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戏曲元素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每个雕塑都是一个独立的欣赏对象。随着人们审美趣味的多样化,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其中,皮雕是中国传统雕塑领域光辉代表之一。该文主要通过中国传统戏曲人物与皮雕雕刻艺术的结合与应用,介绍了传统戏曲人物在皮雕雕刻中的表现,总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从而生产了皮雕的特点和艺术内涵。
关键词:传统戏曲;皮雕艺术;雕刻特点;艺术内涵
皮雕艺术被认为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但它并不完全是外来的[1]。事实上,早在原始时期就有皮革存在。皮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在现代条件下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文化起源。如蒙古族人民非常喜欢手工皮雕,喜欢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元素融入皮雕中,感受艺术的生命力。在雕刻方面凝聚了从古至今不同时期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和努力的汗水,在时代发展的路上前进。与此同时,皮雕艺术也在与时俱进,它与中国传统汉字元素充分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特点,富有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
一、皮雕作品中戏曲元素的重新构成
(一)戏曲元素的综合性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留下了成千上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众多中国传统和古老民族的文化和艺术中,戏曲艺术就是其中之一,有着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2]。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它的主要特点是娱乐。对于戏曲元素的综合性来说,它更是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就戏曲而言,它可以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戏曲是一种有形的艺术存在,传统戏曲文化的载体是指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种艺术载体。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戏曲元素的历史背景下,将中国传统戏曲人物与皮雕艺术逐渐走向融合,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创作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结合表现出高度的形式美丰富生活。
(二)皮雕与戏曲元素产生碰撞有一定的时代性
在原始社会,当第一块石头被原始人敲打成某种“好使”的模样时,就代表了第一个人类文明的正式诞生。第一个人类文明诞生是在不断地进行体力劳动和文化培育的发展过程中,慢慢地向前一步步推进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生产也逐渐开始相继加入,手工生产逐渐被工业化生产所取代。机器生产虽然快速、新颖、标准,但它是刻板的,没有自己的特点,不能表达出每一个对象的意义。这与传统手工制作的艺术品相比,它们指的是那些没有艺术特征和缺乏灵性的传统艺术品,缺少了艺术风格。和之前相比,现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正变得枯燥,这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件浮雕,一件泥塑,一件皮雕,每一步每一层都包含着作者对作品的感受,每一件手工制作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命力。这是机器生产不具有的。皮雕雕刻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空间的依赖,这是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也是它的独特之处。如图1所示,皮雕在原始社会被用来制作皮革衣服和皮币,并记录一些特殊的符号和过去发生的故事[3]。与其他艺术相比,皮雕更具有真实性和观赏性,它是真正存在的物体。 陈独秀在论戏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优伶者,实谱天下人之大教师也。”传统戏曲以顽强的艺术生命力一路至今。自1790年代开始兴起以来,它在清朝时期宫廷内快速传播和发展,民国时期繁荣,走遍了世界各地,成为了传播及推广介绍我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和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途径。早在2010年11月16日,戏曲种类中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2018年第十三届中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同步展出的各类原创设计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产品中,让公众近距离感受“文化+艺术+生活”的魅力。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代代相传,用新手段去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守护诚信和创新[4]。戏曲的题材很广泛,从普通人到文人,从社会变迁到赞美人们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品德,紧贴时代背景和大众审美。传统戏曲是承载我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代表着具体的社会、民族以及时代下的历史。让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充分凸显出来,传达戏曲文化的生命力,增强戏曲文化艺术载体的属性。
(三)突出戏曲元素与皮雕技巧相结合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皮雕雕刻经历了从无到巅峰,从衰落到崛起,又到现在平淡甚至无人问津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朴素到创新。可以说,皮雕雕刻不仅是材料的产物,也是艺术创作的产物。它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因此皮雕雕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反映了许多社会因素。皮雕是历史文化悠久的产物。戏曲人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结合两者,笔者认为会有不同的艺术特色。材质上选用坚韧而不容易变形的天然皮革材质,结合精致的雕刻技术将带有中国传统戏曲人物元素雕刻在皮雕表面,从而打造出复古感、高级感。而皮雕作为一种艺术语言,作品往往具有实用性,收集性,欣赏性,珍贵性,高雅性等特点并可保存较长时间。皮雕雕刻过程是一个不断跳动和雕刻在自己的艺术灵魂上的塑造,因为原始意义上的天然皮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的灵活性,加上旋转刻刀、印花工具、华丽的颜色,所以它有一个美妙的活力。采用戏曲人物元素与皮雕雕刻技术相结合的手法,刻画戏曲人物的头饰、面部纹饰和神韵。在服装图案和纹样的运用和装饰上,皮革营造出起伏的效果,使图案细腻、线条优美。以及皮雕雕刻制作的其他一些技巧,在创作需要时适当选择,使整体画面更加和谐统一,富有创意。事实上,大多数的传统戏曲人物也包含了一些我们传统皮雕雕刻技术的内在精神。就皮雕和戏曲元素来说,现代皮雕艺术和戏曲文化不仅继承了传统,还发扬了传统,并在本质与内在上也进行了一定的传承和发展。
二、皮雕中戏曲人物造型的运用
(一)以戏曲人物造型作为基础的特点
在艺术领域,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世界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起,传统文化元素和概念的普及,已经被大众所接受,民族文化意识正在回归。对于戏曲人物,笔者选择女性代表人物,对于女性的柔美是人们最喜欢的一点,另一点是因为古时候的木兰保卫国家,现在有“木兰”对抗疫情。花木兰在从军对父亲的孝顺,她在保卫祖国时的忠诚和勇气,以及她不被男人打败的女性力量。真正优秀的精神内核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闪耀的民族精神,也是女性突破世俗寻找自我的勇敢过程。在近几年里,因为疫情的出现而诞生的无数舍小家顾大家,关爱着每一个人的“木兰人”,她们像木兰一样坚守着“忠贞与勇敢”的誓言。她们中的一些人是初为人妻、母亲,甚至正值青春年华,在她们人生的黄金时期。她们牺牲家人团聚,放弃自己的安全,去保护别人的健康。这是女性的力量,她们是值得尊敬的女英雄。所以借助女性角色的刚柔辅助,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色彩感,同时也蕴含着古典的韵味。中国戏曲从无到有,从起步到成熟,可以说是完成了材料选择、结构造型和工艺技术的完美结合。根据作品的意义,作者对戏曲人物的造型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设计和美化。根据角色特点进行整合。不仅反映了戏曲人物的性格特征,还突破了观众印象里传统戏曲的刻板印象,形成独特的特点。
(二)戏曲人物具有装饰性
皮雕作品中的戏曲人物雕刻具有装饰性,在我们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传承中,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血液之中,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虽然皮雕是一个特殊的载体,但它本身却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力的装饰物体。它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雕塑和其他工艺手法融合在一起,利用流畅自然的刀线和精细雕刻技术进行创作。线条细腻,流畅精致的三维模式,鲜艳的颜色,充满立体感[5]。皮雕雕刻图案是一种风格独特的元素。如图3所示,唐代图案唐草纹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是中国传统图案之一。雕刻工艺的题材较为广泛,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元素和生活中的人物事物都可以作为皮雕雕刻工艺的创作材料来加工雕刻。我国的一些古代图腾文化,神仙故事,符号语言,或是龙凤呈祥,五谷丰登,平安健康,吉祥如意,松鹤延年等都是雕刻者进行创作时的素材。中国戏曲人物的表达是符合现代美学。每一个手工制作的皮雕作品是作者工作和视觉美感想法的外在表达,充满了特殊的情感。在戏曲人物中加入皮雕艺术,画面不仅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还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视觉艺术性。柔软及特殊弹性的优质皮革,配合精美的皮雕技术,雕刻不同的图案、花草、自然风景,生动刻画人物动物、古老的建筑、象征故事和历史的符号,都是皮雕工艺的素材。尤其是经过手工雕刻的皮革,对它的设计,形状、疏密、高低、远近和颜色的变化都是不同的,具有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皮雕雕刻艺术美的水平与层次。这种浮雕式的立体雕刻的艺术效果,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所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具有表现力强、装饰性强的特点[6]。使得画面更加具有真实感。
(三)戏曲人物雕刻的应用
由于大部分皮雕作品都是以模仿先前的作品为主,所以制作出来的作品缺乏创新。并且对于创新出的图案元素也没有新颖的想法。因此,将中国传统戏曲人物注入到手工皮包雕刻艺术并改良与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以戏曲人物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探讨与皮雕相结合的建模语言和生产特点。将当代皮雕艺术与中国传统的皮雕艺术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现代皮雕艺术是受时代影响的,雕刻语言形式也相似,表现出的创新意识与传统皮雕不同,作品赋予内涵的同时也可以表达雕刻者的心理和艺术表现,因此结合作品是雕刻者必须注意的事情。如果是雕刻者自己做的,可以更好体现艺术灵感。皮雕雕刻要表现出趣味性和材料的美感,除了使用皮革和基本工具外,还要整合一些现代材料与技术,充分发挥每种工具和材料的特点。在现代生活中,收藏和家庭装饰中,皮雕对装饰的应用更为广泛。皮雕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的一颗瑰宝,它需要继承和发扬古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
三、传统戏曲人物在皮雕造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面部手部刻画没有神韵
因为皮雕雕刻是雕刻在皮革表面,所以可选择头层植鞣革,这种皮革自身的条件有好的韧性和独特的纹理,可以更好地体现了人物轮廓的面部、手部、皮肤,增加肤质的真实感。因为头层植鞣革的原材料是天然皮革,它能更好地模仿肉的纹理和肌肤的质感,这是其他皮革材料没有的。但在面部和手部的表现上,线条如何表现得更加流畅,不生硬,并富有魅力,这是一个问题。例如,如何用眼睛来表达灵动感,在以后的雕刻中可以选择局部练习,一定要确定动态和纹路,明确深化地表现出来,在后期可选择用颜料适当表现。而手力度、手肉的皱纹和形状可以用皮雕雕刻推压的工艺表现。
(二)服装绸叠及颜色过于繁多
戏曲人物刚柔相融的表现方式,以及服装配饰的丝质叠加交错的感觉。这是戏曲人物独特的风格。但是过多的绸叠会使画面缺乏空间感,过多的色彩也会使整体画面过于夸张,所以在戏曲人物的服装上要做好取舍,可以利用简单的线条设计来做服装配饰,使整体的色彩产生呼应。图案和色彩的处理可将图案分为上、中、下三个空间层次,以及深色暗处、浅色亮出、灰色过渡三种处理方法。中间层次与灰色过渡起到过渡与衔接的作用,需要形成丰富而鲜明的对比。高低突出,并采用皮雕雕刻的起鼓工艺,使得空间的层次具有强烈的半视觉和半立体感。对于服装贴身线条的表现,强调线条的感觉和贴身的柔软感觉。可以更好地展现戏曲人物的外部形象,让细节处理得更有趣,色彩的表现也应该有一个渐进的变化,使画面生动、灵活,让人有强烈的欣赏价值。
(三)传统戏曲人物不被大众所认可
传统戏曲的创作意识不同于其他传统文化元素。就戏曲本身而言,现代戏曲文化不仅继承了传统戏曲,而且在精神内涵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传统戏曲元素在今天的年轻人中并不受欢迎,因为它没有跟随当下的潮流,也没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它的外观,而是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戏曲元素不仅表现在雕塑上,也表现在电影、绘画、刺绣等方面。人们崇拜它,因为它的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而如何延伸这种价值更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如何表现它的价值也是创作的基础。随着国潮风的兴起,民族的传统逐渐被人们所追捧,而传统戏曲正是代表着传统文化。而皮雕是可以根据需求者本身要求去个性化定制的,为需求者打造专属的独一无二的皮具制品。因此将传统戏曲人物融入皮雕艺术中,不仅体现了艺术价值,也弘扬了传统戏曲文化。手工制品需要时尚,创新是手段,传承是根本。将戏曲人物元素与皮雕雕刻艺术相结合,具有古典韵味,能更好地延续复古之美,迸发出艺术火花,体现出更为深刻的艺术氛围。
结语
在现代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要求及标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最近几年,中式风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欢迎,中国传统艺术重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皮雕艺术也逐渐被引入人们的生活。丰富的雕刻艺术形式是一个新的挑战,皮雕雕刻艺术是应用现代艺术,传承,突破,创新三者相结合,才能使传统的皮雕雕刻技术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有新的活力。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皮雕雕刻的一大特色。将中国传统戏曲人物与传统皮雕雕刻技术相结合,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也将艺术和文化融入了现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而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皮雕从业者应该去寻找传统皮雕纹样及传统戏曲人物元素纹样二者之间的共性。在对于戏曲人物元素提取与应用时,除了要提取重要元素的外观造型,还应该去发掘其中的底蕴。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去掉粗略,取之精华。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我国人民和群众的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艺术和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审美和价值观的追求,逐渐地开始得到了人民和国家的重视。皮雕雕刻艺术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皮雕雕刻技术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工艺特点,还吸收了多种工艺美术。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更有效地促进了皮雕雕刻工艺的发展。
作者:蒋佳琳 单位:思特雅大学马来西亚吉隆
传统戏曲元素分析篇2
“警世惊堂木,谁敢鼓与呼。”川剧《假县令》讲述的故事是清代嘉定府三江县河道决堤,两岸民不聊生,新任县令因惧怕担责而临阵逃跑,师爷、县丞等掌握实权的人物为谋取赈灾款,寻得一年近五旬、与逃跑县令同名同姓的老儒唐得举假冒县令,诓骗钦差。但在目睹灾民惨状后,唐得举重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初心,决意成为官场浊水中的一缕清流。经过数度波折,与师爷等人巧妙周旋,力斩贪官,救三江县百姓于洪水之中后,自备囚笼上京请罪,百姓感念恩情十里相送。该剧目由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乐山文广演艺有限公司创作演出。入选2021年四川省廉洁主题剧目巡演推荐剧目,是2022年四川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剧美天府”成都展演剧目。剧目以传统戏曲的方式,以古论今,颂扬了清官廉吏为百姓谋福、固守本色的高尚品格,使观众在欣赏传统戏曲艺术的同时,获得了深刻的廉政教育,做到了艺术传播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本文试从思想性、艺术性两个方面评述该剧。
聚焦人民,书写家国情怀
如何做到既保有传统戏曲形式,又反映当代内容,做出人民群众满意的作品呢?在这一点上,川剧《假县令》无负党的嘱托,以极高的政治站位聚焦清白吏治这一深刻议题,用真情的演绎传承戏曲艺术,更用现实化的表达去触及人民的心灵,是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假县令》对于廉政教育的有益尝试,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思考借鉴。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理应用心将创作精力投入到表现人民、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上。《假县令》作为川剧,力争在体现人民进步力量和历史选择的叙事中凸显四川风格,价值取向正确。《假县令》在刻画唐得举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时,反映出了剧作者对历史的清醒认识和对人民群众社会主体地位的肯定,借剧中人物之口说出了老百姓最希望听到的声音:“惩真凶不由人热血上涌,老知县留血书揭露顽凶,斗恶魔柔弱书生变骁勇,又怎奈他死抱团攻守同盟。他四人朝廷后台位高权重……假县令做一个真英雄!”有情有理的一句箴言,其价值与意义亘古不变。地方长官与当地黑恶势力的斗争,在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今天,这个题材有被着重表现的价值。尽管唐得举身份是假,但是他为民请命之心是真,怀着坚定的民本思想,他意志坚强、勇于担当,其气节与勇气如今也并未过时。新中国、新时代,人民群众热切呼唤的也是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好干部,这些干部能够排除万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精神,与《假县令》倡导的为民请命精神一致。题材反映时代,川剧《假县令》为戏曲真假人物题材赋予了鲜活的时代意义,讴歌、塑造“假县令”形象,正是中国共产党传承“以民为本”价值取向的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川剧《假县令》写一心为人民的故事,彰显川人精神,体现时代价值,戏里戏外充满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人民立场这一思想内核为该剧成为舞台佳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春风化雨,引领时代风气
有好的故事,还要有鲜活动人的形式,用贴近现实的、更加戏剧性的方法排。秉承这样的创作原则,川剧《假县令》鲜活动人,从语言上来说,台词中不失时机穿插着四川方言俗语,极具生活气息,也成为该剧一大亮点。“咋办哦?凉拌”“你好会弯酸(挖苦)人哦”“茅室里打灯笼,找屎(死)”“这些钱是他以前在县衙里当临时工贪的”“富二代就是你父母那一辈欠了很多钱,到你这代还是负债累累,所以就叫负(富)二代”,诙谐有趣的台词引得现场观众笑声不断。从唱腔上来说,该剧主要用川剧高腔演绎。因高腔的徒歌性,其行腔自由,高昂响亮,婉转悠扬,适时与大锣大鼓相呼应,舞台气氛变化无穷。从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设置上来说,该剧善用对比,提升人物形象。比如先前懦弱的“假县令”,目睹流民惨状,内心颇受触动,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后蜕变成为民请命的“真英雄”,在懦弱自保和恪守大义的人物性格之间实现了较好的跨越。再有就是善用传统的善恶形象的对比,奸险恶毒的贪官污吏与为父报仇飒爽英姿的梁凤鸣两相对比,在观众心中激荡起强烈的情感。情节设置上,在前期流水般不着痕迹的缓慢情节推进之后,陡然收束,最后“假县令”唐得举巧施策略斩贪官把戏剧性推向了顶峰,令观众惊呼连连。该剧的编剧周道和导演关大心曾经提及,一直以来都有一种穿越古今的声音在呼唤他们,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他们,让他们情不自禁去挖掘、去感受士子情怀,去抒写唐得举心系苍生、清正廉洁、勇于担当的故事。唐得举所代表的清官是鲁迅笔下为民请命的“中国脊梁”。剧作抒写必然是带着真情实感的抒写。从古至今,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优秀文艺作品从来都是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剧作家对人物饱含深情,他对剧中人进行精心的诠释与刻画,力求让人物有血有肉,立体生动。唐得举从“小我”走向“大我”,对黎民百姓的爱惜之情,与恶势力的巧相周旋、各个击破,每一处都恰到好处。《假县令》全剧塑造了一个与传统清官戏中清官形象都不同的唐得举形象,他并不是一善到底的人物,从有自己的计较到抛却一己之私、投身为民大爱之中,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升华。川剧《假县令》是一台具有独特风格和意义的作品,其出现既推动了一批演员、主创人员的成长,又探索了戏曲现代化和廉政教育艺术形式的新的可能。也许多年后人们会忘记唐得举这个人物的名字,然而唐得举所代表的清官廉吏将永远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那些出淤泥而不染的干部,他们的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清正永远是时代的呼唤,永远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文艺创作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谨记人民这个关键词。因为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如何巧妙运用艺术培根铸魂,也许是今后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应当探索的方向。
作者:李阳 先晓舟 柯馨语
传统戏曲元素分析篇3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艺术,深受国民的喜爱,而钢琴则是来自西方的一种乐器,已经在我国传播了一百多年。在此期间,很多艺术家们通过不断学习钢琴艺术,并将其融入传统艺术领域,创作出大量具有本土特色的作品,由此促进我国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非常丰富,而戏曲艺术也是在众多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元素,在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戏曲元素的融入使其得到了创新性发展,对于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戏曲音乐元素和钢琴音乐的概述
西方的钢琴音乐和中国的传统戏曲看似没有联系,但在钢琴传入我国的一百多年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二者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戏曲是其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受到社会各界民众的喜爱。在钢琴传入中国之前,传统戏曲一直都是社会民众开展娱乐活动的主要方式。钢琴自传入我国之后,不断与传统戏曲进行融合发展,逐渐改变了广大民众的娱乐方式。
(一)戏曲和戏曲音乐元素
戏曲本来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戏曲逐渐成为一种带有感情色彩且具有时间表达因素的表演艺术。戏曲在唐朝时达到了最鼎盛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戏曲和各种艺术实现了融合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作品。进入宋朝,戏曲和艺术的融合发展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内容和形式,同时还创新了很多戏曲类别。一直到今天,戏曲已经成为可以和舞蹈、文学、音乐等各种艺术融合发展,且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华文化。戏曲是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而且是社会大众的主要娱乐方式,所以拥有很多的流派和唱法。但是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社会大众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选择戏曲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为了促进传统戏曲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不断探索,并通过创新内容和形式的方式,来提升戏曲的吸引力,使其能够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戏曲音乐元素是戏曲艺术中最小的组成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从宏观角度来看,音乐元素、结构元素、审美元素以及题材元素等是构成戏曲音乐的主要元素;从微观角度来看,音色、旋律、节奏、道白等是构成戏曲音乐的主要元素。由此可见,戏曲并不像我们看见的那么简单,而是由众多元素组成的复杂体,戏曲音乐元素可以充分反映出我国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的时代缩影,戏曲音乐元素中的每个符号也都可以代表一段具有特殊意义的风俗和历史。
(二)钢琴音乐
钢琴是一种来自西方的乐器,与传统戏曲艺术相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给人带来了焕然一新的感觉,所以其在传入我国后,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喜爱。虽然钢琴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远远比不上戏曲的发展时间,但其已经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有超越戏曲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异国文化传入中国,使中国传统戏曲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此时,钢琴作为一种新鲜的事物,自然能够吸引社会大众的注意力,激发人们的探索欲,并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实现融合发展,尤其是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始将钢琴纳入音乐教学内容,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钢琴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开始和钢琴音乐融合发展。钢琴最初传入我国时,主要的作用就是给音乐课堂伴奏,人们在刚开始接触钢琴时,有很大的兴趣,所以当时也创作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钢琴音乐作品,但是由于当时创作者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较深,所以创作的钢琴作品都没有将中国特色体现出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有音乐家开始意识到应该在钢琴作品中融入中国元素,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而我国钢琴作曲家赵元任于1915年创作的《和平进行曲》就是首部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钢琴作品。随着此作品的发布,越来越多的钢琴作曲家开始探索如何将中国风格融入钢琴作品。而随着俄罗斯钢琴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征集评奖活动的开始,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此,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钢琴音乐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和钢琴艺术融合的价值
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和钢琴艺术融合,不仅可以丰富钢琴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使钢琴艺术更具民族化,促进钢琴艺术的发展,同时还能创新传统戏曲元素,使中国传统戏曲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二者的融合还能体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传统戏曲元素使钢琴音乐的语境更加丰富
我国传统戏曲的唱法和流派非常多,戏曲类型也有三百多种,每一种戏曲的声腔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将其融入钢琴音乐作品,不仅可以使钢琴艺术的语境更加丰富,还能为钢琴作品的创作者提供灵感和创作素材。现代钢琴作曲家在运用传统戏曲元素时,往往都是按照作品的创作需求,在钢琴作品适当的位置融入传统戏曲元素,从而使钢琴音乐语境得到丰富,表达形式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二)促使钢琴艺术具有民族化的特点
钢琴是西方国家一种非常流行的乐器,在发展过程中,钢琴曲目往往具有很强的民族化特点,如肖邦的钢琴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吸收了民族文化,融入了民族音乐素材。虽然钢琴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经过音乐作曲家的努力,钢琴作品也逐渐具有了中国化特征。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我国在发展钢琴艺术的过程中,不能总是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要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融入钢琴作品,使传统戏曲文化和钢琴艺术融合到一起,促进钢琴艺术中国化、民族化。
(三)有助于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扬
传统戏曲艺术是我国的国粹,具有近千年的历史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艺术。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外来文化思想的冲击,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尤其当下的年轻人对传统戏曲文化不够了解,从而导致戏曲文化逐渐衰落。据统计,我国的传统戏曲有三百多种,但是至今仍然沿用和流传的只有最基本的四十多个剧种,这说明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要想使传统戏曲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将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由于钢琴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因此,可以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钢琴艺术中,让年轻人在欣赏钢琴作品时能够领略到传统戏曲的魅力,从而重新认识传统戏曲,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的活力。
三、传统戏曲元素和钢琴艺术的融合发展路径
中国传统戏曲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集表演艺术、杂技、音乐、文学等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成为世界上知名的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我国的戏曲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百多种艺术剧种,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不仅有五大核心剧种,还有湖南花鼓戏、汉剧、晋剧、川剧、秦腔、粤剧、昆剧等。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表演形式和多样化的剧目种类为观众带来了无限乐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不仅具有虚拟性和综合性的艺术特征,还将表演艺术和各种艺术因素进行了有效的融合,演员精湛的表演可以将传统戏曲的真正魅力展现给观众。中国传统戏曲在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形式,并将表演、文学和音乐等融合到一起,通过曲调、节奏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加强了艺术感染力,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表演艺术。因此,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积极探索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钢琴艺术的有效路径。
(一)传统戏曲音调与钢琴练习曲的有效融合
在实现二者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戏曲的音调特点应用到钢琴艺术中,使其在钢琴练习曲中发挥有效的作用,促进传统戏曲和钢琴艺术的同步发展。作曲家在创作钢琴作品时,可以深入挖掘和分析我国传统戏曲元素,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将其合理地应用到钢琴作品创作过程中,以此创作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钢琴作品。钢琴练习曲是具有很强教育目的的作品,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钢琴练习曲,可以为作曲家提供更多的灵感和素材,从而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在传统戏曲元素和钢琴曲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在学习西方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分析传统戏曲文化,找到二者的共同点,在实现二者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使戏曲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和新颖,从而促进传统戏曲的持续发展。
(二)传统戏曲音调与钢琴曲的有效融合
京剧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已经成为我国的精粹,也拥有了完善的乐理体系,是世界戏曲艺术的典型代表。戏曲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具有很强的特点,其中,戏曲的音调是戏曲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而钢琴的艺术表现力不强,将其与传统戏曲融合,能提升其艺术表现力。例如,《北京万花集》就是传统戏曲音调和钢琴曲融合的实际案例,此曲是以北京为题材创作的音乐作品,其中融入了十余首钢琴小曲,通过钢琴的表现形式,将曲目中的内容刻画得更加生动、细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水平。
(三)传统戏曲变奏与钢琴演奏曲目的有效融合
对于传统戏曲变奏来说,最能突出其特色的曲艺就是花鼓戏。花鼓戏是民间较为流行的一种传统艺术曲种,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喜爱,这也使得曲目在不同地区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虽然整体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细微处却各不相同,每个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例如,《湖南花鼓》从名字上看,就能体现出湖南特色,具有极强的地域色彩。在钢琴曲目中融入湖南花鼓戏的表达形式,不仅可以使艺术表现形式得到升华,还能体现出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四)传统戏曲元素与钢琴伴奏的有效融合传统戏曲元素在钢琴伴奏中的融合运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将京剧样板戏有效运用到钢琴伴奏中。以殷承宪的《红灯记》为例,此钢琴伴奏就是将戏曲元素融入钢琴伴奏的成功案例,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在作品中充分发挥出了钢琴具有的独特艺术气质。另一方面是使民族声乐在钢琴伴奏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大多是通过戏曲音乐来形成独特的曲调,而钢琴伴奏过程中也会将戏曲元素作为主要的素材。例如,《孟姜女》中运用的就是紧拉慢唱的摇板,钢琴伴奏借助此特点就可以合理地运用伴奏技法,从而将作品的音乐魅力和艺术风格更细致地表现出来。
(五)传统戏曲板式与钢琴演奏曲目的有效融合
钢琴演奏曲《序曲与赋格》合理地运用了戏曲板式中的板内有眼和有板无眼,从而丰富了曲目节拍。钢琴演奏曲《河南曲牌》将戏曲中的慢二八板板式结构融入其中,生动地将农村妇女在一起聊天的场景展现了出来,并体现出些许风趣。这也是传统戏曲元素和钢琴艺术的一种融合手法。
(六)传统序曲音色与钢琴演奏曲目的有效融合
钢琴艺术家在创作曲目时,还需要模仿伴奏乐器音色,展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以《红灯记》为例,在第一曲中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而且整部乐曲都是用黑键来进行弹奏,6个升号和声部分通过弱化和降低钢琴交响乐的方式,充分展现故事中的英雄风貌并叙述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情节。虽然此种表现形式不同于钢琴的音响逻辑,但是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将传统戏曲元素和钢琴艺术融合,不仅可以使传统戏曲得到更好的传承,还能促进钢琴艺术更好地发展。基于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国的作曲家应该学会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合理运用,通过不断挖掘其内在价值,使我国的国粹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同时,通过传统戏曲和钢琴艺术的融合,进一步促进二者的快速发展。
作者:郑帼菁
传统戏曲元素分析篇4
一、传统戏曲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戏曲市场发展不均衡
近些年来,我国剧场数量逐渐增多,为戏曲的剧场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传统戏曲文化的普及和发展。但从整体来看,戏曲剧场发展的不均衡问题较为显著,呈现出东多西少和一、二线城市多,三、四线城市少等特征。研究表明,一线城市的戏曲市场相对较为成熟,戏曲受众较为稳定,初步形成了戏曲传播体系。这些城市的演出场次较为密集,演出资源十分丰富,可充分满足受众的观看需求。同时,一些剧场还会组织多样性的戏曲活动,如主创见面会、戏曲沙龙等,让戏曲受众更加深入地感知传统戏曲艺术。但三、四线城市的剧场数量偏少,观众只能够在特定的时间观看戏曲演出,影响到戏曲文化的传播与戏曲行业的发展。
(二)传统媒体影响力下降
在新媒体兴起前,报纸、广播、电视等是传统戏曲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这些传统媒体具有较强的公信力与庞大的受众规模,促进了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但随着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戏曲传统媒体传播暴露出诸多的问题。传统媒体缺乏良好的交互性,属于单向传播模式,受众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无法向媒体反馈意见,这样传统媒体将难以有效评价传播效果。特别是近些年来,年轻人群的个性表达和意见抒发需求日益强烈,而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模式与年轻人群的习惯需求不相适应,容易流失大量的年轻受众。此外,传统戏曲文化传播者无法充分了解戏曲受众的想法与诉求,难以保证戏曲传播效果。
(三)未能构建戏曲文化
为推动戏曲的传播与发展,其不能够单单利用现代技术改进戏曲传播方式,还需要建设戏曲文化,融入社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现阶段,主要采用浅层的艺术推广方式,尚未形成戏曲文化。戏曲艺术与普通受众之间存在着较远的距离。很多社会民众依然延续着刻板的印象,认为戏曲艺术较为高雅,具有一定的接触门槛,导致戏曲艺术的小众化特征日趋明显。同时,政府、院团从业机构、学者等是传统戏曲传播的主体。政府侧重于制定宏观政策,为戏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院团及从业人员负责从内容角度创新戏曲艺术,研究者则着重从理论角度进行探索。这一传播模式削减了普通受众的价值,受众无法深度参与进来,只能够被动观看戏曲演出,难以贡献更大的传播力量。
二、短视频传播戏曲文化的优势
(一)扩大戏曲传播范围
短视频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和传统媒体相比,短视频具有跨地域性优势,能够显著扩大传播范围。在传统传播模式下,演出场地、地区资源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传统戏曲的传播,而通过引入短视频这一形式,能够联通戏曲资源,促进戏曲传播网络的形成。借助现代技术的支持,能够共享海量的戏曲资源,更好地满足广大戏曲受众的需求。此外,短视频传播在吸引年轻受众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目前,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9.6亿,年轻一代占据较高的比例。年轻一代的消费意识更强,生活条件优越。因此,在传统戏曲文化传播中引入短视频形式,能够有效培养戏曲年轻受众,推动戏曲商业市场的发展。
(二)提升戏曲传播速度
短视频借助网络技术、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简化了信息传播流程,极大限度地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同时,短视频传播的交互性特征明显,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能够便捷地交互信息。由此可见,短视频传播既可以提升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效率,又可以更好地监测戏曲传播效果。受众利用终端设备及短视频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表达个人意见与诉求,向戏曲传播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此外,热爱传统戏曲文化的受众将会逐渐形成戏曲圈层,在增强戏曲受众黏性的基础上,加快戏曲文化的建设步伐。
(三)丰富戏曲传播形式
过去人们主要采用电视、报刊、剧场演出等方式传播传统戏曲文化,各类媒介之间保持相互独立的状态。而短视频聚合了传统戏曲传播的多种媒介,具有复合式传播特点。在短视频传播过程中,既可以在视频中融入文字、声音、特效等一系列元素,又可以综合采用微博、抖音、快手等传播渠道。其通过更新、拓宽戏曲传播的形式与载体,可以显著改善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效果。(四)建立戏曲文化认同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性、互动性较强,受众能够随时随地地表达个人意见,与其他受众进行互动和交流,结合他人的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与意见,进而提升认知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戏曲的网络聚合将会逐步形成,有助于加强广大受众对戏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近些年来,大众难以参与到戏曲传播与戏曲文化建设中,导致受众与戏曲之间的距离逐渐拉长。而应用短视频传播形式,可让受众便捷、高效地获取与共享戏曲资源,促使戏曲艺术的参与门槛得到降低。此外,在戏曲文化短视频传播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结合受众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的推荐服务,能够更好地在大众生活中渗透戏曲艺术。
三、短视频背景下戏曲传播的基本形态
(一)短视频化的内容表达
受社会节奏加快、移动互联网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社会民众日趋青睐碎片化阅读。短视频与民众的信息接收习惯相适应,目前获得十分迅速的发展。第一,传播内容小而精。短视频的时长一般在30s以内,如果视频内容缺乏良好的吸引力,受众将不会仔细阅读。在这种情况下,短视频创作者往往拆分重组戏曲艺术,筛选利用能够吸引用户注意力的片段内容。此种内容表达形式与受众的信息筛选习惯相符合,有助于改善戏曲艺术的传播效果。以京剧演员王珮瑜制作的变装视频为例,在很短时间内即收获数十万次点赞。在有限时长的短视频中,虽然无法完整还原戏曲艺术,但能够有效冲击受众的视觉感官,让受众产生探索戏曲艺术的兴趣。之后,在算法推荐机制的作用下,短视频平台将更多戏曲方面的视频推送给受众,可帮助受众了解更多的戏曲文化知识。第二,内容形式新颖。和传统媒体相比,短视频平台可以用户提供类型多样的表情道具、音乐等资源,有助于提升戏曲短视频的吸引力。在表情道具方面,短视频平台专门设计了古典戏曲的服饰装扮这一特效道具,让戏曲短视频与年轻人的表达方式、接受特征更加符合,进而调动年轻受众参与、了解的热情。以抖音平台的脸谱贴纸特效为例,用户可以在转头遮面过程中切换脸谱,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短短半个月时间,采用脸谱贴纸的视频已经超过200万个。在音乐元素方面,短视频平台音乐库的戏曲资源十分丰富,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在短视频创作中采用戏曲元素。这些新的内容形式促进了戏曲文化艺术的传播,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群。
(二)多元化的用户参与
短视频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视频传播门槛,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利用短视频传播传统戏曲文化,营造了十分浓厚的传播氛围。第一,拓宽传播主体。现阶段,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呈现出日趋增长的态势,传统戏曲文化传播主体得到显著拓宽。通常情况下,其可从个体传播与官方传播两个方面划分戏曲传播账号的性质。个体传播涵盖PGC与UGC两种类型的人群,前者由戏曲演员、专业学生等组成。以京剧演员王梦婷为例,抖音账号的粉丝高达83万,获赞数为646万。此外,京剧老生王珮瑜、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等人的抖音账号也积累了数十万粉丝。后者指的是戏曲爱好者自发传播戏曲内容,如搬运戏曲实景舞台、剪辑戏曲片段等。这些普通用户制作的短视频内容,让戏曲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帮助普通人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官方传播指的是专业媒体或专业机构利用短视频传播戏曲文化,此类视频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艺术性。以河南卫视注册的“梨园春”抖音账号为例,目前已积累200多万粉丝。视频内容主要是剪辑电视精彩片段,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接呈现提取的精彩戏曲唱段和表演。第二,构建网络戏曲文化。短视频的普及,为普通用户参与传统戏曲文化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促进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创造性变革与发展。例如,抖音平台专门以“DOU艺计划”推广戏曲艺术,制定了流量支持、身份认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传播效果。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利用短视频平台搜索、了解传统戏曲艺术,不但戏曲艺术的边界得到延伸,受众之间的同频共振也得到实现,有利于更好地构建戏曲文化传播氛围。
(三)特色化的传播运营
短视频平台在戏曲文化普及、构建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短视频平台设计一系列类型多样的话题与活动,可调动全平台用户的参与热情。以抖音平台设计的“谁说京剧不抖音”这一话题为例,相关视频内容的播放量已经超过16亿次。和传统媒体相比,短视频的创作门槛较低,普通受众能够便捷参与到戏曲传播、点赞评论等活动中,有助于让广大受众形成价值认同。一方面,平台用户在观看戏曲短视频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喜好,点赞、评论相关视频内容,可为创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另一方面,创作者看到用户的肯定评价后,能够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增强创作动力。在这种情况下,短视频平台中将会出现更多的戏曲视频内容。
四、短视频背景下戏曲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艺术价值不高
传统戏曲文化的短视频传播呈现出明显的视觉文化传播特征。短视频创作者为吸引受众注意力,往往过于追求视觉层面的效果,综合应用戏曲妆容、脸谱、头饰等一系列元素,存在着喧宾夺主的问题。面对戏曲短视频,受众只关注视觉层面的刺激,没有探究了解传统戏曲文化知识。同时,一些创作者恶搞、拼贴戏曲艺术,逐渐消解戏曲艺术的严肃性与生命力,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版权保护意识薄弱
近些年来,我国逐渐完善文字、音乐等方面的版权保护机制,但戏曲短视频传播的侵权、盗用等问题没有受到足够关注。例如,一些人员录屏戏曲传播主体的直播过程,二次转载于公共平台;部分人员窃取戏曲类原创作者的文案观点,实施洗稿活动等。现阶段,二次创作与内容搬运是戏曲文化短视频传播存在的主要侵权问题。很多平台并未严格界定二次创作内容的侵权界限。如果设定过于严格的保护标准,将会抑制平台用户的创作欲望。但若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则会侵犯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商业化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新媒体及短视频的快速发展,让传统戏曲文化传播逐渐转移到线上。虽然目前产生了多元化的戏曲传播形式,如短视频、戏曲直播等,但并未形成成熟的传播模式,依然需要深入探究戏曲传播的商业化路径。以戏曲演出直播为例,专业机构在其短视频账号积累了一定的粉丝后,往往会尝试采用演出直播的方式盈利。但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其还面临着直播门票无法填补演出成本等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由两方面因素所导致:一方面,无法量化观众的付费意愿。在戏曲文化短视频传播模式下,受众利用终端设备及网络技术可以便捷、高效地获取免费戏曲资源,导致受众的付费观看意愿进一步降低。同时,中老年人是主要的戏曲受众,尚未广泛接受短视频传播模式,甚至不能够熟练实施网络票务购买操作。另一方面,和以往的线下演出相比,短视频展示及直播呈现得投入成本更多,在专业设备、人员开支等方面需花费较多的资金。而网络票价往往低于线下票价,导致演出成本得不到填补。
五、短视频背景下戏曲传播与发展策略
(一)把关戏曲传播内容
为提升传统戏曲文化短视频内容质量,其需做好专业把关工作,推动传统戏曲文化的健康发展。第一,专业人员把控。专业戏曲人员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能够引导普通传播者创作高质量的内容。因此,专业戏曲人员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多创作一些专业性强的短视频,逐步成为短视频平台戏曲领域的KOL,给予普通用户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例如,京剧KOL王珮瑜构建了公众号、抖音号等传播矩阵,从专业知识讲解、演出片段展示等多个角度传播京剧文化,显著提升了京剧文化价值,促进了京剧短视频的高质量传播。第二,短视频平台把控。戏曲短视频传播内容的价值取向,受短视频平台调性的直接影响。如果受众认为某一短视频平台过于娱乐化,将会不自觉地采用此平台了解娱乐化方面的内容,传播者也仅仅为了娱乐制作与传播内容。因此,短视频平台要持续推进品牌形象建设工作,优化平台内容生态,引导广大用户制作高质量的视频内容。特别是近些年来,用户面对同质化、浅层化的戏曲视频,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渴望获取深度内容。因此,短视频平台要不断拓展戏曲短视频的内容深度,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例如,短视频平台可专门打造戏曲知识学习板块,由专业人士采用网络化的表达方式普及专业戏曲知识。
(二)完善戏曲版权保护机制
现阶段,戏曲短视频传播出现了严重的侵权问题,阻碍到戏曲传播与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其要进一步完善戏曲版权保护机制。第一,增强版权保护意识。一方面,传播者要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严格依据法律要求、平台规范等转载使用他人作品,在短视频内容中明确标注版权,禁止出现侵权行为。另一方面,要善于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妥善保存创作记录。如果其他人盗用、搬运自己的作品,则要及时向平台申诉或采用其他的维权方法。广大受众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如果发现部分作品存在着侵权问题,需及时举报。短视频平台则要制定相应的版权保护规则。如果检测到相关视频内容涉嫌侵权,要及时提醒视频内容的创作者与传播者。同时,严格依据规则要求惩处侵权人。第二,明确使用界限。目前,全网通用的版权合理使用规范尚未形成,导致短视频平台、传播者、受众等难以明确合理使用与侵权行为之间的界限。
(三)推动戏曲传播创新
第一,应用互联网思维。短视频传播已成为传统戏曲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为推动戏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相关人员要树立互联网思维。通常情况下,可从用户思维、简约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等方面解析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指的是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方针,依据受众的审美偏好、教育程度等信息做好分类工作,制定个性化的传播方案。简约思维指的是简化提炼海量信息,侧重于传播戏曲文化艺术的某一部分,快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大数据思维指的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归纳戏曲资源,整体性、连贯性地传播戏曲文化。平台思维指的是,全面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者、受众的力量,共同发挥短视频传播的优势。第二,改善线上观演体验。只有不断提升戏曲艺术的线上演出质量,才能够增强观众的付费意愿。在内容选择方面,要适当降低欣赏门槛,避免因过于专业而让普通受众失去观看的热情。在内容创作方面,其需结合短视频用户的欣赏习惯、审美诉求等二次创编戏曲内容。在传播技术方面,其要引入VR/AR等先进技术。
六、结语
综上所述,短视频传播具有一系列优势,能够推动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现阶段,传统戏曲文化短视频传播发展速度较快,但也出现了艺术价值不高、版权保护机制不完善、商业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要充分明确短视频传播对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促进作用,深度剖析当前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作者:邱华青 胡静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