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彩调剧的戏剧特色与审美风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彩调剧的戏剧特色与审美风格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彩调剧的戏剧特色与审美风格

摘要:彩调俗称调子、彩灯、哪呵嗨等,是广西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传统戏剧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彩调是吸收了八桂乡土文化养分孕育发展起来的,它与广大平民百姓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彩调剧目大多都是表现世俗生活的民间小戏,它反映了八桂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亦映射出广西人民善良淳朴的性格、热爱生活的态度以及健康积极的审美取向。它以它独特的戏剧特色和审美风格在中国戏曲园林中占得一席之地,为中国戏曲之园增添一抹幽香。

关键词:彩调;戏剧特点;审美风格;文化底蕴

1彩调的起源及其戏剧风格特点

彩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后逐渐流传到桂中和桂西南地区。流行的地区不同,名称也不一。如在桂林叫做“彩调”,在河池、柳州地区叫“调子戏”,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呵嗨戏”等,直到1955年以后才统称为“彩调剧”。2006年,彩调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彩调剧属于灯戏系统,是由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艺术衍化而来的“对子调”,有着两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清道光、光绪年间,彩调由北向南流传,逐渐形成以桂林、柳州、宜州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传区,并继续向南方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彩调又受到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以及桂剧的影响,逐渐从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形式发展成为有人物有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在桂北农村出现了“七紧、八松、九快活”即7-9人组成“过山班”,经过他们村寨巡演和庙会节日的长期表演,积累了《双采莲》,《瞎子观灯》、《王三打鸟》等36出“三小戏”,亦称“三十六出江湖调”。后来彩调演出场地不断向城镇靠拢,“过山班”也发展扩大成二、三十人的同乐堂、萃乐堂等半职业性的调子班。此时,彩调的36出“江湖调”已难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调子艺人们就根据传奇小说和民间轶闻编演出《二女争夫》、《打烂瓢》、《恶媳变牛》等“大调子”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彩调的风格在桂北、桂中和桂西南地区也有着各自的地域文化特点。柳州地区的彩调剧由于靠近湖南,受到湘楚文化的影响,其文化气质中就兼有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桂北地区发掘整理出来的剧目如《阿三戏公爷》,它的戏剧特点就在语言腔调中夹有壮族的口音;在桂西北地区如河池、百色等地,由于聚居着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且歌圩和壮剧在当地非常盛行,所以该地区的彩调自然而然的吸收融合了当地歌圩、壮剧的艺术特点;在玉林、防城港等桂东南地区,由于毗邻广东和江西,彩调剧又受到了粤剧和赣南采茶剧的影响。

2彩调剧与其他代表性地方戏的戏剧风格比较

在中国戏曲的百花园中,彩调剧以它独特的戏剧风格而区别于其他戏曲种类。如它与同样流行在桂林的地方戏,同样以唱、做、念、舞俱重的桂剧风格就大不相同。桂剧也是广西主要的地方戏之一,有较悠久的历史,约发端于明代中叶。彩调与桂剧虽然都流行于桂林,都注重唱、做、念、舞的表演功法,但彩调更突出的是做与舞的表演,而桂剧则尤以唱工细腻、做工传神见长。二者相较,从剧目内容来看,桂剧故事情节长而复杂,剧目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反映王公贵族、忠臣逆子、才子佳人的作品居多。而彩调的故事情节则较短小简单,多是反映平民百姓的生活,大到生产生活,小到家长里短、婆媳关系等。平民化和亲民化特征更为突出。比如《王二报喜》,写赌徒王二骗吃骗喝,妻子气愤离去。王二悔改认错,最终夫妻破镜重圆。借以讽刺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的行为。《王三打鸟》这个传统喜剧,则是通过王三与毛姑妹这对相互爱慕的青年的一个生活片断,有趣而生动地批判毛姑妹母亲的封建思想。音乐唱腔是形成戏曲剧种特色的最重要标志,彩调与桂剧在音乐和唱腔方面也有所不同。桂剧的声腔音乐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以弹腔为主体,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弹腔分南路和北路两大体系,北路高亢雄壮,南路委婉低沉。高腔曲调高亢、悲壮。昆腔曲调委婉低回,格律比较严格。吹腔,男女不同腔,男腔潇洒,女腔活泼;而彩调的音乐以曲牌联套体系为主,所用曲调是在历年来的传播过程中所吸收的民间小曲、山歌、说唱音乐等。其唱腔大致分为:腔、板、调三大类。其中最重要的是腔类。彩调的“腔”会根据不同的人物身份、舞台行为、行当等具体划分为劳动腔、行当腔、人物身份腔等。“板”是彩调唱腔向板腔体发展的一种过渡形式,由诉板头、诉板、诉板尾三部分组成,对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和推动剧情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调”是指融进彩调唱腔中的民间音乐和民歌小调,正是由于对这些民间音乐和说唱音乐元素的吸收,才形成了彩调清新明快的音乐风格。总之,从整体的戏曲风格来看,桂剧大而雅,彩调小而俗。因此才会有桂剧是幽香的桂花,彩调是艳丽的山茶花之说。也正是由于彩调剧所具有的鲜明的地方特色、亲民的故事情节、诙谐的舞台风格和轻快的音乐唱腔所呈现出来的戏剧效果,才形成了彩调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

3彩调的审美风格

3.1真实淳朴的民风之美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是彩调艺术却是取材于生活也等同于生活。彩调的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舞台上演员所呈现的戏剧情节和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都是台下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清代的戏曲理论家李渔说过:“一出戏要有一主脑人物,一主脑事件,以中心线索为戏剧矛盾的基础。”彩调就把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搬上舞台,经过艺术的处理使之升华,创造出美感。由于彩调剧目的内容都十分贴近现实生活,剧中的人物形象也大都具有平民的思想意识,反映了平常老百姓身上那些真挚善良,质朴无华的品格之美。如《跑菜园》表现了一对农村青年在互相帮助下愉快的劳动场景,这就贯彻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友好精神;《刘三姐》中贫困弱女子刘三姐则勇敢的抵抗和抨击地主阶级的罪行,体现了下层老百姓不畏强权,勇敢抗争的精神;像《娘送女》、《三看亲》、《王三打鸟》这些传统剧目不仅有对封建婚姻观的反抗、对封建家长制的抗议,还有对封建贞节观彻底否定;《挖地捡金》、《三子学艺》等一类,则是嘲笑那些好吃懒做、饱食终日的懒汉思想与行为,提倡劳动才能致富。彩调就通过这些人物故事形象生动的表达了平民百姓们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体会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从而让观众们看到了舞台形象背后的真实老百姓们质朴的、善良的、勤劳的民风之美。

3.2轻快欢脱的音乐风格

彩调在两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的历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民歌,山歌,小曲与说唱音乐的元素,在各个音乐元素相互吸收融合的过程中逐渐成熟,最终形成了现在独特的彩调音乐风格。彩调的音乐最具特色的两个成分即活泼明快的音乐节奏和丰富的唱腔。彩调音乐使用的最多的两种节奏型,一种是切分音及其变化形式,另一种是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型及其变化形式连续的进行。这两种节奏型在彩调的音乐中经常能听到,它们的节奏特点是比较活跃、跳脱,给人以轻快、欢乐的感觉。如彩调传统剧目《王三打鸟》中青年小伙王三出场的音乐包括唱段就是一连串的四个十六、小切分、附点十六的节奏型穿插着连续进行,给人营造了心情舒畅,欢快爽朗的心理气氛。当王三欢快的唱着“今日天气好晴爽,王三心中喜洋洋,忙把鸟枪来扛上,扛起鸟枪上山岗”的唱词去会见心上人毛姑妹,轻快的配乐,欢快的唱腔,以及欢快的故事情节的层层铺垫,都带给观众愉快的审美欣赏过程。彩调另一个极具特色的音乐元素就是它丰富的音乐唱腔。彩调的音乐唱腔由腔、板、调三部分组成。其中腔类就有三百多种,会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身份和用途来细分。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的题材:一是根据舞台上所表现的身段所使用的唱腔,如走路时就用“路腔”;喝酒时就用“饮酒腔”;劳动时就用“挑担腔”或“劳动腔”。二是根据人物角色行当所使用的唱腔。如“小生腔”是小生行当所使用的唱腔;按人物身份、职业来使用的唱腔就有“强盗腔”、“和尚腔”、“神仙腔”等。三是根据唱词内容和形式使用的唱腔。如“五字腔”是指每句的唱词均由五个字构成;四是根据特定的情节和场景来使用,如“十月花”是唱百花开放时节,“四门摘花”是一对青年男女,分别在舞台的四个方向,表演摘花插花情节时唱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各民族文化纷繁复杂的今天,彩调也在突破传统,融入了一些现代性的生活、艺术元素,使自身更丰富多彩,能适应更多的观众群体。

3.3幽默诙谐的喜剧形式,寓教于乐的戏剧效果

前文论述彩调与桂剧的区别时,提及了彩调与桂剧剧目内容上的不同。彩调不讲家国情怀,不演英雄情结,不论神仙鬼怪。而是通过一些小人物、小事件来提炼与深化主题的。并且广西在古时就被视为蛮夷之地,原生原长的少数民族也被视为“土著民”。这些少数民族在性情上就比较率真,他们的社会审美心理中自然也没有那些贵族士大夫、文人雅士的那些风雅素质,在审美习惯上喜欢通俗欢快的风格。彩调就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发展并流行起来的,它是符合八桂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取向的。如戏曲大家李渔所说“传奇不比文章,文章作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这充分的道明了彩调的戏剧内容特点———浅显易懂。前文也说过彩调被大众誉为“快乐的剧种”,它有很多传统剧目都是喜剧,如《阿三戏公爷》、《双黄蛋》、《隔河看亲》等,都通过喜剧人物、喜剧情节、喜剧表演来带给观众快乐的享受。可见,彩调就是采取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通过诙谐幽默的表演形式让观众在愉快的审美感受中感悟人生道理,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戏剧效果。让观众在欢乐中受教育,在看戏中戏看人生。总之,彩调以它独特的“山茶花”香气绽放在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中国戏曲之园中。它之所以能流芳百年,吸睛无数不止是因为它独具风韵的戏剧风格,入木三分的表演形式,还因为它的内容形式都十分贴近生活,受众人群广泛,是符合绝大多数观众的审美力的。因此,我们只要顺应它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去精心的呵护它,欣赏它,传承它,彩调这朵“山茶花”一定能常开不败,愈闻愈香,造乐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杨智.关于彩调剧起源的辨析与探究[J].艺术评论,2017(06):125-129.

[2]阙真.论广西彩调剧的平民化特征[J].文化遗产,2008(02):26-31.

[3]卢栋栋.彩调溯源及音乐特征简析[J].黄河之声,2018(03):31-32.

作者:万凤鲜 单位: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