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戏曲服饰特点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戏曲服饰特点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戏曲服饰特点探究

【摘要】作为传统的舞台表演艺术,中国传统戏曲具有很好的观赏性。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对唱和的华丽以及招式的优雅有着极致的追求,因此对传统戏曲服饰搭配也有着极高的要求。传统戏曲服饰作为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标准。本文拟就我国传统戏曲服饰的共同特点、构成要素和独特内涵等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传统戏曲;戏曲服饰;构成要求

作为体现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元素,传统戏曲服饰历史悠久,意蕴深厚。因此在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戏曲服饰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这要求研究者从设计层面出发,对传统戏曲服饰特点加强分析和研究,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传统戏曲服饰特点分析

(一)明显的等级特性

中国传统戏曲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其发展与成熟的重要阶段出现在封建社会时期,所以传统戏曲的内容很多是对封建社会的人和事的演绎和呈现。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具有森严的等级体系,普通劳动者在社会层面上无任何发言权,所以中国传统戏曲中呈现的通常是皇家或达官显贵的故事和生活,极少涉及普通百姓的生活,即使有所涉及,也多是对历史上有所作为的英雄人物或通过努力进入上流社会的人士的讴歌。在此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戏曲服饰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且在服装款式、服装面料以及服装颜色等各个细节中都充分体现出了上流社会与下层老百姓之间的区别[1]。比如宫中皇族角色所用的服饰主要采用红、黄、绿等十二色莽服,使用最好的面料,并大多采用苏绣进行制作,需要针脚疏密一致、图案整齐均匀、色彩艳而不俗。这种服饰制作十分精细,用色范围广,能够增强舞台表现力,凸显上流社会的华贵之气。在百姓的服装方面,则通常采用素色为主的帔衣、褶衣,服装款式及刺绣图案也极为简单,以此体现平民的普通身份。戏曲服饰的等级性还可以通过装饰品来体现。目前,在传统戏曲中,盔头的种类已达到30多种。通过观察这些盔头可以知道,戏曲剧目中的盔头只运用于上流社会阶层,普通百姓则多用巾进行装饰。此外,鸡盔、凤冠、七星额子等主要运用于上流社会中的女子,普通百姓则通常使用小生巾作为其象征。除了服装样式和装饰品外,舞台摆设等细节也能够对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予以体现。

(二)色彩的多样性

在中国传统戏曲服饰中,多样化的色彩运用,对塑造戏曲人物、营造舞台效果有重要意义。传统戏曲服饰不仅色彩玄妙绮丽,而且与奇特的款式和刺绣等工艺相结合后,服饰的色彩之美便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戏曲服饰可划分为上、下五色及杂色。其中红、白、黄、绿、黑为上五色,粉、紫、蓝、秋香、湖为下五色,月白、古铜、桃红、金、灰等为杂色。而这些颜色又区别于色光中的颜色,并不是单纯的一色,比如黄色中还包括了鹅黄、老黄、明黄等颜色。另外在传统戏曲服饰中,颜色也不是简单地被单一使用,各种颜色经过灵活组合,能够形成多至百种不同的颜色。传统戏曲服饰除了色彩丰富之外,色彩对比也极为鲜明和强烈,从而能够对人物角色的性格、身份等进行生动的塑造,同时也能够增强舞台效果。比如,通过运用黑色、红色、蓝色和粉白色等颜色,可以分别体现“忠诚”“刚猛正直”“凶狠”和“奸诈”等人物特征,从而利用色彩准确传递人物的相关信息。这些色彩的运用也使舞台环境和效果更丰富,使戏曲观赏性大幅度增强,戏曲人物形象也更加生动。

(三)内涵的民族性

传统戏曲服饰设计需要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使自身内涵更为丰富。其中,对儒家思想、图腾纹样等的运用,能够对中国传统民族信仰予以体现,同时也展示出中国传统戏剧独特的服饰特征。另外,传统戏曲服饰在对中国传统艺术成果进行有效综合的同时,也受到各种传统艺术形式的深远影响。其中绘画的虚实、形似和神似,诗歌的意境、意象及趣味等,在传统戏曲服饰设计中均有体现。比如戏曲服饰中龙凤结合的形象,采用了龙为兽领、凤为禽首的古代传说,对统治权力予以充分体现;武将的开氅、褶子则采用虎、狮等兽纹,体现人物角色的勇猛;文生的褶子主要运用梅、竹、兰、菊等,以体现其气质、身份等。这些戏曲服饰中的文化意象都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民间传说、儒道思想等,有着鲜明的、独特的民族性。戏曲服饰的民族性还体现在风俗方面。为了配合不同的剧情,戏曲需要运用不同的表演服饰。比如喜庆的场面通常以红色作为主打颜色,而在表现犯人受刑时,扮演犯人的演员需要身着素红色的衣裤。传统风俗中哀悼之服的颜色为白色,戏曲舞台上死者的亲属也应着白衣,或将白布缠在头上以示哀悼。特定场景中服饰的颜色设定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颜色观念,真实反映了传统风俗的特点。另外,由于受到各类小说的影响,戏曲舞台上不少人物的扮相流传至今,使人物的性格特点得以充分展现。比如在一些戏曲剧目中,关羽曾采用勾红脸、穿红袍的形象,至明代之后,其人物形象变为勾红脸、着绿袍的形象。

(四)舞台的效果性

传统戏曲表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要求表演者熟练掌握唱、念、作、打四门基础功夫,同时对戏曲服饰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戏曲服饰在提高舞台观赏性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舞台实用性,有利于表演者在进行舞台表演时充分展现肢体动作,并且每个动作能够精准到位[2]。所以传统戏曲服饰设计需要从不同的角色需求出发,根据舞台要求不断调整。同时,服饰设计还要能凸显表演者的身段之美,并有效遮掩表演者体态的不足。

二、传统戏曲服饰设计构成要素分析

(一)款式

传统戏曲服饰的款式分为盔头、戏衣和戏鞋三类。首先,盔头作为各种人物冠帽的统称,是戏曲服饰中的首服,主要包括主体和各种大、小附件,能够进行多种组装,分合使用。戏衣通常为宽袍阔袖,宽大平直的造型不会显露腰身,从而显得更加庄重、质朴。戏衣的款式主要来自于历代人们的生活服饰,其中又以明清时期的生活服饰为主。通过戏曲服饰设计者的艺术加工,这些生活服饰逐渐与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相脱离,演变为戏衣。作为戏曲人物脚上各种鞋子的总称,戏鞋也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了美化、夸张的艺术改造,其中具有典型艺术创造性的便是厚底靴。传统戏曲服饰的款式与表演艺术之间形成了高度的协调性,在使表演动作受到制约的同时,也有利于表演动作的完美呈现。

(二)色彩

在传统戏曲服饰艺术中,色彩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元素。色彩主要包括红、绿、黄、黑、白等上五色,粉、紫、蓝、秋香、湖等下五色,以及月白、古铜、桃红、金、灰等杂色。

(三)纹样

传统戏曲服饰的纹样十分丰富,涉及我国众多民族纹样,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其中,线条劲挺、风格粗拙的古代美术纹样,比如草龙纹等,其结构简单,主要运用在戏衣的袖口、领口和周边的镶边上。各类历史服饰纹样,比如多用于明代公、侯、伯、驸马的朝服上的麒麟纹,在戏曲服饰设计中常用于丞相一类人物,体现其尊贵的身份和地位。戏曲服饰中也采用各种民间吉祥纹样,比如龙凤呈祥纹、双龙戏珠纹、八吉祥纹、如意纹、竹叶纹、水族纹等,各种纹样都各具深意。

(四)刺绣与面料

在传统戏曲服饰的制作过程中,除了通过纹样体现工艺手段外,也利用刺绣对戏曲服饰和其他服饰进行区别。其中戏曲服饰所采用的面料多以缎料为主,通过丝绸材质的明亮光泽体现人物的华丽富贵,同时其挺括的质地使其能够承载刺绣纹样而不出现变形,在戏曲舞台上能够更好地展现刚柔相济的舞动效果。

三、传统戏曲服饰艺术内涵分析

(一)写意美学原则

由于中国传统戏剧主要以象为基础,以意为主导,这要求人物塑造必须形神兼备。戏曲艺术讲究虚拟性、节奏性和程式性,在表演艺术中充分体现写意性。因此承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戏曲服饰不是对历史生活服饰的简单再现,而是也采用写意的方式,通过物态化的服装使人物更加传神。比如,在实际生活中,穷人穿不起绸缎衣服,穿的都是破了又补的破衣烂衫,衣服上面到处都是补丁,而在戏曲服饰中,穷人的衣服则采用绸缎制作而成,补丁色彩鲜艳,且为散点式分布,这与实际生活并不完全相同。

(二)表现性艺术手法

传统戏曲艺术普遍运用了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在所有造型艺术中,夸张和变形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戏曲服饰与戏曲表演之间需要紧密配合,需要充分展现夸张的艺术手法。如传统戏曲中的重要辅助物水袖,采用长方形白色仿绸缎进行制作,长度上,女性人物用长为二尺左右,男性人物用长为一尺左右,特殊角色用长可达三尺。戏曲服饰还运用了寓意与象征的手法,前者主要是指具体形式之间的相似比喻,可通过具体可感知的形象对另一种形象的存在进行暗示[3]。如红女蟒绣牡丹凤凰不仅体现了人物高贵的身份,也喻示其容貌美艳;再如用马鞭来指示马的存在等。象征则是通过一种具体形式来对一种抽象形式进行表现,即对思想、情感或其他抽象概念进行呈现。如通过包公的勾月牙及黑脸,来体现其明察秋毫、铁面无私的形象;通过姜维脑门上的太极图和红脸谱,象征其品格忠勇、智勇双全等。戏曲服饰中还包含了可舞性等美学特征。通过恰当地运用戏曲服饰,表演者可以更好地通过语言、面部表情、形体动作以及唱腔等对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表演和呈现。通过对戏曲服装进行延伸、分离、悬垂、放射、颤动、增扩等一系列形式要素的运用,表演者使喜怒哀乐等情感能够更好地通过服饰得以体现。

四、结束语

随着中国传统戏曲的持续发展,戏曲服饰的特点和艺术性也受到关注和重视。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戏曲文化的发展需求,对戏曲服饰的美学原则,以及象征、寓意、夸张和变形等艺术手法加强研究,戏曲服饰文化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敏霞.戏曲服装的审美内涵与角色特点探讨[J].戏剧之家,2019,310(10):47.

[2]张秀梅.中国传统戏曲服饰元素在当代服装设计上的运用[J].神州,2020,(1):48.

[3]王琳.浅析传统戏曲服装特征及艺术内涵[J].戏剧之家,2016,(15):39.

作者:秦志力 单位:广东粤剧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