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世纪个人题材的戏曲创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世纪个人题材的戏曲创作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世纪个人题材的戏曲创作

摘要:新世纪以来,思想界、文化界和艺术界都掀起了一股“阳明热”。作为王阳明的故乡浙江,为让阳明文化资源“活起来”,浙江戏曲工作者先后创排了姚剧版和越剧版的“阳明戏”。考察这些“阳明戏”可以发现,姚剧《王阳明》和越剧《王阳明》不仅对王阳明传奇的一生有着比较形象的展现,而且对阳明心学也有着较为深刻的阐释。

关键词:姚剧;越剧;王阳明;形象塑造;心学阐释

新世纪以来,思想界、文化界乃至艺术界掀起了一股“阳明热”。作为王阳明的故乡,浙江对于弘扬阳明文化自是责无旁贷,为让阳明文化资源“活起来”,浙江戏曲工作者先后创排了姚剧版和越剧版的“阳明戏”。考察这些“阳明戏”可以发现,姚剧《王阳明》和越剧《王阳明》不仅对王阳明传奇的一生有着形象的展现,而且对阳明心学也有着较为深刻的阐释。

一、新世纪“阳明热”与浙江戏曲中的“阳明戏”

新世纪以来,思想界、文化界乃至艺术界都掀起了一股“阳明热”。具体而言,“阳明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界的“阳明热”,各地成立了众多王阳明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会,举办了许多大型研讨会,相关研究著作也大量出现。二是在文化界兴起了“阳明热”,各地阳明文化遗址相继修缮,举办了阳明文化周和开展阳明文化研学游,阳明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三是艺术界兴起了“阳明热”,先后创排了多部“阳明戏”。稍作考察可以发现,这些“阳明戏”的诞生地都曾经是王阳明生前待过的地方,如江西有江西省话剧团创排的话剧《阳明三夜》,贵州则有贵州师大版话剧《王阳明》、贵州省话剧团和浙江省话剧团联手打造的话剧《此心光明》以及贵州京剧院的京剧《王阳明龙场悟道》等,浙江则创排了姚剧版和越剧版的“阳明戏”。2015年12月23日,由贵州师范大学师生历时八个月创排的话剧《王阳明》成功首演,一时引起广泛关注。此后,该剧又赴其他高校巡演,引起较大社会反响。2017年5月25日,贵州省话剧团携手浙江省话剧团共同创排的话剧《此心光明》在贵阳首演。这两部话剧,都力图展现王阳明坎坷和传奇的一生。与之不同的是,贵州京剧院在2018年8月29日首演的京剧《王阳明龙场悟道》则重点聚焦了王阳明在贵州的故事情节。该剧再现了王阳明被贬贵州后在当地老百姓的热情帮助下为其结庐、为其治病,帮助他度过人生中的艰难关卡,最终悟出“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道理,从而拨动了通向心学之门的机杼,完成“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与京剧《王阳明龙场悟道》侧重地方事件一样,由江西省话剧团创作的三幕历史话剧《阳明三夜》着重呈现了王阳明在江西的人生经历。该剧通过新婚之夜、军帐之夜、丫山之夜这三个不平凡的夜晚,分别对应王阳明的立言、立功、立德三个阶段。该剧为了突出地方特色,实现了从编剧到导演到演员、从灯光到服装到舞美的“江西化”。作为王阳明的出生地,余姚人对王阳明有着很深的情感。姚剧《王阳明》也是新世纪最早的一部“阳明戏”。自2007年12月搬上舞台以来,该剧已演出百余场次,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地方戏之窗》栏目播放,成为余姚的一张文化名片。姚剧《王阳明》“创造性地采用篇章式传记体结构模式,对故事情节的组织安排,张弛有序,繁简得当,较完美地完成了王阳明舞台形象的塑造”a。姚剧《王阳明》的成功不仅表现在艺术意义上,而且还极具思想意义。全剧深刻地反映了王阳明的思想,知名戏剧评论家曾献平就曾指出:“王阳明尊重生命的‘民本’思想。正因为剧本紧紧扣住了这个主题,才演绎出了一幕幕发人深省、惊心动魄的戏剧场景。”b2019年5月18日,由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创排的原创越剧《王阳明》在绍兴大剧院精彩上演,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媒体称为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匠作”c。显然,这两部“阳明戏”虽然有各自不同的切入点,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通过对王阳明戏剧形象的展示,来系统深入地阐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二、浙江地方戏中的阳明形象塑造

姚剧《王阳明》与越剧《王阳明》虽然都成功地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位历经坎坷的大儒形象,但两部作品各有侧重。姚剧《王阳明》主要是通过表现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对民众的教化,来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王阳明形象。而越剧《王阳明》则通过展现王阳明是如何由凡入圣的人生历程来展现其形象。姚剧《王阳明》采用篇章式传记体结构,并按照人物本身的性格发展逻辑来塑造王阳明,全面反映了其一生的功绩与思想。剧中有一位贯穿全剧的人物——苗民巴龙,巴龙原本是一个为人正直的却游手好闲的村民,奈何迫于生计为了三十两银子而成为刘瑾的杀人刀,在贵州龙场行刺王阳明时被抓住,但王阳明并没有杀他。剧中通过“巴龙脱裤”这一情节,试图以良知来感化他,让他为善去恶。这一情节颇具幽默,王阳明发现巴龙还有一丝“羞耻”之心,良心尚未完全泯灭,试图通过教化破除巴龙的心中之贼。不过,桀骜不驯的巴龙根本就没有听信王阳明之言,反而寻机逃脱落草为寇,做了强盗王。刘瑾倒台后,王阳明复出,任赣南巡抚,奉命剿匪平乱,巴龙则又一次行刺王阳明被抓,此时的王阳明仍然没有打消“教化”巴龙的念头,通过对巴龙母亲的照顾,感化了巴龙,在巴龙母亲苦口婆心的规劝和王阳明的良知教化下归顺了王阳明并成为他的得力部下,帮助其安定赣南。这一情节设置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王阳明用“致良知”方式教化民众以及处理社会动乱的重要作用,正如王阳明与下属罗岩对话时所说,天下的强盗是杀不完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重在教化,改恶从善,破心中之贼!”王阳明对待民众态度是重“教化”,他平乱并非是为了建自己一个人的功绩,而是为天下百姓着想,注重对民众内心“良知”的启发。越剧《王阳明》以王阳明的感情为串线展现其与刘瑾的较量、平定宁王叛乱、龙场悟道等故事,塑造并讲述王阳明在种种人生历练中从一个凡人走向圣人并成就心学的道路。在舞台上采取的是线性方式呈现“一人一事”,以“书院论道”——“面斥刘瑾”——“廷杖流放”——“龙场悟道”——“平叛宁王”这样几个最主要的事件为主,形成起承转合。“龙场悟道”部分是该剧的高潮部分,而“平叛宁王”则是一笔带过的弱化处理。整个剧中,“龙场悟道”是王阳明人生的转折点,他进入龙场时,恰逢当地土人在祭神祈雨,当地土人原本想要把王阳明当作祭品献给巴普大神,幸亏王阳明足够机智,假装自己精通祈雨之术,为他们祈来一场大雨,为自己免了一场无妄之灾。但当地土人的头领还是没能容下这位被贬的王阳明,王阳明被迫住进石洞中。石洞中空无一物,正好帮助王阳明去掉了种种“人欲”,艰难困苦中,无人可以慰藉,王阳明在恍惚中与“儒道佛”三家圣人论道。于是他悟出了道:眼前有的一切,其实就是心里想的一切。所以怎样才能成为圣人?只要人有心就行!心里的善念就是“良知”。王阳明认为人人皆有良知,只要祛除私欲,就能抵达良知。而如果想要让良知发挥作用,则还需要“知行合一”的思想。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彻悟真理,而真理唯一的作用就是指导行动,故谓之“知行合一”,也就有了后来的“平叛宁王”。姚剧《王阳明》中以“巴龙”这一形象贯穿全剧,侧重体现了王阳明“明德亲民”思想,在“巴龙”三番两次要杀害王阳明不得逞之时,王阳明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是耐心教化他,使其致良知后追随于王阳明。同时,在离开官场后,王阳明通过讲学将自己毕生感悟出的精神流传于后世。而越剧《王阳明》则是以由凡入圣中的种种坎坷为切入点,将其成圣途中的磨难体现得淋漓尽致,侧重于表现王阳明在人生的种种艰难困境之下悟出的心学之道。

三、越剧、姚剧对阳明心学的阐释

作为王阳明的故乡,浙江有关王阳明事迹的流传较其他地方更为广泛,大众对于王阳明和本地戏曲都非常熟悉和喜爱。正因如此,浙江戏曲工作者先后创排了姚剧版和越剧版的“阳明戏”。而“阳明戏”的创排不仅非常有利于人们对王阳明传奇的一生迅速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对阳明心学也会有着形象的理解。姚剧《王阳明》所表现的亲民思想是保民和爱民,这既继承了孔孟“仁政”“爱民”的亲民思想传统,又体现了王阳明良知学说的民本特质。越剧《王阳明》则让人“看到戏曲现代舞台形态的种种尝试与推进,看到越剧剧种气质的又一次更新,而这些共同体现着传统文化在当代寻找到的价值认同”d。姚剧《王阳明》把王阳明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融合进了戏剧情节,剧本紧紧扣住了“民本”这个主题,演绎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姚剧《王阳明》将王阳明倡导的“致良知”思想和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通过戏剧的形式进行了生动的展现。尤其是通过巴龙这个贯穿全剧的人物形象侧重展现了王阳明对巴龙的感化、教化。第一次是巴龙这个原本正直却游手好闲的村民,迫于生计来刺杀王阳明,王阳明并没有怪罪于他并想要用良知感化他,可他并没有悔改,反而是落草为寇,后来当王阳明任赣南巡抚奉命前来剿匪时,巴龙却在找到母亲后又一次前来刺杀王阳明,而最终巴龙在其母亲与王阳明的规劝下幡然醒悟,并投到王阳明门下成为其得力部下。王阳明对待几番行刺他的“仇敌”,非但没有记恨于巴龙,反而以良知教化他,感化他,体现出王阳明的民本思想和广阔胸襟。姚剧《王阳明》用戏剧的形式,艺术的手法,表达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明德亲民”的思想。姚剧《王阳明》中多次出现“做人是要讲良知的”这句台词很好表达了剧作的思想主题。在结尾处,王阳明看透官场,愤而出走,致力于传道讲学,其核心就是“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的心学主旨,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而姚剧《王阳明》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把“致良知”贯穿于全剧始终。在越剧《王阳明》中,王阳明在龙场那样一个蛮荒的地方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与“人人皆可成圣”。王阳明在被诬陷、贬谪和(下转第14页)追杀的绝境下,却能够泰山崩于前、黄河决于后而面不改色。他能够在龙场的尘埃中绽放出心学思想之花,在于他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心境、扩大自己的内心格局。靠着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王阳明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靠着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荡平了江西的匪患;靠着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在短短几十天就平定了宁王之乱;靠着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清除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江西匪患。王阳明的一生,是艰难坎坷的一生,是历经百死千难而后成圣。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越剧《王阳明》通过戏剧艺术讲王阳明的一生经历与心学思想充分展示了出来,非常有助于人们对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有着更为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田聪聪 卓光平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