的随意切换。在古筝伴奏音乐中正确呈现剧本的内容,并表现出有着复杂情感变化的人物形象。演奏者一定要把自己融入戏中,使自己成为剧中人,才能将艺术出神入化地呈现给观众。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古筝的伴奏音乐在戏曲艺术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也是戏曲表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名真正的戏曲艺术家需要是在深刻认识伴奏音乐的审美特性的基础上,把握它内在的规律,灵活地掌握其多样的形式、协调的整体与布局的关系、形象与抽象的统一联系。如此才能呈现出完美的艺术表演。
参考文献:
[1]段滢.戏曲伴奏音乐的审美特征研究[J].北方音乐,2018(9).
[2]佚名.基于素质教育理论的高校音乐教育探讨[J].当代音乐,2019(1):19-20.
[3]孟雪琴.论戏曲表演形式的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2017(3).
[4]郝培培.戏曲乐队的审美特征[J].丝路视野,2017(18):61-61.
作者:黎婷 单位:广西戏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