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戏曲的电视新闻采访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从地方戏曲的电视新闻传播现状分析出发,探讨地方电视新闻传播本体性与地方戏曲传播艺术性表达之间的关系,或可得出如下结论,地方戏曲的电视新闻采访策略是通过表现地方戏曲的魅力,展现地方戏曲的生存现状,来唤起大众对地方传统戏曲的关注,这既是电视新闻报道的方向,也是电视新闻的媒体责任。
关键词:地方电视新闻;地方戏曲艺术传播;新闻采访策略
一、地方戏曲的电视新闻传播现状
长期以来,中央电视台的戏曲、纪录片、科教频道以不同的节目形式传播着传统戏曲的艺术精髓,获得了大众的认可。然而,地方电视台的戏曲传播现状却不理想,其中电视新闻对于戏曲的传播更是不容乐观。首先,电视新闻的戏曲承载功能不强。地方戏曲积淀了一定地域的文化底蕴,它往往被看成地方的名片,在目前文化招商、文化富市等极具功利性目的的推动下,各地的宣传部门都在有意识地强化这一文化软实力功能。以昆曲为例,苏州电视台为了强化这一文化标签,对昆曲进行了立体化宣传:昆曲电视专场、《水天堂》昆曲专题、“昆韵社”系列新闻报道、网站“评弹昆曲”等等,观看苏州电视台总会品味到昆曲那如痴如醉的地方文化韵味。但是,在这些栏目当中,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昆韵社”系列新闻报道很明显是服务于意识形态宣传需要的,虽然它是文化惠民政策的一个具体案例,但在这些报道中更多的是对“昆韵社”功能的新闻解读,而不是对昆曲本身的艺术阐释,或者说新闻报道与昆曲的艺术展示之间缺少合理的链接。这种“就事论事”的报道方式让电视新闻的戏曲承载能力不强,相比戏曲专场,它缺少电视时长的优势;相比较戏曲专题,它缺少深度挖掘;相比网站、微博、微信的戏曲评论,它缺少互动性参与。其次,电视新闻对戏曲采访的设置缺少对戏曲本体价值的认知与探寻。地方戏曲的魅力就在于它所散发的浓郁人文气息,将这种气息以新闻形式表达出来,新闻就是成功的。目前,电视新闻对戏曲的采访主要有几类:戏曲事件、戏曲社团、戏曲剧种与曲目、戏曲名家与戏曲演员的采访,总体而言这几类新闻报道仍然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策划大型活动与仪式化庆典项目对于地方传统戏曲来说是大事,举办戏曲论坛,举行戏曲展演或者颁奖仪式等等,能为地方传统戏曲的交流对话搭建平台,也能够增强戏曲的社会影响力。从兰州电视台《首届兰州戏曲电影展映及高层论坛开幕》这篇新闻报道来看,其采用常规性的方式对参会专家的论题进行了罗列,对将要展演的戏曲电影进行了简单介绍,但是对戏曲本体,也即兰州本地戏曲的文化生态以及此次论坛对于兰州地方戏曲的意义却缺少必要的深入探讨,因此让观众产生泛泛之谈的感觉。电视媒体对地方戏曲社团的新闻报道主要围绕其组织的专项活动展开,目前主要集中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下乡等具有较强政治意味的时政新闻资讯层面。以山东地区的柳琴戏、吕剧、周姑戏等传统戏曲为例,目前上演的新剧目基本都具有较为直白的舆论宣传意味,其题材选择较为单一,力图以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的初衷虽好,也真心期待电视新闻报道体现观众对传统艺术形式再创造的一种态度,或者说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一种认可,但传播方式与方法以及选题策划运用的单调机械,不一定能够实现原本希望达到的效果。其实,对戏曲剧种与曲目、戏曲名家与戏曲演员的采访应该更多涉及戏曲本体层面的新闻报道,对戏曲的艺术底蕴与创新的挖掘以及对戏曲名家、演员心路历程的阐释,往往能将采访的触角深入到戏曲最核心的艺术美学领域,但是受限于电视新闻记者的戏曲专业素养,这类采访往往将最终成为新剧目或者专家、演员的简单介绍,成为一系列作品的名称罗列,因而无力深入的缺失成为电视戏曲新闻报道的软肋。最后,很多地方电视台仅依托电视台这一平台进行戏曲电视新闻的传播。在全媒体时代,各大媒体都应该借鉴其他媒体的经验、借助其他媒体的平台进行积极、有效的传播与推广活动。仅依托原有的单一平台,无论在受众面还是在影响力上都有局限。目前,很多地方电视台还固守传统的思维,采用原有的模式进行戏曲电视新闻的采访、编辑,未采用其他媒体的经验,也未借助其他平台的优势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报道,效果上不是很理想。
二、地方电视新闻传播本体性与地方戏曲传播艺术性表达之间的关系
地方电视新闻报道既具有电视媒介传播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而地方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本身的传播也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两者从功能上讲是有较大区别的,而找出他们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做好地方戏曲电视新闻传播的关键。首先,地方电视新闻报道的本体性特征具有多维性。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具有一般大众媒介传播的共性,它的本体性特征可以从新闻与传播两个层面来分析,从新闻层面来讲它具有实在性与新鲜性特征。实在性是新闻传播的根本,也就是新闻信息的传播逻辑结构遵循“事实在前,传播在后”的原则,新闻信息传播的必须是客观事实,而不是记者的主观臆测或者虚构,这种客观事实可以是历史的、当下的存在,也可以是对将来的预告。新鲜性就是强调新闻传播在时间上的新近性,而不是对一些陈旧事件的复现,它在内容上必须有创新性价值,而不是以往内容的翻版或者简单重复。从传播层面来讲,电视新闻报道讲求的是其效用价值,这里面包含了传播的到达率与时效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传播效果的可接受性。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是一个由新闻信息采集、编辑、播放、接受组成的系统过程,再好的新闻报道如果不被大众所接受、认可,那也不能称得上是好新闻。杨保军教授在《新闻的本体属性》一文中,强调了受众对于新闻传播的重要性,他说:“理解了的新闻才是被赋予意义的新闻,只有到达收受者的新闻才能真正成为有效的信息,任何半途而废的新闻(传而不收的新闻)都是意义相当有限的新闻”[2](P104-112)。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又具有地域性,它不像央视那样可以对全国的戏曲样式与戏曲规律进行传播与阐释,而只能对本区域内的戏曲新闻进行相关报道,它在传播的宏观视野上是受限制的,但同时因为目标受众都具有一定的本区域戏曲艺术的“积淀”,也能够为地方戏曲的新闻传播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其次,地方戏曲的传播与艺术表达具有自身特点。地方戏曲的传播是一种植根于戏曲艺术本体之上的艺术信息传播,艺术性是其传播的根基。那么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在哪里,它传播的载体又是什么?地方戏曲之所以能够在区域内获得广泛认可,是因为地方戏曲是在本区域内的文化土壤之上发芽、开花的艺术,它是本区域人们生产、生活的一个缩影,它凝聚了本区域的历史、文化情感、审美心理,也就是说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可以获得大众的社会认同与审美认可。因此,电视新闻来传播地方戏曲是有其逻辑前提的。同时,地方戏曲的传播载体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勾栏瓦舍”到剧院,再到广播电视、网络播放平台,从现实表演到虚拟影像,地方戏曲的传播载体也日益丰富化,尤其是当代,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播放平台的兴起挽救了濒于沉沦的传统地方戏曲,它们以更加普及化的传播形式,让地方戏曲被大众所重新接受。从一定程度上说,地方戏曲与电视新闻传播并不是格格不入的,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互为客体的关系。
三、地方戏曲的电视新闻采访策略
电视与报纸是地方区域性的主流媒介形式,电视新闻的信息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地方戏曲借助电视新闻媒体不仅能够将最本体的艺术精髓、最核心的艺术理念传达给观众,而且能够将最本真的艺术存在状态展现给大众,在当前地方戏曲普遍低迷的前提下,电视新闻的信息能够引起官方及普通大众对地方戏曲生存现状的思考,而获得大众的再度关注,无疑是地方戏曲生态链上至关重要的一环。首先,电视新闻在报道地方戏曲活动时必须把握其本体特质,亦即艺术性把握。戏曲本体就是戏曲之为戏曲的东西,也可以理解为艺术性、人文性等内涵。在对戏曲事件、戏曲社团、戏曲剧种与曲目、戏曲名家与戏曲演员进行采访时,必须对地方传统戏曲有一定的了解,避免让采访落入“大而空”的时政报道窠臼。以报道戏曲论坛成立为例,电视采访主题思想应该定位于论坛成立对促进地方戏曲发展的作用与意义,包括地方戏曲经典曲目的研究问题、生态问题、传承保护问题等等,而这些作用都可以通过对与会专家的采访来进行充分论证,其后可以经由与承办单位的对话来对举办论坛的宗旨进行阐释,这样就会让电视新闻采访在立意上更加深刻。另外,电视采访的图像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论坛开幕、论坛讨论等层面上,而应该穿插大量的戏曲表演镜头,无论是以资料呈现的方式,或者是同期采访的方式融入到新闻报道当中,都可以大大丰富报道所应呈现的艺术本真趣味。只有这样观众在观看新闻报道时才会切身体验到戏曲本身的魅力,才会思考有关戏曲的发展问题,而不是将戏曲论坛看成一种纯粹的政府行为或者话题炒作。其次,电视新闻在报道地方戏曲时必须把握自身媒介的传播特点,亦即新闻性,而不是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电视新闻在对地方戏曲进行报道时,虽然应该坚持对其本体美学特征的把握,但仍要结合自身媒介传播的强制规定性来掌控。戏曲本身具有一定的写意性,相关报道往往以故事叙述的方式对戏曲曲目或者人物进行推介,但是电视新闻具有传媒的一般属性,它要求以实景拍摄的方式凸显新闻的写实性。电视新闻对地方戏曲进行报道时必须是立足于真人真事的,是对与戏曲有关的事件、人物的报道,因此,电视新闻在对地方戏曲进行报道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平衡戏曲艺术的写意性与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写实性问题。同时,电视新闻作为大众媒介传播的一种形式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也就是杨保军教授所说的“新鲜性”,电视新闻的特性就决定在对戏曲进行报道时不能泛泛而谈,不能是常规报道,而必须具有一定的时间“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可以是戏曲事件的发生,可以是戏曲人物的荣誉获得,可以是戏曲艺术普及活动的开展,甚至可以是戏曲名家的诞辰或者逝世。对时效性的把握是电视新闻在进行戏曲报道时对新闻规律的一种遵循,也是确保电视新闻之所以为新闻的根本。再次,电视新闻在报道地方戏曲时必须对受众的审美趣味进行分析。电视发展过程经历了节目匮乏到节目过剩的转变,可供选择的节目多达几十、几百个,再加上当前网络的空前强势,自媒体的方兴未艾,可以说观众掌握了节目的“选择权”。电视新闻报道本质上是将信息传达给观众,它是信息传递的一种手段,是服务于受众的,因此,电视新闻在报道地方戏曲时也必须考虑大众的审美趣味。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毋庸置疑,但是当前戏曲传播的整体式微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当前文化消费的多元化与娱乐方式的空间丰富挤压了传统戏曲的生存空间。电视新闻报道的着力点应该通过表现地方戏曲的魅力,展现地方戏曲的生存现状,来唤起大众对地方传统戏曲的关注,这既是电视新闻报道的方向,也是电视新闻的媒体责任。最后,地方戏曲的电视新闻还应该在其他媒体上进行有效传播。在主持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全媒体时代,媒介之间的融合效应越来越明显,国内很多地方在媒介融合方面都有成功的实践,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人民日报》、浙报集团在此方面取得了非常多的经验,它们通过设立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等综合处理平台,在信息传播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必须打破过去的局限,适应当下的融媒体环境,学会运用各类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利用好网络新媒体,打造影响力。地方戏曲的电视新闻节目也应该在此方面积极实践,将采写、编辑好的电视新闻通过其他媒体充分传播,形成联动效应,将戏曲这一优秀的文化艺术形式更好地介绍、传播给观众,扩大传统文化在各年龄段群体中的影响力。
作者:阚京田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