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戏曲艺术多元化融合思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戏曲艺术多元化融合思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戏曲艺术多元化融合思索

提要:本文讨论戏曲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表现、两者借鉴的必要性,以及融合戏曲元素中的演唱技巧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戏曲艺术民族声乐多元化融合

一、戏曲艺术与民族声乐的关联

汉代到明代的漫长时间,戏曲逐渐涵盖了诗词、音乐、美术、武术、杂耍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其中音乐是最为主要的构成因素之一,而以唱腔闻名于世的戏曲演唱又在戏曲音乐中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生活环境与语言习俗的巨大差异让我国的民族声乐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姿态,有的豪迈质朴,有的细腻悠长。回顾历史,我国的民族声乐曾出现在诗词杂剧、民谣山歌等载体中。近代以后,狭义上的民族声乐指的是民族唱法,它和广义上的民族声乐所包含的戏曲、说唱和民谣有着很大区别。现代的民族声乐在继承了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引入了来源于西方的声乐理论,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歌唱艺术。概括地讲,现代民族声乐有着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这三个主要的特征。戏曲艺术和民族声乐在音乐美学上的追求是大致相同的,它们都重视意境的营造。两者都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灵活地改变发声位置,让每一个字都唱得清楚,追求字正腔圆和声情并茂的效果。此外,戏曲演唱和民族声乐有着相同的文化底蕴,不管是传统戏曲还是现代的民族声乐作品,都能很好地表现出我国的民族面貌和历史文化。比如近代流行于南方的评弹和越剧在听感上都有着细腻优雅的特点,反映出明清以来江南一带的文人风气。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传统戏曲与现代民族声乐是互相渗透交融的,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多差别。在音乐模式上,现代民族声乐有民歌、歌剧等类型,而传统戏曲的模式区分则相对较少。在表现方式上,虽然现代的戏曲表演已经引入了电子音效和西洋乐器来完善编曲,但在唱腔和板式上面仍然遵循旧的传统。相比而言现代民族声乐则完全是中西方音乐文化交融的产物。在演员的艺术风格趋向上,现代民族声乐鼓励演唱者表现出个人的特色,而戏曲演唱则有着更为严格的规范,在讨论戏曲演唱风格时,应以群体表现作为研究对象。

二、两者相互借鉴的必要性

1.借鉴戏曲元素中的“唱字”“唱字”是戏曲声乐的基本要求。戏曲同歌词文本是密不可分的,文学文本是戏曲艺术的血肉。要唱好戏曲,必须要理解歌词的含义以及它要表达的情感。《千古绝唱》的词作灵感来源于苏东坡悼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名篇《江城子》。为了歌颂爱情,词作者模仿古代诗词的结构,以精练的语言和清晰的层次描写出歌词的大部分内容。引子里的“山高水长”描画出故事发生的背景,此时戏曲风格浓厚,歌者调动气息将声音前压,每一句的尾音都以昆曲式的“轻柔婉折”来处理,一字一句清晰明朗,听起来大气又细腻。从诗词的角度来看,“长”“往”“忘”等字都以“ang”结尾,这个韵脚能让歌词听起来干脆利落。如果歌者能够在演唱的时候注意到这一点,以准确的发音表现出歌词的押韵,使得歌曲听起来更加流畅顺耳,更容易地把听众带到歌曲要表现的意境中去。音乐作品《梅兰芳》的京剧韵味非常浓重,它对戏曲演唱过程中的咬字吐字技巧进行了借用,对作品的情感和内容进行了很好的表现。例如“那一轮如水明月”中的“水”字应该有两拍的演唱,常规演唱中,“水”字的归韵为“ui”,拖腔为“依”。然而借助于戏曲技法对“水”字进行演唱的时候,应该对其咬字吐字特征进行运用,先对“舒”(shu)的延长音进行演唱,之后将“依”当做归韵音,这样一来,戏曲味就非常浓重了。就中段“梅”(mei)字而言,由字头,字腹至字尾归韵,应该以民族声乐演唱的咬字技法为指引,完全归于“依”,之后节奏有六拍的延长,戏曲咬字的运用,用“诶”对这六拍拖腔进行演唱,尾拍归于“依”。

2.融合戏曲元素中的演唱技巧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中有许多特殊的演唱技巧,将这些技巧运用在民族声乐歌曲的演唱中,能够最为直接地为歌曲增添传统戏曲的韵味。《千古绝唱》就运用到了京剧中“抹音”“弱音”等技巧。比如在旋律起伏较大的引子里,“看”“水”“曲”“古”之前都有装饰音作为铺垫,这是京剧中常能见到的垫音技巧;利用老生和旦角常使用的“依音”唱“扬”字让歌曲听起来更加有戏曲的味道;在进行演唱时,歌者突出字头的咬字力度,借用戏曲声乐中的“抹音”技巧将音域的跨度表现出来,让歌曲听起来显得相对连贯。又如在“莫笑我多情痴狂”的段落,可以利用“苦情”的戏曲演唱方式,将气息沉到丹田的位置,以高位发出哼鸣音,让这个段落听起来如泣如诉,以表现出歌曲的悲伤和深情。再比如歌曲末尾延续四拍之久的“绝”字,用到了京剧青衣的拖腔技巧。歌者先以跳进的方式让旋律变得突兀,然后以级进的方式造成环绕感,使得歌曲流动起来。在使用这个技巧时,歌者声音的位置从胸部移到头部,强度逐渐增加,然后以气息维持。于是,歌者的声音由中到高然后再回到原位,让人听起来感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使人回味无穷。

3.传承戏曲艺术的表演戏曲是综合的艺术,它不仅包含着音乐,肢体语言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因此,歌者把传统戏曲元素应用到现代民族歌曲中时,大多是以“声情并茂”的方式来表现。如果缺乏对应的戏曲舞蹈动作、手势和表情,即使歌曲的演唱中已经融入了大量的戏曲元素,也还是会让听众感到缺乏趣味。尤其是在京剧、越剧等剧种中,表演者的表情动作都有着相对严格的规范。演唱戏曲风格的民族音乐作品,不仅仅是声音的呈现,歌者还需重视自身的肢体语言,保持自己和观众的眼神交流,增强自己的舞台表现力。戏曲演员的程式法手势相当多,唱念过程中想要实现传情达意,必然离不开手势的配合。手势运用应该与眼神和内心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作品《梅兰芳》在首句便对“欲左先右”的表演规律进行了运用,当没有表演学习基础的人对“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进行演唱的时候,一般会用眼睛凝视高处,好像在看月亮,之后唱完此句段。此乐句由五小节构成,假若演员对某点长时间凝望,乐句演唱便会让人产生极强的呆板感。如果在此对眼法和手法相结合戏曲表演方式进行运用,观众的视觉认可度便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对“那一轮”进行演唱的时候,内心应该想象出明月照大地的优美画面,然而月亮的左右布局应该事先设定好,这样一来,演员对动作进行演绎的时候,目的感才能得到增强。笔者对此句进行设想的时候,月亮被安排在了右上方。之后对梅兰芳这一人物进行思考,演唱过程中,伴随音乐的流动,眼神左前方慢慢转向于右上方,右手对“兰花指”这一戏曲手势进行借用,在眼神方向转变过程中,由左胸转向于右上方,对此手势进行展现时,应该对“圆”进行保持。演唱的变化让眼神和手势也产生了相应转变,最终定格于“月”字。唱、眼神和手势应该具备极强的同步性和协调性。

三、传承戏曲文化,复兴“民族风韵”

“独特性”是艺术最大的魅力,也是能够获得良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因如此,中华戏曲才会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受到世界人民喜爱。中华戏曲的独特性体现在其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区域特色上,因而成为其自身独有的标签。这也是声乐学习者要把握的重点。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其演唱风格的特点,才能将其民族和区域特色充分展现出来,将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对于声乐演唱而言,演唱风格处于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体现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演唱风格的差异性。其变化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文化交流、戏曲剧目以及演唱者个人风格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呈现出各种风格特色。这就要求传统声乐艺术学习要对作品的内容、背景以及风格特点进行整理加工,最终达到深入的理解。如果只是生搬硬套,则无法发挥出传统声乐的艺术效果,很难吸引当代观众。继承传统文化艺术必须进行创新,才能将其发扬光大。对于民族声乐而言,民族风韵是其灵魂,也是其精髓所在。从近现代民族声乐来看,灵魂的缺失是最大特征,从而丧失了吸引民众的根本,发展面临着困境。因而,今后的民族声乐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创新,充分借鉴戏曲艺术发展经验,将民族风韵融入其中,使作品和演唱更具民族韵味。

四、借鉴戏曲特色,促进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由56个民族组成。因此,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各民族均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由此形成各自的语言特点和曲调风格,为民族音乐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13年3月,我国举办了第15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与之前的历届大赛相比,这次大赛在内容和评选标准上都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其中一项要求为选手演唱本人所在省份的传统民歌曲目。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民歌在民众心中的关注度,从而达到促进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目的。这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是一项重要的拯救措施。但大赛的改变却引发不少民众的质疑。他们对此表示不予理解。由此可见,现代传统民族音乐已经丧失了在我国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拯救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刻不容缓。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强烈,其艺术审美标准也越来越高,充分表明人们的艺术修养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艺术工作者需更加努力,秉持创新思维,不断丰富民族声乐作品的内容及表演形式,使得民族声乐在继承的基础上有着创新性的意识,才能符合民众的艺术审美要求,并获得民众的喜爱。本文仅仅以借鉴戏曲艺术视角之一展开阐述,希望能够为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促进民族声乐艺术朝着多元化的创新发展,从而成长为世界乐坛里一朵美丽的艺术之花,受到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龙丽娟.中国戏曲声乐理论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11.

[2]陈萍.戏曲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3]何姣姣.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戏曲元素———以《梅兰芳》《千古绝唱》为例[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4.

作者:万书亮 李窦逗 单位:长春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