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喝彩中华对传统艺术传播的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喝彩中华对传统艺术传播的启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喝彩中华对传统艺术传播的启示

一、现代的形式,传统的底蕴

历史上,戏曲艺术的传播一直以“面对面”为主,其传播的主体和客体处在同一个时空中,这形成了中国戏曲观赏中独特的“叫好”现象,也形成了戏曲艺术“在场性传播”的重要特征。但现代媒体的出现,尤其是广播电视的出现,则完全改变了既有传播方式,它使得戏曲传播的主、客体发生了分离,其传、受双方出现了时空上的差异。这种改变,使戏曲艺术的传播重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在场性”传播,观众欣赏的是艺术的技巧和韵味,而在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媒体中,观众则更多地对节目的剧情以及效果的热闹性提出了要求。在这种背景之下,《喝彩中华》清醒地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联,巧妙地将节目的可看性和文化的传承性衔接在了一起。综观《喝彩中华》的节目表现,从第一期一直到最后一期,它所倡导的理念可以概括为“综艺的形式、戏曲的底蕴”。从节目形式来看,《喝彩中华》首先是一档综艺节目,为增强节目的可看性,在进行艺术展示的同时,还设置了一定的竞争性:全场观众都有投票权,上台表演的“喝彩人”,必须得到在场观众三分之二以上的支持,才能站在最后一期晚会的舞台上。另外,节目也并不是单纯展示艺术,它还在讲述故事,有的是关于“戏曲坚守”①,有的是关于“戏曲传承”②,使观众对戏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使得节目本身的层次更加丰富。除此之外,《喝彩中华》的节目组更想向观众传达的是传统艺术的光华和魅力。为此,节目组不惜耗费心力,从全国地找来了多个剧种的优秀演员,集中展示了锡剧、蒲剧、沪剧、京剧、吕剧、评剧、豫剧、越剧、川剧、晋剧、粤剧等十几个剧种的代表性作品,着实可称得上戏曲艺术的“盛宴”。这样的展示,正是说明了《喝彩中华》的创办初衷:“让大家触摸到戏曲,意识到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明星效应与草根情怀

明星效应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而且它在《喝彩中华》的舞台上体现得比较明显。每一期的“喝彩人”,都是从各个剧种中找出的一些知名的表演艺术家,比如“梅花奖”得主齐爱云、昆剧大师蔡正仁等。到了第二季,更是从全国各地召集来了很多演艺明星进行跨界表演。这样的舞台展现对于很多喜欢追星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号召。另外,为了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和互动性,节目组还邀请了王佩瑜、徐帆、霍尊、程雷担任观察员,这些人本身就带有明星光环。他们的存在,既有形式上的意义,也肩负着节目行进的使命。另外,《喝彩中华》的舞台又是一个平民的舞台,在流光溢彩的舞台背后,展现的是浓浓的草根情怀。《喝彩中华》中草根情怀的第一个表现,是它邀请了大量的名不见经传的戏曲演员进行表演,这是和上面的明星效应相对应的。这样的环节设置,使我们看到了“高手在民间”的艺术现实,也让观众体会到了传统艺术在民间依然有着生机和活力;草根情怀得以体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是节目组把评判优劣标准的权利交给了观众,观众手里的票直接决定了“喝彩人”是否能够继续走下去,且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喝彩中华》还直接开通了微博直播,广大的观众可以边看边讨论,这对于观众的热情来说也是一种极大地调动。实际上,明星效应是对既有资源的利用,而草根情怀相对比较复杂。一方面,这是因为在民间确实有很多技艺精湛的戏曲人,节目的展现需要他们来完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在的综艺节目已经是遍地开花,观众的好恶会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运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电视节目要想取得好的收视效果,必须调整自己的传播和交流方式。投票权的下放、微博的互动、亲民的形式,这些草根情怀的体现,给了《喝彩中华》无限的活力。传统艺术最怕“曲高和寡”,而《喝彩中华》的展现目标正是传统戏曲。为了使传统的艺术更加亲民,节目组降低门槛、放下身架,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吸引观众来关注戏曲。

三、《喝彩中华》带给传统艺术传播的启示

如何利用当下的媒介形式进行传统艺术的现代书写,使传统艺术在现代的传播语境下焕发出新的光芒?以《喝彩中华》为参考,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这个问题:

1.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真正站在受众的立场,以受众所能接受的形式、方法进行传播。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美感是一种高峰经验,是对自我的观照。大众传播作为一个循环的机制,只有在不停的互动中体现最基本的人文观照,才能使它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最根本的是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提供他们感兴趣、有意义的各种信息和文化知识。”③《喝彩中华》正是在这个诉求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观众审美的基础上,轻松愉悦地向观众介绍、传播了戏曲文化。

2.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传播优势,规避劣势,积极锻造传统艺术在现代媒体中的经典呈现。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体给了传统艺术极大的传播便利,而以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为特性的网络媒体更是给传统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新的传播语境下,传统艺术不能采取消极的批判态度,而是应该主动了解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新的传播时代的到来。《喝彩中华》的传播方式,不限于东方卫视这一个电视平台,它同时还开通了微博互动,观众可以在网上进行观赏和评论;同时在节目播出前和播出后,《人民日报》客户端也会给予相应的报道,这种基于移动新媒体所进行的节目宣传,对于提高节目的知名度是大有裨益的。

3.重视传统艺术的创新,打造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的新型模式。传统艺术的创新动力首先来源于受众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在演革命现代戏时,曾感叹演员、观众都在改变,“观众的兴趣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演出的过程中,不能再用老一套的方法进行表演。④对于传统艺术来说,创新既包括艺术本身的形式变化,也包括传播方式上的改变。在新媒体的语境中进行传统艺术的创新,不能一味考虑媒体的媒介属性,还必须考虑到传统艺术的艺术特性和受众分布。对于传统艺术来说,因为其本身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专业性,且传统艺术的观众更多的是老年人,因此可以考虑媒体传播和剧场传播相结合的方式,既利用现代媒体的迅速和灵活,又可以发挥传统艺术的真正魅力,利用线上的传播和线下的现场共同推动传统艺术在全社会的普及。

作者:叶艳宁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