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微时代传播传统戏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微时代传播传统戏曲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微时代传播传统戏曲论文

一、传统戏曲的数字化

数字技术对传统戏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更高效、更方便地记录并保存各项戏曲剧目上,而且由于本身数字化的特点,也对传统戏曲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新的观念,对传播的方式和方法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二、传统戏曲微传播的特点

传统戏曲以往的传播方式有报纸、电视等。报纸作为重要的传统传播媒介,具有传播文化知识和教育启发的功能;而电视则集视觉、听觉于一身,通过视频、录音等手段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记录,能够较好的展示传统戏曲所依赖的环境,客观自然地体现戏曲原始自然的韵味。相对于传统的媒体,微传播具有传统传播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便捷性、交互性。一方面,微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时空和信息容量,受众可以使用零碎的时间,随时随地查阅信息;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发动公众讨论和表达意见,远程参与和互动,从而产生巨大的传播效应和广泛影响。

1、微传播体系的发展

数字化技术导致网络的普及与发展,虽然在地理上远隔千里,但在网络平台上处于同一个环境中,进而在一个近距离封闭空间中交流和互动,传统戏曲实现“本质上的近距离”与受众传达表演及交流。在这个新的传播体系中,许多新的表现形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思路、新方法给予信息传播无限的发展空间。传播信息的结构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传播形式不再是树状的权威机构,而是多元形式的网状结构。尤其是微传播交互技术应用,导致传播信息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信息传播的方式不再是复制,而是共享;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交互的沟通交流。传统传播方式在交互性、可视性、趣味性、资料的丰富性及便利性,通过微传播可以得到解决。强烈的视听感染力、流畅的运行速度、灵活多样的互动控制、强健稳固的运行状态,这些是多媒体集技术与艺术于一身的典型特征。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戏曲的传播构筑了新的平台,并使得交互传播成为可能。

2、微传播结构体系的变革

通过网络平台,传统戏曲的传播由单向被动变为双向交互式,由主办者延伸到了传播受众。传统戏曲的保护也不仅仅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而是戏曲内容的超时空再现,让观众能随时随地参与其中。与受众的互动沟通,成为传统戏曲微传播中关注的焦点。微传播让观众有能力在网络平台上构建自己的现实,自我认知和学习,这正是传统戏曲网络化传播的重要性所在。

三、传统戏曲微传播的应用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便携型的多媒体设备作为微传播的主要载体。据《2013年移动消费者报告》显示,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超过美国和英国,居于韩国之后。通过微传播,使传统戏曲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同时又遵从其内在的古典精神,大众传播是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在新时代下的新要求。当前以智能手机为主的微传播生态系统已经日益完善,通过微信、微视频、微博等手段来传播传统戏曲的条件已经成熟。

1、微信——人对人的传播

智能手机作为微时展的新型通讯工具,其主要的特征是便携性互动个人媒体。手机的便携性使实时的互动成为可能。这种互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手机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地收发信息,可以进行个体乃至群体间的联络。微信平台的互动性,使传播者和受众成为对等的交流者,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的交流。建立各类传统戏曲微信平台,给受众提供一个体验式的互动。受众可以参与传统剧目的开发和再创作,提供最新的演出资讯,参与交流讨论,对戏曲演出进行实时的反馈和评价。通过微信平台实现人人参与,拍摄传统戏曲演出及相关活动的图文资料、视频短片,通过实时,真正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用微信平台传播传统戏曲,还可以某一戏剧曲目为中心,通过圈中好友的人对人互相交流和沟通,给予用户前所未有的情感交互体验。微信平台亲切友好的人对人交流方式,定位明确的个性化界面,比起传统网页的大众化,冷漠生硬的表单式设计,更能博得受众的好感和共鸣。而且以微信平台情感化体验作为传统戏曲的代言,能够在传播戏曲的过程中传递情感、增强联系、勾起回忆,不断积累受众对传统戏曲的信赖感和忠诚度,提升戏曲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微信的社交圈交叉传播引发了受众的集体情感抒发,进而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这正是传统戏曲得以有效传播的丰厚土壤。此外,微信贴身便捷的操作方式会给用户带来愉悦感,增添生活的情趣,舒缓紧张的心理压力,有利于用户在愉快的交流氛围中对传统戏曲留下深刻的印象。

2、微视频——随时随地传播

微视频是指播放时长介于3-5分钟的视频,兼顾新闻性、评论性与娱乐性,且更加方便在多媒体融合时代,满足网民使用横跨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多种形式来观看节目的需求。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播放传统戏曲微视频,可以充分利用“受众的零碎时间”。微视频的主要观看时间是在使用者移动的途中或是闲暇的间隙,是使用“碎片化”的时间。人们喜欢在乘坐地铁时,点播一小段生动有趣的戏曲节目,以打发几分钟闲暇空余时光,满足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要。在制作传统戏曲微视频时,需要重点突出,短小有趣,时长应尽量控制在五分钟以内,以适应手机流媒体边传输边观看,节省用户的等待时间。同时,当前手机的上网费用主要以流量来计费,短片也有利于减少下载成本,促进传播的普及。此外,微视频与传统电影,电视等显示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屏幕的微小化。一般手机屏幕在2-4寸左右,是电影屏幕的几千分之一。在制作相关微视频时,影像语言要向微屏幕方向转变,比如在拍摄时尽量避免远景和大场景,多使用特写,光线要明亮清晰等等。

3、微博——裂变式微传播

裂变式微传播是微博的主要特征之一。当用户在微博传统戏曲信息之后,会引起粉丝的关注并转发,粉丝的粉丝在阅读后又进行转发。转发的过程会引起乘数效应,阅读过信息的用户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而完成裂变式微传播的传播过程。微博的裂变式传播可以在短时间里积累海量的用户群,从而成为社会的热点。在微博传播的过程中,随着转发内容的增加,可以使原先并不熟悉戏曲的粉丝,开始对戏曲的内容有所关注。一方面,是因为跟随自身偶像的意见而行动,粉丝会关注自身偶像所关心的事物;另一方面,粉丝之间可以互相交叉渗透,在对方微博中发帖宣传,开启传统戏曲的某个话题,产生裂变式的微传播,带来双方粉丝数量的急剧增加,从而提高大众对传统戏曲的认知度。微博可的形式多样,它不仅限于文字信息,还可以链接、图片、声音和视频,可以在微博中使用文字介绍传统戏曲的剧情内容,用图片、用视频展现戏曲的整个表演过程。多种信息在微博裂变式传播方式的作用下,在短时间内让大量受众随时随地了解生动鲜活的传统戏曲,加深了解。

4、云博物馆——随身的戏曲博物馆

云计算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它的到来引发了互联网技术的革命。在云计算的体系中,庞大的数据资源存在于互联网的服务器集群上,移动用户端只需通过互联网发送一个应用请求,远端就会有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为你的信息请求计算,并将结果发送到移动客户端。这样,移动客户端实际不用做复杂的计算,所有的计算都由互联网上的远程计算机群来完成。通过云计算,可以最大范围内地实现戏曲信息资源的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共享。通过云计算模式,各级各类戏曲博物馆可以共同构筑信息共享空间,降低运行成本,同时提高服务效率,也有助于各类戏曲博物馆的发展,通过各地方资源的共享、整合和更新,建立一个包含各地方戏曲史料的虚拟戏曲博物馆,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PDA等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浏览、资料搜索等,最大程度地对戏曲文化进行传播。四、结语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大力弘扬传播。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微传播将成为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微交互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递信息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拓展传播的空间。微传播和传统戏曲相结合,使传播变为身边的互动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传统戏曲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传承和发展。

作者:陆天奕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