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戏曲表演舞蹈动作技巧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戏曲舞蹈是构造戏曲作品独特艺术特征的表演方式。任何舞蹈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单独动作组合成的。所以,戏曲的一个大段落的舞蹈是:段中有句,句中有节。形成一个由大到小的动作系列。
【关键词】戏曲;表演;舞蹈;动作;技巧
在整个戏曲舞蹈段落中,要注重分段结构和层次布局。一般情况下,一个舞蹈段落要通过形体动作的动与静,以及技巧动作的分布呈现一个结构,这个结构具体体现为:起、行、顿、止,也就是通过设计、安排舞蹈身段的起、行、顿、止,建立戏曲舞蹈的间架结构。
一、戏曲表演舞蹈句法
所谓起、行、顿、止,也就是来源于诗词结构的起、承、转、合。起:是诗的开始;承:是诗的承接、伸展和发展;转:是诗的转折;合:是诗的结束。而这里讲的起、行、顿、止,是指戏曲舞蹈中的一个舞句或一组舞蹈动作的开始、发展、停顿、结束。“起”是舞蹈语句的开始,起势要显示运动方向,聚集运动的力量,吸引观众的视线。戏曲身段的所有动势都同眼睛相联系,要想达到传神的目的,做动作之前,必须先要神领。所以戏曲舞蹈动作的“起”都要先走眼神,“起”是要引发观众注意,起到领神和聚焦的作用。“行”是“起”的继续,是舞蹈动作的运行过程,也是整个舞句的主体部分,在整个舞句行进中占据最大的比重。“顿”是小单元动作运行中的停顿,是亮相前的准备,这个瞬间停顿,是与同台合作的演员、伴奏的乐队在心理上达到默契,内行叫“底锣”“给肩膀”,也是给观众做收尾的心理准备。是动后相对的静,又是静前聚集力量的“动”。这个“顿”是动中之静,使得整个章法清楚,条理清晰,舞蹈动作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止”是舞句的结束点,是静止的亮相,是这个舞句的高潮点,如果说前面的“顿”使观众得到满足,那此处的“止”是调动观众的参与和宣泄,观众往往用掌声来评价演员的表演。在舞蹈中,“止”的亮相是最为重要而且是无法补救的,如“止”得不好,就会造成遗憾。一个基本的舞蹈句法具备了起、行、顿、止,而戏曲舞蹈就是由无数这样的句子和语汇构成。这四个环节,在整个舞蹈结构上就是起、承、转、合。以起霸这个大的舞蹈段落为例,“起”是【四击头】上场,就是起霸的开始部分;“承”是这套舞蹈的发展过程,也是舞蹈的主体部分,包括三骗腿、拉开、跨腿、踢腿、跨马以及第二个【四击头】,到再拉开,这一段占起霸四分之三的时间;“转”是转折,是变化。如整冠、紧甲等,这是“起霸”最具体的内容,在形式上舞蹈运行路线发生了变化,由原来4至8方位的斜线,转为半场的圆线;“合”是起霸的结束。演员在【圆场】锣鼓经中,中速步跑到台中,拉开山膀、抱拳、通名报姓。这个“合”是要接下面的念白,所以,其节奏走向是缓和,软收尾。
二、戏曲表演舞蹈结构
舞蹈结构上的起、承、转、合是内在形式结构,也叫内形式。主要是有比例、有顺序编排动作,分布技术技巧。使舞蹈的开始、进行、转折、结束四个部分有个合理的结构。如《挑华车,望阵,石榴花》,是高宠未领到冲锋陷阵的任务,观看山下的战斗如火如荼,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用歌和舞来表现其一面“望阵”;一面擦拳摩掌,这是一段独舞。“起”是舞蹈动作的开始部分。高宠情不自禁发出了感叹:“呀!”在大锣“帽儿头”中转身拉开单山膀,唱“只见那……”因为此时高宠情绪低落,所以唱腔平缓,动作间隔大、线条长,低调起舞,蓄势待发。这是该段舞蹈“起”的部分。“承”是形体舞蹈动作的进行过程。从唱“番营蝼蚁,似海潮……”到三个跨腿、踢腿开始,再到“……兵喧闹吵。”在这段形体舞蹈中,动作速度上升,密度加紧,整体运行呈上升趋势。这段属于“承”的舞蹈动作,篇幅比例约占到三分之二,甚至更多。“转”是舞蹈在编排上的转折和高潮,“望阵”这段舞蹈中的“承”结束在“……兵喧闹吵”后的停顿亮相。而“转”则起自停顿亮相后接唱“只听得战鼓咚咚……风尘也那号咆哮。”这时动作的速度、力度进入高潮,舞蹈的情势达到激烈的程度,把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合”就是结束、结果。在这段“望阵”的舞蹈中,当唱到“……只待俺威风抖擞灭尔曹。”时,其具体动作由台中归到下场门,在舞台的2至6线上,打击乐起“垛头”高宠连续“翻身”,结尾亮相。这个“合”是在高密度、高速度“转”的基础上,动作略微拉开了间隔,这瞬间缓冲,是为了最后的冲刺,像收拳待击,欲跳先蹲,更有爆发力地完成富有难度的连续“翻身”,画上一个有力的惊叹号,给观众一个抒发宣泄的机会。
三、结语
事无定法,懂得了起、承、转、合的基本规律,就要根据人物个性,深挖规定情境,进行创造性取材和组编,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赵超.浅谈群众舞蹈演员膝关节训练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8(02).
[2]岳小俊.浅析戏曲舞蹈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8(05).
作者:宫晓娟 单位:甘南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