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戏曲革新的几点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作者:张雅琼 单位:张家口演艺集团口梆子艺术剧院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口号以来,“创新”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宗旨与口号。作为文化体系之一的中国戏曲,近年来也开始做出了一些创新的尝试。然而,由于与文学、话剧、影视等相比,戏曲有着更多的文化传统的负载,其在文化一体化、同化的今天所尝试的种种创新,却显的差强人意,创新的需求与现实的矛盾引起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诚然,戏曲也应该与时俱进,表现当代人的生活状态,表达当代人的思想感情。然而,戏曲的创新必须要有“度”,即必须要坚守一些关乎到戏曲生命力所在的基本原则,如果背离了这些基本原则,就容易导致戏曲创新失去了根本,迷失了方向,最终将不利于戏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笔者认为戏曲创新必须要坚守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思想上要坚守戏曲文化的自我立场。戏曲是古典艺术,有太多的文化负载,在当前无处不谈创新的时代大潮下,戏曲的自我立场、自我保护的坚守,便被赋予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文化传承的特殊价值与意义。戏曲独有的文化使命要求戏曲人不仅要有坚守戏曲精神,捍卫戏曲文明的意识,而且要有向往与时代相符的伟大作品的理念,要有不懈的追求。但是这种追求不应该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的压抑和焦虑,而应是一种心平气和、锲而不舍地积累和开拓。
其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特别注意戏曲人的可持续教育和培养。戏曲艺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在人,戏曲艺术要实现创新,关键也在于人。因此,必须要重新审视目前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不仅要注重他们戏曲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他们思想文化的发展和道德修养的塑造。只有有了高质量的戏曲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戏曲高质量的创新。
再有,戏曲剧本方面的“创新”要有“度”,应当要坚守传统戏曲剧本的古诗文传统精髓。戏曲的一个重要传统是古诗文传统,是对古典诗文传统。它的诗心、词情、曲意,所有的词章情采,可谓锦心绣口、字句珠玑。然而,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戏曲剧本中,中国诗文之美、文字之美、音韵节律之美,现在却快要荡然无存了。可以说戏曲的古诗文之美直接引发、催生出戏曲的音乐之美、表演之美。没有了诗文雅韵之美,音乐曲牌和唱腔的典雅细腻、浅斟低唱、婉转幽咽等种种的韵致和风情,就会因缺乏文字(包括音律)之美而难以附着生发。而没有这种艺术内在生命、品质的呼应、激发,戏曲音乐只会有形无神,日渐粗糙。曲牌音乐的风格特征,关键是诗一般的文字节奏和韵律,而不是散文的、白话的或口语的。
另外,戏曲的创新不能摒弃使用虚拟舞台,陷入盲目使用写实舞台的误区。戏曲是写意艺术,靠演员的虚拟动作和戏曲特有的程式化表演来实现上述的艺术表达目的,如果在写实性的场景内进行写意性的虚拟表演,必将会造成舞台表演过程中的实景与语言的矛盾、实景与动作上的矛盾,让人感觉不顺畅、不舒服,不伦不类。因为对于中国戏曲来说,舞台是演员用来展示剧情发展和表演技艺的唯一空间。实景舞台的使用将严重挤压和缩小演员的写意表演空间。遗憾的是,包括中国国家大剧院在内的许多著名剧院都有逐渐推崇夸张实体舞台、拒绝虚拟舞台的端倪。笔者认为,这会对戏曲的创新产生严重的误导作用。戏曲舞台可以有一定的创新,但需有度。
最后,戏曲创新不能摈弃其生命力的来源——民间性。戏曲来自于民间,活跃于民间,民间艺术之美是戏曲特有的审美之一。戏曲剧种多姿多彩,具有强烈的地方特点、民间色彩,凝结了民间的极大智慧。在所有的文艺样式中,戏曲艺术是最完整地把地方民间的语言、音乐、舞蹈、风俗、仪式等高度融合,并在其中顽强地表现着地方性民间性鲜明独特、生动活泼的想像、记忆、情感、智慧等。通过对地方的传说、故事、语言、人物、习俗、信仰、图腾、崇拜、禁忌等等的变体、重述、再造,传播着地方的民间的价值观念,成为一种传统文化,滋生养育着最牢固的地方性格、心理和情感,有力地抵抗着文化一体化和同化。从这点说,戏曲特别是地方戏,坚持和保护自己剧种的特点特色,即是对文化丰富性、独特性的坚持,即是文化基因、文化母语、地方知识的自我保护,即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所以,戏曲离不开百姓,离不开民间。然而,知识化和城市化使我们离开民间越来越远,我们的戏曲原始的色彩和力量也越来越淡,越来越小,这是十分可怕的。戏曲的根本在于民间,因此,戏曲的创新也万不能背离民间,必须坚守戏曲的民间之美。
戏曲是一种文化,戏曲的传承走过了几百年的历史,每一次的哪怕一点点进步都为戏曲历史的长河增添了一滴鲜活的生命力。戏曲的生命在于不断的革新和坚守,是一种批判地、扬弃地创新和发展。应当正视戏曲的创新,清楚的明白戏曲创新的度在哪儿,哪里可以创新,哪些需要坚守。只有明白了这些根本的原则,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戏曲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将我国几百年的戏曲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