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戏曲文化传播新媒介转化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戏曲文化传播新媒介转化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戏曲文化传播新媒介转化浅析

[摘要]戏曲文化具有漫长的发展演变历史,其能够适应时代变化,可被看作群众生活中重要的大众文化。在新媒体出现后,传统戏曲获取新型传播方式,能够实现短时间、高效率、大范围的文化传播目标,在新的媒体环境中,转化传播路径成为传统戏曲行业所面临的必然挑战。现对传统戏曲的主要媒介形态展开分析,研究传统戏曲传播环节中新媒介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列举转化传播方式的途径。

[关键词]戏曲文化;媒介转化;传播形态

新媒体技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传播文化的活动无法脱离新媒体的支持。在新媒体这一特殊语境下,戏曲艺术不再受时间及区域的限制,现代人通过媒体平台以及网络即可观赏戏曲节目,了解戏曲文化。通过新的媒介传承,传播戏曲文化需保持其原有艺术价值,同时扩大观众群体。把握传播传统戏曲文化的主要媒介以及媒介变化规律,增强整体文化传播效果。本文从新媒介转化的角度研究传播传统戏曲文化的相关问题。

一、传统戏曲文化的基本媒介形态分析

(一)戏曲舞台

舞台是戏剧表演的构成要素之一。早期戏曲表演场所为露台演出或者广场演出,戏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形成了专门的戏曲舞台,演出更为正规,同时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演员被转移到戏曲表演的核心位置,演员对戏曲文化的观赏心理从粗糙转变为细腻,在后续的发展中,戏曲更加程式化。戏曲文化的基本媒介形态是简单且具有象征意义的布景,其展示了我国独有的美学意识,仅仅利用简单的道具创造虚拟的环境,演员进行程式化的表演。

(二)人体表演

戏曲文化中,人体表演是关键的外在媒介之一,通过不同的动作来表达与之对应的情感,将情感信息传递给观众,变换、夸张、模仿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几种戏曲要素,形成鲜明的动态节奏。行当同样具有程式化的特征,通过装扮、唱腔以及表演动作可分辨出不同的行当,戏曲演员表演各种动作,以此表达不同的情感,使戏曲表演更具有层次性。表演者在实践与对生活进行模仿后,在舞台上进行创造性活动,实现与观众的交流与互动。

(三)传统受众

观众对戏曲艺术进行观赏时,需要进入戏曲表演者所构建的传播界面中,基于戏曲艺术的写意性与象征性的典型特征,戏曲受众必须具有一定的观赏能力,才可实现戏曲文化活动中的审美沟通,舞台上的演员需要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观众同样要给出反馈。

(四)声音媒介与视觉媒介

戏曲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需具有综合使用打、做、念以及唱的能力,在被分配不同的角色后,演员必须精准地展示出人物所具有的鲜明性格,在念白程式以及唱腔中均有不同的体现,戏曲音律同样具备程式化的特征,融入说唱形式与民间曲调,呈现出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避免出现观众获取戏曲文化信息与审美体验不统一的状况。戏曲中的打功与做功属于视觉表现,戏曲演员展示剧情以及表达情感时,如果不能完全依靠人体动作达到充分表达的目标,可运用妆面道具、角色服饰以及布景道具来进行弥补,实现对生活场景的模拟,在此基础上加以创造,形成完整的表演。表演者与观众需统一视觉层面的认知,创造戏曲的独特艺术语言,通过视觉形态完成传播外化信息的活动。戏曲艺术需综合听觉媒介与视觉媒介,达成视听同感的表演目标,在展示客观生活场景时,塑造戏曲式审美体验。

二、新媒体对传统戏曲传播模式的主要影响

传统戏曲的传播方式为口传心授式,完成演出后,剧目难以被长时间地保留,最终流失,而形成新型媒介后,戏曲资料得以妥善保存,因此流传时间被延长,传播范围也得到扩大。然而新媒介虽然促进了戏曲文化的传播,但也改变了戏曲艺术原本的审美空间,其具体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固定表演场所转化为移动表演场所

戏曲表演的主要场所为剧场,传播戏曲信息的前提为观众与演员处于同一时空中;运用新媒介传播戏曲时,这一条件被改变,即使二者在不同的空间与时间中,仍旧可完成交流信息的活动,具体可借助互联网、电视以及电影等媒介,观众不需前往剧场,随时随地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观赏戏曲表演,尽管观赏条件被改变,但审美及意境体验是一致的,戏曲艺术所具备的艺术价值被完整展示出来,戏曲表演被赋予了随意性与可变性。

(二)受众群体转化为受众个体

传统戏曲表演中,表演团队提供群体性创作,由个体向观众呈现,观众群体由多个个体构成,戏曲观演传播呈现出群体性特征,传播过程具有一次性特点。戏曲模式在新媒体时代被转变,一次性特点被消除,观众利用移动信息设备即可不受限制地获取戏曲信息,即使不在剧场中,也能够观赏到戏曲表演过程,传播方式形成多样化的特征,受众也实现个体化转化,独立地获取戏曲信息。

(三)欣赏诉求转化为商业消费需求

传统戏曲呈现文化艺术价值,然而当前的快速生活节奏创造了快餐式文化,受众对艺术欣赏形成了新的观点,欣赏与审美需求被淡化,现代人更倾向于电影、电视剧等表演形式。戏曲表演基于存活需求,需调整原本的着力点,形成娱乐化倾向,依托现代科技与媒体平台,创新形式,丰富内涵,满足人民群众新生成的文化需求,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同时,考虑到盈利、宣传与开辟市场的商业化需求,以新媒介为基础延伸价值。

(四)稳定化传播方式转化为多元碎片化传播方式

新媒介与多种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为其提供新颖的宣传渠道,其传播方式多样化,渗入性强,宣传范围广,传播效率高,传统戏曲融合新型媒介,构建出与以往不同的新型文化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剧场中,观众即使错过剧场表演,也能够通过另外的渠道观看同样的戏曲节目。相关人员在网络的技术支持下,搭建戏曲资源库,收录传统戏曲相关的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共享,戏曲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宣传空间。人们进行信息搜索后,可更加深入且多方位地挖掘戏曲具有的多重价值,将戏曲碎片化信息进行拼凑,构建出完整的戏曲映像。常用的新媒介主要为微博与微信。戏曲工作者或者相关学者通过微博解答群众对戏曲存在的疑问,戏曲相关的账号也可输出戏曲文化知识,改变原本单一的戏曲文化传播路径。

三、依靠新媒体转换传统戏曲传播方法

(一)有效运用新媒介

新媒介为传统戏曲文化传播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转化传播方式,在不破坏戏曲作为艺术瑰宝的文化内涵的前提下,满足大众化的审美诉求,完整地将戏曲艺术的社会文化底蕴呈现出来。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在传播戏曲与运用新媒介两项活动之间探寻平衡点。筛选戏曲信息,给受众提供正确的文化引导,展示真正富有价值的戏曲信息,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让受众受到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影响,增强受众的正能量意识。在保留剧场这一传统传播方式的同时,综合发挥网络、电视与电影等媒介的快捷作用,精选戏曲资源。以辩证的视角应对戏曲文化,将与时代相违背的陈旧思想剔除,将新时代精神融入戏曲文化中,使其符合现代价值取向,从而真正实现戏剧艺术的“古为今用”,充分体现戏曲文化的实用性。可将当代社会群像引进戏曲创作中,使戏曲表演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被运用到戏曲表演中,戏曲表演的舞台被延伸,观众可面对虚实结合的戏剧场景,从而能够更好地融入戏曲表演中,由原先的舞台观众变身为“舞台演出的参与者”,并可从“参与者”的角度真切地感受戏曲舞台艺术之美,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同时能够深入地体会到戏曲作品的思想内涵,更加具有代入感,仿佛在戏曲舞台上,自己不再仅仅是一位作为旁观者的观众,而是一位作为“演出者”的演员。这样“融入式”的观赏体验,颠覆了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中表演者与观众是相互“分离”的两个群体,即表演群体与观众群体之间呈现出“分离难融”的状态,而通过运用虚拟现实艺术,能使传统的戏曲表演舞台完全接纳观众,可使观众真正地代入舞台表演中,从而使戏曲舞台艺术中的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真正实现了“近距离接触”,而这样的全新观赏体验,也逐步使现代戏曲舞台艺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受众群体,让传统的戏曲艺术成为现代人所青睐的艺术形式。戏曲表演者也在新媒介支持下,走向多元化舞台。观众对戏曲产生兴趣时,在资源库中检索,可查看戏曲演员信息,播放戏曲音频、视频,独立进行戏曲传播与接收的活动。博物馆运用建模技术与数字化技术,重现重大戏曲历史事件,在线展示戏曲遗产;戏曲受众不仅能够从网上购买门票,同时还能直接在网上进行观赏。

(二)满足受众在新媒体体系下的文化需求

戏曲文化传播工作可用的新媒介有很多,但是强化最终形成的宣传效果,不能忽视受众多样且持续变动的需求,避免与群众拉开距离,出现脱离群众的问题,而是要接地气,依据群众对戏曲文化的兴趣爱好,让戏曲文化能够真正地做到与观众“心连心”,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观众需要较强的感官刺激,而戏曲本身的艺术表现力有限,因此,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戏曲艺术的表现张力,通过不断改进与完善戏曲艺术形式,让群众能够接受全新的戏曲艺术形式,戏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趋势,通过全面深入的实际调研,认知了解文化市场与文化受众,充分把握受众的实际需求,可拍摄戏曲电影,传播戏曲名家的趣闻,开放戏曲表演音频下载渠道,让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地接受戏曲艺术,进一步认知理解戏曲文化。在深入认识与了解戏曲艺术与戏曲文化的前提下,拓展戏曲艺术与戏曲文化的传播途径,在增强戏曲艺术活力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发展戏曲艺术,让戏曲艺术这一国粹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数字化戏曲资源库,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让年轻群体成为戏曲爱好者,培养戏曲艺术爱好者的受众基础,并使其在领略戏曲魅力之后,能够主动地向外宣传戏曲,获得持续且稳定的宣传资源,这样一来,就能够拓展戏曲宣传领域,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戏曲艺术,让信息化的戏曲艺术更加高效快捷地进行传播。基于网络化、信息化艺术形式,人们可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地观赏戏曲艺术,使戏曲艺术搭载网络传播的全新途径,呈现出多元化、即时化传播的特性,让戏曲艺术成为人们在网络时代的精神文化大餐。

(三)运用新媒体传播

新媒介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人们能够通过手机互联网进行随时随地的网上交流,实现了信息共享。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传统戏曲文化传播中能够有效突破时间的限制,拓展传播领域,在互联网的支持下人们不仅能够观赏到传统的戏曲舞台,还能够搜索其他地方的戏曲节目,进一步提升了戏曲传播的整体效益。过去戏曲节目传播主要通过电视或者剧院固定演出,观众无法自行选择,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能够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各种社交软件上快速获取戏曲节目。尽管与传统的剧院相比较,互联网的节目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但人们的选择更加广泛,还能够及时对节目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观点,促进了群众之间的艺术交流,帮助节目制作方对观众的需求进行准确把握,使戏曲节目变得更加优秀。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也可以打破传统戏曲表演中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界限,通过弹幕文字交流能够让演员了解到观众的实际需求,改进自身的表演方式,从而真正成为观众喜爱的演员。例如,上海戏剧学院的5名女生通过拍摄短视频歌曲,凭借京剧唱腔登上了抖音热搜榜,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戏曲名家变身网络主播,趣谈梨园台前幕后,弹幕刷屏随时饱览鲜活观戏体验;素妆才罢,声韵袅袅,当红花旦亲自演示拍彩、勒头的秘密……古老的中国戏曲,如今正兴起拥抱互联网的热潮,能够有力提升年轻群体对京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四、结语

传统戏曲被保留至今,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丰富多元,其艺术内涵也在不断演化。基于转化传播媒介对发展与保护传统戏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调整既有媒介形式,使传统戏曲“时尚”起来,激发其活力,在新媒介的强力支撑下,摆脱固化思想,收获更多受众,实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秦红雨,董小玉.视觉文化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以戏曲为例[J].艺术百家,2010,26(S1):27-30.

[2]孙玉琢.传统戏曲与中国语言及文化传播的关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36(8):112-113.

[3]董雨萱,葛伟,谢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J].科技传播,2019,11(11):168-169.

[4]崔玉婷.新媒体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影响[J].当代音乐,2020(7):65-66.

[5]尹佳萍.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文化传播研究[J].汉字文化,2020(18):82-83.

作者:曹璐 钟英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