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艺术教育内蕴及当代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艺术教育内蕴及当代价值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艺术教育内蕴及当代价值

摘要: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借由诗、乐、书、画等艺术实践形式,以艺术化的方式从知识、审美、道德三维度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个人层面,可以重建个体心灵,提升个人素养;社会层面,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弘扬家国情怀;国家层面,可以增强文化自信,重塑大国底气。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教育;艺术实践形式;艺术化方式;个体心灵;理想人格;和谐社会;家国情怀;文化自信

艺术教育在中国早已有之,《论语·泰伯篇》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述就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教育最经典的阐释。当今世界,存在着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要重建个体心灵、创建和谐社会、重塑大国底气,就必须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思想内蕴进行观照和审视,探讨中国艺术教育的传统意蕴,以中国传统艺术培育文化自信新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凸显艺术教育的当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内蕴

中国传统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情感,内蕴知识、审美、道德之维,致力于通过对诗乐书画等艺术实践形式的践行,以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实现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一)形式:诗乐书画等艺术实践

中国艺术教育史源远流长,文人雅士作为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生命主体,借由琴棋书画、诗书礼乐等艺术实践形式进行艺术熏陶、艺术审美。孔子“游于艺”的阐述表明,中国艺术教育精神在于不脱离“诗文、礼乐、书画、建筑”等具体的审美艺术活动思考艺术审美之价值。其中,诗教作为中国艺术教育的教育传统之一,如果追本溯源则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对于为什么要学诗,诗可“兴观群怨”的论述。当然,孔子所言的诗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诗”,而是被称为“思无邪”的《诗经》,是乐、舞、诗三位一体的诗。历经演变的中国诗歌从《诗经》的乐、舞、诗一体到唐诗宋词的经典流传再到明清诗词的渐起渐落,传承并发展了两千多年,贯穿于中国古代的始终。“思无邪、温柔敦厚、讽喻刺上、兴观群怨”等被历代文人所倡导的诗教观念〔1〕,经由历代文人的践行,被铭刻于中国的文脉中,融入到国人的血脉里,凝结成一种中国特有的文人情怀,深刻影响着东方人格的建构和中国审美谱系的发展。乐教作为中国艺术教育的另一种教育传统,最早指“礼乐”教育,“知乐则几于礼矣”,随着时代的变迁,乐与礼渐次分离,乐作为文人墨客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绵延至今,不论是文理节奏分明的音,或是“动以干戚,饰以羽旄”的舞,亦或是琴瑟箫管等器乐,都作为乐教传统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传承至今。“广博易良、六代之乐、乐合同、乐通伦理、疏其秽而镇其浮”等深入人心的乐教原则,对中国治世人才的培养、美善风俗的形成、古典美学范畴的产生、礼乐文明的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不胜枚举,根据张法先生的分类方法,可划分为“以文为核心的文之艺、以术数为核心的术之艺、与工的技术相连的工之艺、士人雅趣的玩之艺、具有大众趣味表演性质的伎之艺”五大方向。除诗教、乐教等已成体系的艺术教育传统之外,文、术、工、玩、伎五大流变方向均有零零散散、不成体系的艺术教育思想存在于中国古文典籍的只言片语中、显现于中国古代名人轶事里,其作为中国艺术教育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理想人格塑造、社会秩序建设、礼义道德构建、反映国政民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维度:知识、审美、道德

艺术教育在中国古代是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而存在的,作为一种全方位、多门类的教育方式,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内蕴智育、美育、德育的内涵,从知识、审美、道德三个维度润物细无声地塑造着理想人格。就艺术教育的知识维度而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求道的传统,清代文学家刘熙载用“艺者,道之形也”充分阐释了中国传统艺术与求道、明道的结合。中国传统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体表现如:吟诗作对要讲究押韵对仗、立意深远,要考究字词、推敲断句;欣赏乐舞要精通乐理、粗通乐器,看得懂“屈伸俯仰、缀兆舒疾”的起承转合,听得懂“钟鼓管磬、羽龠干戚”的悠扬雅正,赏得了“五音十二律”的音调乐律;漫步园林欣赏“亭榭廊阁”之美,要能感悟皇家园林的治世之境、蓬岛瑶台的神仙之境、沧浪亭的自然之境;鉴赏雕刻艺术,要有底蕴、细品味,欣赏玉雕石雕泥雕、面塑竹刻、核雕骨雕微雕的精湛技艺,领略其文化历史沉淀下来的独特韵味。琴棋书画、诗书礼乐、庭园楼阁作为中国文人的一种士人雅趣,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中国文人的学识素养,使之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此为艺术教育的知识之维。就艺术教育的审美维度而言,中国传统艺术将人的气质品格、精神境界与艺术审美、艺术形象完美结合,提炼出如凌寒傲雪、铮铮傲骨的梅,遗世独立、深谷幽静的兰,谦逊不屈、清雅澹泊的菊等中国特有的审美意象,构建出独有韵味的中国古典美学,影响了国人数千年的审美意识。吟诗诵词、仰天长啸、舞文弄墨、声律器乐、观字赏画、园林建筑等审美艺术活动作为中国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其特有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触动了个人的审美感知,使个人在审美的愉悦与感性的解放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意识,此为艺术教育的审美之维。就艺术教育的道德维度而言,中国传统艺术是古之名士修身养性、体道悟道的重要载体,是古之君王体察国政民风、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从《虞书》的“诗言志,歌永言”到《毛诗序》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从《六艺论·论诗》的“诗者,弦歌讽谕之声也”到《抱朴子》的“文学者,人伦之首”,从《礼记·乐记》的“观其舞,知其德”到《法言》的“书,心画也”,从《古画品录》的“图绘者,莫不明劝戒”到《文心雕龙》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中国传统艺术在儒道佛思想的影响下更多地被赋予“德育”的内涵,在传统艺术熏陶下,古之文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为指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誓言为纲领,或匡扶社稷,或承载文明,或致力革新,此为艺术教育的道德之维。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传统艺术与智、美、德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国人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高雅气质的追求。

(三)核心:理想人格的养成

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作为塑造理想人格的话语体系,深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其核心是在凸显相互生发、包容的“智、美、德”的深层关联的基础上,强调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价值。第一,以艺兴人。“兴”,孔安国解释为“引譬连类”;朱熹阐释为“感发志意”。中国传统艺术不论是“技术—观赏—政治”合一的礼之艺还是“精研六经和文字运用”的文之艺,不论是“玄学风起和佛道成势”的术之艺还是“都市庭院里诗词文琴棋书画”的玩之艺,不论是具有“大众趣味”的伎之艺还是“技术进步、手工业发展”的工之艺〔2〕,都通过艺术审美的媒介托物起兴,激发个体积极向上的情感触动,使个人在艺术审美的情感共鸣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第二,以艺教人。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阐述是对艺术教化作用的高度评价。中国传统艺术在几千年的儒道佛思想影响下以文为核心,被赋予“和、乐、仁”等价值形态,典雅的乐舞可陶冶心性、涵养品格;日复一日的研习书法绘画可修身养性、塑造人的气质秉性;以诗言情言志可培养审美情趣、磨练意志,在这些艺术审美熏陶下,“仁义礼智信、道法自然”等思想观念润物细无声地深入人心,彰显了艺术教化作用的现实意义。第三,以艺立人。“立”,孔子阐释为“三十而立”“不学礼,无以立”。中国文人在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中陶冶情操,确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价值观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事原则。在艺术的审美体验中,古之文人从物欲的享受、世俗的羁绊、道德的束缚中超脱出来,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心态,获得精神的自由与心灵的解放,达到物我两忘的逍遥境界,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第四,以艺和天。“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观念之一,中庸言“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国艺术教育作为文人雅士的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更是贯彻了“大乐与天地同和”“神人以和”的和谐理念。个体在审美与艺术的感悟中、在精神的超越与解放中,实现对思想品德、理智、身体、艺术等的社会规范的自主占有和自由享受〔3〕,达到天地神人、宇宙万物间的和谐。总体来看,中国艺术教育史可以看作是一部“君子人格”观念的演变培育史,追求“内圣外王”境界的精神构建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阐释构建史,其“内圣外王”的境界追求、“君子六艺五德四修八雅”的艺术情趣在历代名士的践行中,成为传统士大夫意识深处挥之不去的艺术情结。

二、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当代价值

立足当下,审视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内蕴,体验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对于个人而言,能够重建个体心灵,提升个人的素养;对于社会而言,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弘扬家国情怀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国家而言,中国传统艺术教育能够增强文化自信、重塑大国底气。

(一)个人层面:重建个体心灵,提升个人素养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常态使许多人汲汲利益于当下,在压力、利益面前心态失衡,缺乏健康积极的精神追求。因此,当前思考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重建个体心灵变得极为迫切。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倡导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对于重建个体心灵,帮助当代人摆脱精神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艺术教育能增强个人文化底蕴。个体在理解与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被带入感知和思考的状态,在个体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中将艺术作品所阐释的历史常识、文化知识润物细无声地内化为个人的文化底蕴。第二,艺术教育能够提升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康德认为,“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艺术比科学更深刻,艺术教育通过一种艺术化、诗意化的生活方式,以古今人共赏的审美体验触动个人审美感知、激发个人创造活力。第三,艺术教育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促使个体在艺术的审美愉悦和感性释放中提高审美意识,以艺术审美的眼光去感知世界、看待美好事物,从而提升审美情趣。第四,艺术教育能重建个体心灵。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使现代人盲目追赶物质利益与经济得失,丧失精神价值追求,而情理交融的艺术能够直击人心,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润物无声地启迪人的心灵,重塑人的精神世界。第五,艺术教育能涵养个人的人格品性。中国传统艺术在儒道佛思想观念的熏陶和浸染之下,能够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促使个体在艺术审美体验中陶冶情操、品味人生。

(二)社会层面:创建和谐社会,弘扬家国情怀

中国传统艺术教育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今人感悟古人心怀天下的胸襟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在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弘扬家国情怀的氛围中,有利于促进人们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懈奋斗。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攫取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生态平衡破坏、可再生资源不足等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已迫在眉睫。中国传统艺术历来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充分挖掘艺术精神中所包含的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体验古之文人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在艺术审美中彰显自然山水之道,有利于提升人们对自然山水的体验与感悟,对于重修人与自然万物共同的生存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艺术内蕴着“忧国忧民”“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如《丧乱帖》《祭桎文稿》等经典书法作品中的碧血丹心、《二十四孝》《竹林七贤》等传统人物画中的家国信仰、“我以我血荐轩辕”“位卑未敢忘忧国”等诗词中的国之大义、《花木兰》《沙家浜》等戏曲中的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等。中国传统艺术中内蕴的家国情怀经由历代士大夫的阐释与践行,早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性,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深处,激励中华儿女将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赏乐观舞、舞文弄墨、诗鸟花茶的艺术审美实践中,有助于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奋斗激情,为创建一个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天人合一”的“小康大同”〔4〕的和谐社会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国家层面:增强文化自信,重塑大国底气

在全球化浪潮中,西方国家为全球化扩张而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普世价值”“西方中心主义”等西方主流价值观,要想抵制西方价值观的文化侵略和渗透,就必须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艺术赏析的过程就是深刻理解中国深厚文化积淀的过程,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过程,就是充分认可、深刻认同国家历史、国情的过程。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交融渗透,拥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时代赋予了传统艺术以新的时代内涵。如今,一些以中国传统艺术为根基,代表中国文化新风貌的艺术在世界各地冉冉升起,它们是中国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延续,带给国民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视角、一种慰籍、一种想象、一种希望、一种新的生活可能,增添了国人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是国人每逢大事心不乱的底气,亦是国人抵御文化侵蚀、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护盾。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下,国人生活中无不浸透着艺术,日常生活审美化也被不断提及,但这些审美化仍浮在表面,缺少古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境和十年如一日的坚韧与执着,因此,中国传统艺术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静心体悟中国传统艺术生活,在丰富的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体验中体悟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感悟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合一,这在当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方长安.中国诗教传统的现代转化及其当代传承〔J〕.中国社会科学,2019,(6):167-184+208.

〔2〕张法.中国古代艺术的体系构成〔J〕.中国社会科学,2021,(4):166-185+207-208.

〔3〕王一川.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和特质〔J〕.中国艺术报,2018-09-07(003).

〔4〕张玉能,张弓.中国特色当代艺术学话语体系的建构〔J〕.艺术百家,2020,36(1):1-14.

作者:孙钰洁 单位: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