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问题导向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其特殊性,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水平,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人文知识、价值观以及人文精神等方面取得更多收获,在设计上具有更多创造力。
1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现状
中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开设较晚,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存在一定盲目性。但是从90年代以来,艺术设计发展较为迅猛据统计,目前全国有1000多所高校开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经过几十年发展,艺术设计教学理论取得了一定成果,初步形成了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1]。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近年来提出的“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使社会普遍认识到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地产、旅游和展示展览等快速崛起,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专业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在师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一定积极探索。例如与企业合作与国外高校进行联合培养等,逐渐开阔学生视野,增加与生存活动的联系,是使学生更好理解设计发内涵和要求,但是与国外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1.2存在的问题
1.2.1学科性质认识模糊
从目前专业划分来看,设计学科的专业划分存在混乱不清的状态。目前我国设计学科主要分为工业设计、景观设计和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为交叉类,景观设计为建筑类,艺术设计为设计学类,这样划分带来了许多困扰,极大缩小了设计专业范畴,艺术设计不再涵盖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核心内容。工业设计分为交叉类,意味着传统的设计专业在和设计学科分离,因为艺术设计主要就从工业设计发展而来,在人才培养上也存在定位模糊的情况[2]。从国外的教育现状来看,国外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主要学习历史、社会、哲学等基础知识,这些都是以后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需求,但是国内本科生缺乏相应知识的学习,本科阶段就直接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他们在创作是由于缺乏文化内涵,很难有较好的作品,同时,研究生阶段又会造成跟本科学习一样模式的尴尬境地。
1.2.2现行制度制约着专业发展
我们一直在探索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艺术设计专业,但是一直没有答案。“艺术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设计,是一种文化的设计,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设计”[3]。高等学校设计类和艺术类招生主要面向高中艺术生,现阶段高中艺术生学习的艺术课程和知识课程基本一样。近年来,部分高等学校在设计类专业招生是,进行部分设计知识的考察,主要包括空间造型、立体空间和设计思维等。但是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学习过相应知识,因此造成他们不知所措,这是考生素质与专业课程的一重错位。艺术生中,部分学生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而是升学的需要。短期培训主要是以素描、色彩等基本技能为主,在逻辑思维、人文知识以及相应学习能力处于缺失的状态,这是学生素质与专业要求的二重错位。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是专业的设计师,所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高尚的价值观和品格,这是普遍学生所欠缺的素质,这是生源与专业要求的三重错位。
1.2.3教育评价体系的问题
一门学科是否成熟主要看其评价体系和评价内容。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发展指导思想;第二,师资队伍构成,包括学历构成、专业教师与实验教师比例以及教师的职称;第三,教学基本设施,包括实验场地、图书馆、车间等软硬套设施;第四,专业建设与教学水平,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和实践开展。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没有成熟理论体系参考。教学实践主要还是通过参考艺术专业和国外相关学生的经验。
2问题导向下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是一种内在创造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进行,分别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细节设计及验证。这个过程如果脱离“问题”那么设计也就没有依托,就像是无本之木,思维创意没有了依托,天马行空。问题导向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是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问题学习”的模式基础上,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发展而来的。这种模式教学过程是以“问题”为指引,引导学生自主组成学习团队,对问题进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艺术设计知识的学习和意义的构建。主要过程为:根据“问题”进行情景的创建,同时情景创建还要结合教学目标。学生根据设置的情景自发组织研究团队,根据老师的要求团队成员需要从自己知识出发,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相应办法,小组成员之间明确分工,在交流讨论中,使得每个成员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问题成为驱动力。当对问题有一定理解之后,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提出相应设计方案,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一环。当小组根据头脑风暴确定具体方案之后,成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这是学习中主动探索和自觉实践,是深化知识的重要一环。小组成员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阶段性任务之后,需要对老师进行汇报,对老师提出的意见进行反思,然后继续推动项目进行,如此反复训练。把教学和学习置于复杂而又意义的情景之中,通过学习者之间通力协作解决问题,学习问题背后说蕴藏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问题导向下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设计
3.1教学设计
打破传统“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就加入实践活动[4]。通过“问题”连接起理论和实践,以构建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为依据和标准,所有课程开展都围绕问题展开。打破人才培养仅依赖于课堂的传统观念,学生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有所感悟。坚持问题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建构“问题”为核心的教学结构,以一个“大问题”对专业方向进行注解,将“大问题”分解为多个“子问题”,每个“子问题”都有对应的教学目标,当学生解决每个“小问题”以后,“大问题”也就迎难而解了,问题不仅仅是承载的知识,更是一种能力,活学活用的能力。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问题要有开放性,学习者只有在面对不完善、没有唯一答案时,才能积极对整个问题进行综合思考和分析;二是问题要有一定社会性,艺术设计是面向社会和人的问题,艺术设计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许多学科有着交叉和联系;三是问题设计要有持续性和结构性,持续性指学是在一种前后关联的环境中进行,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结构性指一个专业方向的问题基于一个核心问题来展开。
3.2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要将目前流行的学生被动式学习转变为学生内心自发地主动学习,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突出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问题积极性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学习的内容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内容是否有趣与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着极大的联系[5];二是问题答案不能具有唯一性,这是激发学习动力的心理前提条件,如果答案具有确定性,那么学生就只有较小的创造空间,答案的不确定性才能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自信建立的过程。问题的设置应该与生活具有一定关联性,这样才能将学生易于带入因问题所关联的生活情境中。问题设置时需要遵循学习规律,学习是知识积累、迁移的过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新的问题深化以前的知识,同时获得新的知识,这种累计不是在数量上的叠加,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和超越式质变。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要不断检查和反思学习效果。学习者面对动态、持续更新、不断变化的情况不断修订自己的学习策略,逐渐向解决问题的方法靠近,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策略。
3.3课程设计
问题导向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课程的表现形式是根据课程内容和问题情境进行设计,与传统模式较为不同,其教学目标不是预先固定的,同时强调意义的生成和从经验出发。这种模式下课程是一个综合体现,将传统发生在教室和实验室的专业课程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形成课程与实践一体化。并且课程设计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人感受、心理体验和社会经验,注重学生在课题期间综合表现。知识虽然还是课程的基本要素,但是知识的性质和获得方式发生变化,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条件进行客观设计。传统艺术设计教育主要强调传达技能给学生,并且试图培养学生掌握既定的思维方法和设计理论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和学生的情感和创造力集合起来培养,成为课程设计和培养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种培养模式下,问题的设置不仅会结合教学目标,同时又会极具时代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在对问题分析时,要以多学科视觉看待问题,贯穿于认知、领悟到理解的全过程。将个人知识、社会经验和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形成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同时训练专业表达技能的学习过程,打破传统以逻辑为依据的教学过程。
4总结
教育不仅需要培养人的生存能力和技能,还需要引导和帮助人建构起关于人存在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以问题为导向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和设计来唤醒人类崇尚真善美的心灵,这是一种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积极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邢莉,常宁生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布鲁纳.教育文化观.宋文里,黄小鹏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高等教育研究,2002(1).
[4]英杰,杨淑梅.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模式中的地位和角色转换[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6.
[5]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崔艳青 单位:滨州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