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戏曲对话剧舞台艺术影响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戏曲对话剧舞台艺术影响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戏曲对话剧舞台艺术影响探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舞台表演艺术形式逐渐丰富,同时,这也促进了我国艺术文化的全面发展。在舞台表演艺术中,话剧表演艺术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我国传统戏曲话剧表演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话剧表演艺术通过融入传统戏曲元素和艺术精神,全面提高表演水平,使之符合我国当代人民的艺术审美特点,因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话剧表演艺术;影响分析

话剧作为一种非本土剧种,在20世纪初期经日本传至我国,并未在民间实现大规模推广。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河北地区曾经发起过一次争取话剧普及化的运动,但是由于范围较小,并没有在话剧领域产生多大的反响。因此,话剧在我国仍然是外来舞台艺术,虽然可以在我国的艺术领域扎根发芽,但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话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无法得到全面推广。

一、我国话剧早期发展状况

抗日战争爆发时,知识阶层中的话剧舞台艺术被摧毁,由此也实现了话剧历史性的转变,话剧舞台艺术逐渐走向基层。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做好宣传工作,戏剧表演艺术家纷纷创造了多种戏剧表演形式,其中不乏茶楼戏剧、游行戏剧、广场戏剧等,每一种戏剧表演艺术都融合了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元素,但在这个时期,戏剧以即兴式表演风格为主,并没有形成自觉。到了20世纪40年代,话剧舞台艺术迎来了激烈的民族化讨论,许多人认为,话剧必须坚持民族化的发展方向,将传统的戏剧发展方向转化成人们易于接受的层面。但是,如何才能实现话剧民族化发展呢?这令当时的话剧行业从业者感到迷茫,大部分人都只是将话剧的形式民族化了。受传统戏剧形式民族化的影响,以往的话剧表演艺术都远离底层人民的生活,其中的每一个动作和形式既模仿我国的戏剧文化,同时又受到抗战宣传工作的影响,话剧表演艺术也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话剧的内容上,却忽略了对演剧艺术的学习与探索。所以,在解放前夕,我国传统戏曲对话剧表演艺术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话剧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开始,话剧表演艺术形式得以广泛流传。我国话剧表演艺术也融入了传统戏曲文化色彩,这弥补了传统话剧中文化底蕴的不足。但当今的话剧表演艺术民族风格仍然不够鲜明,其主要原因是话剧艺术工作者对戏曲文化不够重视,没有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二、中国传统戏曲和话剧表演艺术的探索

就我国当前的话剧表演艺术来说,存在着“南黄北焦”的话剧神话。这对我国话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二者都融入了传统的戏曲文化,并且不断探索我国戏剧表演体系。20世纪30年代,焦菊隐在法国留学期间,写下了《今日之中国戏剧》,提出了中国戏曲和话剧表演艺术的相同之处,同时也提出了我国话剧借鉴传统戏曲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一理论付诸实践,最早体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话剧《虎符》。我国话剧融合了民族表演艺术,同时也借鉴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通过《虎符》首次实现成功。但是《虎符》的表演仅仅生搬硬套地运用了传统戏曲的形式,并未提及民族审美和精神。焦菊隐曾经表示,以往的表演者学习并掌握了大量的戏曲表演方法,例如走台、亮相等,在表演时挪用许多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但并未完全消化。话剧表演艺术融入了丰富的传统艺术手段,但这并不代表要将传统戏剧的一招一式都学起来,必须要学对头,才能实现转化的目标。在焦菊隐创作的《智取威虎山》《茶馆》等戏剧中,就逐渐实现了传统戏曲元素的完美转化,比如,在话剧《茶馆》中,庞太监与秦二爷相遇那一幕,话剧表演的台词只有“哼哼!”“哈哈!”焦菊隐调度舞台,融入了传统戏曲,使原本的空间变得更加广阔,也更好地展现出秦二爷与庞太监的阶层和地位,展现出他们笑脸相迎却笑里藏刀的心境。《茶馆》中也融入了传统戏曲的角色扮演方式,使整体风格更加和谐。为此,焦菊隐总结,“我国的传统戏曲学习有的时候只做到了形似则神不似,必须要掌握戏曲的灵魂,才能更好地借鉴到话剧表演艺术中,达到化用的境界”。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焦菊隐创作了《三块钱国币》和《蔡文姬》等多部话剧作品,其中都沿用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并且在实际创作中也实现了较大的突破。据蔡文姬的扮演者介绍,在这部剧开始排练前,焦菊隐要求他们反复学习《虎符》中的传统表演程式,明确其中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在此基础上开展《蔡文姬》的排练工作。首先打好基础,然后将我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融入话剧表演中。由此可以看出,化用戏曲程式是焦菊隐的指导思想。比如,《蔡文姬》这部剧的舞美设计就借鉴了戏曲艺术,通过黑色帷幕与装饰图案呈现出大穹庐的风采,展现出塞外风情,进一步提升了话剧表演的艺术效果。在《蔡文姬》之后,焦菊隐也迈出了中国戏剧体系的第三步,实现了描绘戏曲的神韵。在话剧表演中要无限接近生活,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和民族戏曲的应用。为此,焦菊隐也逐步实现了话剧的神韵熔铸,在学习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和精神原则时,要将生活和自然的表现方式融入话剧表演艺术中,使表演不露痕迹。通过民族化的话剧尝试,焦菊隐也进一步实现了探索。比如,在《武则天》这部戏剧中,为了融入传统戏剧的传神特色,首先用话剧表演艺术形式来表现传统戏剧的神韵。《胆剑篇》的戏剧之神韵是通过细微的动作流露的,呈现了良好的戏剧效果。

三、中国传统戏曲对话剧神韵的影响

我国话剧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步衍生出属于自身的话剧表演艺术神韵,这也与我国传统文化和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古至今,我国的传统文化都与文学、历史以及哲学密切相关。哲学通过文学与历史衍生出逻辑思辨的重要思考途径,通过形象的说理方式展现出这一特征。我国哲学自诞生以来,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和理论,虽然不同阶段哲学思想的重点各不相同,但是并没有改变三教合一的现象。从主观层面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更主张经世致用而治国平天下,重点为入世,而道家思想则与儒家思想恰恰相反,其倡导绝圣弃智理念,主张出世。但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追求相同的价值,为了和谐而付诸努力。在儒家理念中,对于和谐的追求往往体现在政治和伦理观念中,它表示社会的秩序与人际关系永恒的和谐,更好地展现出道德观念的宁静。在道家思想中,对于和谐的追求往往更超脱现实,通过清净无为来获取永恒的宁静。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在根本上主张理想主义,而道家则主张浪漫主义,因此,道家和儒家的艺术精神其实是相同的。佛教自从传入中国,就快速融入了我国本土文化。我国佛教无论是主张渐悟或是顿悟,都注重自我内心的感受。倘若道家和儒家都本着相同的艺术精神融合在一起,那么佛教就是我国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艺术精神。它在形态上也呈现出中国的哲学特征。对于艺术化的哲学来说,这也全面推进了艺术化的审美观念形成,传统的审美观并不注重实用性,并不会以羊大为美,更追求形象美,满足精神需求。从早期的怨而不怒理念到纯雅审美观念的建立,离不开无数艺术家和思想家的贡献,但这也使审美逐渐变得复杂化。艺术化的哲学和审美都必须要与神韵完美契合,从而形成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无论是哪一种曲艺形式,也无论它诞生在哪个国度,想要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生根发芽,就必须充分融合我国传统的文化和艺术精神。作为一种外来舞台艺术表演形式,话剧最初并不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但是为了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认可,在艺术领域站稳脚跟,话剧必须接纳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戏曲的精髓,这样才能在审美观念以及艺术哲学等方面满足地域文化需求,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致性,话剧才能更好地融入本土。话剧接受中国文化的洗礼,学习相近的传统戏曲文化。同为舞台表演艺术,传统戏曲对话剧的影响颇深,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舞台表演艺术形式的逐渐丰富,话剧表演艺术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传统的表演艺术中,话剧表演艺术刚刚进入中国时并没有被广泛传播和普及,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中国元素,因此,这也阻碍了话剧表演艺术在我国的发展。随着表演艺术家们的不断探索与研究,将中国戏曲文化融入话剧表演艺术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使话剧表演艺术更加传神,满足了新时期的话剧表演艺术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包建强.中国传统戏曲对话剧舞台艺术的影响[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9,(03):27-36.

[2]李青临.传统戏曲对话剧舞台艺术的影响[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2).

[3]余永春.戏曲之形与话剧之神的纠葛——论郭沫若史剧与戏曲的关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

[4]李婵娟.编剧对舞台美术的理解与把握——兼及戏曲舞台美术古今比较[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12):12.

作者:李珺 单位:南京市话剧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