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戏曲音乐创作现状思考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戏剧家吴梅在其论著《吴梅词曲论著四种》丛书中重点探讨了南曲、北曲作法、作剧法、作清曲法等内容,不但细致讲解了戏曲音乐创作技法的独特性,而且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了“戏曲音乐”“戏曲音乐创作”在戏曲中的重要性。记得小时候,常听一些老人说“走,听戏去”,现在回想起来,“听戏”一词很自然地说明了音乐在戏曲中的重要性。一部戏剧能否成功,除了演员、剧本等因素外,贴切的、精湛的戏曲音乐创作显然成为关键,能否建立有效的、长期的戏曲音乐作曲人才培养机制则成为中国戏曲、戏剧能否有效、高效地传承与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反观我国目前的戏曲音乐创作情况,形势不容乐观。可喜的是,政府很多相关部门、众多戏曲工作者、戏剧艺术团体等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已经开展了很多相关的活动。比如,文化部就曾在全国选出近40个重点院团,计划为每个院团系统化、专业化培养1名戏曲作曲人才,涉及了20多个剧种;中国剧协也曾为全国近40个剧种开设了专门的戏曲音乐创作研修班,挑选了50多家院团的戏曲音乐作曲学员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国家艺术基金在这方面也加大了资助力度,比如,2017年度的“汉剧音乐培训班”项目,主要对皮黄剧种的戏曲音乐创作学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培训班上对汉剧音乐等多门课程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分析、研究,并组织学员积极开展剧目创作,取得了皮黄剧种音乐创作方面的丰硕成果。2019年度的“藏羌彝戏曲音乐创作人才培养”项目,对于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地方传统戏曲音乐创作者来说,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对建立长效的地方传统戏曲音乐创作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发展、传承与保护作用。除此之外,高校在戏曲音乐作曲人才培养方面,也加大了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力度,比如,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中国戏曲学院戏曲作曲专业建设研讨会”;中国戏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的“戏曲作曲高级研修班”等,这些高校举办的学术活动对戏曲作曲专业人才如何通过高校进行系统化、高质量的培养,如何改善戏曲音乐创作的现状,尤其是对建立有效的、长期的戏曲音乐作曲人才培养机制意义重大,不但从理论层面使得学员接受了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更是在实践层面得到了优秀师资的指导,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戏曲音乐,反过来也对高校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起到了巨大的弥补与推动作用。另外,2018年陕西基层文艺院团戏曲音乐作曲研修班、2019年群众文艺创作(戏剧)高级研修班、“中国梦”主题戏剧创作研修班等的举办,都为戏曲音乐作曲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是,取得成绩的同时,戏曲音乐创作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除了时代、市场、环境、体制等原因外,以下几点也值得深思。
1.戏曲音乐创作需要懂戏
所谓懂戏,首先要深入、透彻地了解戏曲、戏剧剧本和演员的艺术个性特点。早期很多戏曲剧本都是口口、代代相传的,了解剧本的历史往来、原汁原貌,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这部戏的主题风格特征。只有深入了解演员的艺术个性特点,戏曲音乐创作才更有针对性,音乐才能贴着“本”和“人”走,也容易产生音乐创作灵感。其次,要懂润腔,润腔是保证戏曲风格原汁原貌的重要手段,是体现戏曲剧种音乐语言特点与风格辨识度的重要形式。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润腔又涵盖音色、节奏、旋律、力度等多种因素,因此,了解剧种的声腔特点无疑是进行戏曲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对生活在当代的音乐作曲创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众所周知,戏曲最早的创作者是艺人,其创作讲究大众化、非程式化、不曲高和寡。对于戏曲作曲者来说,并不是受过西方严谨、系统的作曲技术训练,就可以掌握中国戏曲音乐的创作技巧。戏曲音乐创作不仅仅是“技术”“手段”,戏曲音乐创作需要“感觉”“拿捏”“分寸”,而这些知识绝不是仅仅依靠我们掌握了什么作曲技术、掌握了多少作曲手段、分析了多少音乐作品就可以获得的。最后,戏曲剧种都是有独立艺术个性的,要深入了解每一个戏曲剧种最典型的音乐语言特点与风格,最好的方式就是演唱。戏曲音乐创作者应在戏曲演唱上下功夫,能够从一个剧种入手,触类旁通,通过自己的演唱实践并结合自己在历史演变以及与时代的结合中对戏曲音乐各种风格的探索,掌握戏曲各个行当、流派的风格特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创作。
2.戏曲音乐创作离不开传唱
经笔者调研,目前国内戏曲、戏剧的传唱、传承情况不容乐观。笔者梳理了目前国内较有代表性的部分戏曲音乐作曲家,发现他们大多从小在戏曲剧团或者戏曲、戏剧学校学习、生活过,从小就与戏曲充分接触,耳濡目染。他们大多不但会唱而且会演唱多个剧种,深知戏曲音乐创作过程中作曲、演员与乐队共同参与的重要性。他们大多能胜任伴奏,甚至能创作剧本,都是多面手,且从业时间较长。他们熟悉戏曲行当、流派风格特征,精通各个民族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的声腔特点,对乐队伴奏中和声、乐器与人声结合、乐队编配等手法了如指掌。可以说,他们与传统戏曲培养了丰厚的感情,视戏如命。这种潜移默化的情感成为他们血液里流淌的文化基因。艺术源于生活,而恰恰现在的很多戏曲音乐作曲者缺少戏曲、戏剧生活经历,导致创作上的泛剧种化现象普遍存在,这都给传统戏曲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基于这些情况,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娃娃抓起。笔者曾主持过一项校级科研课题“戏曲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可行性调查研究”。该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实践、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展开,选取了省内80所中小学,纵向上涵盖省内市、县、镇、村各级学校,横向上各个城市各个区均有涉及,宏观上覆盖根据教学质量进行排名的各类学校,近3000名学生参与了调查问卷。并邀请了50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参与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会唱一部完整的中国传统戏曲的学生为零;会演唱某部戏曲其中一个唱段的学生仅占百分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这方面有所关注的较少。离开了传唱自然就离开了传承,离开了传承自然就失去了戏曲音乐创作的基础与土壤。对于此,我们能否想一些办法,让中小学生至少会唱一首家乡的经典戏曲呢?让戏曲音乐的根,从娃娃开始就融进血液里,今后无论在哪儿,都带有家乡的“曲味儿”,使戏曲、戏曲音乐像参天大树一样,扎得深、长得壮。
3.戏曲音乐创作离不开高等教育
经调查,目前国内开设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不少于50所,招生人数每年不低于150人,但招收戏曲音乐作曲相关专业的本科高等院校不足其十分之一,招生人数每年不足30名,且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等较为发达的地区。生源主要是中等戏曲、戏剧学校学生;音乐艺术院校附中作曲专业学生;全国戏曲剧团在职作曲专业或演奏专业人员,以及艺术院校、文化部门的相关人员。当然,戏曲音乐作曲通过高等学校进行普及教育确实困难,专业院团自己培养目前还是占主导方式。因为,戏曲音乐作曲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写作戏曲音乐作品的技术、技巧外,就如河南省豫剧音乐学会会长、戏曲音乐家朱超伦所说,戏曲音乐作曲还需考虑戏曲剧种的特性,考虑这段戏由谁来唱,考虑演员的嗓音条件,考虑乐队的表现能力,等等。在选场、唱段等多种形式的戏曲音乐创作时,所运用的作曲技法、配器手法、唱腔设计等,都是极具个性的。因此,入学前就必须有丰富的创作经历与戏曲音乐功底,甚至要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但是,万事开头难,是不是可以根据国内戏曲剧种的地域分布情况,至少保障重要戏曲剧种所在省份有一所本科院校开设当地戏曲剧种音乐作曲专业?抑或相邻省份共享一所培养戏曲音乐作曲专业的高校?戏曲剧种“风格的原始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地域性决定的,当地的人文、历史、地貌、生活等是戏曲剧种最重要的“生长因素”,它在某些方面直观地反映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对于当地传统文化的“回顾、反思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总之,积极发挥、转换、整合高校教育职能,加大在这方面的人才引进、经费支持,创新招生模式,通过高校培养、院团与高校联合培养等方式,积极展开戏曲音乐创作人才的培养工作,我想这也是坚守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
4.戏曲音乐创作离不开理论研究
学术研究是将某一学科不断深入、保障该学科积极、有效、高质量延续与创新的重要手段。理论研究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戏曲音乐创作当然也不例外,它需要一批经验丰富、学术水准高的专家学者不断去研究、不断去开拓、不断去创新,但遗憾的是,目前从事戏曲音乐创作相关研究的工作开展明显不足。经笔者初步调查,专门针对戏曲音乐创作的研究文献不足百篇,且相关的研究人员相对集中。文献中,专门针对戏曲音乐作曲的系统性研究就更少了,大多是针对某一部戏、某一段唱腔、某一个戏曲作曲家进行研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戏曲音乐作曲研究体系。传统戏曲文化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失去了戏曲音乐也就失去了戏曲之魂,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文化,繁荣、科学、高效、持续、系统化的戏曲音乐创作人才培养已刻不容缓。相信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尤其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中国戏曲音乐作曲人才的培养大计一定会实现。
作者:高见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