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现代化德育融入艺术设计院校板块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化德育融入艺术设计院校板块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现代化德育融入艺术设计院校板块设计

摘要:为了将现代化德育贯穿于艺术设计院校发展的全过程,以此来提高艺术设计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文章深入研究了当前现代化德育融入艺术设计院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现阶段仍然面临的突出问题。综合艺术设计院校和现代化德育的发展特点,结合校园环境、德育课程、教师队伍、艺术设计作品四个方面的现实价值,探索和总结出现代化德育融入艺术设计院校的具体教学设计板块。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现实背景下,以“承德思”、“怀德情”、“育德心”、“契德行”四个板块设计为突破口,为现代化德育又快又好融入艺术设计院校提供了对策和路径方向。

关键词:现代化德育;艺术设计院校;承德思;怀德情;育德心;契德行

引言

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现代化德育是将德育学科达成面向现代化的再延伸、再发展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同时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目标的关键环节。艺术设计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队伍中的特殊力量,承担着培养具有艺术特质的时代新人的重任。“美与真、美与善、真与善三者相贯相通。”[1]艺术设计院校是以研究美学为代表的特色型院校,保持“真”、“善”、“美”的教学互通性,是使学生真正达到“求真”的精神状态、“向善”的成长方向、“善美”的思想底蕴的价值体现。

一、现代化德育融入艺术设计院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代化德育作为现代化教育的具体实施部分和标的。在推进现代化教育的过程中,现代化德育要以满足国家、学校和个人三个层次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握现代化德育的基本内涵和方法。特别是艺术设计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以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为基础框架的,在框架体系内学生既需要专业且扎实的设计功底,也需要完善的人格条件。因此,将现代化德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是艺术设计院校的发展形势所需、具体职责所在。

(一)国家层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推进落实国势之强源于人,人才之强出于学。国家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更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后备军”。我国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党和国家多次在会议报告中明确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信心和决心,并把立德树人工作所获得的现实性成效作为检验高校教育工作的评价标准。简直而言,在“五育”发展内容的协同推进下,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以德育工作为统领,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的工作着力点,是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枢纽。青年大学生处在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关键阶段,在人生目标的实现上存在着强烈的自主意识。为了实现“立德为先,树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形塑大学生的灵魂,国家从思想理论武装、核心价值引领、基础实践养成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着立德树人工作提质增效。艺术设计院校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专业性群体院校,承担为国家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接班人的使命和责任。因此,艺术设计院校要从政策引导、行动落实上对接国家战略任务,努力发挥现代化德育的“软治理”作用。

(二)高校层面:艺术设计院校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培养什么人”一直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问题重心,在倾向性“集合办法”中,以德育为“破题点”亦然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选择。艺术设计院校,作为一个具备人文艺术色彩和物理空间色彩的学习阵地,把现代化德育作为破解难题的办法之一,是在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上所做出的前置性判断。在党的报告中,以“有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为基调,凝练表达了对新时代高水平德艺人才发展的希冀。这不仅是对艺术工作者提出的发展要求,也是对艺术设计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方向性强调。艺术设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完整循环体系,它以设计美学为基准,表达和体现着生活价值。从根源上看,无论是工业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动画设计专业、舞台设计专业又或其他具体专业,它们都是体现生活化和情感化的设计承载体,是以“人”的设计成果来满足“人”的设计要求的过程。人所具备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美好品质,依然是激发艺术设计作品生命力与活力的关键因素。鉴于此,如何沿着艺术设计院校特征,来探索具备实效性和现代性的德育是院校的重要课题。

(三)个人层面:艺术设计院校学生发展的现有特点艺术设计院校学生是高等院校学生中“普通而又特殊”的群体代表,在学习内容上表现出重专业、轻文化的特点,他们往往因为一场专业课考试、一次写生、一场音乐会、一场舞台表演、一次设计展览舍弃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在繁重的课业压力面前,他们会缩减包括德育课程在内的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以此获取更多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设计教育长期使用着重技能轻理论的教育模式,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设计伦理教育的缺位。”[2]艺术设计院校学生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艺术设计专业大多为实践应用型,理论型知识较少。受此影响,学生认为理论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之物,因此把兴趣点转向实践活动,这也就是使得年度文艺晚会、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出现“门庭若市”的景象,而在理论讲座、专场辩论赛、主题论文征集等活动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艺术设计院校学生在具体行事方式上表现出重个性、轻价值的特点,他们的价值观总体上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健康性,但是在对待具体事务中,他们常常以艺术化的方式展现着自己的“标新”和“立异”,无论是外在的服饰、首饰、配件还是内在的观点性表达,他们内心的满足感常常来源于艺术设计的标志性成果。综合艺术设计院校学生的现有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融入现代化德育更有强烈的必要性。

二、现代化德育融入艺术设计院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代化德育作为艺术设计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以润化学生德行、育化学生德性为归宿的。从实际状况看,艺术设计院校虽然已逐渐认识到现代化德育对培养高层次艺术设计群体的重要性,但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若现存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就会从根源处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

(一)艺术设计院校现代化德育的思想重视不够到位国内高校对推进现代化德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此类现象在艺术设计院校更是如此。从教育体系和配置上看,虽然艺术设计院校对现代化德育的重视体现于各类口头和文件中,但院校仍然存在着较强的“考试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找工作需要什么,课程就设置什么”的传统“重专业、轻德育”的教育思想,没有真正出台切实可行的现代化德育培养方案,没有真正将现代化德育体现到教学体系中去,使现代化德育融入艺术设计院校的进程举步维艰。从德育理论研究来看,艺术设计院校过分注重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研究,忽视了德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存在着德育理论滞后于现实德育实践需要的现象,一时难以满足学生多向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大学这个‘准’社会环境中,也在有形和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素质。”[3]艺术设计院校如果缺乏对现代化德育的思想重视,往往只是带领学生机械性地向前走,却没有具体行进的目标。

(二)艺术设计院校现代化德育的教育模式不够创新艺术设计院校对学生的德育培养主要采取“线下上课+线上自学”的模式,教育效果并不突出。一方面,线下课堂是院校依据德育教学目标而开设的具体课程,是德育教学模式中的“规定动作”。就目前来看,艺术设计院校学生在课堂中所接收到的大多是“直白式”的讲课内容,欠缺现代化德育课程的灵魂元素。比如,一节德育课程就像是为学生准备好的“德育套餐”,而套餐中却是集合了枯燥无味、照本宣科等特征的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反感情绪。另一方面,线上课程是依托在线学习平台的自主清单式教学内容,是德育教学模式中的“自选动作”。但当前艺术设计院校的线上德育教学大多以公共资源为主,缺乏针对性、特色性的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对“口味”的选择要求,使现代化德育的融入效果大打折扣。

(三)艺术设计院校现代化德育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完整的德育教师队伍是高校推进现代化德育的最根本力量之一,但从艺术设计院校整体教师队伍来看,具有艺术设计专业背景的教师人数远远大于德育教师人数,相关德育工作甚至要靠院校辅导员、党政干部、学生工作处人员来完成。具体来看,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教师专注于本专业的研究和教学,没有德育的具体知识框架,很难厘清德育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关系。德育专业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少数群体,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滞后等都出现在了“现存问题库”中,这也就导致了教学与育人相脱节的状况。此外,辅导员、党政干部等在行政工作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综合来看,专业教师“不擅长管”、德育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管不过来”、党政干部、学生工作处人员“管不到位”的现象,都影响着艺术设计院校在现代化德育上的具体成效。

三、现代化德育融入艺术设计院校的板块设计

现代学家英格尔斯认为: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在心理、思想、态度等多方面形成现代化特征,否则,具有传统特性的“老套”传统人在好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工业技术面前也无能为力。[4]在动态发展过程中,院校要积极考虑现代化德育对学生心理和思想的影响,以校园环境、德育课程、教师队伍、艺术设计产品四个关键点为板块设计的切入口,贴近艺术设计院校发展和现代化教育的双向特点,增强四大板块设计的衔接性和实用性,以此来破解现代化德育融入艺术设计院校的发展难题,如图1所示。

(一)“承德思”板块设计:以校园环境为根基在“承德思”板块中,设计中心围绕着校园环境的主体展开,引发学生对自然、生物和生命的心灵关怀和思考。校园环境是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渗透,为师生营造令人愉悦的精神之所。艺术设计院校在环境设计中可以从自然地景设计和人文景观设计两块内容入手,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自然的景设计是以原有自然环境为基础,根据校园特色和学生实用需求来进行环境的再设计。在此部分首先要以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为设计理念,将自然景物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们在观察自然中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中国美术学院在1928年择址西子湖畔,在校园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相应,使学生在艺术设计的校园氛围中感受大自然的悠然。其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遵照“点”、“线”有序规划的原则,在师生休息停留之处,可以多种植松、竹、梅、荷花等象征坚韧、正气的植物,让学生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和恬静的心态。在师生行走和车辆流通的具体路径处,要考虑师生的使用感受,使师生心平气和的接受自然与人文价值。人文景观设计是集聚校园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象征性代表。在设计时要在彰显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融入美育价值和德育内涵,透过人文景观的具象表达,使学生感受到艺术设计所辐射出的美学价值,也使他们在悄无声息中接受道德教育,从而营造出存在而不僵硬、和谐而不造作的现实氛围,增强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例如:上海戏剧学院的佛西楼、瑞钧剧场、毓琇楼等都是以学院老艺术家命名,这种含蓄的美学表达手段,彰显着院校对既有历史的尊重,也在无形中为学生树立了艺术学习榜样。

(二)“怀德情”板块设计:以现代化德育课程为引导在“怀德情”板块中,设计中心主要以德育课程为引导,从而使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具备基本道德怙感和情怀。“知识、素养与能力协同发展是进一步提升理论修养和理性价值判断力的坚实基础之一。”[5]现代化德育课程意图在丰富的德育内容、综合的教学形式、专业的师资力量等多重因素引导下,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在这一板块中,面对如何在设计中凸显“现代化”的时代特色这一问题,需要在普通理论课程的基础设置上,增强赏析课程、基地实践课程的多样化设置。普通理论课程的设计要在跨学科交融的视域下,将道德基础知识推向课堂和学生头脑,改变原有的“纯灌输”方式,在理论课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课程学习中,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在适当的选题范围内向同学讲授德育知识,以整合性的德育因素固牢他们的基本概念,增添理论课程趣味性和吸引力,正是在这种系统化和概括性的关联命题中,帮助学生达到理论认知的即时效应和长久效应。赏析课程是以教育性和观赏性为特征的德育辅助课程,在设计中要在原汁原味的经典故事中搭建德育专业教学的知识框架,实现德育课程与艺术设计专业的积极联动。这种机动性的授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学习热情。举例来讲,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赏析课程中,可以放映包括《建国大业》《辉煌中国》等体现祖国经典时刻的电影和纪录片,让学生在赏析中切身感受到祖国的强盛历程,发挥赏析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基地实践课程是集生活化、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性为一体的特色性课程,在设计中要打破德育学科的框束,拉近德育学科与艺术设计专业的距离,尊重艺术设计学院学生个性化、创新化和自由化的发展特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真正的体验感,促使他们主动发展和思考现实中的道德问题。以宁波为例,展现城市文化的宁波博物馆、展现爱国主义特色的张苍水纪念馆、展现海防历史印记的镇海口海防遗址等都可以成为艺术院校学生感受德育的重要基地。

(三)“育德心”板块设计:以教师队伍为依靠在“育德心”板块中,设计中心主要以教师德育能力的再提升为目标,并以此为根基培育学生的仁德之心。要想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实现“最优化的效应”,艺术设计院校就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把握专业教师队伍、德育教师队伍两条主线。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占艺术设计院校教师队伍的绝大多数,这是由于艺术设计院校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向的不同所决定的。在这一板块设计中,除了院校要积极组织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开展的德育培训、德育讲座等必要性活动外,更要积极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在生活学习中,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德育中的协助作用,既要以向上的人格感染学生,又要做学生的亲密伙伴,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专业、学校内的各种实践活动,不论是练功房、画室、琴房、表演舞台,还是班级、社团、学校,以及钉钉、微信、QQ、微博等主流平台,都应该成为专业教师的德育阵地,从而形成以美育德、以德育美的良性循环。德育教师是在理论教学中让思想更浓郁、应用更鲜明的灵魂人物。艺术设计学院要定向引进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心理学等专业的教育人才作为后备力量,引导辅导员、院校党政领导干部加入德育教师的队伍建设中来,充实队伍实力;要着力推进院校教师培养机制,深化德育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探索“协同培养、名师指导、课题推进”等一系列新型培养模式。例如,积极开展“高校德育互动论坛”、建立“德育专项课题研究组”、增加“选派德育教师交流学习项目”等都可以提升艺术设计院校德育教师的整体实力。

(四)“契德行”板块设计:以艺术设计作品为驱动在“契德行”板块中,设计中心主要以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为德育的动力源,并进而实现德行与技艺的双重契合。马克思曾指出“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6]艺术设计院校学生作为未来进行艺术设计的主群体,他们的艺术作品既可以成为自身艺术创新的代表作,也可以成为激活德育的重要力量。艺术设计院校要以多学科为发展平台,在多重设计作品中实现融合性发展。艺术设计院校的专业设置包含着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珠宝设计、舞台设计等在内的几十种学科分类。从宏微观角度看,单独的专业学科既是个体,又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微妙联系。在艺术设计专业与德育学科的衔接发展上,院校可以适当融入现代化德育的教学元素,使艺术设计既体现现代化生活的实用性特征,又符合大众化的审美特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以“道德”为主题的设计研究中增强对道德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在微电影创作专业,可以以“抗疫英雄”作为拍摄主题人物;在服装设计专业,可以以“德”字为串标设计在T恤和背包中;在动漫设计专业,可以引导学生以区域性历史人物的道德故事为索引展开动漫创作,以宁波为例,甬人孝子董黯、乐山好施的汪大猷、知行合一的王阳明、铁骨铮铮的黄宗羲等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灵感来源;在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可以将“德”元素引入背景墙面、室内门窗、台灯等层次的设计中来。在实践中,各专业学生在艺术设计作品中所呈现的“道德”主题,开辟了德育教学的新选择,也成为推动学生形成“德”、“艺”兼备良好品质的驱动力。

结语

现代化德育融入艺术设计院校不仅要注重现代化德育的基本内涵,更要从艺术设计院校自身发展和学生特点出发,解决当前面临的“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现实困境。在现代化德育体系内部设计中,以板块设计为突破口,是用德育板块内部的局部均衡发展,带动艺术设计院校德育整体发展的过程。但各板块的具体设计路径并不是简单且依次的“加减乘除”算法,而是在创新性的内容构置基础上,扣牢现代化德育与艺术设计院校的联动关系,从而真正实现提升艺术设计院校德育水平的目标,打造现代化德育的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68.

[2]王艳敏,彭冰冰,毛梦吉.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设计伦理教育探析[J].设计,2020(03):97-99.

[3]田隽.“课题制”教学在设计专业项目课题的运用[J].设计,2020(15):116-118.

[4]英格尔斯.殷陆群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4.

[5]许立夫.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论——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设计,2020(09):109-11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6.

作者:郑玮 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