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戏曲艺术下动漫化传承与传播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以动漫技术作为表现方法,并将中国戏曲演变成动漫形式加以传承,既丰富了动漫艺术的内容,又升华了传统艺术的灵动美。动漫戏曲是拟态化的,相对传统舞台戏曲,有完全不同的观感体验,更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以动漫技术为展现手段,以移动终端为传播方式,打造传承和传播的创新发展道路。
关键词:传统戏曲;新媒体;数字传播;动漫化
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各戏曲剧种作为地方特色文化,往往也都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多年来我国在传承传统戏曲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希望以此来延续戏曲事业发展。尽管社会层面的重视程度很高,戏曲工作者也不断努力为戏曲艺术事业传承与传播作奉献,但面对当下新兴媒体产业的冲击,传统戏曲文化在理念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仍然面临诸多困难,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当然,以动漫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虽然市场广阔,但在创新发展中同样需要考虑本土特色,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征,又符合时代创新元素的动漫形象,与国外动漫形象争夺市场,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益结合。
一、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戏曲的时代困境
中国戏曲从原始歌舞到汉乐百戏再到唐戏初具雏形,经过宋金杂剧、南曲戏文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形态。不论是后来的元杂剧,还是明清传奇,以至于现在丰富的地方剧种,虽然南腔北调、蔚为壮观,但都没有超越此形态。所以,传统戏曲究其根本,还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基础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需求。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农业文明逐渐被工业化、信息化所取代,电影、电视、互联网数字终端等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接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也让古老厚重的中国戏曲在时代的转型中遇到了突出问题,成为不得不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尽管有政策扶持,专家呼吁,都没有真正扭转戏曲衰落的趋势。
1.传播方式相对传统
任何事物都有起伏发展的周期,戏曲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在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的时代,戏曲是大众娱乐之王,这是时代赋予的机遇[1]。但必须面对的是,新媒体的普及使得各艺术门类都努力顺应时代,主动自发调整传播方式。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都开始与新媒体融合,将移动终端APP作为新的传播方式。以电影为例,近年来网络大电影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各大视频播放APP纷纷为网络大电影设置了专门分类频道,在各大视频APP每月新上线影片中,网络大电影更是占据2/5[2]。相较而言,戏曲在利用新媒体上则相对落后,不论是诸如优酷、爱奇艺等视频门户网站,还是抖音、快手等视频分享APP,虽然也有不少戏曲内容在传播,但总体来看,相对数量比较少。同时,视频画质效果也比较差,点击量偏低。另外,这些视频网站上的非戏曲作品往往都会适应网络传播特点,在影片的主题、内容、节奏等方面针对作品创作活动本身进行有目的的调整。但戏曲的变化相对较少,更多时候只能看作舞台表演的视频窗口化再现。
2.戏曲受众体量较小
戏曲是依赖于观众而生存的艺术,其传承发展既需要培养创作和表演人才,也需要培养支持和喜爱戏曲的观众群。戏曲不能“养在深闺人未识”,自我陶醉[3]。不论是演艺圈,还是学术界,大家对观众能够支撑戏曲发展有非常明确的共识。但现实情况却是近年来戏曲观众流失非常严重,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首先,戏曲是农耕文化背景下的娱乐方式,其程式化表演多依赖旧时代的社会风情,可面对新时代,一切都变了,不少程式化的身段表演已经很难为现代人所理解。其次,戏曲作品篇幅长、节奏慢,与当前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状态不吻合,所以,现代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坐在剧场里慢慢欣赏舞台上太过细腻的表演。另外,戏曲观众往往以回归传统的老年人居多,不仅人数少,还不是文化娱乐消费的主体,很难为戏曲带来充足的经济效益,很难带动剧目创新创作的动力。而戏曲在文化娱乐市场中的竞争力下降又加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远离戏曲的趋势,最终变成恶性循环。
3.戏曲具有地域局限
戏曲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都表现为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地方歌舞、地方语言和戏剧表演之间的组合搭配。豫剧离不开河南话,晋剧离不开山西话,黄梅戏离不开安庆话……如果语言相近,尚可接受,但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方言差别极大,甚至根本听不懂外地方言也是常事,这样会极大影响实际传播效果。例如,越剧在浙沪闽地区颇受欢迎,但在北方很难流行。同样,华北的晋剧、西北的秦腔也几乎唱不到南方。同时方言差异背后还有地方风俗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这是更加隐形的作用,即便国粹京剧在南方的普及程度也小于北方。
二、市场化作用下国产动漫的机遇挑战
动漫是当今流行文化产业中极具文化创意的高附加值产业,但国外动漫很早就进入中国,并且有了一定的观众基础,对国产动漫制约作用很强。比如,《变形金刚》《哆啦A梦》等经典动漫将大黄蜂、哆啦A梦等动漫形象深植于观众心中,即使没有新作上映依然家喻户晓,在这个氛围下,国产动漫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
1.国产动漫产业发展问题
借助政府积极的政策引导,国产动漫近年来发展迅速。不论是《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没》,还是《大圣归来》《大鱼海棠》,抑或是《秦时明月》《一人之下》,借助的影视网络平台虽然各有侧重,质量水准高低不同,但毫无疑问,聚集的观众基数很大。不过,从整体层面看,国产动漫在全球动漫产业中依然处于相对薄弱的位置,究其根本,还是体现在产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善,整体市场环境并不简单像票房显示得那样荣耀。冷静细观,因为没有统一完备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平衡,故不能以短时间动漫作品的爆发式增长来判定长期发展的趋势。相比国外成熟的动漫产业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国产动漫在衍生品市场中也比较落后,还没有形成广阔的衍生品消费市场和消费习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产动漫前进的脚步。
2.国产动漫形象塑造问题
毫无疑问,美国的擎天柱、大黄蜂,日本的哆啦A梦、荻野千寻是吸引了几代国人的动漫形象,为美、日两国文化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年,复旦大学在北京和上海对青少年动画受众进行调研。2014年,陕西师范大学在西安、北京、山西运城也做过类似的调研。虽然时隔11年之久,但在对待动漫的态度上却获得了相似的结果。即“卡通在当代青少年心目中的位置之高前所未有,当代生活与动漫同行。……经营动画业务,惟珍视其喜好、需求是出路,任何敷衍了事或自以为是均等于自绝于市场,只会把青少年进一步推向进口片。”[4]因此,塑造经典传神的动漫形象是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国产动漫形象往往在很短的时期内迅速被接受,但很难长期留驻于大家的记忆中,成为制约动漫发展的重要因素。
3.国产动漫传播环境问题
动漫因其在大众文化中消费功能最突出,所以与新科技关联最密切。互联网传播是当前科技领域最热的话题,动漫自然会搭上这趟快车。但互联网是开放的,国外动漫的竞争,让市场开发处于起步阶段,网络消费研究重视程度不高的国产动漫面临强大冲击。在本土文化特色不典型的背景下,国产动漫风格不突出,特点不鲜明,甚至对欧、美、日多有模仿,直接降低了其竞争力。即便票房数据亮眼,但政策保护的优势必须考虑,离开这层影响,能否保持辉煌尚需观察。
三、戏曲与动漫结合的历史必然——戏曲动漫
戏曲与动漫的结合一直是国产动漫的艺术自觉。1961年的《大闹天宫》、1979年的《哪吒闹海》、1981年的《三个和尚》、1999年《宝莲灯》、2007年的《精卫填海》、2015年的《京剧猫》,每一个历史时期,在优秀的国产动漫中都能看到戏曲的身影,让作为舶来品的动漫清晰体现了本土化色彩。当然,也有大量新创作的戏曲动漫,例如,《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包括昆曲《十五贯》、京剧《徐策跑城》、花鼓戏《补锅》等作品,在调研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湖南花鼓戏改编的原创戏曲动画《补锅》中兰英的动画形象设计,就是从长沙市楚怡试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当场绘制的一幅‘兰英’画中得到启发”[5]。当古老的戏曲遇见现代的孩子,从传承角度来说,戏曲动漫不论在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也包括从戏曲艺术,甚至中国文化的内涵上,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传统的种子扎根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同时,基于农耕文化的戏曲也有了新时代、新科技背景下的新面孔,变得亲近通俗、平易近人。不仅如此,传统戏曲还是故事形态的,有人物、有形象,也利于衍生品市场的开拓。当今世界文化开放、交流广泛,在动漫、电影等艺术样式的裹挟下,西方文化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这是传播带来的必然结果。因此,国产动漫更需要汲取传统文化因子,从文化产业的高度,认识思想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于戏曲也好,于动漫也罢,都体现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创新探索。
四、依托移动终端传承与传播戏曲动漫的思考
既然戏曲与动漫的结合有了稳固的基础,那么立足现实,思考呈现方式就是必须关注的话题。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的观影习惯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WIFI、4G/5G网络让移动终端成为现代人接触屏幕的主要方式,而传统的电影、电视、电脑明显弱化。所以,关注移动终端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成为大家的共识。
1.“内容+技术”的视听享受
欣赏戏曲,常有“看戏”和“听戏”两种说法,反映了作为综合艺术,强调“唱、念、做、打”的戏曲可以给人带来多感官的享受。新媒体视频也是视听综合艺术,并且复合了数字技术,所以“内容+技术”的形式对于戏曲和动漫两者结合来说是现实可行的。(1)移动终端上的戏曲动漫节奏快、时长短,相比传统戏曲具有信息量不大、节奏偏慢的特点,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甚至戏曲观众群体中比重偏高的老年人也开始习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所以,戏曲在讲述传统故事时因时而变既是需要,也符合其海纳百川的个性。当然,戏曲动漫就是一块可期的试验田。(2)传统戏曲依靠舞台,可在现代化的舞台上,演员与观众距离较远,很多细节都不易呈现。但视频处理却不同,视听技术通过后期制作既能体现大环境,也能捕捉小细节,甚至象征化处理也灵活轻盈。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游园惊梦》用氤氲的墨彩、写意的线条,搭配古风的音乐,幻化出相濡以沫、比翼双飞的绝美爱情,用青年的方式讲述青年的故事,吸引青年观众。(3)戏曲动漫可以培养孩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戏曲基于农耕文化,很多“程式化”表演已经让现在的孩子理解不了。但动漫却是孩子的最爱,所以,戏曲动漫可以搭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正如前文所述小学生也可以影响动漫形象设计,并得到专业领域的认可,有效的方式确实能让我们得到意外的收获。
2.“内容+传播”的现代思维
尽管移动终端上的内容存在争议,比如,可信度较低、思考较浅薄等,但占据移动媒体终端还是符合现代传播思维的,对于戏曲动漫也是如此。同时,受众能随时随刻在移动终端上分享作品、发表意见,也有利于开展针对戏曲的交流,引发更多关注。(1)当下信息传播具有碎片化特征,移动终端上更是如此。这与大家的生活也有关系,现代人少有心情进剧场,当然戏曲在这样的现实下确实显现出疲态,所以,用动漫形式凝练戏曲内容的短视频是符合传播环境客观需要的。(2)移动终端设备能够利用大数据收集受众具体需求,发布个性化内容。戏曲动漫可以借此精准找到受众群体,通过主动推送强化传播效果,改变剧场戏曲曲高和寡的窘境。而且具有相同爱好的受众群体也很容易通过移动终端联系在一起,形成更大的传播力。(3)互联网是双向互动的,并且集图像、声音和文字为一体,可以全面传播戏曲文化。尤其可以在作品和观众、观众和观众、观众和发布者等不同群体间即时传递多元化的观念和理解,更好地实现戏曲文化的二次传播。
五、结语
传统戏曲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路径,时代要求是丈量客观的尺子。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推动戏曲动漫化发展是传承和传播戏曲文化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戏曲文化的舞台艺术灵动呈现,另一方面也能够形成更好的观赏体验,并且移动终端还能加快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白燕升.直面困境,戏曲人不要人云亦云“唱衰”自己[N].中国艺术报,2020-08-21(04).
[2]胡建.网络大电影的现状与前景[J].文化市场,2019(7).
[3]赵惠芬.传播是戏曲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方式[N].中国文化报,2018-12-10(03).
[4]郭虹,张国良.中国青少年与动画传播的实证研究——以北京、上海的动画传受状况为例[J].新闻大学,2003(4).
[5]周玮.“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启动[EB/OL].(2007-08-03)[2021-10-05].
作者:王凯 单位:安徽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