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艺术在留学生中的传播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艺术在留学生中的传播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艺术在留学生中的传播路径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综合国力快速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归国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同时,也有愈发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一方面,留学生的培育是国家教育走向国际化、成熟化、全面化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已经是各大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另一方面,急剧扩大的留学生规模,也让高校对留学生的培养路径不再是单一专业性的培养,传播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成为必行之路。因此,文章从高等院校中留学生培养的现状、传统艺术对培育留学生的重要作用及其传播路径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工作有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艺术留学生教学培养传播路径

一、高等院校中留学生培养的现状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改革开放的扎实推进,人们能真切感受到与之而来的变化:日常需求与进口产品息息相关,电视节目上出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身影,校园中见到留学生也不再是稀奇事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世界的认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国人充满吸引力,教育部在《留学中国计划》中提到:到2020年,我国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全年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从中逐步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等计划。由此可见,我国对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可谓不遗余力,这既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但是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对外教育的师资力量单薄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往往在培育学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发展的实际却不得不面临一些客观问题:教育资源的不对等导致教师的主体素质参差不齐;国际教育中留学生数量的扩大与教师主体的缺失之间的矛盾;以及为扩大教学规模对留学生教师标准的降低。这些都是留学生培养中的“疑难杂症”,之所以“病症”积年难解,关键在于有能力运用双语教授传统知识的教师寥寥无几,双语教授课程不足以帮助不同汉语层次的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然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传统艺术类别的教师尚不具备两门外语的能力,造成文化传播的专业度大受限制。

(二)教学内容的传播浅显化

当前,我国传统艺术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一是文人艺术曾作为中国社会文艺的主流形式却被逐渐边缘化,譬如书法、太极拳等艺术形式反而不如芭蕾舞、小提琴为人推崇,而民间艺术却因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步被削弱,呈现出边缘化、断层化的发展状态,不利于中国传统文艺的传承。二是中国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形式而轻内涵、重语言而轻文化的现象。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传统艺术在留学生培养中教学内容空泛,缺乏对传播实践性的探索,未挖掘传统艺术的深层次内涵。有学者调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为留学生设置了陶瓷、武术、国画等艺术课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却往往过于重视陶瓷的形状、武术的招式、国画的笔墨等外在形式,忽略了陶瓷所象征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忽视了武术背后传统美学与传统养生之道,看不见国画一笔一划里代表的处世哲学与道儒思想。留学生在华教育教学内容的浅显与空洞,严重影响了国际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无法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真正的魅力。

(三)留学生培育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各大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群体的培养机制中,尚未明确双向评价机制、社工与教学相统一的机制。一方面,忽视了来华留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旧瓶装新酒”的教学传播机制并不适用所有学生,导致教学质量与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培育机制不健全,未能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传播积极的艺术思想,并进行长效的监督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播。中国传统艺术异彩纷呈,高校未能建立起与之统一的社会活动体系,比如参加花灯节、举办留学生茶艺展览,没能使留学生感受传统艺术同生活的魅力,因此不能真正地传播中国传统艺术。

二、传统艺术对培育留学生的重要作用

传统艺术是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文化,对社会大众的审美情趣具有导向作用,同时关乎一个民族的自信心。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的外在体现形式与传播路径,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使得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党的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进一步将传统文化的发展摆在了重要位置。中国传统艺术之于广大留学生,既是一扇窗户,开启中外学子文化学习、交流、碰撞的传播路径,丰富留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感受中国精神之源远流长,又是一座桥梁,连接了中国传统艺术与世界艺术交汇的路径,提高全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度。传播优秀传统艺术也有助于改变外国人对中华文化“刻板守旧”的固有印象,有利于文化的相互交融、推陈出新。传统艺术对留学生的培育与传播,不单是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还有传统思想的渗入。前者可以让留学生体验绚烂多彩、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化,比如皮影戏、京剧等艺术,以及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活动,切实让学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大多数留学生而言都是耳目一新的内容。后者是在日常管理中,丰富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悟,明白“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阳节的内涵、太极拳的一招一式是“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舞狮活动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天差地别,但可以直击留学生内心的是人类共同的文化情感。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有利于培育留学生在不同环境下感受文化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互帮互助、尊重不同文化信仰的优秀品格;有利于开阔留学生的视野,使其更好地适应中国环境,认可中华文化。

三、留学生培养中的传播路径:汲取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精髓

(一)重视传统艺术的交流

中国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其表演形式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在留学生培养的传播途径中,教育工作者更要重视传统艺术的实践与传播,在艺术共享中感受中国文化。传统艺术的交流可以遵循王昌龄所提出的“三境”概念,以物境求得其形、以情境感受其情、以意境领悟其真。在留学生的培养路径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无外乎这三个过程:一是需要让留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具体特征与表现形式,能够在心中形成初层次的印象;二是切实感受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艺术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三是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逐渐形成敏锐的艺术嗅觉,消除对文化的不平等心理,真正理解和包容中国传统艺术,体会其背后深刻内涵。譬如,教育部的《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个左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探索具有高校特色和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协同推进传播交流。这样的政策举措为留学生提供了传播传统艺术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让来华留学生能在活动建设中感受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譬如,教师在组织或教授琵琶、古筝等传统乐器时需要在选曲上揣摩,可以多挑选民间小调或者民歌改编的小曲教给留学生,让其学会弹奏乐器的同时,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多维度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二)强化留学生培育的专业性建设

国际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不断的发展提升,一则需要政策扶持,通过引进“高精尖”人才弥补教师资源的紧缺,二则需要逐步培养高校文化科目教师的外语水平,以及提升外语教师的传统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留学生的高等院校,需要将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交流语境的构建是国际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跨越了语言的障碍,才能进行到传播文化的阶段。此外,留学生的教学模式需要因地制宜,结合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结合当地的传统艺术表演,开展富有计划性和层次性的课外交流活动。大多数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了解泛泛却充满好奇,因此要注意课程结合学校的特点,创造多元文化并存的教学环境。留学生可以多方向感受艺术展览、传统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从中真正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汲取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精髓,化之为力量。高校留学生作为在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人数一般低于百分之五,但其管理却涉及各个层面,完善留学生的管理制度,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必不可少。不仅需要各个部门分工协调、权责分明、准确制定并及时更新管理措施,也需要辅导员与留学生进行充分交流,重视其心理体会,尽可能倾听学生的心声,让留学生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温暖,做到既有程序化的操作流程与标准,又有中国社会的人情味。

结语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播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过程。留学生就像一粒粒携带中国文化的种子,中国文化就是阳光雨露,乘着东风,随着留学生的脚步将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参考文献:

[1]涂怡弘,邹晓彧.隐形的力量:寄寓中华传统文化开展留学生思想教育的运行机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7(4).

[2]李琼.依托学科优势,发挥自身特色,拓展留学生教育——发展我校留学生教育的思考[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2.

[3]张莉.“5W”传播模式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初探[J].广西教育,2018(3).

[4]熊峰,朱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来华留学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16).

作者:郑星有 方芳 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