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非遗视阀下的传统戏曲服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非遗视阀下的传统戏曲服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非遗视阀下的传统戏曲服饰

本文作者:韩青、徐军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中国传统戏曲服饰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因剧种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流派与演变,但它们始终都有一个一脉相传的内核,那就是表现人物。传统戏曲服饰的图案纹样具有特定的程式与寓意,在特有的面料材质及刺绣基础上,配合一定的色彩搭配,充分表现于蟒、帔、靠、褶、衣、盔、鞋等服饰中。这些绚烂多彩的服装图案纹样适用于一切古典剧目,覆盖封建社会上、中、下各个社会阶层,不论是高贵的帝王将相,还是威风剽悍的英雄好汉,或者是贫贱困苦的底层民众,特定的服饰都能将人物形象和戏曲内容诠释得淋漓尽致,显示了戏曲服饰所独有的艺术概括力。因此,研究传统戏曲服饰图案纹样及色彩的特点、规制及其艺术表现的内在规律,就显得较为重要了,本文拟对此问题作简要探讨。

一、传统戏曲服饰图案纹样的发展及特点

戏曲服饰是生活真实的艺术反映,在戏曲服饰的表现上,图案纹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在表现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方面的作用也非常突出。传统戏曲服饰的纹样是由古代服饰发展而来的。

(一)古代服饰图案纹样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服饰图案纹样的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有文字可考的商代开始,奴隶主贵族们的服饰就已经有图案纹样出现了。在他们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等位置,会有龟纹图案、菱形图案等,其构图方式是二方连续构图,这种构图方式,今天仍在普遍使用。商代的服饰图案,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形状写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主观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周代出现了刺绣产品,绸缎也被大量应用在服饰中,出现了十二章花纹刺绣的冕服。《虞书•益稷》记载:“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章施于五色,作服汝明。”[1]628五彩章施于五色指的就是十二章花纹配以五色,这十二章花纹是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每种花纹都有其代表的含义,如日月,代表光明;山,取其庄重的内涵;华虫,取其有文采之意;宗彝,代表威猛;粉米,代表洁白养人;黼,代表切割;黻,代表除恶迎善。十二章花纹的出现表明,周代的先民们已经不再把图腾崇拜的内容绘饰于服饰上了,他们把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有象征意义的实物都可绘制于服饰上,以此表达自己的审美和对生活的期待。此时的图案纹样也表现在阶级差别上,如天子服饰可以绘制全部的十二章纹样,而诸侯则有所减少,大夫只能服粉米以下的纹样了。

周代的服饰在战国时期有了明显的变化,从严谨整齐的设计转向明朗大方、活泼奔放的方向。这种表现形式,更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对于细部和局部的细节处理已不再过分拘泥。在艺术处理上,以虚带实的手法比较多见,造型也以概括为主,不太讲究逼真。这不仅体现了战国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的提高,也使服饰图案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汉代大一统的政治环境,表现在服饰设计上,就是大气、明快、多变、简洁,这说明当时的设计者们思路开阔,视野宽广,思想更奔放。图案基本以重叠、穿插、缠绕并带有一定意义的延伸为特点,这种变化手法不拘泥于形式,显得较为随意活泼,所表现的鸟形图案和龙形图案以及云纹等,线条流动,延伸随意,转折处动感十足,设计形象丰富饱满。汉代,十二章纹样继续使用,而且龙凤图案逐渐增多,在设计上更追求艺术性和表现力。这时候的服饰图案,不仅是美的表现,而且更富有艺术欣赏价值。魏晋时期的服饰图案沿袭汉代风格,只是在宽大舒展的服装上配以略显粗犷的线条图案,显得飘逸丰满,十分符合魏晋人追求飘逸潇洒的时代风尚。

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期,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思想开放,设计出来的艺术品也就具有更多的创意。自隋代起,服饰图案设计趋于华贵,出现了狮凤图案、联珠纹、团花织锦纹等图案,这种图案被唐代的服饰设计者们沿用,并有所发展。唐代的服饰更讲求精巧美观,内容更丰富,随着服装质料的变化,服饰图案也在各种类型的质料上加以运用,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其设计自由、华美、圆润的风格,对后代影响很大。宋明时期的纹饰特点,主要是朵云纹样的运用。宋之前的云纹,仅仅是线条的重叠;宋以后,朵云纹样和所谓的吉祥图案较前有所增多。比如如意云图案,是由好几个如意云纹连在一起表现的。自由云图案,是用龙凤狮子等作陪衬,以行云、大云、卧云为主。行云即是常见的天上飘动的云;大云是云彩向周围飘动的,其特点被后人总结成口诀:“行云绵延似流水,卧云平摆像如意,大云连身通气,小云巧面生灵。”[2]49

明代的服饰图案寓意增多,比如以桂花和万年青代表富贵万年,以太阳和凤凰代表丹凤朝阳,以莲花和鲤鱼代表连年有余,以金玉和海棠代表金玉满堂。服饰寓意的丰富,表明明代设计者们已经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转化到了服饰装点上了。清代的服饰图案较明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其中增加了很多少数民族服饰的元素,所要表现的内容也就更丰富了。清代服饰中较典型的是出现了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变化代表地位的高低,这是清代阶级差别的具体表现。

(二)传统戏曲服饰是对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服饰中的纹样一方面起到美观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地位和贫富贵贱的明显区别,戏曲服饰中的图案纹样同样继承了这一特点。戏曲服饰的纹样有一定的夸张和写意功能,是与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特点紧密相连的,这对美化戏曲人物、衬托故事情节和抒情表意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分别从戏曲服饰的几个主要图案纹样的设计分析它对传统服饰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龙形图案。以龙的形象作为服饰图案,在古代只能在皇帝的服饰中使用。汉代以后,龙图案为天子专用,发展到唐代已是非常华美精致了,显得帝王气派十足。宋元明清的龙形图案服饰更是丰富多彩,但以五爪龙为主。在戏曲服饰中,配以龙形图案的戏装。代表了穿着它的人物的身份高贵,是权力的象征,人们看到穿戴有龙图案服饰的演员出场,一般都知道是帝王将相的扮相。戏曲服饰中的龙形图案一般被用于皇帔、靠、龙箭衣、龙马褂儿等服饰上。

凤形图案。凤的图案一般被用于身份高贵的女性服饰中。汉代凤形图案就是身份高贵的女性服饰中主要的纹样,唐代更是把凤形图案发展到了高峰,华贵美丽。到了清代,后妃的朝冠上都有凤形图案,是一种尊贵的象征。在戏曲服饰中,这种高贵身份的表现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后妃、郡主、命妇们的服饰不但配有凤形图案,还配有花中之魁的牡丹图案,代表了权力和身份,显得雍容华贵,所以,这种象征高贵身份的服饰纹案一般被用于女蟒、女皇帔、女靠等女性服饰上。

鸟兽图案。鸟兽图案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服饰中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图案被广泛运用。唐代花鸟图案并用。明清时期的官员常服和官服都绣有飞禽走兽,成为表明身份的符号。一般来说,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于前胸后背,代表了官职高低和身份贵贱。鸟兽图案的使用在戏曲服饰中的继承和改变都很明显,如仙鹤图案,传统官服中一般用于中下级文官,戏曲服饰中的文官虽然也用仙鹤图案,但并非只用于中下级官员,一些高级官员也使用仙鹤图案。再如狮虎形图案,传统武官服饰的狮虎图案按品级有所区别,但在戏曲服饰中,就把它简单化了,一般在靠上使用虎头纹,在开氅中则用狮纹的较多。这也说明戏曲服饰的图案虽然继承了传统生活服饰的图案,但在表现人物上也并非拘泥程式,使设计戏曲服饰者可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云纹。云纹的使用较为广泛,汉代的云纹纹样就已舒展流畅了,具有很强的动感;宋元明清时期,云纹图案已经广泛使用,出现了元宝云、流云、坎云、朵云等形状。在戏曲服饰中,云纹同样是辅助性纹样,它的作用是使主图案内容更显生动,起到美化的作用,如大流云的纹样,一般被用于花脸的花褶上,以此表现人物的粗犷和威武气质。花纹。花纹的使用在唐代得到了极大发展,尤以显示华贵的牡丹花纹为其显著特点。花纹在传统服饰上一般多用于女性服饰,而戏曲服饰中,则男女都可使用。比如牡丹和一般花卉的组合使用,表现的是富贵堂皇、婚姻美满。牡丹花纹大多用于结婚时男女的对帔上。

除此之外,戏曲服饰中还有吉祥图案纹样和各种线型纹样,此不一一赘述。传统戏曲服饰的图案纹样,在使用中也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即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注重图案纹样的使用和整体布局,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其一,满式布局。满式布局是指图案纹样布满整个服饰,采用大面积的图案纹样来表现人物特点,符合身份愈高纹样愈密的布局特点。这种布局一般被用于蟒袍上,另外还有靠、宫衣、女打衣等。这种服饰图案都以龙形图案为主,辅之以各种云纹、吉祥纹等,这种布局显示了权力和地位,表现其高贵的身份。

其二,点式布局。点式布局同样布局较密,也代表了权力与地位,主要用于团龙、团凤等。服饰中主要用在帔上,辅之以圆形纹样,如十团龙、十团凤等。这种布局用于女性服饰,表现出穿着者的高贵气质和华美大方。

其三,边角布局,角边布局是将纹样绣于服饰的边角,一般用于花褶等服饰中,以花样图案为主,作上下左右对称布局。图样简单,一般花样图案代表的是平民,所以这种布局多用来表现小生,反映其质朴温和的性格特点。由此,可以看出这几种布局方式的规律,即身份高贵者用满式布局,高贵女性用点式布局,文武小生以边角布局为主。满式布局有时候也用于文丑和武丑行当中,所以,戏曲服饰的图案纹样布局规律,是以行当来划分的,这与传统服饰所不同的。

在传统戏曲服饰设计布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就是对线条纹样的使用。在传统服饰中,线条纹样有圆形、方形、长形等,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圆形图案,它主要用在各种蟒、帔等表现高贵身份的服饰中。在传统服饰的设计理念中,圆形代表了统一,是权力的象征,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圆形图案线条回环绵长,显示出端庄丰满的特点,代表了吉祥、美满、团圆,其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都很符合中国传统观念。圆形图案被运用在戏曲服饰中,也继承了其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大多被用于贵族的服饰中。如团龙圆形图案,主要用于皇帝的蟒服、皇帔、龙马褂儿等服饰上;团凤图案一般用于女蟒服、女皇帔等。在戏曲服饰中,团龙所代表的寓意,又是人物性格庄重文静的表现,这也是戏曲服饰里象征性的特别体现。由此不难看出,传统戏曲服饰在图案纹样的布局上有很明显的特点,传统服饰的纹样内涵就这样被戏曲服饰兼容并包地汲取,并被运用得极具自身特点。

二、传统戏曲服饰的色彩

在中国的历史上,生活服饰的色彩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很大,很多颜色是不能随便使用的。明代就曾规定:“庶人冠服,杂色盘领衣,不许用黄。”[3]1633黄色是皇帝的专用颜色。其次是以红紫绿蓝黑等来区分身份贵贱。如《明史•舆服志》记载:“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3]1636可见服饰色彩的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宋史•舆服志》:“倡优之贱,不得与贵者并丽。”[4]3561身份低下的人是不能穿着和贵族同样颜色的衣服的。宋元杂剧和南戏兴起之后,身份低贱的倡优们,要想在舞台上表现帝王将相等高贵人物,该如何穿着呢?戏曲服饰与生活服饰区别在于它是假扮一时的服饰,所以,在封建等级排序严格的社会里,这种服饰色彩的严格规定被暂时打破了,如《金史•舆服志》对此规定:“倡优遇迎接,公筵承应,许暂服绘画之服,其私服与庶人同。”[5]987《元史•舆服志》也规定:“诸乐艺人等服用,与庶人同,凡承应、妆扮之物,不拘上例。”[6]1943

这样一来,演员们就可以在戏曲舞台上,身着各色人等的服饰而不受限制。我们从《金史》的文字记载里也可以看到,戏曲服饰色彩被充分运用了,他们穿着的是绘画之服,并非真正的现实生活中的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服饰色彩的使用也在逐渐扩大,以蟒服色彩为例作一个简单分析,就可以看出戏曲服饰色彩在禁制环境中的变化。蟒服是明代皇帝赐予官员的特别服饰,明代官员的服饰中没有蟒服制度。蟒服的样式一般为圆领、宽袖、方襟,绣有各种形状的蟒形纹样,其中坐蟒最高贵。弘治以前的蟒服,大都赏赐给了身份特殊、权力较大的太监,官员们是很难得到这种赏赐的。弘治中后期,有才能的内阁大臣们开始受到皇帝赏赐的蟒服;嘉靖以后,蟒服的赐予制度开始泛滥,已无太多的规矩可遵循了,这种混乱的局面,使蟒服的使用不再被限制,人们的穿着也随便起来,很多内官、士人妻女乃至倡优也都公开穿着了。“盖上禁之固严。但赐赉屡加,全与诏旨矛盾,亦安能禁绝也。”[7]22

因为赏赐的泛滥,这项制度被废弃,现实中已不受限制,在舞台上就更容易被拿来使用了。范濂的《云间剧目钞》载:“演剧者,皆穿鲜明蟒衣。”[8]511文献记载说明,蟒衣已经成为戏曲服饰的常服。蟒衣的颜色,开始广泛地代表贵族人物,如黄蟒,代表玉皇大帝和帝王;红蟒,代表丞相、驸马、皇帝的亲戚、钦差大臣等高级官员;绿蟒,代表特定的一些王侯、高级武将等武职人员;白蟒,代表元帅、都督等中青年的武职官员;黑蟒,代表一些特定的王侯及武职官员,包拯的服饰颜色就是黑蟒服,以此代表着他的性格刚直坚毅。蟒服被广泛地使用,色彩已经多达12种,这种色彩范围的扩大使用,对增加戏曲服饰的表现力以及刻画人物性格有很好的作用。

三、传统戏曲服饰色彩运用的规律及其图案纹样特征

戏曲服饰颜色的正确使用,突出了戏曲服饰的各种表现力,对戏曲人物的刻画有很大影响。结合服饰的图案纹样特征,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规律。

(一)对比色彩

对比色彩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是常用的。色彩对比在戏曲服饰上主要起美化服饰的作用,可以夸张于现实色彩,概括于现实色彩,表现出更加贴切的理想化的色彩效果。所以,为了突出其鲜明活泼的特点,这种色彩的对比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戏曲服饰的色彩对比中,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主辅色的对比。即用一种主色调配以辅色进行补充完善,使人物形象更突出,色彩运用更鲜明。如用较明亮的杏黄色作底色,然后辅之以蓝色,这种黄蓝色的搭配,形成比较明显的色彩互补,较暗的蓝色使黄色更突出鲜明,表现出强烈的运动感。这种搭配,一般运用在杏黄靠上,使武将的武打韵律能够更突出地表现出来。再如鹤氅,就是以大面积的蓝色为主色调,配以灰色的鹤纹,灰色的纹样色泽暗淡,给冷色系的蓝色以衬托,表现出深沉、智慧的人物特点。如孔明的鹤氅就属于此类型。如果是以绿色为大面积的主色调,配以多种色彩的枝子花纹,就具有了悦目明快的特点,一般用于花帔上,表现出阔家小姐的华贵与青春。二是亮色对比。这是用两种都比较强烈的色彩进行搭配,如大红龙蟒,是以红色为底色,绣上黄色的龙纹,这种色彩衬托出人物的华贵美,一般用于帝王将相的服饰上;还有一种是将红色与蓝色搭配,形成较为中色的色彩搭配,这种服饰用于红色的女蟒上,如红底色配以蓝色,表现出庄重富贵的特点。三是明暗色对比。这种对比主要表现色彩的明暗变化,有清晰明快的特点,如粉色为主色调的粉蟒,配以蓝色的蟒水纹,就能表现出青年才俊们的雄武英姿来。戏曲服饰中的学士衣、八卦衣、开氅等就是较多地运用这种对比方式。

(二)调和色彩

色彩调和是传统色彩搭配中常用的技法。在戏曲服饰中,色彩的调和就是根据服饰质料、款式等作色相、明度和面积的调整,使各种颜色搭配处于一种协调、饱满、统一的范围内,以此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在色彩调和中,有几种方法是必须要注意的,即黑白灰色的调和、金银亮色的调和、金色的空间调和。这是因为,金银黑白属于中性色彩,它们可以对一些色彩比较强烈或者几种不相协调的颜色做协调,使之更能表现自身色彩的特点。比如白色,就能充分调和出各种不同效果的色彩。小面积白色的使用,可以取得大范围的调和效果,能使人物服饰充分显示出色彩的对比美。再比如黑色,在黑色的富贵衣中,配上杂色布局,在整体黑色的服饰中有其他颜色点缀,使黑色不显得单调乏味,变化调和的效果也被显著地表现了出来。金银色的调和是被用得较多的,一般的戏曲服饰中,都有金银色的镶边或彩绣图案,这种金银色的图案会和服饰色彩构成对比,调和其强烈的服饰色彩,达到和谐明快的美感。

(三)色彩的象征意义

人们看到色彩时必然产生某种心理感应,或愉悦,或沉重,或生气,所以才会产生各种色彩对比和协调的规律,这种色彩的联想,就是色彩的象征意义。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色彩的认知都有一定的经历,所以当戏曲服饰出现某些色彩时,一般都会有一定的联想,对所穿各色服饰的戏曲人物产生特定的认知,这时候的色彩就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在色彩的使用中,戏曲服饰的象征意义表现得更为充分和独特,它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点缀人物情绪,暗示人物所处的各种环境,使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出戏曲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情节。如红色,表现性格热情的人、欢庆的场面、危险的环境等,像性格热情的红娘、杨排风等一般会穿着红色服饰,而一切结婚喜庆场所和团圆场所,也都会用到红色。红色囚服,则表达了一种危险的信息。由于在传统服饰中,色彩是被用在服饰上来表现穿着人的等级和身份,其象征意义在戏曲服饰中也有同样的表现。

一般说来,明黄色、大红色和紫红色代表了权力,比如黄蟒服、红蟒服、紫蟒服等,穿着这些颜色蟒服的人物,一般都是位高权重的帝王将相。戏曲服饰色彩也同样象征各种人物性格和场景。如深绿色代表了忠肝义胆的的英雄;翠绿色代表了品性卑劣奸诈的人物;而粉红色代表了英俊孔武的武职人物性格,如吕布等;黑色代表粗犷和坚毅的人物;红色代表热情豪爽的人物;蓝色表现稳重安静的人物;秋香色代表老年人物;湖色代表年轻俊美的男女;杏黄色靠代表老年武将,如黄忠等。同样,戏曲服饰色彩还代表一定的环境。如银色绣边代表戴孝,白色素褶代表丧服,黑色素褶代表贫寒,黑色侉衣代表夜行。这些色彩的运用,使观众们很容易联想到人物所处的环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这种色彩的运用已经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因此在使用色彩和设计戏曲服饰时,不产生歧义,也是设计者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综上所述,在戏曲服饰中,图案纹样和色彩的运用是以活态传承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否则,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传统戏曲的生存规律,因为,它只有符合社会生活中人民群众的爱好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才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该如何对戏曲服饰图案纹样和色彩做科学性、创新性的改进,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