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舞蹈艺术与戏曲艺术的关系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舞蹈艺术与戏曲艺术的关系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舞蹈艺术与戏曲艺术的关系分析

摘要:舞蹈艺术戏曲艺术形成的源泉,二者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本文首先对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舞蹈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描述,着重介绍中国传统舞蹈艺术演变过程中的戏曲艺术元素来源,对明清时期得以繁荣发展的戏曲艺术受舞蹈艺术影响而形成的戏曲舞蹈进行了介绍,然后对近现代逐渐形成的中国古典舞艺术进行探究,挖掘古典舞中的戏曲艺术根源。

关键词:舞蹈艺术;戏曲艺术;中国古典舞

中国舞蹈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原始舞蹈,最开始是人们表达自己思想感情以及对神灵的崇拜的行为,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舞蹈这一行为逐渐被画上了政治色彩。至宋元时期,戏曲艺术萌芽,与传统舞蹈融合,诞生了戏曲舞蹈这一新型舞蹈表演形式,此时的舞蹈艺术开始拥有了的抒情、叙事功能性。至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舞蹈从戏曲中被分离出来,诞生出新的舞蹈形式———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又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创造,将戏曲中的“身段”发展为形体动作与精神韵律相组合的“身韵”。[1]

一、戏曲艺术的产生以舞蹈艺术为基础

中国戏曲的起源,要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舞蹈。在这一时期,原始人类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对自然环境的依存度很强,对待自然和野兽的态度是崇拜、尊敬的。许多部落都将野兽作为图腾信仰,祭祀仪式是以舞蹈的形式进行祭天、祭神、祭祖活动,祈祷部族繁荣昌盛、风调雨顺。[2]但此时的舞蹈仅仅是原始人类的强烈情感表达,是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具备表演性质。到夏商周时期,舞蹈逐渐向政治活动、宗教活动以及一小部分奴隶主阶级的观赏活动演变。夏朝时期,从统治者到大小官员、贵族阶级大都热爱歌舞,因此便出现了乐舞奴隶这样的专业舞蹈表演者。至商朝,巫祝活动被统治者大力推行,服务于宗教祭祀的舞蹈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巨大发展,人们通过舞蹈与天地神灵沟通。祭祀舞蹈发展到周朝,在以祛除魔鬼为目的的傩祭之中,对祭祀者的穿着打扮以及舞蹈动作做出了程式化要求,此时的舞蹈开始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戏曲框架和舞蹈艺术框架。[3]《六乐》中记载的蜡祭则表现出了更为丰富的舞蹈戏曲因素,这种祭祀在第一遍祈求风调雨顺,第二遍祈求作物繁茂,第三遍祈求牲畜丰美,体现了在时代过度时期的社会信仰状况。这一时期的舞蹈的第三个属性———歌功颂德,以纪功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大禹继位后创作乐舞《大夏》,在舞蹈中展现治水过程,歌颂其丰功伟绩;商汤创作乐舞《大渡》歌颂其牺牲自己祈求降雨而感动上苍解救百姓的仁德品质。周武王在周朝建立之初创作了《大武》,记载武王伐纣只是军队表演一种整齐的列队舞蹈,其功能是记录周武王的丰功伟绩,《大武》中还有许多舞蹈戏曲活动的记载,是中国舞蹈艺术和戏曲艺术的最初的雏形。到汉与魏晋南北朝,奴隶社会向封建制度社会过渡,文化与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舞蹈也在这一时期飞速的发展起来,戏曲舞蹈开始萌芽。汉朝时期,舞蹈由之前商周时期的强烈的贵族阶级属性变得更加生活化,贴近市民阶层,在许多大型节庆活动中大众也能够编排民间俗舞。“百戏”这一表演形式也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中的幻术为戏曲舞蹈中的舞台效果奠定了基础,杂技表演为戏曲舞蹈中的动作做出铺垫,滑稽表演为戏曲舞蹈动作的身段奠定了基础。“百戏”中继承自楚舞的巾帼舞为戏曲舞蹈中的“水袖”动作奠定了基础,而道具舞中舞者手持武器、乐器进行舞蹈在后来的戏曲舞蹈中也得到了集成,情节舞中的情节故事编排形式也在后来的戏曲舞蹈编导中得到了体现,舞像中舞者戴着面具或以虚拟形象出演的形式是戏曲中变脸等表现手段的由来。[4]到魏晋时期,中国古代舞蹈与此时的文学艺术发展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不同于西方舞蹈和其他东方舞蹈气质的独特清商舞。这一时期的舞蹈不同于汉时的以俗为趣,受到当时艺术审美的影响,舞蹈风格偏向飘逸闲雅。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水平以及中外文化的碰撞交融也达到了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此时,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到了巅峰,不同于之前的综合性的“百戏”,逐渐变得具有独立性和表现性,在舞台艺术上也有了一定的丰富。唐朝时出现了歌舞戏,这种演绎新式兼具歌唱、舞蹈,说白、表演以及音乐元素,是戏曲艺术的早期形式。歌舞戏还受到大量来自西域的舞蹈文化以及编创手法的影响,为之后的戏曲以及戏曲舞蹈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戏曲艺术中的舞蹈艺术———戏曲舞蹈

随着唐朝的衰落与国家的动荡,戏曲和舞蹈逐渐由都城扩散到了全国各地,优秀舞蹈和戏曲在平常百姓中得到了再次创新和发展。宋元时期戏曲开始萌芽,舞蹈逐渐被融入到了元杂剧之中,并逐渐被同化,形成了独特的戏曲舞蹈表演体系。宋朝时期,表演性的舞蹈开始向叙事性、情节化转变,逐渐向戏曲艺术的方向发展,甚至被戏曲艺术所吸纳和同化,在逐渐演变中形成了戏曲舞蹈这一新的表演形式。戏曲舞蹈的形式更加符合民间审美,并在大量随着朝代衰败流落到民间的歌舞艺人的促进下得以迅速发展和延续流传。元代的元杂剧是戏剧的鼻祖,为之后的戏曲舞蹈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明清时期戏曲舞蹈二次走红,戏曲中逐渐融入了纯舞蹈的模式,明代舞蹈则将戏曲舞蹈的形式发扬创新,使表演中的叙事和抒情相辅相成。[5]戏曲艺术中的身段套路和单个舞蹈动作都来源于传统舞蹈中,身段舞姿又为舞蹈艺术增添了新的舞蹈类型。戏曲舞蹈中以戏曲人物为表现主题,以舞蹈动作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戏曲和舞蹈的相互吸收融合,诞生出了戏曲舞蹈。戏曲舞蹈中的舞蹈表现技巧主要体现在纯舞蹈与舞姿身段中。戏曲中的纯舞蹈表演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单独舞蹈表现,比如元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的杨贵妃表演《霓裳羽衣舞》一段,就是采用纯舞蹈表演形式进行的,但他的创作是在纯舞蹈的基础上夹杂了戏曲艺术表演成分,所以这段表演应该也被划分到戏曲舞蹈这一大类。明代祝允明的《观戏有感》中也提到舞女们戴着华丽头饰,动作整齐的在台上唱歌跳舞。另一种不同于纯舞蹈的在戏剧艺术的动作体态中常用的表现手段,就是舞姿身段。舞姿身段主要分为四大类:由反应现实社会中的生活意象所组成的的程式性表意身段、抒发戏曲情感的伴随性表情身段、具有关键叙述和情节解释作用的情节性表述身段、与舞蹈技术技巧相融合的技巧性表演身段。戏曲舞蹈继承自中国古代传统舞蹈,但同时也为传统舞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活力。戏曲舞蹈中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舞蹈的软舞、健舞这两大类别,在欣赏戏曲舞蹈时,可以看到展现刚进勇猛的健舞形式,也能够看到展现柔美舒缓的软舞形式,戏曲舞蹈中处处透露着中国传统舞蹈的元素。戏曲舞蹈也在此基础上创新出了“划圆”的独特本质,在戏曲舞蹈中,一招一式都要求走弧和圆的态势,对动律造型以及路线都有其内在审美和独特要求。戏曲舞蹈还完善了中国传统舞蹈中所欠缺的意向表现手法,戏曲本身讲究的就是通过表演者的动作放大其人物性格,展现内心情绪,进行深刻生动的表达,创造出意向性的舞台氛围。除此之外,戏剧中的身体符号也是一种意象表现手法,比如昂首阔步表现角色的盛气凌人,红旗象征火焰,绿旗象征水等。戏曲舞蹈在空间表达上丰富多彩,在意象运用上表现出虚拟性,程式严格而套路丰富,是传统舞蹈创新的体现。

三、舞蹈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戏曲艺术

现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是以戏曲艺术为根基的,在中国古典舞的编创表现手法中就融入了大量的戏曲元素。中国古典舞具有特定的典范意义,从传统的民间舞蹈中提炼创造而成,其根源是古代宫廷舞蹈。在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过程中,与戏剧形式做了大量的融合,比如在舞蹈较为没落的宋元时期,古代舞蹈艺术一度依附着戏曲艺术而存在,古代舞蹈也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借鉴因素,二者相互支撑,伴随发展。直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舞蹈的部分才从戏曲中被分解出来,将其与芭蕾舞进行有效提炼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舞种———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既包含芭蕾舞的优美高雅特点,又具备戏曲中的丰富表现力、鲜明节奏感。[7]中国戏曲中富含戏曲韵律的身法性、性格形动作都被包装修改成了适合舞蹈特征的动作元素,运用到中国古典舞中。在中国古典舞种,神韵和身段被融合成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即“身韵”。身韵是古典舞中特有的形体动作与精神韵律的组合,在舞蹈《黄河》中,中国古典舞打破了戏曲的局限,采用大幅度的身体运动,将古典舞翻新创造成一种充满激情和韵律感的人体语言艺术,将中国古典舞与戏剧完全的区分开来。[8]古典舞种还突破常规舞蹈的平稳规律,注重对节奏进行舒缓有序的自身处理,动静结合,让动作富有弹性和层次感。运用人体动作表现出舞蹈的情节跌宕起伏,欲左先右,欲上先下,以极大的爆发力和极强三维收敛控制能力带来出其不意的舞台效果,这都是中国戏曲表现手法带来的启发。但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也有着极大的不同,比如将戏曲舞蹈中的程式化表现手法进行了剥离。中国古典舞发挥更大的身体潜能和表现力,不再局限于肢体语言,而是从思想和感情上进行交流,不但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相比于戏曲舞蹈对叙事性的重视,古典舞更注重在肢体和神韵上都具备更加自由更加有力的情感表达。戏曲舞蹈拓展了中国古典舞,戏曲舞蹈的影响使得中国古典舞在世界舞台上独具特色。古典舞由一开始的戏曲旁支衍生发展,在演变过程中与时俱进,加入了许多现代化元素,将戏曲中的动作进行创新,形成完整更适合于表达舞蹈情绪的动作体系。中国古典舞蹈还对戏曲艺术中独特存在的神韵进行吸收借鉴,将其与身段相结合形成身韵,增强动作开合中的强大表现力。中国古典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戏曲舞蹈区别的节奏和动律特点,中国古典舞更注重于表达人物的精神和内心世界;在编排手段上,也不再仅仅借鉴戏曲中的程式化动作,中国古典舞更加精通于手、眼、身法、步法的结合。中国古典舞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是脱胎于戏曲艺术,戏曲艺术在编创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为中国古典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秋燕.如何让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有效结合,更好地展示艺术课堂[J].明日风尚,2018(15):109-109.

[2]王华茹.浅谈中国古典舞水袖和戏曲水袖的异同.明日风尚,2018(24):94-94.

[3]陈杰.浅析汉唐古典舞表演与教学中的文人气节.艺术教育,2017(6):115-116.

[4]路耀武,李伟.传统的戏曲舞蹈的流传论舞蹈《滚灯》的创作特征[J].舞蹈,2017(1):70-72.

[5]崔维广.舞蹈编导教学多元化手段探索———以戏剧艺术手段为例展开分析[J].明日风尚,2019(3):83-83.

[6]杨蕾.浅谈文化转型期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的关系.现代职业教育,2019(6):138-139.

[7]李娟.浅谈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之间的相互关系[J].戏剧之家,2017(6):168-168.

[8]黄永健,王乐乐,岳顶聪,etal.圆动之美———以中国戏曲、舞蹈、小说艺术为例[J].艺术学界,2018(1):124-129.

作者:廖祖峰 朱絮 单位: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